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课文

时间:2024-03-05 15:52:39 好文 我要投稿

《动手做做看》课文大全(12篇)

《动手做做看》课文1

  我觉得这节教研课上的很成功。首先孩子们课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兴致高涨。课上他们敢于与老师、同学争论,并在争论中学到知识。卢毅同学在张瑞同学对他提出读书的不足之后,勇敢的让张瑞同学为他做示范然后心服口服的坐下。在做实验时孩子们更是热情高涨,为成功的做好实验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语文课标指出:要把语文课上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放飞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课上老师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本堂课我有两处没有抓好时机对学生引导。如:卢毅在同学做实验时指出:“程伟同学是把金鱼扔进水里的。”我当时没有对他作出回应。其实这说明这个孩子看的很细心,我应该对他加以表扬,并让学生读出书中做实验的原句让学生知道伊琳娜是“放”进金鱼的,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效果会更好。又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伊琳娜生气的段落,张洪洋同学有不同的看法,虽然他的看法是错的但他很坚持。此时我急于说服他,最后虽然他认同了我的看法,但似乎并未明白。如果当时我让他再读读第5自然段,然后做实验帮助他理解,效果会更好。

《动手做做看》课文2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黑板,说说老师写了些什么?板书:动手做做看

  师:你有想问的问题吗?

  生1

  :老师,动手做什么?

  生2

  :让谁动手做?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那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找到答案呢?

  生: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师:好,下面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老师提意,小朋友们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自由组合,你读给他听,他读给你听,读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一要借助拼音把句子读通顺,二要把生字画出来,想办法记住它。

  声:学生高兴地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开心地大声朗读着课文。

  师:你们的好朋友读的好吗?给大家推荐推荐。

  生1

  :我觉得××同学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

  生2

  :我觉得××同学读得很好,读得很激动,很开心,让我也很想去读了。

  反思:

  传统整齐的座位让学生有束缚的感觉,本次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从小善于发现他人之长,从中受到感染,乐于肯定表扬他人,激发他学好的学习愿望。

  片断二

  师:相信小朋友们的课文读得很不错,那么是谁动手做什么呢?

  生:我知道是伊琳娜她动手做实验的故事。

  师:好,下面的时间就找几个问题小博士和几个聪明小博士来解决以下课文的其它问题好吗?(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生1

  :奇怪的问题是指什么呢?

  师:哪个聪明小博士来告诉他?

  生2

  :奇怪的问题是指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的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师:你们说他说得对吗?

  生:对。

  师:掌声鼓励。

  生1

  :老师,我还有问题想问一问聪明小博士,伊琳娜回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呢?

  师:嗯,提得很好。

  生2

  :伊琳娜回家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

  生1

  :那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2

  :结果水漫出来了。

  生1

  :妈妈为什么不告诉他?

  生2

  :因为妈妈想让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做看。

  师:我们继续。

  生1

  :伊琳娜为什么会生气呢?

  生2

  :因为她认为朗志万在哄骗小朋友们。

  生1

  :那郎志万又为什么哈哈大笑?

  生2

  :那是因为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们能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生:老师,课文告诉我们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不要迷信权威,遇到什么事都要动脑想动手做做看。

  师: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都不错,和课文中伊琳娜一样,也是自己动脑动手把课文中的疑问都解决了,并且还能悟出道理来,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当小老师了。

  反思二:

  整个环节是以问题小博士、聪明小博士的问答形式来学习课文的,是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由同学、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转变了角色,不只是在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这样比起以往的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机械性形式,学生感觉轻松多了。学起来也没有很大的压力,连一些胆小的学生也愿意去当聪明小博士。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自主活动始终贯穿于整堂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明白了课文中的道理,学完后,学生自然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明白了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方法。

《动手做做看》课文3

  1、独立阅读,读通课文。读书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按各自的方法、习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这篇课文文字简明,富有童趣的特点,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一般不会有阻力。但有的语句要让学生多读几次。如课文开始科学家朗志万的提问,句子较长,是对一种事物产生两种不同现象的质疑。朗读这句话,要注意停顿。自悟能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时,除了掌握好节奏,还可以带点玄妙的语气,为的是提起小朋友的好奇心。

  默读,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逐步提高默读速度。

  2、在独立阅读、感知感悟的基础上,鼓励并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读与评。鼓励学生主动朗读给同学听。这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力争读出个性、读出风格。读后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同学之间自由开展读、听、评活动,是锻炼和提高朗读、听读和评价能力的有效方法。

