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

时间:2024-03-04 21:35: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1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就该课的课程资源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课文来理解古诗,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我教学这一篇课文后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品读激情,情感共鸣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通过品词、品句和品读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作以下朗读指导:

  (一)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两年”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平时离家时间几天就觉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离家“两年”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两年”确实很长,作者也更想家乡和亲人。进而指导学生品读“两年”的语气,以突出作者离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相应找出作者用来表达这两自然段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设计了逻辑引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便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又到了,王维还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他更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再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年过去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佳节如期而至,思乡肝肠寸断,他依然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层梯式的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这“一年一度”这个平谈的数字感觉到作者思乡的内心世界,思乡之情随之升腾。此时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这朗朗的书声才能表情达意。我想这就以读代讲的魅力吧。

  二、讲写结合,训练表达

  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相机安排了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短文引出思乡之情;后面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思乡之情是通过哪能些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三、课外延伸,增加积累

  学习这一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设计了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请听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听听他们倾诉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2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便插茱萸少一人。

  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标()]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1]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2]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3]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4]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相关文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08-01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03-20

[优选]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08-03

(荐)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11-02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优秀)12-31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精)12-30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优秀)09-08

(经典)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9篇12-31

(集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