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年味作文

时间:2023-10-07 10:09:44 好文 我要投稿

消失的年味作文15篇(精华)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消失的年味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消失的年味作文15篇(精华)

消失的年味作文1

  “咔嚓咔嚓,嘀——恭喜您抢到红包。”“耶!我终于抢到红包了!”爸爸高兴地叫着,周围的家人也欢呼起来。

  这两年,过年时,家人朋友总是围坐在电视机前拿着手机摇一摇抢红包。这样是挺热闹的,但是我总觉得营造这种氛围的方式有点奇怪,你看!

  吃完年夜饭,我去找爸爸:“爸爸,抢红包通道还没开始,你就陪我出去放一会鞭炮嘛!”“好,好,好等我抢完微信群里的红包!”

  我去找妈妈:“妈妈,妈妈,能不能陪我一起看春晚呀?”“不行,不行,今天是除夕夜,网上很多商品都促销呢,妈妈要 ‘秒杀’它们。”

  我又找了哥哥:“哥哥,哥哥,你能……”“不行,不行,我在玩游戏呢,别吵我!”话没到一半就被打断了,我失望地走开了。

  三人的回答如出一辙,就这样,这一家子大大小小一人一台手机躺在沙发上玩着,就连平时爱热闹的奶奶,都落入了手机的“魔爪”。这个家冷冷清清,除了电视中的'春晚和窗外的喧闹声外,完全没有年味儿。这使我非常气愤,同时也深感无奈。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原本一早要去亲戚家年拜年的爸爸,却睡了个懒觉。我急忙把他摇醒:“爸爸,爸爸,赶紧起来去给亲戚们拜年啊!”爸爸睁开了蒙眬的眼睛,缓缓爬起来:“哎呀,干什么呀?昨晚抢了一夜的红包,手都酸了!我在微信上给人家拜年就好啦,大不了再补个红包就是了,快回去睡觉吧,听话!”说罢,他又钻回了被窝。家里再次安静了起来。

  我不禁回想起我小时候的除夕夜,电视里播着春晚,窗外充斥着爆竹声,一家人围坐在电视前,吃团圆饭,举杯同庆,热热闹闹的,年味儿十足。现在再看眼前的这一个家,好像全都被手机掌控:一是微信红包,二是网购,三是游戏,这就是手机上的“年味儿”!

  社会在发展,信息时代更新的越来越快,赶潮流是没有错,但也要在快速赶潮流的同时,不落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要让中国的习俗缩在手机里。

  放下手中的手机吧!多多走亲访友,与亲戚朋友多多相聚,这样才会生活处处更有人情味儿!

消失的年味作文2

  除夕夜,我蜷缩在火箱里,捧着一堆零食,百无聊赖地看着春晚。家里寂静地有些可怕,爷爷、奶奶和爸爸在打牌,妈妈在玩手机,姐姐在写作业,只有电视里的音乐声和打牌的吵闹声混杂着充满了房子。

  我下去走走,街道上空无一人,笼罩在黑夜下的除夕夜一片死寂,令我没有一点过年的兴奋感,周围也没有一丝过年的热闹氛围。一片凄清,满目萧瑟,同是过年,怎么现在与以前的差距那么大呢?

  从前没有手机,大家都围坐在火箱边,边嗑瓜子边看春晚,还总有七大姑八大姨来盘问各种问题。现在想来那烦人的`问题何尝不是一种年味呢?春晚也不如以前有趣。就拿小品来说,以前的小品只要好笑就行,现在必须要联系经济、政治,还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层面是提升了,但也远不如原来有趣了。同时对文化也没有那么重视了。往年的春晚总要讲讲本年生肖有关的典故和故事,今年的春晚猪的元素很少。仿佛春节就只是一场从除夕举办到初一的大型活动,而缺少了辞旧迎新的思想和意义。

  令春节年味尽失的因素还有禁燃鞭炮。到了十二点,不再有烟花尽放、天空绚彩的壮观景象;也不再有全家出来放炮娱乐的其乐融融的氛围。有的只是一片黑暗的天空与寂静的夜晚。政府说放鞭炮有太多污染,但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的污染更大,为什么不去限制汽车出行、限制工厂废气而来禁这小小的鞭炮?全国都在保护环境,我们当然要出力。但可否限制大型烟花,而允许放放小的甩炮与小型烟花呢?