  (2)读出疑问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自由读文时,要多读多想,敢于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质疑。如,文中科学家提的问题。

  3、表达方法的领悟。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放进其他东西,水就会漫出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可是经过科学家朗志万的设计提问,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道理,使小朋友受到教育,增长见识。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文章的思路,要让学生在读书、讨论等语文实践中有所领悟。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此不必做知识性的讲解。

《动手做做看》课文4

  《动手做做看》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旨在让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开动脑筋想,动手去做,不断的去实践,《动手做做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还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本片课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围绕生字词展开,旨在让学生们识字认字。采用了小老师带读,给生字宝宝找朋友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在这过程中都很认真,但是积极性却没有调动起来,课堂上显得非常死板,学生认真有余,积极性却着实不够。我认为这堂教学课是失败的,这是其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自我反思了一下,学生没有调动起来的原因主要是识字方法形式不够多样化,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识字过程中的方法形式应该更加丰富,让学生时刻处在好奇,兴奋中,把关注点全部吸引过来。在以后的课堂生字教学中,应该多钻研生字教学方法,争取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让学生愉悦新奇的学习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其二、在生字教学中,太过注重“读”“认”,却没有剖析词意,真正让学生理解其义。譬如, lín鳞,lín琳二字,我注意到了,这两个生字读音一样。提醒学生这两个字的读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音一样,却没有说到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没有让学生们辨义明确,真正的掌握这两个字,如果在理解鳞字意思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可以组词为鱼鳞、鳞片。

  第一课教学,我要达到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教学目标,以至于很好的为学生的小练笔做很好的铺垫,但是我给的词语太死板,前边铺垫不充足,没有结合图片,以至于学生都没有写出很好的小作文,这是第三点不足。总的来说,第一课时课堂学习氛围较冷清,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达到由单一的生字教学到融贯生字词语意义至其中的教学目标,这堂课是不成功的。

《动手做做看》课文5

  很久以前,流行着一种“水能变成土”的说法。一些化学家通过给水长时间加热,使水中生成一种白色的沉淀物,他们将这称为“由水变成的土”。

  拉瓦锡一向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在拉瓦锡的心中,水与土是两种太不一样的东西,土怎么能从水中生出来呢?

  他想:如果水不能变成土,那么,水长时间加热后出现的沉淀物,又该如何解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做实验。

  拉瓦锡先分别测量了实验用的蒸馏水和蒸馏瓶的重量,然后他将灌好蒸馏水的瓶子用密封塞塞紧,放到火上进行加热。

  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拉瓦锡不时地来到蒸馏瓶前,看瓶中是否有被称为“土”的沉淀物出现。然而,好几天过去了,水在蒸馏瓶中沸腾着,但瓶子里没有出现任何异样的物质。

  拉瓦锡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他决定,无论要过多久,他都要将实验继续下去,直到水中出现了“土”为止。

  水在蒸馏瓶中整整沸腾了10天。这天中午,拉瓦锡一吃完午饭,就匆忙地转到了蒸馏瓶前。当他往瓶里看时,他不禁失声叫了起来。他日日夜夜都在等待的白色沉淀物终于出现了。

  拉瓦锡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水究竟能不能变成土,马上就可以见个分晓了。

  拉瓦锡将冷却了的蒸馏水小心翼翼地滤进另一个容器中,他很快称出了水的重量,与加热前的水重量竟然不差分毫。

  这么说,“土”肯定不是从水中生出来的了。拉瓦锡注视着眼前的白色沉淀物,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拉瓦锡似乎想起了什么,他赶紧将蒸馏瓶也过了“称”。结果是,蒸溜瓶的分量减轻了!

