过小年吃什么

时间:2024-03-05 23:51:38 好文 我要投稿

过小年吃什么

过小年吃什么1

  小年夜节日习俗:祭拜美男子灶神

  就在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大年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普遍传说灶神是位俊朗的美男子,因此中国北方由男丁祭拜灶神,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之说,或许为“严男女之防”的表现,如实在不得已,祭拜时必须戴着斗笠遮掩面貌。

  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习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

  第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第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大年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第3、麻糖

  晋西北有“大年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第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第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大年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第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大年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第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第8、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第9、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大年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第10、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过小年吃什么2

  小年的由来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小年吃什么:

  1、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山东半岛吃面花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3、山东鲁西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4、关东地区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5、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晋东南地区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8、晋西北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9、广西武宣吃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10、恭城瑶族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11、南宁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12、靖安吃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祝福语

  1、小年春节不送礼,发条短信送给你。健康快乐长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

  2、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你的锅准备好了没有,我已经饿了一年了,小年了,欠了一年的饭局该请了吧

  3、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小年快乐

  4、小年炮竹已唱响,严阵以待骏马扬。一声号令万马驰,昂首跃起威武前。整装备马驰春年,万事齐备一声唱。跳起舞蹈荡春潮,只欠东风腾大年。祝你小年喜乐忙!

  5、小年到来身繁忙,擦窗扫地净壁墙。屋里屋外变了样,干干净净心欢畅。恭恭敬敬送灶王,上天送来福星降。开开心心迎新年,备好年货不慌张。祝小年快乐吉祥!

  6、小年到来不慌张,紧张有序购物忙。美味佳肴不可少,鸡鸭鱼肉冰箱藏。水果美酒各多样,来客招待送君尝。靓丽衣裳都买好,过年新装穿身上。快快乐乐过小年,幸福生活任徜徉!

  7、楼台亭阁换新颜,白墙青砖碧瓦亮。街人闪亮美衣装,姑娘小伙结对伴。热闹非凡大街巷,手提肩扛采购忙。姑娘累的把气喘,小伙压的高声喊。愿小年乐乎!

  8、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锅碗瓢盆洗干净,买来鸡鸭美味尝。愿你小年多如意,快快乐乐迎新年!

  9、新年新气象,扫地擦窗抹台,屋里屋外要新象;洗碗刷锅搓筷,桌上桌下要景象;修身理发整衣,人前人后要形象。热热闹闹又一年,祝你快快乐乐过小年!

  10、小年送年货,摘一个快乐果,添一勺好运糖,加一瓢健康水,来一点平安色调,愿你品尝悠闲自在的味道,享受轻松曼妙的感觉,让心情潇洒不喧闹!

过小年吃什么3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习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以下是“过小年时吃什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过小年吃什么4

  腊月二十三祭灶

  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腊月二十四洒扫庭除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同样,除夕之前,云南人也像全国人民一样,都要洒扫庭除,但一些人家还有另一项清洁工作。除夕之夜,用个火盆装着烧红的炭、松针,在家里的每个房间里往火盆里洒上醋,用醋蒸汽来“打扫”空气,然后关门,把火盆拿出大门倒掉。说是这一年的晦气就被驱除出家门了。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在昆明周边的乡村,杀猪饭是春节最隆重的宴席,将新鲜宰杀的猪蒸、炸、煮、炒、炖,加上一些山茅野菜,别有一番风味。

  腊月二十七洗浴赶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市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八贴桃符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马。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祭祖过小除夕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早晨请祖。据历史记载,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吃团圆年夜饭

  腊月三十,即到了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这一天是最重要的日子,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的年饭是除夕的.重要内容,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的菜肴琳琅满目,农村里的杀了年猪,云南传统的“猪八碗”菜肴自不可少,很多人家还要烧起滇式火锅——“炊锅”,煮上白菜、豆腐皮、木耳、蛋卷,热热乎乎地吃。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还得有条完整的鱼——连年有余,讨个口彩。

  贴春联,也是云南最重要的春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除夕年夜饭前,先要供天地,祭祖先牌位,祭祖的菜肴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鱼,表示清账、有余。孩子给长辈行礼要压岁钱。然后放爆竹贴门神春联。

  门上贴的门神,中国几千年来无外乎神荼郁垒、尉迟恭秦琼。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下了个命令,门神改为岳飞、戚继光,表达云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这个“官方意志”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拥护,政府也印了大量门神图发放,一时间,家家门上都是这两位民族英雄威风凛凛的形象。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一换上新衣拜年

