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11-20 23:55:45 好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合集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合集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除夕的日子里,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自己花花绿绿的新衣裳,看着春晚真是欢快啊!

  从早上8点起来,我们就马上要去买年货,到了商场,早就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在商场里,其他东西都可以不买,但是有两样东西一定要买,那就是鸡和鸭。

  从商场上回来,我们就开始杀鸡杀鸭,只见菜刀从脖子上开了一个小口,血如同瀑布一样从脖子上喷出来,我们把血滴在一个碗里,接下来就要开始拔毛了,拔完毛就要放到锅里面去煮。

  吃完午饭,大人们又开始忙开了,人影从我眼前过去,大人们又开始做吃的了,妈妈来杀海鲜,而爸爸是来做海鲜的,有鲍鱼、有扇贝、有虾,有海螺……,爸爸妈妈配合起来真是天衣无缝,可谓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些海鲜就这样被移到了另一个美味的桌上了。

  做好年夜饭,大约已是下五5点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要去冲凉洗澡去了,因为新的一年要有新气象,男女老少,大大小小的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衣裳。

  终于到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坐在饭桌前,只听见一声“开饭了!”孩子们必然会像条饿狼一样开始向食物发起猛烈的攻击,没几个回合下来,有一些菜已经被孩子们一网大尽,一个都没有佘下,下真是猛烈啊!

  最精彩的时候来了,那就是烟花秀了。往往在家里就能听见几声巨响,几个烟花同时飞上天空。再听见“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炸开了来,如同一朵开放了的小花,美丽极了。到了高潮,几乎有几十个烟花同时升上高空,顿时漆黑黑的夜空变成了烟花的舞台,光的'海洋。烟花秀放完了,轻烟像一层薄雾一样,遮住了天空的面孔,那是人们欢乐的迷漫!

  除夕真是热闹而又喜庆,让人难忘。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春节正悄悄的跟着冬天的脚步来了。你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变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炸丸子……还要为孩子们买新衣服,发压岁钱,希望他们在学业上能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的`笑着,流露出非常幸福的神情。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等,红色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吉祥的颜色,是幸福的颜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的,小孩则由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一起去放烟花炮竹,一道道美丽的烟花划过了天空,时而犹如一条条彩色的飘带,时而则如一片闪亮的繁星散落,漂亮极了。清脆的爆竹声也打破了寂静的夜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

  “吃饭喽!”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一个。孩子们吃着、笑着、说着,大家欢天喜地的接着红包,相互祝福着,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

  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儿弥漫在空中,沁人心田。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喜欢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3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家的风俗都是不同,而我家乡——四川,过年时也是独有一番风味呀!

  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都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在前一天的上午,家人们就已经开始准备食材了。家中的老人会炸酥肉,外表金黄,光看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放在锅中,听着噼里啪啦的响声,闻着一股浓郁的肉香,不一会,四川的特色年夜小吃——麻辣香脆酥肉就大功告成啦!咬上一口,香中带酥,又有一些麻麻的味道,瞬间在口中“爆发",总是那么回味无穷。

  团圆饭桌上,我们会吃鱼,寓意年有余;我们会将多会余的碗打碎,寓意岁岁安;大人们还会喝酒“猜拳”,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拳拳打中自己的人生目标。

  过完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在这一天里,我们会去“走人富”,就是去亲人家串门。大人们会聚在一起打“吉祥牌”大人们打牌,小孩子们就会在一旁倒茶。而且在四川“走人富”是一定要带上礼物,送上吉祥的话语,另外“走人富”一定要喝酒,这样是对亲人的尊重,但不能喝太多喝醉了是对亲人的不礼貌。

  大年初一,小孩子们还会收到很多的红包。瞧!弟弟正向爸爸要红包呢,只见他跪坐在爸爸的`对面,满脸笑意,那圆圆的脸上眼睛成了一条缝,那脸颊通红通红得像个小苹果。向来调皮的弟弟,今天却是如此的“安静”。拿完红包,不要忘记对发红包的那个人说:“谢您的大红包,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平安幸福……