  拉瓦锡变得激动起来。离揭开“水变成土”的真相,现在只有一步之遥了。拉瓦锡屏住呼吸,将白色沉淀物轻轻地放到天平上。沉淀物的重量出来了,它正好等于蒸馏瓶失去的重量。

  拉瓦锡的脸涨得通红,他太激动了。现在,一切都明明白白了,所谓“水变成的.土”,根本不是来于水,而是来自玻璃!沉淀物是玻璃因长期受热浸蚀而形成的。

  “水变成土”的神话就这样被彻底推翻了。

  【迁移导读】

  “水能变成土吗?”多么稚气的问题。文章的题目就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水究竟能变成土吗?尽管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说,但作为科学家的拉瓦锡却对此提出了疑问,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研究。经过足足十日,他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从而推翻了原来“水能变成土”的说法。在拉瓦锡的身上,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呢?认真阅读想想看!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它课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提供的动手做做看课文相关,能够帮助大家学好语文这门课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动手做做看》课文6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由科学家郎志万提出的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装满水的盆子,如果在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而开始了一次有趣的经历。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

  在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随文识字上,基本解决了孩子的识字,写字的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布置了回家自己动手做做看,验证伊琳娜说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根据一课时的已有的基础,我把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会写2个“题”“提”字,并能根据两个字不同的部首来区别两个同音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3、能结合实际生活,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为了提高了孩子们写字的效率,于是我就把写字这个部分提到了最前面。再由伊琳娜的情绪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出示两幅表情不同的图片,设问“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和“伊琳娜又为什么笑了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孩子们积极朗读相关的段落然后进行交流,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再用照样子写句子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注重实践,不要迷信权威。 最后再用《小马过河》这个视频,进一步让孩子明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动脑筋,动手做做看,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

  本节课在引读人物对话时一个亮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题”“提”的教学中,字的有些知识落实得不够,对于偏旁和部首的概念不够清晰。

《动手做做看》课文7

  《动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通过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学家朗万志的引导启发下,动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学家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在孩子读完课问题目后,我让孩子带着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动手做做看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多数孩子说出动手做做看是朗志万说的,个别孩子说是妈妈说的。我让孩子们在书上找答案,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重要学习朗志万的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再读全文,在四人小组中议论交流。

  孩子开始说了,有人说:朗志万是故意提出这个问题的,他很会教孩子。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也可能有错误,我们要动手做做看,看看他说的是不是确。我想到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明说的,这孩子真的是看书看多了,语言的感觉特别敏锐。我把他说的`这成语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说说记记。

  我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的《酸的和甜的》,里面的松鼠和兔子就没有动手试试看,小猴子才是动手做做看的。呵,孩子还会联系旧文,联系得真是到位。我表扬了发言的泽,说他真会读书,想得真好。小家伙高兴得红了脸蛋。

  趁热打铁,在孩子的议论中,再让孩子读书。

  了解了朗志万,我开始引导孩子说说伊琳娜,你认为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让孩子说出来,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孩子有的说她是个好问的人。有的说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有的说伊琳娜不随便相信科学家,敢和科学家对质。有的说她是个爱动手做做看,善于实践的人。还有的说她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在孩子的议论中还是找课文句子读,一次一次的读课文。

  最后全班一起再读读课文,读完了,我拿书上合作伙伴的话问孩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吗?她会对朗志万说什么?楠说:她会说,朗志万先生,我懂得了不要都相信科学家的话,要相信自己亲手做的。彬说:她会说,谢谢您,朗志万先生。恳说:她会说我误会了,对不起,朗志万先生。听学生这么说,我知道他们都能够理解课文了,可是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了什么?我问孩子说: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只小手举起来,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要动手做做看。这是课文中的,能够延伸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吗?终于在这种启发下说到他看百科全书时好象看到书上有错,就和妈妈一起做做看,验证对不对。这是说,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我们有问题一定要多请教别人,动手实验来判断是不是正确的。宁说到她妈妈,她妈妈教她很多知识,可是有时侯妈妈也会有错误,我们应该找实际来说明。终于听到了,我赶紧接着说:是呀,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很会教我们,可是爸爸妈妈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试着实践来判断。我把话锋一转,老师也一样,我觉得我虽然教你们,可是也一样会有错误,同学们就经常帮助老师,我们很多同学都曾经帮助过我了。所以,我们小朋友对长辈说的话要学会思考,学会用实践来证明,不要都全部相信。后面的道理好象深了点,我有灌输之嫌,可是也只能够这样了。最后留有个问题,朗志万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让孩子回家查找资料。

  我自己回家找一下,我才知道伊琳娜原来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同样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朗志万,是个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很要好的朋友。明天不知道孩子能够查出来吗?这个故事对于伊琳娜来说,妈妈和朗志万对事的态度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影响。

  晚上自己细想,我这堂课上是不是话多了,让孩子读的时间不够。问题是就那四个大问题,分在课堂的不同时间,可是沉浸下来让孩子读、品的余地不够?这么说过去,如果孩子没有倾听,真的只是走过场罢了。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倾听是很重要的,倾听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动手做做看》课文8

  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郎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不迷信权威,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郎志万的真正目的。

  我讲的是 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我会写”九个生字,并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的道理。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如下四个问题: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2)科学家郎志万提出的一个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3)小朋友对他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反应?