  若年味继续减少,那么新年可能就只是象征新年来到,没有太大意义,甚至以后会渐渐淡去呢?守护年味,不仅能让过年更热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份沉重的责任。

消失的年味作文3

  随着日历上的一页页纸逐渐撕去,年,也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大年三十的暖阳照耀着大地,阳光洒在身上,很暖和。我在这一天,高高兴兴地去老家过年。一路上看见许多小孩提着袋子,穿梭在一户户人家里。这是家乡的习俗——讨糖。不过和万圣节的不同,他们这是送恭喜。这种习俗只在除夕和初一。在除夕前段时间,大部分人家去超市或银行。买这天要发给孩子的东西,有的发糖,有的发钱。要是勤快的话,一天能弄到四五百元和几大袋糖果。这样一年的零花钱和糖果就不用愁了。有的厉害的小孩可以在这一天攒够明年的学费。

  可是人数却比去年少了很多,因为大多数小孩都坐在家里拿着手机玩游戏。

  到了老家,大家都慵懒的躺在沙发上,有的看手机,有的看电视,只有外婆在一个人包饺子。不应该是这样啊!在去年,这个时候弟弟妹妹应该是去放炮,可他们却坐在那里无动于衷。我过了好一会才想起来——平江禁炮。这无疑是对爱炮的熊孩子们的一种打击。一旦不能放炮,过年的气氛就全没了。

  这时,正在看手机的`小姨大喊一声:“有红包!”一听到这句话,原本死气沉沉的大家一下子满血复活,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手机。接下来就是问:“在那个群?”

  吃饭时,家人们没有碰杯,每个人都拿着自己心爱的手机,低着头,桌上美味可口的饭菜瞅都不瞅一眼。我无意中看了一下手机,QQ群里的同学们都在“积极踊跃”的发言:“作业太多了,根本做不完啊!”“作业怎么多,这年还怎么过?”……

  过年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许多因素泯灭了大家对过年的感情。这年也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消失的年味,该怎么找回来?

消失的年味作文4

  年味,是一声声鞭炮点燃时的响声;年味,是一阵阵家人欢聚一堂时的欢声笑语;年味,亦是一句句收红包前的祝福……

  除夕那天,当每个孩子穿上自己年前精心挑选的新衣时,脸上露出喜悦的神情。年味从此开始……

  大人们从下午就忙个不停。有的人洗着菜,有的人拿着铲子,握着锅,娴熟地炒着年夜饭,有的'人提着刀,一刀一刀地剁着鱼儿,有的人不停地从厨房端着刚煮好的饭菜放到饭桌上,一盘接一盘的……

  菜上齐了,等长辈先动筷后,我们几个小孩就纷纷冲向了自己爱吃的菜。吃了会儿,我们便匆匆撤了,只剩大人们在饭桌边上边聊边吃了。但那儿总能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饭后没一会儿,顽皮的堂弟拉着我出门买鞭炮,街上的行人一个个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遇见熟人,我们也会互道“新年好”。

  回到家时,已到了亲朋好友登门拜访的时间了。家中一片热闹,五光十色的灯光令家中多增添了一份年味。

  随着阵阵炮竹声的响起,家中又更加热闹了。我们在家门口挥舞着仙女棒,放着小烟花。大人们则在一旁满脸欢喜地看着我们玩耍。

  鞭炮燃尽。我搬出桌子,拿出扑克牌,招呼大家来玩21点。边玩牌边看春晚。太奶奶和奶奶也一齐围在桌前,等着我发牌,我唰唰几下便发好了牌。我紧张得看着我的牌,诶……我拍桌而起,洋洋得意地说:“诶,我赢了!钱来!”弟弟们都十分不舍他们的一块钱,太奶奶和奶奶亦是如此。其实这只是图个好玩,图个热闹,也不玩大的。我悠哉悠哉地收着刚到手的钱,又立马发着牌。一轮又一轮后,午夜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到来了……

  《难忘今宵》响起了……这一天,我们也折腾够了,收拾着便去睡了。

  在床上躺着,外面的烟花爆竹声不断。而我,早已开始想象第二天个个亲戚登门拜访时的热闹非凡的场景了。

  春晚的主持人赵忠祥老师曾说,只要还有一个人看春晚,春晚就一定会播。所以只要有一个还在过新年,年味就一定不会消失。

  年味从未消失,只不过需要细细体会。

消失的年味作文5

  又是一个年,在以前的农村,由于只种田,到了腊月,大家就空闲了,从小年就开始进入过年的状态,开始囤积年货,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春联,小孩们放了假天天互相玩耍,大人们到处串门,都没有做事了,这状态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可现在只从大年三十放假到初七,时间少了很多,而且由于现在的生活压力大,都不能完全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也没有以前那么快乐了。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也都比以前好了不少,每天也能吃的了鱼肉,在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和平时吃的并没有许多差别,大家就感受不到过年时的特殊。