  四川的过年习俗就这样,家家户户,代代相传,四川的风俗,独特而有趣。虽然已经很久没回四川过年,但却依然让我流连忘返!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每年的除夕晚上我们家都会团圆起来包饺子。这个风俗已经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了。今年还是照常,延续着这一个有趣而又快乐的风俗。

  首先,是由妈妈和姐姐来准备材料。瞧,妈妈拿起一块肉摊在案板上,左手按住,右手拿刀,一转眼的功夫,妈妈的手就开始飞快地上下运动。不一会儿,一摊肉沫就出现了。姐姐在旁边削着玉米,“刷”的一声,一根玉米上的粒全被削下来了,刀功了得呀!

  接下来,就到了全家一起包饺子的'环节了。妈妈包得最迅速了,左手拿着擀面杖,右手拿皮。加一勺馅在皮里,再一扭,一个饺子就做好了,快速又精巧。爸爸在旁边赞叹不已啊!姐姐包的最好看了,虽然速度不快,可是每个饺子的边角都被捏得井井有条,几乎看不出一点瑕疵。爸爸就不太顺利了,包的一会儿饺子大得像个乒乓球,一会儿又小得像个草莓。妈妈看得哭笑不得,无奈地摇了摇头。我不禁偷偷地笑了。

  半个小时后,两大盘饺子被丢下了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我在锅的旁边走来走去,时不时还朝里面瞧一瞧,冒着泡的饺子可太诱人了!

  终于盼来了,妈妈把饺子一一捞了起来,一家人都围了上来,拿着筷子跃跃欲试。饺子一落地就被我们一扫而空。妈妈笑着看着我们,一家人的欢笑声回荡在家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清明节这天,人们踏青、扫墓,吃清明节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青是做清明粿的关键。在外婆家河对岸的路旁,有许多青,这种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给清明粿染色的关键。到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采摘一大桶青回来,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诉我:这种草长相普通,很难发现,但只要上面没有白色细绒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与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这一步,也需要细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团一小团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细,不然吃起来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在里面包由笋、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馅。粿上的花边很独特,要包成类似锁形的形状,这种包制手法,外婆和妈妈总是很熟练,而我学了好多次都还没学会。一个个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摆放在桌上整张桌子都摆满了。每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们就在蒸笼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叶,一段粽叶上面放一个清明粿,这样吃的时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时,一揭锅盖,满厨房都飘着青的清香。锅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的清明粿,而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个抢去吃了。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还有油流出来。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冻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提起大秧歌,在我的家乡那真可以说是家家都知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家乡的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不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小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摆起了摊儿。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了。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得挥舞着挥洒着他们的内心的喜悦和欢喜,这样也引逗着孩子的欢心和心里发痒;也想扭一段也争着加入秧歌队伍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越来越长了。

  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之类的,自在悠闲。唢呐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穿彩装,那些小孩们像风一样跑到了台下,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大头娃娃”“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沉醉着家乡的人们。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到了寒假,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春节。

  春节前几天,家里的老人就会把辛辛苦苦养了的猪、鸡、鸭给杀了,鸡和鸭会拿去祭祖。大人们还会去买一些糯米,把糯米洗干净后,把猪血拿去锅里热。家的锅跟我们现在用的锅不一样。它的直径大约有1。3米,要烧柴才能用。把猪血烧到杏色,捞出。然后把糯米煮熟后,加入猪血,烧到凝固。捞出放在蒸笼里等它凉了,我们称它为“米血”。

  大年三十,大家把米血拿出来蒸熟,把杀好的猪肉拿出来,再杀几只鸡、鸭。晚上大家把它们煮熟,至于好不好吃就看大人们的手艺了,大人们还煮了年糕、面条、鸡汤等等。有些还会去市里买一些小菜,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着年夜饭,谈着喜事,碰杯说祝福语。

  大家吃完年夜饭,就在一起看春晚,不一会儿又到门口去放烟花。

  初一,早上到处都是鞭炮味,还在睡梦中的我,被一阵阵鞭炮声被迫叫醒了,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飞一般地跑下楼,吃完早餐,和爸爸一起去拜年,而妈妈要留在家里接待客人。

