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

时间:2023-12-18 17:06: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

  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在说明孩子成长的不足,教育宝宝需要家长自己先有良好的素养,此时的耕耘会让孩子在未来受益良多。下面请看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的相关介绍。

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

  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1

  可是,如果我们不满足他的要求,保不准他会干出什么吓人的事,他说“难道非得逼得我断只胳膊断条腿才同意我回家吗”,他会不会真的自残呢?

  一想到这儿,我就不寒而栗。现在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同意他“退伍”回家,还是坚持拒绝他的要求?

  妈妈被儿子牢牢控制

  这位母亲很焦急,她迫切希望别人给出答案,但她目前面临的问题绝对不是一个答案就能解决的。

  我问熊雄妈妈:“你准备被儿子控制到什么时候?”

  她愣住了。

  我又问:“如果这次‘退伍’很容易解决,你们是不是就帮他搞定了?那以后,他也许还会提出到国外发展的要求,提出要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的要求,你们都帮他解决吗?”

  “他还真说过这些事呢。我们当然无能为力,所以他就抱怨我们没钱、没地位,不能给他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说我们不称职。”

  “他说得对,你们的确不称职,”我说,“因为你们太懒惰,太不负责任了!”

  熊雄妈妈愕然:“我懒惰?我不负责任?”为儿子操碎了心,时时刻刻都在努力做一个好母亲的她,可能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评判。可事实上,从一开始做母亲,她就犯下了这样的错误。

  小时候,熊雄妈妈没有享受到父母足够的爱,那个看似成熟、懂事的“小大人”其实在心里充满对爱的渴望。

  在她自己当了妈妈后,她无限制地给予儿子爱,其实是在无限制地补偿自己。通过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来补偿自己那个“内在小孩”的缺憾。

  但是这种无限制地包办代替是儿子真正需要的吗?当然不是,这是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它剥夺了孩子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机会,导致孩子迷失了自己。

  由于熊雄当时还小,溺爱的弊端并未显现出来,而且好像还有很多正面效果:听话、懂事、成绩好,但是其“自卑、没有自我”的心理隐患是存在的。

  这就是熊雄后来突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

  家庭不和、父母吵闹、母亲歇斯底里,的确会给熊雄的心灵带来一些伤害,但是更大的伤害是母亲对他放纵的爱。

  父亲提出离婚的要求和他的拳头严重打击了母亲的自信,使得她即使在儿子面前也显得卑微:儿子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儿子俨然成为她的领导者和指挥官。

  而此时的儿子正值青春期,从小埋下“迷失自我”隐患的他,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我要去学武术,我要转学,我要转专业,我要休学,我要打工,我要当兵,我要“退伍”……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他突然萌发一种想法的时候就会提出来,而父母总会帮他解决;

  当他遇到一点点困难的时候就会退缩,而父母总会想办法成全他。这就是放纵性的溺爱,是最懒惰的爱,因为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最后的结果是父母完全被儿子所控制!

  这位“好”母亲看似是在爱儿子,其实是在补偿自己的愧疚;她使出浑身解数去满足儿子的要求,其实是在努力让自己心里感到舒服。

  面对儿子提出的要求,她只是想我要做一个好母亲,而根本不想这个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他的成长。

  回想自己为儿子所做的一件件事,她充满了欣慰和自豪感,因为那些操劳抵消了她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弥补了她这个母亲“没钱、没地位”的`缺憾。然而,这样的爱其实是自私的,她爱的只是她自己。

  为儿子“拉缰绳”

  案例中的儿子很享受这种状态,因为他不必努力去争取什么,也不必负什么责任,自有人帮他解决一切问题,他可以为所欲为,自由行事,无视纪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母亲也很享受这个状态,因为她可以偷懒,不必劳神为儿子去谋划未来,只是听儿子的指挥就行了,还可以以“好母亲”自居。

  在熊雄成长过程中,母亲懒得负责任,儿子没有能力负责任,那谁来负责任呢?

