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鉴赏

时间:2024-03-01 12:38: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菊花》鉴赏

《菊花》鉴赏1

  蓦然回首,已是“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的深秋时节。清晨拉一拉衣领,感觉西风已紧,凉意渐浓。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节近,潜意识里似乎已经嗅得一缕菊香。忍不住向高处寻觅,寻觅那丛菊的芳踪,寻觅那渐渐挨近的重阳。 头顶是碧云天,脚下是黄花地,“登高今夕是,九九是天长”,登上高处,秋入了襟怀,风盈了衣袖,真正的天高云淡,心情也如晴空万里,旷远而沉静。不经意间,会瞥见远处那一簇簇醉酒的枫叶,火一样红,霞一样艳,满含生机,透着灵气。“晓来谁染霜林醉”,是崔莺莺纤纤素手举起的琥珀杯,和着盈盈粉泪,醉了秋山,也醉了重阳。残月晓挂或落日西沉,空气中总缥缈着丝丝缕缕的清香,那是冷露无声湿了桂花氤氲出的淡雅芬芳,娇小纤弱的花朵却飘来云外的天香,陶醉了八月,也将陶醉九九重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一腔菊情都赋予了九九重阳。九月是菊花一统天下的时节,重阳是为菊花而生,菊花是为重阳而开。

《菊花》鉴赏

  携一壶高粱酒,邀三两酒侣诗朋,在菊花烂漫里浅斟低唱,慢啜细吟,重阳的味道会格外的浓郁呢!古人对重阳的钟爱是与菊花分不开的。故而九月又被称为菊月。古往今来,菊花以其高标隐逸孤傲脱俗的品性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纵使山河动荡,去国离乡,也难改杜荀鹤“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的重阳情怀;“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是司空图浓得化不开的重九情结,菊花情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是白居易写给白菊花的款款情歌,个中的深意浓情,恐怕靖节先生更懂得;“九月黄花酒,登高会昔闻”,这是出塞北下关西深谙边疆征战苦的岑参对重阳的憧憬,登高举觞,向天长吟,菊香盈怀,真是令岑参心驰神往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与下一个重阳的早早作下约定,一两个重阳的赏菊饮酒总觉得品不足,咂不透;“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晏殊对菊花的一腔深情,对重阳的一曲别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易安纤纤素手轻提罗裳独上兰舟奏响琵琶,鱼书雁字浓蘸一杯淡酒,半篱菊香,终赢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影轻愁。

  重阳,说不完的故事,登不完的高坡,插不尽的.茱萸,赏不够的菊花,品不透的玉液琼浆,唱不尽的诗词歌赋。过一个重阳,就是一次对传统的回顾温习,就是一次对中国古老习俗的围炉夜话,就是对那一缕从秦时缥缈到汉时又弥漫到今天的菊香的巡礼。“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那是白乐天对重阳的无限留恋与向往。

  重阳,正戴了星珰月佩,斜插着一枝茱萸,姗姗向我们走来。一品重阳,莫忘菊香,准备一樽酒,一炷香,一枝菊,一卷诗词,共品一回重阳。

《菊花》鉴赏2

  原文

  菊花

  元稹〔唐代〕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菊花》鉴赏3

  飘落的是花瓣,凋零的是秋天,当最后一缕余辉染黄浪漫小屋时,秋菊香满海边,填满了整个秋天。

  “纯粹的黑色想征着终结,沉寂的美无限庄重。”菊花在万不凋零中涨开第一个花苞,如同孤独的夜闪过北极光给枯黄的萧瑟带来一线生机。黄昏点滴,夕阳被吹散,吹散的空中飘着花瓣,淡淡的花瓣散着淡淡的香,寂寞中飘着温人的雨,心中藏着菊花的回忆。

  我爱周杰伦的《菊花台》,就像爱着满天的菊花雨,让缘分聚散在那片隔世离空的红颜,细细品味菊黄色的花雨。我喜欢在海边,尤其是在秋日的`海边,看情感潮起潮落,看夕阳染红了天,撒一把菊花,看它吹的像海水一样浪漫,山飘悠着,山接连着,花雨下着,也许这里这正在悼念那个逝去的花环,曾经辉煌于这片沙滩。

  风来了,又走了,潮涨了,又退了。“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际云卷云舒。”细细的丝雨,细细的香,而庭外已萧索,星空也灿烂,暗香之中扶着一缕余黄,那盛开的花朵还轻轻的荡漾。

  飘落的花雨,飘落的香,飘不尽的是朦胧中一盆淡淡的秋菊。诗意的花瓣挂着诗人的眼泪,夕阳下,我摘下一朵将要凋零的菊花,珍惜的撒在夕阳里,那迷幻的菊黄色花雨,还散着淡淡的香,细细的风,细细的雨,细细得菊花飘香千里。

《菊花》鉴赏4

  1、宝钗(蘅芜君)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

  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择韵脚。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荡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2、宝玉(怡红公子)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诗词鉴赏】