  (4)伊琳娜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因为课后让学生预习了课文,课堂上,我采用教师范读课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在课文中找出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穿插学习了生字,这样有机地把课文与生字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

  推理等抽象思维较差,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明白:科学家的话,也都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的道理,我紧紧抓住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设置了三个小实验。实验一:往盛满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石块,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取出石块,观察水位有何变化?实验二:往盛满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木块,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取出木块,观察水位有何变化?实验三:往盛满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条金鱼,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取出金鱼,观察水位又有何变化?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的一举一动,生怕自己漏看了任何一个步骤。

  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动手做做看的道理,同时,对课题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金鱼太小,实验效果不及前两个实验效果明显,其次,学生没能亲手做做这个实验。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知识容量较大,没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朗读课文。

  在有限的40分钟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完成,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以后,我会更加注重这方面,让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动手做做看》课文9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并会根据课文情境想像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3、使学生初步懂得“不能迷信别人说的话,凡事都应该自己动脑筋思考或实践一下,科学发现就是从我们身边开始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重点】

  认读、会写文中生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意识,培养探究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教师拿出一个装着大半杯水容器,问:现在我要将这个苹果放入杯中,你们猜想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假如放入别的东西呢?

  二、探究问题,学习生字

  1、提出疑问:可是,有位叫朗志万(板书并随即学习生字“朗、志”)的法国科学家却提出了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⑴这个问题很长,谁能把这么长的问题读清楚?结合学习“漫”。

  ⑵如果当时你在场,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⑶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科学家的问题的?(引导读书,找一找文中小朋友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⑷反馈,引导深入理解。出示:

  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①想一想,当时,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语气,然后读一读。

  ②汇报朗读,并结合“鳞”、“伊琳娜”四个生字的教学。

  你赞同谁的观点?并说说理由。(打开学生思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⑸学习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出示: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好妈妈的话。

  ②说说对妈妈话的理解。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

  ⑹了解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和教授这样问的目的。

  ①读第五节,尤其读好“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一句结合学习“哎”字。

  ②读好伊琳娜生气时说的话,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结合学习“哄骗”一词。

  ③读读科学家的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的话,你听懂了吗?

  ⑺平时你怀疑过大人说的话吗?为什么怀疑?(结合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意识”的培养。)

  2、复习巩固生字,练习复述故事:

  ⑴看板书认读生字词语:朗志万伊琳娜

  漫鱼鳞

  哎呀哄骗

  ⑵试一试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今天学的故事。

   三、小结提升

  1、表扬同学们这节课的课堂表现。

  2、谈谈老师与同学们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3、能告诉我你们的收获吗?(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加以整理学习本课所得,出示单元提示,再一次认识“做生活有心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创造。”的道理。)

  四、练习书写

  1、看田字格,说说自己难以写好的字或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字。

  2、每个字写一个,教师巡回检查,抓住典型讲评。

  3、完成其余生字的书写。

  【教后感】

  1、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比较大的,就是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开发。如本课中,我让学生猜想:在装有水的杯子里放入苹果,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有:水漫出来;水渐渐升高;水满起来了……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的,我们教学就是要经常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理解课文。再如当我出示科学家的问题后,又说“如果当时你在场,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想呢?”其中有个学生的思维很独特,他说,这条金鱼可能是塑料的。这个答案我也没有想到,也肯定不符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但我认为孩子的独特思维应该大加鼓励,所以我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孩子,想得就是跟别人不一样。这个答案老师都没有想到。”孩子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后肯定会去更多地动脑筋,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甚至是别人不敢想的东西。

  2、板书的合理设计,作用很大。本课的板书设计,一方面把所有的生字新词通过老师认真的书写反映在黑板上,给学生一个书写的示范,并可以长久进入学生的视网膜,另一方面将这些词语与人物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利用它概括语言,复述故事,巩固词语的运用,一举多得。