  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剃头、不泼水、不扫地、不动菜刀、不讨债。一起床就换上新衣,查查老黄历,看喜神在哪一方,向喜神行礼,蒸一笼米糕当早餐,称之为一年比一年“高”。

  饵块是云南特有的食品,与江南的年糕不同在于年糕是用米粉做的,饵块是用米饭做的,是中原地区的古食传到云南后,只有云南还保存下来的食物。昆明人炒饵块要放入火腿、豌豆苗、大葱、腌菜、甜酱油等配料,油漉漉地端上桌来再放上辣椒油,大家热腾腾地吃上一碗。

  吃完炒饵块,老人守在家中,大人们就出去给亲戚朋友拜年,各家各户都准备了泡米花茶,招待来拜年的人们。有的人家不愿意有人来打扰,放条板凳在家门口,别人看了也就不进去了。

  正月初五祭财神开市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郊游

  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到了正月初七,昆明西坝东岳庙举行庙会,昆明人就到金汁河边拜神烧香,其实就是郊游。过年总不能天天都在城里“宅”着吧?庙会上还支起秋千架供大家玩耍,青年男女们也借机寻找意中人。

  正月初九金殿庙会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不过更热闹的郊游,是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传说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不只是在金殿所在地的鹦鹉山一座山上,庙会的摊子延伸出了好几里地,有各种杂耍表演、打把势、高跷、耍狮子、对山歌、唱小调。旧时昆明人赶金殿庙会,都是自带饮食在山上野餐,呼朋唤友,一片热闹。

  正月初十赏灯市

  正月初十之后,昆明灯市开始,每天晚上,现在的正义路一段,一到夜里,灯火辉煌。水景灯、走马灯、宫灯,各种彩灯聚集,游人观灯购灯通宵达旦。这也是老昆明人一年内最丰富的夜生活了,一直持续到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灯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过小年吃什么5

  饺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般要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火烧

  河南漯河、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火烧又叫烧饼,与小年几乎划等号,当地人讲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粘糕

  山东部分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事。

  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种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

  关东糖

  关东糖,又叫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关东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灶用。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

  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这首民谣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糖瓜跟关东糖的做法相似,只是关东糖是长条型的,拉成扁圆型就是糖瓜,吃起来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腊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习俗。人们用麦芽糖把炒玉米粘起来冰冻成一块一块的,口感脆甜香酥。

  面花

  山东半岛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蒸枣花馍、团圆饼、寿桃等面食,蒸出来的这些面食又叫面花。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过小年吃什么6

  1、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4、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5、元宵

  广东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江苏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江苏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江苏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江苏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过小年吃什么7

  1、饺子

  有时候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在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关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在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炒玉米

  在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0、糖瓜

  其中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过小年吃什么8

  饺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般要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面花

  山东半岛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蒸枣花馍、团圆饼、寿桃等面食,蒸出来的这些面食又叫面花。

  粘糕

  山东部分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事。

  火烧

  河南漯河、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火烧又叫烧饼,与小年几乎划等号,当地人讲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种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

  关东糖

  关东糖,又叫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关东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灶用。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腊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习俗。人们用麦芽糖把炒玉米粘起来冰冻成一块一块的,口感脆甜香酥。

  小年是哪一天,小年夜是指哪一天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一般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风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但是一些民俗专家认为,北方在南宋以前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为腊月二十四;鄱阳湖等地居民,小年则定在腊月二十五。

  所以现在北方地区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地区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但是,具体说来,又有很多的例外,比如:

  北方的山东境内的临沂地区,山西境内的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过小年。

  南方安徽的皖南地区,过小年的时间不尽相同,在徽州很多地方是腊月二十三,在旌德却是腊月二十四,还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五。

  湖南的怀化小年跟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定在了农历腊月二十三。

  江西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廿五。

  在福建龙岩长汀,小年也是腊月二十五。

  而在福建莆田特别是莆田沿海地区,更是与众不同,腊月三十才是小年,正月初四是大年。

  除此以外,在安徽省淮北市有些地方将正月初五视为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区把正月十五视为小年,把过小年和过元宵合在一块,特别热闹;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而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则又是除夕。

  小年的'习俗

  1、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2、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3、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4、放鞭炮

  过小年时,还有放鞭炮的习俗,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了。其实最重要的只要人团圆,家就热闹了,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

  小年的由来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

  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过小年吃什么9

  小年习俗——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小年习俗——吃糖瓜、饴糖、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小年习俗——吃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小年的故事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汉族民间称"灶王爷"。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妻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都要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的时候,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过小年吃什么10