  对了,过年还有一个主角,那就是爆竹。爆竹有许多种,有直冲云霄的礼花和冲天炮。有适合小孩戏耍的摔炮和擦炮,大家为了驱赶年兽,还会买那种好大一卷的鞭炮,在除夕午夜,每家每户都点燃鞭炮,非常热闹。可在今年,公安局一直禁令,告诉我们不能放鞭炮了,否则罚款三千元,有些地方还得拘留。可我们大家怎么会照做?大家也照样放,民警也要过年,我想他们也不想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这戛然而止了吧,后来他们发现有人放鞭炮也只是提醒了一下,果然。虽然我们还是放了鞭炮但是这禁令至少摆在那里,说不定哪年就真的`不能放鞭炮了。

  还有小孩的压岁钱,以前,物资贫乏,大人们给小孩的压岁钱,小孩高兴得不得了,可现在的小孩有吃有穿,大人们还给他们压岁钱,小孩会觉得理所应当,不给还不高兴,而且大人们认为给得钱越多越好,这压岁钱就变了味。

  总之,年味在各方面与以前都有不同,越来越淡了。

消失的年味作文6

  又到一年年末时,商场里每天人山人海的,每个人走出商场大门时,手里总是大包小包的,给家里的人准备过新年的新衣服。只是,现在的人,一年四季,买几次新衣服,过新年的新衣服,似乎也在进门的第二天就上身了。新衣服,不再是心中期待的,过新年的时候,最好的礼物。

  只是,除了买新衣服,年底的时候准备一桌一桌的好吃的.。剩下的记忆中的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童年,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老妈总是在夏天或者秋天赶集的时候,就把过新年的衣服给我们买好了,说是反季节的衣服卖的便宜。于是乎,从新衣服进门的那天起,心里就一天天的盼着过新年,等过了秋天,等过了漫长的冬天,总算迎来了新年。在年三十的晚上,老妈把新衣服放在我们床头,枕头下压着给我们的压岁钱。那一夜,总有着甜甜的美梦。

  第二天天还没亮,就穿着期待了很久的新衣服,跟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挨家挨户的拜年,跟大人们关系好的,会给我们一块五毛的压岁钱,关系一般的,会给我们大把大把的瓜子跟糖。从村子的这头跑到村子的那头,等回家时,装着满满的收获的果实,得意的跟爸妈炫耀,挣了多少压岁钱,多少瓜子跟糖。

  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面去拜年的小孩越来越少了,给压岁钱反而倒成了大人们的事。大人们到平时关系不错的朋友家,给朋友的小孩压岁钱,过一次年连半斤糖都散布出去。

  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叫喊着过新年越来越没意思了。都不见小孩子拜年,放鞭炮了。大年初一那天,要不是在家里看一天电视,要不是盖着被子在家里睡一天。

  突然间很怀念童年过新年时的热闹。有时想想,究竟是时代的变迁让记忆中的年味丢失了?还是什么原因。

  都说,失去的东西最珍贵。突然间觉得,记忆中的年味是如此的珍贵而美好。

消失的年味作文7

  有一种味道,它总能牵动我的心,那就是“年味儿”。

  在我的嗅觉世界里,城市里是没有“年味儿”的。要想闻闻年的味道,还需要到乡下去。这不,又到腊月底了,让我们一起去回味那些“年味儿”吧。

  “年味儿”是香喷喷的味道。从我记事起,每次过年回家,爷爷奶奶都会用地锅炖肉。即使是一根没有多少肉的骨头,我也啃得津津有味,啃完后,我还会意犹未尽地舔一舔骨头,尽管大人们并不乐意看到我这样。不过,这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现在,我们担心猪肉里有瘦肉精、牛肉里有色素;担心鸡子两个月长大、鸽子十八天出笼。总觉得吃什么都不放心,每次出去吃饭,吃着焦黄的烧鸡,啃着油光光的猪蹄,嚼着红红的牛肉,我心里还是觉得少了些味道。仔细想想:那味道只有用爷爷奶奶历经风霜的手、土灶台、大块劈柴、还有自己养的鸡、鸭才能做出来,是任何调味品都无法取代的`。

