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原文

时间:2024-03-01 13:33:42 好文 我要投稿

《秋怀》原文

《秋怀》原文1

  秋怀诗十一首

  唐代韩愈

  窗前两好树,众叶光薿薿.秋风一拂披,策策鸣不已。

  微灯照空床,夜半偏入耳。愁忧无端来,感叹成坐起。

  天明视颜色,与故不相似。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胡为浪自苦,得酒且欢喜。

  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

  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运行无穷期,禀受气苦异。

  适时各得所,松柏不必贵。

  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

  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贱嗜非贵献。

  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露泫秋树高,虫吊寒夜永。

  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

  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今晨不成起,端坐尽日景。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

  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尘埃慵伺候,文字浪驰骋。

  尚须勉其顽,王事有朝请。

  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寒鸡空在栖,缺月烦屡瞰。有琴具徽弦,再鼓听愈淡。

  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岂必求赢馀,所要石与甔.

  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

  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问我我不应,馈我我不餐。退坐西壁下,读诗尽数编。

  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

  顾谓汝童子,置书且安眠。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

  谓是夜气灭,望舒霣其团。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

  惊起出户视,倚楹久汍澜。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迷复不计远,为君驻尘鞍。

  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诘屈避语阱,冥茫触心兵。败虞千金弃,得比寸草荣。

  知耻足为勇,晏然谁汝令。

  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扬扬弄芳蝶,尔生还不早。

  运穷两值遇,婉娈死相保。西风蛰龙蛇,众木日凋槁。

  由来命分尔,泯灭岂足道。

《秋怀》原文2

  秋怀

  朝代:元代

  作者:刘永之

  白日行西陆,气候惨以悽。沈沈夜未旦,皎皎明月辉。

  寒蛩响阴砌,羁鸟鸣高枝。耿耿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天道谅幽远,人理固多违。命彼西方人,喟然伤我怀。

  翩翩梁间燕,矫矫云中雁。南翔复北逝,时序倏已换。

  驾言出西郊,登高纵游观。原野何萧条,流潦方漫漫。

  苌楚有馀悲,下泉兴永叹。安得携美酒,聊以娱今旦。

  幽幽涧里兰,娟娟常自好。秋风厉严威,零落随百草。

  芬芳岂不美,衰荣顺天道。嗟我平生友,离居心懆懆。

  坐令鬓成素,为欢当及早。昼夜相代更,谁能置怀抱。

  凉飙振庭树,浮云结重阴。中情忽不乐,拂几弹鸣琴。

  泠泠多苦调,零泪沾衣衿。远怀东都士,登彼北邙岑。

  怅然望京洛,五噫发哀吟。悠悠千载下,谁识古人心。

《秋怀》原文3

  原文:

  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

  触绪无新心,丛悲有馀忆。

  讵忍逐南帆,江山践往昔。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棓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一尺月透户,仡栗如剑飞。

