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时间:2023-11-20 21:03: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1

  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代: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译文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注释

  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建业:今南京市。

  散丝:细雨,这里喻指流泪。

  浦树:水边的树。

  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2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译文

  楚江笼罩在蒙蒙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时之钟。

  江面水汽迷蒙帆影重重,天色昏暗鸟儿缓缓归去。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注释

  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

  楚江:指长江,因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为古代楚国境。

  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

  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浦:近岸的水面。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

  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赏析

  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3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①微雨里,建业②暮钟时。

  漠漠③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④深不见,浦⑤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重点字词解析

  ①楚江:长江。

  ②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③漠漠:水气密

  布的样子。④海门:长江入海处。⑤浦:永边。

  赏析鉴赏

  这首 《赋得暮雨送李胄》是韦应物的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韦应物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徽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人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宥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人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韦应物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赋得暮雨送李胄》全诗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韦应物)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问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人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表达了朋友之间深深的情谊。

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4

  【诗句】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出处】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意思】在冥冥日暮时,霏霏烟雨中,诗人送别 友人,离情绵绵,不禁潸然泪下,泪水与雨水交融在一起沾湿了衣襟。 作者用直抒胸臆的诗句,把送别友人的难舍难分的深情,表达得自然真 切,浓烈深沉。泪散而化为丝,想象奇绝。“丝”其实是 “思” 的谐 音,言两行热泪化而为一腔情思。

  【全诗】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全诗赏析】

  颈联仍紧承首联,隐含伤别。海门遥远,不能望见。海门,是李曹的去处,在今长江入海口北岸。长江两岸的树木饱含水气,似理解送别人的心情,也被感化了。因 “暮” 而“不见”,因 “雨” 而 “含滋”。诗人艺术感觉敏锐,通过细致的描写,给人暮雨如在眼前之感,又让人观赏了烟雨归舟的画卷。

  结联即景取材,直抒胸臆,喷涌而出离愁别绪。经过前六句诗文的铺写和渲染,诗人置身于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景物构织的画面中,这沉滞迷茫的.自然景色与诗人黯然伤别的情绪相交织,诗人再也不能自已,禁不住潸然而泪下。“比” 字自然地将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既增强了别情的形象性,又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散丝” 又照应了文首的 “微雨”。

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5

  【诗人简介】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系贵胄出身,少为皇帝侍卫。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至终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简析】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靼档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相关文章:

送李侍御赴安西的原文及赏析11-14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翻译09-28

朝朝与暮暮作文10-11

《满江红·暮雨初收》注释及讲解05-12

《虞美人·听雨》赏析08-09

夏暮的作文11-18

暮江吟作文09-09

暮光之城作文09-20

《凛凛岁云暮》鉴赏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