  “年味儿”还是燃放鞭炮留下的火药味儿。在爷爷所在的村庄里,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一股股浓浓的白烟带着一阵阵火药味儿在空气中弥漫着,老远都能闻见。很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味道除了肉骨头的香味儿,就是这种火药味儿了,它深深地留在心里,让我无法忘怀。不过今天,当我在街道两旁看到“禁止私自销售烟花爆竹、禁止公共场所燃放”的宣传标语后,我知道,那浓浓的年味儿变淡了。按说,人们虽然失去了年味儿,却远离了污浊的空气,这应该是好事,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仍然有些纠结……

  如今,我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去乡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怀念年的味道。我一年年地长大,“年味儿”却在成长中渐渐消失。我希望多年之后,“年味儿”不要成为传说,更希望人们还能把这种味道传下去,别让“年味儿”只能在梦中出现……

消失的年味作文8

  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守岁、放烟花、吃年夜饭、贴对联、贴门神年的由来是缘于中国古时候一头叫年的怪兽,年非常怕鞭炮声和红色,那时候人们为了防止年入侵,就家家户户放鞭炮、贴对联、贴门神用来保护自己,因此,过年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下来。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可以剪成不同形状,不同寓意,有的用来辟邪、有的.代表团圆、有的代表幸福安宁在爸爸妈妈那一代,甚至是爷爷奶奶那一代,剪纸随处可见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发达,民间艺术已经很少了。在家中贴剪纸的实在少之又少。

  在大年三十那天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应该放鞭炮,烟花。我望着被夜色笼罩天空,仅有几朵美丽的花在空中绽放着,美丽过后,只剩下几缕烟升上夜空,逐渐烟消云散。

  年夜饭,过年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管身在何方,距离家乡多远,总会赶回来吃一顿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但我们吃年夜饭时根本没有热闹的气氛,反而冷冷清清的,大家一门心思低头玩着手机,大家虽然在一起,但心却在手机上。

  吃过晚饭,走在大街小巷中,夜色几乎笼罩全部,街上冷冷清清,没有过年时的喧闹,也不是街火通明,剩下的只有呼呼的凉风,吹得我发丝飞舞。

  坐在火炉旁,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要守岁到12点,才会有红包发,为了红包我们抑制困意,不让自己睡着,但听着电视里的歌声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霹雳啪啦的鞭炮声使我惊醒过来,电视里面主持人说着: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第二天清晨,走出家门,看着地上红艳艳的鞭炮碎片,有点不敢相信旧的一年已经离去,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年过去了年味渐渐消失。所以然我们从现在开始,传承中华文化。

消失的年味作文9

  又到了春节临近的日子,看着电视里热闹的过年气氛,我却怎么都难以感受到到身边过年的气息。我想,我大概快记不清过年的味道了。

  自我记事起,年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阖家团聚的温情与快乐。除夕夜我们全家上下扶老携幼,举办热闹的家庭聚餐。大家畅所欲言,谈笑风生,品尝着“家”的味道,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暖洋洋的喜悦。等到晚上八点钟,全家人就聚在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但总是看到一半,我就会提前睡去,等我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时分,此时爸爸妈妈会拉着睡眼朦胧的我,带着一大箱的烟花爆竹,去楼下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会小心翼翼地点燃着烟花,向天空中放去,望着月朗星稀的夜空里绽放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朵,此时城中各处的烟花都在天空中交织着,那炫丽的景色甚至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夺目、璀璨。也就是在家人们的欢笑声和鞭炮的噼里啪啦声中,我迎来了新的一年又一年。

  随着我一年年的长大,如今的春节,在我的感受中,年味却消失的越来越快。我努力寻找仍然保留着的那些年味——我看到过年,人们还是会在门口贴上大红春联以示喜庆,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廉价的春联印刷品,而没有去尝试一下真正的书写春联;我走在大街上,马路旁边的路灯上都挂满了中国传统的装饰,然而只是装饰漂亮,但气氛依然黯淡,车来车往中只是偶尔传来几声汽车的鸣笛声,但街上行人匆匆,大家似乎都急着赶路,不再带着微笑而驻足;我再也看不到那些热闹的集市,因为电子购物的方式已经取代了集市采购年货的途径,也让大家失去了囤积年货准备过年的热闹氛围。于是我开始回忆——我回忆中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前贴满大红春联,挂满了一串串鞭炮,如同长满了一串串火红的花;我回忆中的`大街小巷还少不了各式各样的叫卖声,家家户户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是对即将迎来的新的一年的憧憬与期盼……