  老骨坐亦惊,病力所尚微。

  虫苦贪夜色,鸟危巢焚辉。

  孀娥理故丝,弧哭抽馀噫。

  浮年不可追,衰步多夕归。

  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疏梦不复远,弱心良易归。

  商葩将去绿,缭绕争馀辉。

  野步踏事少,病谋向物违。

  幽幽草根虫,生意与我微。

  竹风相戛语,幽闺暗中闻。

  鬼神满衰听,恍愡难自分。

  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

  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

  袅袅一线命,徒言系絪缊。

  老骨惧秋月,秋月刀剑棱。

  纤威不可干,冷魂坐自凝。

  羁雌巢空镜,仙飙荡浮冰。

  惊步恐自翻,病大不敢凌。

  单床寤皎皎,瘦卧心兢兢。

  洗河不见水,透浊为清澄。

  诗壮昔空说,诗衰今何凭。

  老病多异虑,朝夕非一心。

  商虫哭衰运,繁响不可寻。

  秋草瘦如发,贞芳缀疏金。

  晚鲜讵几时,驰景还易阴。

  弱习徒自耻,暮知欲何任。

  露才一见馋,潜智早已深。

  防深不防露,此意古所箴。

  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

  织织劳无衣,喓喓徒自鸣。

  商声耸中夜,蹇支废前行。

  青发如秋园,一剪不复生。

  少年如饿花,瞥见不复明。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

  多争多无寿,天道戒其盈。

  冷露多瘁索,枯风饶吹嘘。

  秋深月清苦。虫老声粗疏。

  赪珠枝累累,芳金蔓舒舒。

  草木亦趣时,寒荣似春馀。

  自悲零落生,与我心何如。

  老人朝夕异,生死每日中。

  坐随一啜安,卧与万景空。

  视短不到门,听涩讵逐风。

  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

  浪浪谢初始,皎皎幸归终。

  孤隔文章友,亲密蒿莱翁。

  岁绿闵似黄,秋节迸已穷。

  四时既相迫,万虑自然丛。

  南逸浩淼际,北贫硗确中。

  曩怀沉遥江,衰思结秋嵩。

  锄食难满腹,叶衣多丑躬。

  尘缕不自整,古吟将谁通。

  幽竹啸鬼神,楚铁生虬龙。

  志生多异感,运郁由邪衷。

  常思书破衣,至死教初重。

  习乐莫习声,习声多顽聋。

  明明胸中言,愿写为高崇。

  幽苦日日甚,老力步步微。

  常恐暂下床,至门不复归。

  饥者重一食,寒者重一衣。

  泛广岂无涘,姿行亦有随。

  语中失次第,身外生疮痍。

  桂蠧既潜污,桂花损贞姿。

  詈言一失香,千古闻臭词。

  将死始前悔,前悔不可追。

  哀哉轻薄行,终日与驷驰。

  流运闪欲尽,枯折皆相号。

  棘枝风哭酸,桐叶霜颜高。

  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

  商气洗声瘦,晚阴驱景芳。

  集耳不可遏,噎神不可逃。

  蹇行散馀郁,幽坐谁与曹。

  抽壮无一线,剪怀盈千刀。

  清诗既名朓,金菊亦姓陶。

  收拾昔所弃,咨嗟今比毛。

  幽幽岁晏言,零落不可操。

  霜气入病骨,老人身生冰。

  衰毛暗相刺,冷痛不可胜。

  鷕鷕伸至明,强强揽所凭。

  瘦坐形欲折,晚饥心将崩。

  劝药左右愚,言语如见憎。

  耸耳噎神开,始知功用能。

  日中视馀疮,暗锁闻绳蝇。

  彼齅一何酷,此味半点凝。

  潜毒尔无猒,馀生我堪矜。

  冻飞幸不远,冬令反心惩。

  出没各有时,寒热苦相凌。

  仰谢调运翁,请命愿有征。

  黄河倒上天,众水有却来。

  人心不及水,一直去不回。

  一直亦有巧,不肯至蓬莱。

  一直不知疲,唯闻至省台。

  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催。

  失古剑亦折,失古琴亦哀。

  夫子失古泪,当时落漼漼。

  诗老失古心,至今寒皑皑。

  古骨无浊肉,古衣如藓苔。

  劝君勉忍古,忍古销尘埃。

  詈言不见血,杀人何纷纷。

  声如穷家犬,吠窦何訚訚。

  詈痛幽鬼哭,詈侵黄金贫。

  言词岂用多,憔悴在一闻。

  古詈舌不死,至今书云云。

  今人咏古书,善恶宜自分。

  秦火不爇舌,秦火空蓺文。

  所以詈更生,至今横絪缊。

  诗词赏析: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十五首》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老伤病叹愁的诗歌,而以第二首写得最好。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第二首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凄凉。“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冷露”二句,用语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下足功力的。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辗转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最后,提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况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寄托着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和悲哀。

  史评孟郊“为诗有理致”,“然思苦奇涩”(《新唐书·孟郊传》)。前人评价孟诗,也多嫌其气度窄,格局小。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三十首》)即持这种贬薄态度。这些评价并不公允。倒是讥笑孟诗为“寒虫号”的苏轼,说了几句实在话:“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孟诗确实存在狭窄气弱的缺点,但其抒写穷愁境遇的作品,不乏真实动人的成功之作,这首《秋怀》之二,即其代表。