  咏菊诸诗是以诗的内容排顺序的。宝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宝玉选作了第二、三首。《访菊》这首用的是“十一尤”韵。

  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他得意极了。

  3、湘云(枕霞旧友)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诗词鉴赏】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用的是“十二侵”韵。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4、湘云(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诗词鉴赏】

  供菊,是把菊花插在花瓶中作摆设来赏玩。这首被评为第六。用的是“十一尤”韵。

  弹琴饮酒,赏菊吟诗,蔑视富贵,佯狂傲世,颇具陶潜一类名士的风度。黛玉很欣赏湘云这首诗,她评论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所谓“背面傅粉”,就是用了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菊花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的情景。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

  5、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词鉴赏】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菊花》鉴赏5

  小巧玲珑的山菊花,在其他花草树木枯萎、凋零的时候,她在悠悠的秋风里,无声无息的开放了。

  山菊花她不择地域、环境,只要拥有一撮土,她就会努力地适应,快乐的成长,尽情的绽放。

  她开在溪流边,聆听着淙淙的泉音,给溪边的洗漱的山姑送去微笑。

  她开在崎岖的山路旁,静静地为攀登者守护小径,为攀登者呐喊、加油。

  她开在无边的原野上,尽情的享受静寂的缭绕、秋风的.吹塑,为拓荒者点燃希望。

  在一个深秋的周末,为了看满山红叶,我邀请朋友一起进入南山,山路两旁的山菊花正开的灿烂,小小的山菊花,有黄的、白的,宛若铺在山路两旁的花地毯,蜿蜿蜒蜒一直铺向山路的尽头。红叶遍山,层林尽染。薄云缠绕,满目清秀。在深深的密林下面,山菊花也在展露风采。

  我们走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朋友建议在路边的一个磐石上休息,突然,我们都被山崖上的那一簇山菊花吸引了:她们生长在山崖的石缝上,诺大的一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枝繁叶茂,黄花尽放,仿佛一把燃烧的火炬,在山崖上、在秋风里,烈烈燃烧,给人以振奋,给人予力量。我们不约而同的站起来,继续走我们的路。

  在山路边的一个较空旷的地方,我们和一个山村初小邂逅了,时值周末,大门紧锁着,围墙上写作“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标语,透过教室的窗户玻璃,我们看到讲台两边的墙壁上,用毛笔写着“班级规定”、“班级目标”。黑板上还保留着精美的板书。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是一期“安全专栏”,旁边刊登的是“小小明星”,这一切都展示着这位老师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风采。听山民们介绍,这是一所村办初小,只有一位老师,他在这里已经教了三十年的书,过去有五六十名学生,随着“大搬迁”,这里只有七八个学生了,他还在这里默默坚守着工作岗位,直到教完最后一名学生为止。我们被这位老师的精神感到,这所躲在路边悬崖下的学校萧然起敬,学校左边是一块葱茏的山竹林,翠绿的竹叶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右边有一棵桂花树,球状的树冠上沾满金黄色的小花朵,有的小花在秋风里飘落下来,在树下铺就成一个金色的圆形地毯,砍下的那片山菊花,依然灿烂,她和桂花树遥遥相望,一起芬芳这遥远的山村。

《菊花》鉴赏6

  《菊花》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菊花》鉴赏

  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这种感情,虽嫌激烈,却毕竟带有升上殿堂的愿望。到本诗,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坞、微香、涓涓泪、寒雁、暮蝉、细路独来、清尊相伴,一片叹老嗟卑的味道,甚麼火气也没有了。其殆晚年的自叹之作欤!

  除了末联,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与《野菊》的笔法相类,只是后者的描述更为抽象,以作者的观感为主。五、六写凋零迟暮,亦与「已悲节物同寒雁」的情感相类。末联则可见上述的分析,笔者对於此文有二点看法:首先,说李商隐「自我毁灭」实是见仁见智,我们也可以解读为一种升华,成为菊花酒是需要酿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华,所以〈菊花〉诗的情感的确比〈野菊〉来得积极一点。再者,李商隐尽管叹老嗟卑,但基本性格是不会变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诗中的苦竹、椒坞、微香,与〈菊花〉诗的陶令、罗含同样有贤才的涵意,都是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我们从〈菊花〉、〈野菊〉、〈临发崇让宅紫微〉三首诗中,可以看到李商隐处在不同时空之下的感叹,但是也可以见到李商隐始终如一的态度,诗人的自尊心不曾稍减。最后,笔者以为选用〈菊花〉诗对照〈野菊〉,较另二首诗作更适合,既可以摆脱附会史事的牵强,亦可於写作技巧、用词遣字、情感强度作同中有异的比较。

  《菊花》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菊花》鉴赏】相关文章:

《著》鉴赏03-12

《大车》鉴赏05-13

对雪鉴赏05-18

《秋夜》鉴赏03-01

《戚氏》鉴赏05-05

采莲词鉴赏12-17

天净沙秋思鉴赏07-24

《蓦山溪》鉴赏09-13

后宫词鉴赏09-09

《菩萨蛮》鉴赏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