  如今的除夕夜晚,烟花已经不能够再出现在我们的城市上空。出于环保,我再也无法到楼下点燃那多彩的烟花爆竹,只能在脑海里想着那些炫丽的场景和鞭炮的声响,年味越来越少了。我想着那些盛开的烟花,可惜如今的它们已经只能出现在电视屏幕中,而随之而来的人造喜庆也让我感到了大家对年味的敷衍。我想,难道在现代的生活节奏中,年味就真的就要消失吗?

消失的年味作文10

  由于国外的节日不断的流入我国,造成了我国人民崇尚了“洋节日”,中国春节过年的年味也淡了。

  对于新年,人们总是那样的期盼。但似乎,现在的新年,过得让人“无聊”、让人担心……

  在路上的、在车中的、在街上的……总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也只有炮声还能添点年气,如果没了它,还真不知这年过成什么样……” 冬天作文

  的确,在以前,人们心中的新年总是充满快乐:穿新衣、挣压岁钱、吃到平常无法吃到的可口佳肴……那时的人们,总希望过年;那时的新年,才过得更有意义。而现在呢?人们生活富裕了,政府对于贫困户也帮助了,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过年得到的东西,平时也能得到了。这虽然是件值得五湖四海人民举杯同庆的事,但谁又想过呢,这样一来,新年岂不是变得“平凡”。

  现在过年,想来想去,只有炮声才能让年过的“与众不同”,而吸引人们。但是,各大城市却在这极为缺少年气的“危急”情况下,又颁布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严酷命令,一下子又让这几乎是唯一的年气渐渐消失……

  我知道了,每年过年因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人很多,有些人都残废或失去了生命。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情的“赶”走了这个年气,我们可以想一个即让年气(炮声)长存,又不会伤倒人的好法律、好政策。

  虽然过年除了放炮外,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但这些民俗必尽在大城市无法使用,这样一来,大城市的人过年岂不很平凡呢?

  今年,部分城市撤销了这个“严酷”的命令(“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命令)。但我们仍应该注意,不要再让它“上市”,取而代之的应是更好、更适当的规定。

  我们中国人放炮已经是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我们中国已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消失了。如果不远的将来,这个“放炮传统”也被人们逼走了,那我们中国还留着了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新年还会那么吸引人吗?难道我们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指骂我们中国人的愚昧吗?

  科技的进步是不可缺少的!但我们也应该留住一些传统、留住历史、留住回忆,也应该留住这新年中不可缺少的年气——炮声!

消失的年味作文11

  伴随着除夕夜鞭炮的阵阵响声,我知道,20xx年来了。可我对这二零一八年的到来,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兴奋。

  依稀记得几年前,每逢除夕,一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看春晚,吃年夜饭。近几年,特别是今年,好像有哪里不一样了。一家人依旧坐在一起吃饭,电视上依旧播着春晚,不同的是,人人手里都拿着手机,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要么是在聊天;要么是在抢红包;要么是在集五福;更有甚者,是在玩游戏。大人们都心不在焉的敷衍着老人的问话;小孩子也都心不在焉的敷衍着大人的说教;只有老人默默地看着电视里的春晚,然后无奈地叹口气,离开了饭桌。可,年轻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机屏幕上,哪里会注意的'到长辈已经离席呐?

  大年初一,我依旧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本该一大家子的小辈儿早早的去给老人磕头,可等到八点半,稀稀疏疏的才来了几个亲朋,眼看着已经不早了,两三个人才结伴去拜年。往年都是十几个人一起去磕头拜年,一路上说说笑笑,到也不觉得冷清。可今年连人都聚不齐,何来欢乐热闹。总算熬到拜完年,才回了家。总的来说,初一一大早儿,一大家子便没了原先的热闹和喜庆劲儿。初二初三就更不用说了,各自去拜各自的年,忙工作的也就离开了家,家人朋友一年到头儿也没能好好聚一聚。所谓的回娘家吃饭,也只是吃了一顿饭而已。再没有原先的热闹合乐。

  有时候实在搞不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是以后春节也会像过个小节一样,只是为忙碌的生活找一次休息的借口,然后再各赴前程。什么仪式感,什么大团圆,全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过年的氛围也没有了。