《秋怀》原文4

  江上秋怀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古诗简介

  《江上秋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绪所感染。三联至六联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

  翻译/译文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注释

  ⑴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气。仙家修炼之法。”也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颜延年《五君咏·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⑵散发句:散发,乱发纷披。王本注:“散发,不冠而发披乱也。”谢,与《江南春怀》诗中 “谢金阙”之谢字同意。谢远游,再也不能远足,不能远行归乡。

  ⑶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于江寻海裔。”高诱注:“裔,边也。”句含伤悼。谢灵运《征赋》:“眷转蓬之辞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怀,言餐霞而卧于旧壑之中,散发无拘,不事远游。山蝉号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时也,胡雁别于海边,越燕辞乎江楼,雁来燕去而秋深矣。风飒飒而卷沙,雾茫茫而绕洲,黄云结乎暝色,白水扬其寒流。景物若此,则秋之感怀者亦多矣。”恻怆心自悲,孰煌残卷作感激心自伤。

  ⑹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兰句:蘅,杜蘅。《尔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朱本注:“蘅、兰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萧瑟,凋残意。”

  ⑻朱本注后段四句云:“上言秋景之萧条,此则言其所怀也。秋而有怀,凄怆自悲,泪下潺湲,莫之能已。蘅兰本香草也,今乃萧瑟而凋悴矣,令人长叹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伤乎?是则其所怀者,非独为秋而然,亦悲其时年迈而不遇耳。岂自还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怀而作欤?”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秋,作于当涂。

  敦煌残卷本题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检李诗,惟《姑孰十咏》写天门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称“江上之山”。北宋贺铸《采石矶》诗序云:“县东南二十里 ,濒江两矶相对。按县谱,太白尝隐东矶上,故址存焉。”(《庆湖遗老诗集》卷三)贺铸言采石矶在县东南有误,当在西北。又诗中谓“东西采石矶”,亦前所未闻。但据县谱谓李白尝隐东矶,当必有据。据此,“江上之山”(即诗中所说“旧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诗为暮年思归并窘迫之极时所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名家点评

  萧本云:“此太白伤亡之作也。不惟伤已,而复为同类者伤之,悲夫!”

  严评本载明人批:“是选体,排对类谢,颈联似鲍。”

《秋怀》原文5

  原文:

  秋怀

  元好问〔金朝〕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译文: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

  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

  萧萧:落叶声。

  散:散播﹑散发。

  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淅淅:风声。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

  暂:顿时。

  赏析: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秋怀》原文6

  会真[一],相思债。花笺象管[三],钿合金钗[四]。雁啼明月中,人在青山外[五]。独上危楼愁无奈,起西风一片离怀。白衣未来[六],东篱好在,黄菊先开。

  注释

  [一]会真诗:唐代诗人元稹有《会真诗三十韵》,写了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结合的故事,他的'传奇《莺莺传》叙写同一内容。

  [二]相思债:没有偿还的男女爱情之债。

  [三]花笺:精致华丽的信笺。

  [四]钿(dian)合金钗:用黄金珠玉嵌成花纹的盒子叫钿合。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此用其曲。

  [五]人在青山外:这是从欧阳修《踏莎行》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中点化出来的。

  [六]白衣未来:此用陶潜的故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独坐东篱从菊间,适白衣送酒来,就饮尽欢。白衣,古代给官府当差的人。

《秋怀》原文7

  秋宵月下有怀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朝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翻译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赏析: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秋怀》原文8

  普天乐·秋怀

  元代: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译文

  究竟是为谁这样辛苦奔波?莫非是命中注定。西风萧瑟瘦马颠簸,落月下书卷伴一盏昏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红叶满山吴江凄冷。为那两字功名,岁月匆匆不饶人,镜中人已白发频添。垂钓的严光,思恋莼羹的季鹰,定会笑我飘零。