  小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人们一般都要在这个节日先吃上一顿好的,那么过小年吃什么呢?最传统的食物就是饺子啦,还有杀年猪,吃年糕等,现今人们过小年吃的就很好了,不再只吃一些传统食品了。

  过小年必吃的几款传统美食

  1、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2、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3、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4、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5、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过小年的饮食注意事项

  1、只吃新鲜食品

  像法国人那样,只吃新鲜食物。过节容易购买食品过多,家里食物到处都是,就会引起你多吃,形成肥胖,因此少买是一个关键。因此你要每日购买,少买,只吃新鲜食品。

  2、餐前喝一碗汤

  过小年的晚餐有一桌丰盛的菜肴是再少不过的了。那么,餐前喝一碗营养丰富、低热量的汤,鱼汤、蔬菜汤、鸡蛋汤均可。这样你在用餐时就不会吃的太多。

  3、少吃肉

  肉是人们现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肉类也是会带给我们许多的营养的,但是对于肉类我们也是不可以多吃的,在小年晚餐时,多吃鱼、蛋来代替肉类。少吃肉类,一周最多不超过3-4次,最好吃禽类的肉。如能以鱼肉代替猪肉则更好。

  4、要重视吃早餐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许多胖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吃早餐。结果,中餐、晚餐都感到加倍饥饿,吃起来狼吞虎咽,进食速度快,会刺激吸收。一顿丰富的早餐将帮你在一天内对食物能有节制力。所以,即使过节因看电视看得晚,早上起得晚,也要注意吃早餐。

  5、放慢吃饭速度

  过节家家主妇都会在餐桌上大显身手,亲朋们还会互邀着到饭店去聚餐,美味佳肴不由使人胃口大开,这时,你要注意吃饭的速度,细嚼慢咽,慢慢品尝每一口食物,从中体会美食的乐趣。

过小年吃什么11

  温州一带,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小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是中国过年风俗传统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也不同,有的地方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过“小年”)。过“小年”俗称有: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由于中国原始古代传统生活习俗形成,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五谷类主食,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每家必须都有一个炉灶。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在古代中国先民绝大部信仰的是道教,一般每家在灶台近边都贴有“灶神”画像(有的地方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在一年的最后几天里,要把旧像揭下换上新的。沿袭攸久的传统,由此产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司命灶君”(又称:灶君、灶王爷、灶王)是玉皇大帝派驻在每家的监督神,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里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在这一天的“子时”时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请玉皇大帝赏罚。玉皇大帝就根据“司命灶君”的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

  由于各家的生活条件不相等同,贫穷的人家为来年有个好收成,故在“祭灶”时,把各类甜食摆在“司命灶君”前,有的甚至将甜食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司命灶君”就尝到了甜头,他就不会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有的地方“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而在我们温州风俗中基本上都是由家庭主妇来操办摆案。具体操作方式:把“司命灶君”旧像揭下,用一块黏稠的甜食或者是糖果粘在他嘴上(意在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用稻草扎成的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就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人间在这几天没有“灶神”的监督时间内,人们就轻松地、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过“大年”,放量暴饮暴食、参与聚众赌博娱乐,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行为。

  “祭灶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故而形成“祭灶节”这一节日,实际上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后的日子里,人们在精神上开始放松、没有约束,从此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

  过“小年”,也是“扫尘日”(又称:掸新),在这段时间,各家各户将户内户外各个的角落的垃圾清扫,将所用家俱用品清洗干净,在干净的环境气氛中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大年”。

过小年吃什么12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天子也祭灶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祭灶活动,成为天子的五祭之一。汉代以前的文字记载称其为灶神。唐以后又称其为灶君。至于灶王、灶王爷的说法是唐朝以后民间的说法。使他的职称与称呼合为一体,成为另人敬畏、惹人喜爱,有让人怕的神。

  其他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虽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不贴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国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就很少贴灶王,据说过去这里的人也是贴灶王的,只是人们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觉得有了灶王的蔽护,可以为所欲为,商人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连饭馆饮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这里看门神会,看到人间饭馆内座无虚席,便也想吃饭享受人间烟火,他买了一碗面,却发现四两面竟只有几根,于是他很生气,回到天宫命火神祝融前来访查,火神到这里来化成一个老汉,沿街叫卖火烧:换火烧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镇上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一听拿少的可以换大的,纷至沓来换取火烧。

过小年吃什么13

  四川人过年吃什么菜

  1、四川人过年吃麻辣香肠

  年夜饭东北讲究水饺,广东最爱的是汤圆,在四川当仁不让是香肠。和腊肉一样,是四川人团年饭上不可缺少的美食,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灌几斤香肠,一眼望去,每家的窗台阳台上挂着一条条整整齐齐、红白相间、泛着诱人油光的香肠。对四川人来说,没有香肠,就没有年味。

