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深阅读

时间:2023-12-18 13:29: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回归深阅读

回归深阅读1

  浅阅读是时下一种时髦的说法,这种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方式与快节奏的生活相适应,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我更羡慕、更钦佩回归深阅读的人,因为他们有机会调动各种感官,体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回归深阅读

  经典无疑是庄重而伟大的。不过,现实生活中影响至深的,常常不是学者皓首不能穷的元典,而是删繁就简加了解说的选本。经典再经典,浓缩再浓缩,突出了主要内容,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却渐渐被人淡忘。我曾读过一篇散文,作者看到山里的孩子读捡来的旧书,其中的《蜀道难》一字不差,而城里孩子为了应付考试,只背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难道不是自诩为有文化的浅阅读者的悲哀吗?

  读余秋雨的《寻觅中华》,我体会到深阅读的魅力。30年前,余秋雨潜迹半山的蒋家藏书楼中,研读古代文化典籍,他说:“我的生活立即变得纯净,我的心态变了,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坡山树山岚一齐拽着我蹬开了山下的浑浊喧嚣,使我飘然升腾。”我不敢说这次深阅读改变了余秋雨,但它促使余秋雨开始慎重地思考一个大课题:什么是华夏文明?什么是炎黄子孙?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学者,若没有任何动机,怎么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思考如此恢弘的问题?是深阅读激发了余秋雨的求知欲,又促使他将文化的魅力传播给更多愿意投身书籍的人。

  其实,选择深阅读即选择了一种精致的`生活,一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态度。我们在浅阅读中直接获取信息,很少认真思考。我们失去思考、钻研的主动性,得到的仅是一时的方便和快感,或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人群中炫耀的资本。而在深阅读中,我们解放想象的翅膀,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深入思考来解决问题,化被动为主动。

  陈省身曾说:“读前人的书,欠前人的债。”读书为何会有负罪感?因为陈老从书中掘取的太多,如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读书欠债”?回归深阅读,使我们尊重作者,反复利用书籍中的资源和智慧,每一次深阅读都帮助我们挖掘先贤们不竭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回归深阅读,为自己疲惫的心寻找一个安静的归宿,在书中觅知音、话人生。

回归深阅读2

  什么是深阅读?仅就阅读内容而言,它应是指经过时间拣选和验证的人文社科经典、各专业领域公认的优质书籍。具体书目的选择虽然见仁见智,但它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新的经验、对我们的智识构成锻炼的书,它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挑战和攻克

  深阅读能带来相对准确的知识、有机的知识、不可量化的“增进”,正是通过享用深阅读这一人类神圣的权利,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求索,我们才能不断获得增益,面对未知和繁乱少一些惶恐和胆怯,多一些洞察和笃定

  根据全国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58本,在这不足5本的阅读中,除去备考的教材、消遣的漫画和言情小说,能让人埋头潜心的深阅读还剩多少?

  什么是深阅读?仅就阅读内容而言,它应是指经过时间拣选和验证的人文社科经典、各专业领域公认的优质书籍。具体书目的选择虽然见仁见智,但它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新的经验、对我们的智识构成锻炼的书;那么,这样的书,它仍然可能是愉悦的,但就阅读方式而言,它不会是轻松的,它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挑战和攻克。

  深阅读能带来相对准确的知识。有时我们依赖数字阅读的便捷,以为可以迅速和轻易地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但信息会为了方便传播而经过简化、拼贴或变形,更有专门打造的虚假信息夺人耳目,这些“二手知识”时常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深阅读的书籍和其中的知识经过人类经验的反复验证,仍能立得住或是被众人所认可,就说明它是相对准确的。要想获取真知,一番上下求索的.功夫必不可少,豁然开朗的时候,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而只有在此基础上,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可日渐养成。

  深阅读能带来有机的知识。朱光潜先生讲过,有机体的特征也就是学问的特征,“学问不是学问,如果它不是一种完整的生命……如果它没有‘组织’,不成‘系统’”。一切知识的对象都不外是事物的关系条理。经过阅读的探求,事物现出关系条理,在我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知识是有机的,它可以消化吸纳外来的知识,它也需与我们心中已有的知识发生密切关系,如此,它才是有生命的。零落各处、不甚准确的信息片段难以拼凑出事物的真实完整面貌,我们需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带着内心的困惑和追问去阅读,知识才会生根发芽,也才能在此系统之上修正、扩充,终而繁茂。

  深阅读能带来不可量化的“增进”。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并非所有知识都能指导我们去改造世界。读过了《诗学》,我们不一定会创作,读过了“重新发明人”的莎士比亚,也不会使我们人情练达,但这些非实用的知识却在不断扩展着我们精神和心灵的空间,让个人有限的心灵可以追求宇宙般的广阔和丰盈。读书带来的增进,如感受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判断力,恰恰是不可量化的,或许正如里尔克诗中的景象:“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惊奇”。

  这是深阅读的好处。怎么达到深阅读?虽然阅读更大程度上是自我教育,但社会舆论的引导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学生时期是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有效的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阅读风气的倡导很重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读好书,首先要有好书读。这是对出版界提出的要求。我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库存大国”。在这些库存中,有大量是无法盘活的“废纸”,跟风出版、拼贴炮制是其“不忍卒读”的重要原因。有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的专业策划、有对文化使命的自觉追求,书架上鱼目混珠的书和库房中蒙尘的书才会少一些,读者也才有可能不设防地拿取面前的一本本新书,获得教益和乐趣。

  我们正处于阅读的“黄金时代”,但也处于阅读的“转型时代”。在全民阅读日,重提深阅读,其实还因为一层隐忧。比如,数字阅读方式的形成,对于深阅读的“解构”。大家知道,数字阅读率连年上升,到20xx年,我国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的转移,并不只是媒介的更替,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数字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如果说电子阅读器尚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传统书本内容的迁移和复制,个人电脑和手机提供的则以不同以往的阅读内容为主,它们通常篇幅短小,以新闻性、娱乐性或者实用性迅速吸引读者。虽然数字阅读也可以是深阅读,“微信”“知乎”同样能够提供清新明快的文章或者简短有力的“干货”,但当我们沉浸在芜杂的信息中流连忘返之时,难得的闲暇时间被零落的片段充斥,沉潜阅读的耐心被轻松浏览的快感冲淡,我们头脑的“饥饿”和空虚或许也会增长。当然,数字阅读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新鲜有趣的信息可以随时被推送到每个拿手机的人面前,但被其中碎片化阅读所挤压的,很可能是深阅读的时间和习惯,还有心得。

  在出版多样化的今天,阅读当然也是多样化、分层化的。古人说,开卷有益,意在读书可以丰富和改变人生。提倡深阅读,也在于追求阅读的质量和有效性。深阅读能带来的相对准确的知识、有机的知识、不可量化的“增进”,是碎片化阅读和浅表化阅读无法提供的。正是通过享用深阅读这一人类神圣的权利,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求索,我们才能不断获得增益,面对未知和繁乱少一些惶恐和胆怯,多一些洞察和笃定。

【回归深阅读】相关文章:

回归的作文04-30

深与浅作文08-25

回归精彩作文08-30

回归本质作文07-30

回归内心作文09-24

让自我回归作文09-26

绿意的回归作文10-02

澳门回归作文02-26

超越与回归作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