  注释

  ⑴西风驿马:指在萧瑟西风中驱马奔忙。

  ⑵吴江:即松江,为太湖最大的`支流。

  ⑶钓鱼子陵:指拒绝汉光武帝征召隐居垂钓的严光。

  思莼季鹰:张翰,字季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简析

  张可久是一个始终沉抑下僚、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者,这首《普天乐·秋怀》就是他自觉岁月销磨而功名难遂的悲叹。

  这篇作品讲究格律、辞藻,用典较多,文词工巧婉约,颇能体现“小山乐府”的特色。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秋怀》原文9

  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原文

  今日霖雨霁,飒然高馆凉。

  秋风吹二毛,烈士加慨慷。

  忆昔皇运初,众宾俱龙骧。

  解巾佐幕府,脱剑升明堂。

  郁郁被庆云,昭昭翼太阳。

  鲸鱼纵大壑,鸑鷟鸣高冈。

  信矣草创时,泰阶速贤良。

  一言顿遭逢,片善蒙恩光。

  我生属圣明,感激窃自强。

  崎岖郡邑权,连骞翰墨场。

  天朝富英髦,多士如珪璋。

  盛才溢下位,蹇步徒猖狂。

  闭门对群书,几案在我旁。

  枕席相远游,聊欲浮沧浪。

  八月白露降,玄蝉号枯桑。

  舣舟临清川,迢递愁思长。

  我有同怀友,各在天一方。

  离披不相见,浩荡隔两乡。

  平生霞外期,宿昔共行藏。

  岂无蓬莱树,岁晏空苍苍。

  【翰墨场】犹翰墨林。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济济属车士,粲粲翰墨场。”唐杜甫《壮游》诗:“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宋张孝祥《鹧鸪天·上元设醮》词之三:“忆昔追游翰墨场,武夷仙伯较文章。”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注释

《秋怀》原文10

  原文: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注释:

  未:不

  槐:窗

  声:深

  翻译: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秋怀》原文11

  原文:

  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注释

  沾:润湿。

  栖:栖息。

  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伫立:久久站立。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秋怀》原文12

  秋怀二首

  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朝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赏析:

  这组诗,翁方纲校刊的《山谷诗全集》据旧本收在《外集补遗》中,下注“熙宁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公元1075年,作者三十一岁,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当时作者在那里任国子监教授。

《秋怀》原文13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赏析/鉴赏

  《秋怀》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组诗,任渊注解的《山谷诗集》及史容、史季温注解的《外集》、《别集》皆未收;翁方纲校刊《山谷诗全集》据旧本收在《外集补遗》中,下注“熙宁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宋诗钞》也收录有。1075年(熙宁八年)作者三十一岁,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当时作者在那里任国子监教授。

  国子监职务清闲,作者能读书自遣。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斗争,处境比较单纯,所以诗篇虽带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调还是比较闲淡的,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气。可是从形式上看,却又颇为特殊:它是两首七言古诗,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韵,中间两联对偶,很像七言律诗;第二首押仄韵,比较不像,惟八句中次联对偶,第三联接近对偶,也带律味。第一首作律诗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联与联相“粘”的平仄不合规律。作者大部分律诗,多求音节近古;这两首古诗,形式上却近律诗。

  这一首,前六句写“秋”,后两句写怀。起句“秋阴细细压茅堂”,写秋阴透入屋里。“细细”二字,既蒙上“秋阴”,表示其不浓;又作下面“压”的状语,表示不断沁透,用字细微。“压”字称得上是“诗眼”,“细”而能“压”,颇出奇,是积渐的力量,有此一字,全句显得雄健。次句“吟虫啾啾昨夜凉”,写虫声。着“昨夜”二字,表明诗所写的是翌日的白天;“凉”字与下句“雨”字照应。第三句“雨开芭蕉新间旧”;写雨后芭薰的开放。“新间旧”,新叶与旧叶相间,可见观物之细。第四句“风撼筼筜宫应商”,写风吹竹声作响。筼筜,竹名;“撼”,指风力大,摇动出声;“宫”、“商”都是五音之一,以之写竹声,表现其有音乐性,可见作者体察事物之美。第五六句:“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古代妇女,多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捣衣的“石砧”的'声音四起,便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不长。砧声到了“急不可缓”,便是秋意已深,寒衣应该赶制了。第七八句:“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承上“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作者想到寒衣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是作客在外,一是为官清贫,四字意含两层。“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霜多,难以对付,更见缺少谋虑。这两句写意态的颓唐,但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所谓“达者”对待未来之事,是不应该戚戚于怀,多作预先的谋虑的。这两句是写“怀”。诗篇写秋是每联一句写景,一句写声,幽美中带点凄清,渐渐从不相干处写到切身之事;写怀又把切身的事排开,用达观的态度对待它,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凄清之感又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了。

