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翻译

时间:2023-12-19 16:23:43 好文 我要投稿

庄子《秋水》翻译

庄子《秋水》翻译1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虚构一个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深奥抽象的哲理得以准确生动的阐释。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连类设喻和多重对比的方式,使其说理既形象生动,容易明白,同时又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寓言中几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逻辑说理紧密地联系为一体,互相关联,从而构成了一个寓言的整体,非常奇妙。

  语言方面,景物描写的运用衬托了河神前后不同的认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强化了说理的力量。

庄子《秋水》翻译2

  秋水——选自《庄子》

  秋水时(按时)至(到来),百川灌(注入)河。泾(直流的水波)流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大,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之(的)间,不辩(通“辨”辨别,分辨)牛马。于(在)是(这)焉,河伯欣然自喜,以(认为)天下之(的)美为(在)尽在己。顺流而(表修饰)东行,至(到达)于北海,东面而(表修饰)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才)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而(表修饰)叹曰:“野语有之(代这种说法)曰:‘闻(听说)道百,以为(认为)莫(没有谁)己若(比得上)’者。我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谓也。且夫我尝闻(听说)少(以??为少)仲尼之(的)闻(学识),而(表转折)轻(以??为轻)伯夷之(的)义者,始(开始)吾弗(不)信。今我睹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难穷(尽头)也,吾非至于(到了)子之(的)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见??于,表被动)大方之家。”秋天的`洪水按时到达,上百条水流注入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两岸喝和水中沙洲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伯欣欣然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河伯)顺着河流往东走,来到北海,朝东望去,看不到海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面对海神若仰首叹息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上百条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并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识少,认为伯夷的道义轻,起初我不相信。今天我看见您如此博大宽广,无边无际,我不到您的门前来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道德修养高的人耻笑。?

庄子《秋水》翻译3

  《庄子·秋水》翻译

  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一根羽毛的尖儿和一匹大马相比吗?五帝相承的事业,三王争夺的土地,仁人所忧患的道德,能人所操劳的细事,全都像羽毛的尖儿一样微不足道。伯夷摒弃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高尚的名誉;孔子谈论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博学的声望,这些都是自大自满的表现,不正像你原来以为自己河里的水是最

  多的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当作最大的事物,把羽毛尖儿当作做小的事物,可以吗?”

  北海若说:“不可以。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大小是没有穷尽的.,世间是没有尽头的,时运好坏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圣人,能于最贴近的事物中体察最玄远的道理,所以面对小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小;面对大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多,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是没有穷尽的。他能认识到现在与过去并无差别,所以长寿也不闷闷厌生,短命也不企求长寿,因为他知道,世间是没有尽头的。他能认清由满到缺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什么也不高兴,失去了什么也不伤心,因为他知道时运本来就是不可测的。他明白大道循环的道理,所以活着也不是特别开心,也不把死亡当作一件坏事,因为他知道,开始与结束(生与死)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规律。想一想算一算,一个人知道的事情,永远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多;他活着的时间,绝对没有他出生之前的时间长。凭借自己有限的智力,想要去认识至大无穷的世界,所以才会让自己智力尽丧,惑乱不解,也不会有所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怎么能知道羽毛尖儿就可以定义最小的边界呢?又怎么能知道天地就可以穷尽最大的境界呢?”

  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得那麼深远,表现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渔夫

  微微一笑,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注:「沧浪之歌」复见於《孟子.离娄》,讲述孔子听孺子唱出沧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诫弟子,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选择)之道。水清只是清水,水浊仅是浊流,濯缨濯足皆凭自决,但这是逆解发挥,若顺取发挥,应是渔父诵歌之意,劝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应有倒过来说「众人皆醒我独醉」之胸襟;由是随波逐浪,或能潜移默化,纵无前景,也乐得逍遥(此逍遥自当与个人快乐或缩头乌龟式的安逸详细分辨)。]

  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真理也正因此而才能够得以发扬广大。思想而不自己,则不如去死,这是古今圣贤共同追求的理想,那些平庸鄙琐的人哪里能理解得了呢(此句我理解不了,在此妄断之)。先生以一死来彰显他独立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如人们所说,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国家的灭亡。唉,立块石头在这学校,表达一些哀思,让人们记住他。以表彰哲人之奇节,彰显真理的无穷光辉(此句也理解不了。亦妄断)。将来的事情难于预测,先生之著述,其影响可能会随时代之不同变化,先生之学说,将来也可能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只有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使经过千百万年,也会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永远闪光。

庄子《秋水》翻译4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向若而叹曰:“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

  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

  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

  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

  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名声,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庄子《秋水》翻译5

  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贫而乐道,不慕富贵。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姓名: 庄周

  别名:庄子、庄子休

  国籍:战国中期宋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69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辩论家

  信仰:道家思想

  主要成就:与老子并称“老庄”、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

  代表作品:《庄子》又称《南华真经》

  思想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后世尊称:南华真人

  庄子怎么死的

  关于庄子怎么死的,历史上并无相关记载,毕竟年代久远,即使有所记载,也可能因为年代的关系,资料都消失不见。因着庄子的牛掰,我们很愿意相信庄子是自然老死。

  其实,说句难听的,你想要庄子怎么死的就是怎么死的`,只要拿出证据,引经据典,那么,庄子的死因就是你说描述的那般。对于庄子怎么死的真实历史,恐怕还只能让历史说话了。

  秋水庄子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翻译6

  庄子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庄子《秋水》翻译】相关文章: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12-19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暮色秋水作文12-11

秋水无痕作文07-19

给庄子的作文09-14

庄子的智慧作文09-17

与庄子对话作文11-10

浅读庄子作文07-30

(优选)庄子的智慧作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