  熊雄就像脱缰的野马,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母亲现在要做的就是“拉住缰绳”,让他回到正常的轨道,而绝不是满足他撒欢儿跑的要求。

  “在儿子提出非分要求时,你们做父母的态度要坚决,要告诉他:你已经是成人了,你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每走一步都要想一想: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而不是让别人去收拾烂摊子。还要告诉他:一个人的信心、勇气和能力是靠自己修炼得来的,是不断战胜自己、克服困难的结果……”

  “我要怎样给熊雄讲这些道理呢?”母亲忧心忡忡地问。

  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2

  1、一个为孩子创造“美好童年”的母亲

  贝丝最近在和丈夫赌气。她正在筹备女儿6岁的生日,而丈夫觉得她简直挥霍无度。

  贝丝是一家财经杂志的编辑,而丈夫是证券公司高管,两人每年收入可观。贝丝并不觉得这样的消费会给家庭经济带来太大影响,她愿意给女儿一切最好的东西。

  从女儿出生以后,贝丝给女儿买的生活用品全是高档的奢侈品,并且每年都会给女儿筹备一次豪华的生日宴会,近几年更是请了专业的生日策划公司。

  丈夫一开始还愿意配合贝丝,毕竟任何父母都愿意给子女最好的东西。

  但是丈夫渐渐开始吃不消,贝丝在“抚养”孩子方面的特殊热情让丈夫非常疲倦,有时丈夫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对小孩子完全没必要如此浪费。

  贝丝就会责怪丈夫一点儿不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指责丈夫太过自私,不理解美好的童年回忆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渐渐地,对于抚养孩子这件事,丈夫完全无法插手,贝丝就像一只母鸡似的,将孩子牢牢护在自己身下。

  贝丝之所以对孩子如此费心,是因为她自己有一个充满遗憾的童年。

  贝丝曾经是一个弃婴。一对中年夫妇收养了她,但是这对夫妇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他们自己还有一个残疾的儿子。

  在贝丝的记忆中,自己只有一个破旧的小熊玩具,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有一段时间,她每个月和父亲一起领取救济金。

  上学之后,贝丝常常在时装店橱窗前徘徊,盯着那些漂亮的衣服和鞋子看上好半天。

  贝丝的养父母对贝丝并不差,他们对贝丝的教育非常严格,养母对贝丝最大的希望就是她能够成为一个医生或律师。

  即便生活如此拮据,两人还是努力为贝丝积攒读大学的学费。但养父母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好好关爱贝丝,他们还要照顾自己残疾的儿子。

  贝丝并没辜负养父母的期望,在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以后,她进入了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后来又加入一家财经杂志做主编。

  贫寒的童年似乎并未对她造成不良的影响,相反还激励着她过上更好的生活。贝丝也常常被一些女性励志节目邀请,鼓励女孩子要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然而,在贝丝女儿出生以后,她童年尘封的记忆仿佛被一层层撕开了厚厚的包装纸,再次清晰起来。

  每一次为女儿买新衣服时,她就会默默地想,我当年要是能穿上这件衣服该有多好,女孩儿就应该穿这样的衣服,真是美极了!

  每一次和丈夫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她也会回忆起童年,想到自己从不曾和父母有过这些时光——父母总是忙于生计或者照顾哥哥,对待她的管教方式也很粗暴。

  她热衷于为孩子筹办一次又一次的纪念会,热衷于给孩子拍照,她希望孩子每一个阶段都有美好的回忆。

  贝丝非常清楚地记得,小学时她和班里一个女孩同一天生日。有一年,那个女孩的父母在家为她举办了一次生日宴会,几乎邀请了全班同学。

  那天贝丝吃到很多蛋糕,以及女孩妈妈亲手做的美食,但是贝丝却不敢告诉任何人,其实自己也是在这一天过生日。

  她看到很多人送女孩生日礼物,忍不住偷偷藏了一个放在书包里,而这一切恰巧被同班的一个男孩看见了,男孩大声嚷嚷起来,结果所有人都知道了她偷东西的事。

  女孩的母亲虽然善良地将贝丝藏起来的礼物送给了她,但从此以后没人再邀请贝丝参加任何聚会。

  当天被当众羞辱的感觉,直到多年以后才慢慢淡去。

  当自己孩子过生日的时候,贝丝几乎想把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全部塞给孩子,那些奢侈的生日宴会,不过是她心里那个屈辱的小女孩想向所有人宣布——

  你看,我可以拥有最好的礼物了!我不会再拿人家的东西,这些全是我的!