  初七、八要“进香”。开着车,来到别的村的寺庙里烧香,那香长1米,直径5厘米,不一会儿有人来表演舞狮,大家看得可高兴了。当快要结束的`时候,大家就敲着锣鼓绕着寺庙转几圈,便回家去了。

  家乡的习俗可真多呀!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阳江的春节也不例外,这不,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响遏行云地走来了,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服,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把大街小巷都映衬得格外的鲜艳。

  除了贴对联,除夕晚上,我们也少不了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肴之所以丰盛,是因为里面含有很多好的意头。不信你瞧:年年有鱼(余),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所以过年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生菜(财),代表发财……嘿嘿,怎样?是不是很有趣呢?吃完年夜饭,一家人都会其乐融融地围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隆重的响起!

  农历大年初一,大家都会去“行大运”。“行大运”是阳江春节的传统之一,代表着好运常来。

  农历大年初二开年后,出了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提着年货到娘家去拜年。这时候最开心的是小孩子们,可以拿到长辈的压岁钱。晚上,人们集中在美丽的鸳鸯湖观看一年一度的`烟花汇演。从21点到21点30分,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天空中不断绽放,各种烟花争奇斗艳,时而鲜红夺目,时而金光灿烂……真是美丽又奇妙,让人大开眼界。此时,整个城市都笼罩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

  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都得吃汤圆,“圆”含有团团圆圆的寓意;与此同时大街小巷都会挂花灯和挂花灯,热闹极了!

  元宵节左脚先走,春节右脚也默默无闻地踏了出去,阳江的春节真热闹、真喜庆啊!我爱阳江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早晨,朦胧的晨曦撩开薄雾,阵阵鸡鸣清脆悦耳,我慢吞吞的爬下了床,刷牙洗脸,走到餐厅,看到阿婆正在泡糯米,糯米白白的,亮亮的,像一颗颗软软的糖,好想咬一口,我心里想。

  阿婆看见我,招呼我坐下,从蒸笼里拿出两个白白胖胖的包子,从锅中盛了一大碗糯米粥。哇,好香!我吸了吸鼻子,大口喝起来。“别急,没人跟你抢,喝完锅里还有。”阿婆刮了刮我的`鼻子,宠溺的说道。早饭吃完了,我拍了拍圆圆鼓鼓的肚皮。坐在椅子上消食——吃撑了,走不动。“阿婆,你马上要包粽子吗?我帮你啊。”我胸有成竹地拍了拍胸膛。“好,马上一起包。”“好”我开心地叫起来。糯米被泡的个个圆润,阿婆准备好了馅。有大枣、桂圆、红豆、花生、豆沙。我学阿婆包起来,用几条粽叶卷成三角体,用勺子挖糯米,中间塞一个甜枣,用针封起来放在桌上。不久,桌上摆满了粽子。绿绿的,不淡不浓,远远望去像一个绿草地。

  我和阿婆一起把粽子移到蒸笼锅中,不过不能直接放,要摆上纱布,再把粽子放上去,阿婆往灶台底下的火坑中扔去好多枯树枝,火变得非常旺,香气随之飘来。阿婆看还要好一会儿才能熟,从前房拿出彩绳、雄黄、艾叶,让我去洗澡,阿婆在大木桶里放了好多水,里面放入了艾叶,竟有一股清新好闻的味道。洗完澡,阿婆在我鼻子下、耳朵旁等地方,抹上了雄黄,擦干身子,给我系上彩绳。很快,香味从厨房传来,粽子熟了,我跑进厨房,看见阿婆正戴着手套,把粽子一一拿出,摆放在盘子中,晶莹碧绿的粽子吸引了我小心脏“砰砰”直跳。我快速上前洗手,拿出粽子拨开就吃,淡淡的香味在口腔传递。良久,还未回神……