  我很喜欢过年,一个最不喜欢热闹的人最喜欢的时刻便是过年时候的大团圆,敞开肚皮吃喝,讲开心真实的话。小家可乐,大家合乐才更有意义。也许,是我们变了,不该再怀揣着小时候的无知幻想,奢望着可以欢聚一堂;也许是年味淡了,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质量日益提高,过年现如今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或许,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年味淡了……

消失的年味作文12

  年味,顾名思义,过年的味道。年味可能是一家人的团圆饭,可能是大年三十夜的烟花,可能是春节一声新春快乐,可能是人们四处拜年的喜庆气氛……

  在以前,人们会在家吃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会在家贴春联,贴倒福,寓意福到了。餐桌上常常放着鲜香四溢的鱼,寓意年年有余。晚上坐在一起看春晚,谈天说地,在楼下,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兴趣盎然的燃放烟花。大年初一,人们买好礼物,装好红包,走街串坊,相继去长辈家中拜年,给晚辈发下红包,希望红包能驱赶年兽。小镇里,热热闹闹,人山人海。大城市里,马路上塞满了汽车,塞满了回家过年的思乡人。

  现在与以前可不是一回事了!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人手中塞个手机。现在过年人们会经常在饭店吃年夜饭,人们充当低头族。长辈们没人陪他们说话,在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前,明明坐满了人,但是却胜似无人。人们现在需要的'不是面对面聊天,却只满足于QQ、微信上的谈天说地。看春晚的人逐渐递减,更多的人却是喜欢在手机上看电视剧看得痛哭流涕。去年除了满足于送礼送红包的形式以外,很难再做到其他的。晚上叫上三五个朋友出门吃夜宵,醉醺醺的在那以为就是快乐。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却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给丢失了。也许真的会想象有一天,弘扬中国文化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许多的中国年轻人甚至更喜欢过西方的传统节日,推崇西方文化与思想,能够轻轻松松背出伏尔泰、培根、雨果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不知道老子和李耳是一个人。

  年味就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丧失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要让年味只是一个形式,更多的:他们是中国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的记载与见证,他们经历了无数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流传至今。因此,我们要付诸行动。

消失的年味作文13

  乡情,是亲切的;乡情,是忧愁的。乡情,对于我来说,是微微酸涩的……

  我的老家是河口,不像大城市那样丰富斑澜,也不像小山村那样贫瘠。过年了,家家户户窗边挂上大红灯笼。点燃鞭炮的碎屑洒在大地上,走起来软绵绵的,像一条红色的长龙,伏在地上哺育着中化儿女。小摊上布置得井井有条,深吸一口气,就能闻出哪边卖窗花,哪边卖小吃。家家户户充满了腌肉的味道,隔了几十里也能闻见哪边包肉馅饺子,哪边包素馅饺子。

  最有趣的事就是走错了门。我一迈进门,发现一个老奶奶提着纸糊的灯笼知盈盈地对我说:“来吃点儿吧!”此时,我心中充满了亲热,但是现在还有吗?

  到了市区,时代在召唤着我们,灯笼变成了会响音乐的`电子灯笼,送礼物也是要扫二维码,一座座小平房长成了闪烁着光芒的高楼大厦。当然也不会有年兽之类的神话故事了,空地上不会有一条条“长龙”,而是一个个冰冷的牌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天气雾蒙蒙的,到处充斥着汽车尾气的味道,树上挂着的别致的树灯淹没在干冷的空气中。我竭力想找回之前那种浓浓的饭香味与糖瓜甜甜的味道。罢了罢了,现在仿佛空气凝固在了一起,只有无情的空气清新剂的味儿了。我期盼着年兽,你在哪儿啊?