  2、四川人过年吃镶碗

  镶碗是川西坝子人家年夜饭的重头戏,镶碗其实就是一个杂烩,品种包括酥肉、粑粑肉(肉丸子)、芋儿、木耳、黄花等,芋儿、木耳、黄花等杂菜垫底,中间放酥肉,最上面一层是肉丸子或粑粑肉,摆好后灌入上汤入笼蒸熟。看上去上黄中白下肉色,层次分明,吃起来真是清香、酥软、味鲜。

  3、四川人过年吃坛子肉

  坛子肉也叫罐罐肉或全家福,是四川乡土风味极其浓郁的一道名菜。多种食材一坛收,全家欢合家福。用猪肘或猪肉配干贝、鸡肉、海参、火腿、冬笋、香菇等,放在陶质小坛慢煨五六小时。以坛代锅,将大块猪肉投入坛内,加盐加水加些葱姜调料,密封坛口,用子母火(柴灰火)煨起,启开坛口,香味四溢。

  4、四川人过年吃烟熏腊肉

  腊肉即是腊月间腌制的熏肉。它的地位在四川特产中位居高位,也成了四川人过年过节,重大节日宴席上上不可缺少的开盘菜。四川人家家户户做腊肉,一次就做很多,可以吃到来年。

  5、四川人过年吃凉拌鸡块

  在热菜上桌之前,凉拌鸡块绝对是一桌团年饭里最受欢迎的开胃凉菜。肉质细嫩的鸡肉泡在红亮亮的辣椒油里,上面或许还有提味点缀的芝麻和花生碎,一口咬下去,清爽的肉香在口腔里爆炸,麻辣鲜香,开胃提神,迫不及待等着上热菜了。

  6、四川人过年喝排骨汤

  四川人的年夜饭喜欢把汤菜放在最后来上,一来是怕客人先喝饱了汤就没法吃别的好菜,二是用汤水来结束一顿大餐感觉更清爽。按照现代养生观念,还是饭前喝汤比较健康,不过,年夜饭,人们还是喜欢遵照传统习俗。

  四川过年的习俗

  1、四川过年家家户户挂彩灯

  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2、四川过年举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

  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宝殿,举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子夜十二点整,随着数万市民倒计数的喊声,由大慈寺方丈大恩大法师亲自启响108响新年祈福钟。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108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从地气蕴郁的充盈之处唤醒,震彻弥漫整个城市。

  3、四川过年家家户户杀年猪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四川春节游玩攻略

  1、四川春节游玩攻略一:九寨沟

  九寨沟想必在多数人的心中都是体验山水的向往之处,去过的人都说九寨归来不看水,更是将九寨之水的美名扬天下。九寨沟中的108个泉、瀑、河、滩与周边的翠树、彩林极好的融合在一起,四季之景都不相同但都是体现的极致的美景。

  2、四川春节游玩攻略二:峨眉山

  关于峨眉山,我们听过很多的故事,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都让我们对这座名山多了点探求的欲望。峨眉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其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是必然要诚心感受的,除此之外还有其壮观的日出、云海、佛光之景也会让来者感到震撼并感叹的。

  3、四川春节游玩攻略三:乐山大佛

  四川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是我国五方五佛中的西方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曾有诗人喻其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过小年吃什么14

  过小年传统食物

  1、饺子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全国各地小年传统食物有哪些

  吃灶糖|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吃“年粽”|年年高中(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做米饼|团团圆圆

  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杀年猪|家一起杀年猪、讨好运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粘糕粘|年年高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

  吃麻糖|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相传,麻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平安丰年的心愿。

  捏面花|面塑艺术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廿四团|廿四夜吃团子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吃火烧|红红火火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爆米花糖|小年小年,爆米糖甜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过小年吃什么15

  过小年要吃麻糖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过小年要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过小年要吃灶糖、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过小年要吃的其他的食物

  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此外,南方人过小年有吃汤圆的习俗,因小年当日要祭灶王爷,会准备一些斋品供奉灶王爷,以寄来年的风调雨顺。

【过小年吃什么】相关文章: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什么12-18

过小年11-24

过小年作文09-14

[精选]过小年作文10-04

过小年习俗03-02

过小年作文[精华]10-05

【优选】过小年作文12-08

(集合)过小年作文11-04

[荐]过小年作文10-09

关于过小年的来历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