  如今又是一年端午,熟悉的味道依旧未变。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们家乡宝清的风俗习惯有很多,例如:过年时吃的杀猪菜、粘豆包、扭秧歌、打陀螺等,都很有趣。

  说起那又香又甜的粘豆包,谁不是馋得直流口水呢?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其实做粘豆包的方法并不难,需要的材料有:粘米面、水、红豆和白糖。做粘豆包需要先烀豆馅后和面。先把红豆放进锅里煮,等煮熟了就把它捣碎,捣成豆泥状,再撒一些白糖,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毛毯似的,白糖的多少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然后开始和面,首先把粘米面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个大面团。因为是粘米,所以做的时候要撒些面粉,这样它就不会粘到面板上了。再把这个面团揪成一些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整齐地排放在面板上。接下来该把豆馅放进去了。那怎么放呢?其实很简单的,先用大拇指在小面团上按一个洞,注意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馅放进去,最后把它团成一个团,放到锅里蒸半个小时,刚出锅时,看着它白白胖胖的样子,像一个个雪娃娃,让人不忍心下口。当你拿起来时,香气扑鼻而来,当你咬上一口时,又甜又糯,仿佛置身于白茫茫的.雪地里,欣赏着冬季的美景,让人无法忘怀。

  以前,在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谁家杀了猪,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杀猪菜。就是用自己家腌制的酸菜和新鲜的血肠再加上猪肉一起放到锅里炖,再放一些姜和蒜,味道好极了!让人回味无穷……

  我爱我美丽富饶的家乡宝清,更爱这里地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的风俗,虽然我也不太了解我家乡的风俗,我想我的家乡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但也还是有一些常人没注意的区别,那便成了风俗特色。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风俗。

  在我家乡,过年时特别热闹,家里都挤满了人,家里的主人忙的热火朝天的,都在开开心心的忙活着。家里的客人有说有笑,小孩子们跑的家家户户的去玩儿,跑到邻居家去拜年,好一副热闹的景象呀,没有一个人会不高兴,人们个个都穿上了新衣,有些大人会陪小孩子玩,还会给红包,多的口袋都装不下。

  我们过年也没有固定的食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做几道拿手好菜,做丰盛点,摆满一桌子,叫大家一起吃饭。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看春晚。顺便包几个可可爱爱的小饺子,白白糯糯的年糕,来作为看春晚的下酒菜。几个白白胖胖的饺子聚在一起,像是你挤我我挤你的相靠着,含在嘴里口感顺滑,一咬开,里面的汁就争先恐后的跑出来,配上料,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年糕一碗一碗的'装着,一块一块的挤在一起,咬下去一口,滑的直通口腔,口腔里装满了年糕的香气,整个口腔瞬间变得非常爽滑。那么美味的食物再配上看春晚,也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呢!

  我们家乡还有一处外人都注意不到的风俗小细节,那就是我们会做粿子。平时也会做,我们那边特别爱吃粿子。特别是过年时,做的非常多。用面团和一下面,把面团用力地搓揉,放进白糖和自己想要的材料,揉成一根一根的条形,放进烤箱里烤一会儿,慢慢的都变成小胖子,酥酥脆脆的粿子就做好了。

  春节过得特别的快乐,可又在我睡梦中悄悄离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春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定是会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对于我来说,安徽的美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家乡风俗。

  在这众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当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实践过几回。第一步不消说,用水与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团子,那外形跟吃撑了的“年画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饺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几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块面团,拇指轻轻按住中间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变皮在手下“规规矩矩”地圆起来。我最享受也最喜的当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专场”。她熟练地将葱、蒜整齐地切成小段,肉沫和着豆角、蒜泥、小葱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锅铲轻盈地翻炒着,小火炒后的香味总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绿油油的小葱,“奶奶牌内馅”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赞不绝口。第四步的步骤与包饺子大相径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晓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来的花纹,这个得讲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纹路。

  全部步骤完毕,上锅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虽软糯绵密,但毕竟无味。因此各家会备上一碟自制辣酱,辛爽入味,辣酱各不相同,像我家,便会有一种舌头发麻的感觉,却不是太过于辣。