  渐渐地,浓浓的年味像一缕青烟,吹上了飘渺的空中,到了“另一个地方”……过年如美丽的烟花,稍纵即逝,悄然绽放在我幻想的梦景……

  伴着寒冷的天气,我沉沉地睡去,想起当时放鞭炮的情景,贴窗花的情景,老爷爷在其乐融融地讲着当年的老事。突然电视中新年倒计时的钟声响起,我猛地惊醒,所有人都在欢呼沸腾?唯留下一个含着乡情的我……

  我醒了,但浓浓的年味却沉沉睡去……

消失的年味作文14

  而年味的消逝,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却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孩提时代的依稀而模糊的记忆里,我还可以看到一些过新年的欢乐景象。伙伴们争着放鞭炮,嬉戏玩闹,最高兴的是领到红包,不论压岁钱有多少。火热的大红色就是过新年的颜色。中国的红真的包含了太多、太多。

  而现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声显得单调而刺耳,全无热闹欢腾的景象,孩子们似乎也不大在乎压岁钱了。

  压“祟”,保一年平安,这层意义,我现在才明白,孩子们应是不知道的。

  现在的过新年,就好象是一个卸了红衣浓妆的老成持重的姑娘了。

  还记得,寒假前,一位寄宿的乡下朋友问我:“你们城里是怎样过新年的?”我竟一时愣住了,答不上来。“是啊!我们现在究竟是怎样过新年的?我应该好好想想了。”便随口告诉他一些时下正时兴的过新年方式。例如:团年饭去宾馆吃,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

  他感到很吃惊,也很不解,说:“那是哪来什么年味啊!我们村里的过新年,那才叫热闹呢!只有回家的,没有向外跑的,团年饭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儿嘛,就像吃年糕那样。”

  我又向他解释,“现在城里人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像‘五一’、‘十一’这样的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时间。一到过新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时间,便趁隙旅游了,偷个闲;上饭店吃团年饭,那样也方便,省时一些。”

  其实,我也同他想的一样啊!小城里的年过的单调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这儿消逝了。只记忆里还依稀有些模糊的影子。

  这样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无法替别人下定论。但至少我还不习惯这样的趋于冷淡的春节,我还不适应。我倒宁愿看到一个热闹的春节氛围。即使是那热闹不属于我也好啊。

  这个节日本该是如一位活泼俏丽的红妆少女那样盛装打扮的。像北方人那样,把喜庆传到每一个角落。

  几千年来的`辞旧迎新史当如何延续?

  我想,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不要让中华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手中渐次消逝。到以后的孩子问我们时,不要只说“那只是一段陈旧的历史。”

  现代社会进步飞速,但还是留下一些古朴的风俗要好一些。

  传统的节日风俗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新年赠橘(吉),压岁(祟)钱……

  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们都不希望中国的红变淡、年味消逝吧!

消失的年味作文15

  对于新年,人们总是那样的期盼。但似乎,现在的新年,过得让人“无聊”、让人担心……

  在路上、在车中、在街上……总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也只有炮声还能添点年气,如果没了它,还真不知这年过成什么样……”

  的确,在以前,人们心中的新年总是充满快乐:穿新衣、挣压岁钱、吃到平常无法吃到的可口佳肴……那时的人们,总希望过年;那时的新年,才过得更有意义。而现在呢?人们生活富裕了,政府对于贫困户也帮助了,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过年得到的东西,平时也能得到了。这虽然是件值得五湖四海人民举杯同庆的事,但谁又想过呢,这样一来,新年岂不是变得“平凡”。

  现在过年,想来想去,只有炮声才能让年过的.“与众不同”,而吸引人们。但是,各大城市却在这极为缺少年气的“危急”情况下,又颁布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严酷命令,一下子又让这几乎是唯一的年气渐渐消失……

  我知道,每年过年因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人非常多,有些人都残废或失去了生命。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情的“赶”走了这个年气,我们可以想一个即让年气(炮声)长存,又不会伤倒人的好法律、好政策。

  虽然过年除了放炮外,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但这些民俗必尽在大城市无法使用,这样一来,大城市的人过年岂不非常平凡呢?

  今年,部分城市撤销了这个“严酷”的命令(“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命令)。但我们仍应该注意,不要再让它“上市”,取而代之的应是更好、更适当的规定。

  我们中国人放炮已经是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我们中国已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消失了。如果不远的将来,这个“放炮传统”也被人们逼走了,那我们中国还留着了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新年还会那么吸引人吗?难道我们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指骂我们中国人的愚昧吗?

  科技的进步是不可缺少的!但我们也应该留住一些传统、留住历史、留住回忆,也应该留住这新年中不可缺少的年气——炮声!

【消失的年味作文】相关文章:

消失的年味作文08-12

渐渐消失的年味作文08-13

(实用)消失的年味作文4篇08-27

消失的年味作文合集(10篇)09-15

消失的年味作文5篇[热门]08-25

消失的作文07-29

消失的痕迹作文07-20

有关消失的作文07-28

消失的算盘作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