  这首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评价说:“清和秀健,淡然以远。”笔调正是如此。但它在平淡的景物描写中,表现处境的凄清、寂寞,又从而含蓄地表现心情的洒脱、绵邈,加上形式特殊,古体、律体相间,也有曲折的一面。诗中体现了黄庭坚诗在似不着力处仍带匠心的本色。

《秋怀》原文14

  疏雨湿流光,孤倚寒窗。西风卷瘦藕塘香。有限华年无限恨,总有凄凉。

  笛曲惹柔肠,眸湿秋妆。别时羞语远回廊。堤柳隐舟双燕舞,还有斜阳!

  枫叶染秋灰,怅望芳菲。萧萧叶坠隔年回。满眼尽愁风欲舞,柳岸舟依。

  蝶戏藕香时,多少心期。月华如水笼长堤。春去落花千里梦,孤影凄迷。

  帘外雨缠潺,秋意悠然。残红满院惹人怜!几怨薄风萧锦瑟,冷曲轻弹。

  梦里染花妍,无限春天。别时堤柳燕纤翩。憔悴总关风月事,何处桑田!

  香桂影中花,金斧还斜。嫦娥泪眼湿天涯。若镜若盘千古过,旧月新夸。

  此景醉人家,秋露桑麻。烛燃心愿拜光华。今夕薄云羞隔面,投影窗纱。

  舟远水东流,惊起沙鸥。斜阳柳影揽离愁。似有笛声如昨曲,好梦难留。

  细语话绸缪,云朵悠悠。镜颜眉蹙点双眸。红藕舞香盈瘦袖,风也温柔。

《秋怀》原文15

  《清江引·秋怀》原文

  元代: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

  鸿雁在红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而离人却对着黄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注释

  ①清江引:曲牌名。

  ②未:什么时候。

  ③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黄花地:菊花满地。

  赏析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

  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在归未有期但又存在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可能的情形下,生慨于寄身之处的旁景。而本作连“未有期”的吐诉都鼓不起勇气,心上的伤口就可想而知了。

  出处

  此小令为作者秋风中接到远自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信时,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具体作年不详。

  习题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末”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4.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2分)

  5简析."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的表现手法。(3分)

  阅读答案

  1.作者从自然景物入手,通过视觉,如西风、红叶、黄花、芭蕉和听觉,如雁啼、雨声的描写,细腻而形象地渲染出作者思乡情切。“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因无法回乡而心生焦虑,但焦急之情却无从排遣。此时的芭蕉雨声就越发显得恼人心绪。

  2.“问我归期未”是词的中心句,悲伤、惆怅的氛围由此展开。词尾以梦结束,

  3.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4.用“西风”“红叶”“芭蕉”“雨声”(至少写出4个)(1分)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1分)解析:“西风”“红叶”“芭蕉”“雨声”这些都富有季节特征的常见意象,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情。

  5.①“问归期”却以景作答,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1分)②借北雁飞翔于如醉的霜林和在长空地哀啼;诗人在黄花满地的疏篱边醉饮;秋雨打蕉叶惊醒思乡梦的形象画面,写出了作者因不能回乡,力求排解郁结心中的的思乡怀远之情而不得的苦闷。

【《秋怀》原文】相关文章:

秋怀原文赏析02-27

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荐]秋怀原文赏析13篇02-27

秋怀的作文08-10

怀秋的作文08-11

清江引·秋怀赏析12-17

古之怀秋作文08-01

秋怀的作文9篇(精品)08-20

旅夜书怀的原文及赏析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