  春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节,鞭炮声声声入耳,酒肉味丝丝入心,大红“福”字映入眼帘,美好的一年总在这样的团圆中开启,总在米粑鲜美的味道中开启......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中国老话都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透过当地的特色美食,知微见著,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风俗的独到之处。有一道独特的美食,是每一个老文昌人味蕾上不可磨灭的记忆。

  无论是宴会的酒席上,还是一家人的团圆饭内;无论是过年佳节,还是亲朋好友登门拜访,文昌人家的案桌上都一定会有文昌鸡的身影。尤其是在我们文昌人“做公”的时候,绝对不能少了鸡肉。每到“做公”这一天,我常常瞧见家里的大人们,早早起来将处理干净的鸡放入沸水中熬煮。然后,在鸡嘴巴上夹着一撮红纸,再将其和猪肉、茄子等其他一些祭品一起摆放到供桌上,进行祭祖仪式。

  经过烹调的`鸡肉香味四溢,再配上自制酱料,简直好吃的没话说。鸡肉的做法多种多样,翻炒后的鸡肉外酥里嫩,清蒸后的鸡肉美味可口。鸡肉制成的菜品也是五花八门,如可乐鸡、三杯鸡、椰子鸡等等。无论是哪种做法,无论是哪种菜品,都别具一番风味,使人垂涎欲滴,难怪文昌鸡被列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不仅味道鲜美,更有着美好的寓意。“鸡”通“吉”和“祭”字,过年吃鸡,就是为了图个大吉大利。鸡翅,寓意展翅高飞,飞黄腾达;鸡爪,寓意新年抓财;鸡骨头,寓意出人头地。哦,对了,新年过节,可别忘了喝鸡汤,它寓意着清泰平安。鸡肉,不仅让人大饱口福,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渐渐的,人们借助过年佳节吃鸡的方式,将这种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

  如果你有机会来文昌,一定要尝一尝我们文昌鲜美可口的鸡肉,品一品文昌的独特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宝清,一个坐落于东北的县城。

  虽没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也没有远近闻名的景色,但在宝清人的心里,这座与世无争的小城,正是我们心中的全部,人们朴素的性格,极具风味的'小吃,具有特色的民俗,都是我们留恋它的原因。

  东北,冷的代名词,哪怕是立春,也仍旧是一片白茫茫,宝清人爱杀猪菜,就像北京人迷恋北京烤鸭,在冬天,严寒也抵不住我们火热的心,叫上几桌亲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唠一唠家常闲话,小孩儿成群结队,到外面拉爬犁,转冰上陀螺,到了饭点,再端出用酸菜,血肠,五花肉做成的杀猪菜,边吃边唠,其乐融融。

  不仅杀猪菜,汤子,粘豆包,白瓜子也都是宝清不可缺少的小吃。因为天冷的缘故,这些食品更容易储存,逐渐的成为宝清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你尝试过在冬天钓鱼吗?对于宝清的钓鱼爱好者,这些都再平常不过,与两三个好友,来到冰厚一米的水边,用专属的工具在水面凿出两个洞,搭上帐篷,摆上炉子,坐等鱼儿上钩,虽然外面寒风刺骨,但炉子温暖的火光,与朋友之间钓鱼的快乐,将这份看似难熬的时间,赋予了别具一格的乐趣。

  说到这里,怎能不提到扭秧歌?伴着锣鼓,人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舞着,舞着,期间既有20多岁的小伙子,也有60来岁的大爷阿婆,还有一群玩玩闹闹的孩子,好不热闹!

  每个人对于家乡,都有着同样的感觉,宝清,一个坐落于东北的县城,地冷,心不冷!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样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样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的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齐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齐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向流传到此刻。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午时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齐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3-01

家乡的风俗作文10-09

家乡的风俗作文【优】11-07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0-27

家乡的风俗作文(10篇)03-06

家乡的风俗作文10篇03-04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5篇]11-17

[实用]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11-20

家乡的风俗作文(汇编15篇)11-20

家乡的风俗作文锦集(15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