  2、很多人心灵的成长,未必跟上年龄的步伐

  贝丝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的时候,童年的记忆就会被触发。往往孩子的一句话或者与孩子相处的一个场景,就会激活他们心中的某种情感。

  而这种情感,会让父母退回到儿童时期,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和情绪,甚至完全不顾及当下的情况。

  一个学生时代有着音乐梦想的母亲,可能会执着地让孩子学习乐器;

  一个小时候曾被同学欺凌过的父亲,听说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可能会反应过度。

  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心理的发展与身体的发展有一些差异,身体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渐成熟,但是心理的发展却可能因为受到某个创伤事件的阻碍而停滞下来。

  这种心理发展的停滞往往很隐秘,只有当类似情景再度出现的时候才可能被激活。

  也就是说,如果童年发生的某一个事件没有被处理好,当事人再度经历类似的情景时,就会出现孩童般的行为、想法和情感。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出现在抚养孩子的父母身上,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会引发他们关于自己童年时期的回忆。

  如果那些回忆中有创伤、遗憾,很多父母会有意无意想要弥补这种遗憾,或者逃避创伤。

  童年未能得到父母足够关爱的孩子,除了会对自己的孩子过度溺爱,也可能会对孩子的需求表现冷漠——一如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一样。

  其实对孩子过度溺爱的贝丝,在溺爱孩子的表象下面,是一种冷漠的态度。

  她为孩子精心准备的一切,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在筹划,从来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来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

  她的女儿只是她的傀儡,替代她过她没有过上的童年。

  3、别让孩子替你过童年

  一个人要完全把孩提时代的往事统统抛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备受冷落、伤害和羞辱的经历,会在一个人心里留下刻痕。

  这种刻痕性的事件也许会被记忆淡忘,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忘记这件事情的很多细节,但感觉还是会保留在身体中。

  一旦被触发,那种感觉就会把一个成年人拖入童年的状态。

  成长的过程并不容易,很多人都受到过或多或少的伤害,某些伤害或许留下过未能觉察的痕迹,阻碍着他们全面走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更有甚者,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遗失了某个重要的里程碑,漏掉了整个发育的阶段。

  所以,当为人父母的时候,有些人会设法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以补偿自己的童年,让孩子不再经历自己当时受到的伤害。

  那些对自己补偿欲望越大的父母,越可能会忽视孩子的需求,无视孩子真实的感受。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逼迫孩子吃饭,一个小时候饱受饥饿之苦的父母,可能总会逼着孩子吃很多东西,他们总觉得孩子会饿,乐于看见孩子吃东西。

  但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食物吗?其实并不是孩子需要,而是父母对饥饿的恐惧导致他们让孩子“替自己吃”。

  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丝觉察——

  孩子并不是你童年的替身,他们有自己全新的生命和全新的人格,你当年未满足的需求,未必是他的需求;而你当年经历过的伤害,从他那里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补偿。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却可以改变孩子的原生家庭,因为,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亲、母亲以及整个家庭关系就开始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相关文章:

父母溺爱孩子的表现02-24

以爱之名纵容孩子其实是在伤孩子02-24

造成家长溺爱孩子的原因05-12

家长怎么正确防止孩子被溺爱11-21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过度溺爱孩子05-01

溺爱的作文09-13

溺爱是害作文07-20

不要溺爱作文12-06

溺爱的作文(优选)10-02

学会让孩子喜欢自己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