《动手做做看》课文10

  《动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通过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学家朗万志的引导启发下,动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学家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在孩子读完课问题目后,我让孩子带着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动手做做看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多数孩子说出动手做做看是朗志万说的,个别孩子说是妈妈说的。我让孩子们在书上找答案,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重要学习朗志万的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再读全文,在四人小组中议论交流。

  孩子开始说了,有人说:朗志万是故意提出这个问题的,他很会教孩子。

  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也可能有错误,我们要动手做做看,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正确。我想到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明说的,这孩子真的是看书看多了,语言的感觉特别敏锐。我把他说的这成语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说说记记。

  我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的《酸的和甜的》,里面的松鼠和兔子就没有动手试试看,小猴子才是动手做做看的。呵,孩子还会联系旧文,联系得真是到位。我表演了发言的泽,说他真会读书,想得真好。小家伙高兴得红了脸蛋。

  趁热打铁,在孩子的议论中,再让孩子读书。

  了解了朗志万,我开始引导孩子说说伊琳娜,你认为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让孩子说出来,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孩子有的说她是个好问的人。有的说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有的说伊琳娜不随便相信科学家,敢和科学家对质。有的说她是个爱动手做做看,善于实践的人。还有的说她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在孩子的议论中还是找课文句子读,一次一次的读课文。

  最后全班一起再读读课文,读完了,我拿书上合作伙伴的话问孩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吗?她会对朗志万说什么?唯说:她会说,朗志万先生,我懂得了不要都相信科学家的话,要相信自己亲手做的。彬说:她会说,谢谢您,朗志万先生。书说:她会说我误会了,对不起,朗志万先生。听学生这么说,我知道他们都能够理解课文了,可是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了什么?我问孩子说: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只小手举起来,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要动手做做看。这是课文中的,能够延伸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吗?终于我们的炜说他看百科全书时好象看到书上有错,就和妈妈一起做做看,验证对吗。这是说,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我们有问题一定要多请教别人,动手实验来判断是不是正确的。玉说到她妈妈,她妈妈教她很多知识,可是有时侯妈妈也会有错误,我们应该找实际来说明。终于听到了,我赶紧接着说是呀,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很会教我们,可是爸爸妈妈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试着实践来判断。我把话锋一转,老师也一样,我觉得我虽然教你们,可是也一样会有错误,同学们就经常帮助老师,如果有错误,我们很多同学都曾经帮助过我了。所以,我们小朋友对长辈说的话要学会思考,学会用实践来证明,不要都全部相信。后面的道理好象深了点,我有灌输之嫌,可是也只能够这样了。最后留有个问题,朗志万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让孩子回家查找资料。

  我自己回家找一下,我才知道伊琳娜原来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同样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朗志万,是个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很要好的朋友。明天不知道孩子能够查出来吗?这个故事对于伊琳娜来说,妈妈和朗志万对事的态度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影响。

  晚上自己细想,我这堂课上是不是话多了,让孩子读的时间不够.问题是就那四个大问题,分在课堂的不同时间,可是沉浸下来让孩子读,品的余地不够?这么说过去,如果孩子没有倾听,真的只是走过场罢了.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倾听是很重要的,倾听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动手做做看》课文11

  伊琳娜就按照朗志万的话去做了,可是与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谩了出来。伊琳娜生气地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出如许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事情: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说:“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另外东西,水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那就不一样了。”虽然几个小朋友回答了朗志万,其中的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于是回家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做一做。”

  朗志万听了,笑者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不肯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读后感。”

  这篇课文讲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还要动手做做看。第二个道理是:科学家的话,不肯定满是对的。

  伊琳娜就按照朗志万的话去做了,可是与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谩了出来。伊琳娜生气地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出如许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科学家的话,也不肯定是对的,任何事都要动手做做看,亲身去实践一下。

  今天上午,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朗志万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另外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是金鱼却不是?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磷。”另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把水喝下去了。父亲的菜园读后感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于是她回家问妈妈,妈妈说:“你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做了个实验,哎呀,和郎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伊琳娜很生气,第二天就去向郎志万提出问题,郎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想让你们知道,任何事都要动手做做看。动手做做看读后感”

《动手做做看》课文12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动手做做看》课文】相关文章:

《动手做做看》课文03-04

《师说》课文12-18

《秋天》课文03-02

《画风》课文03-04

《颐和园》课文03-04

《回声》课文03-05

《蜜蜂》课文03-05

《争吵》课文03-05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