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的作文

时间:2023-09-06 22:08:44 好文 我要投稿

乡音的作文10篇(实用)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音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音的作文10篇(实用)

乡音的作文1

  故乡是一座温柔的江南小镇,八月份总有濛濛细雨温柔的切过窗檐,滑过心稍。

  我曾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每每想起来,嘴角总是情不自禁地扬起一抹笑。

  夏末的清晨,我经常与祖父踏着晨曦去菜园里摘菜,当我们满载而归时,已有些赶耕人家里已经在饭堂里吃早饭了。所谓的饭堂,不过是在自家坪里支个桌子,每当我与祖父经过时,他们都是挥着手中的筷子,连忙打招呼“早呀!要不吃点”。祖父停了下来,笑着说道:“不了,家里还等着菜做饭哩!喏,你尝尝我种的白菜,可甜了”。说着,祖父从菜篮中拿出几株还带有泥土芳香的白菜放在他们家桌上。他们操着温柔的口音,给有些转凉寒冷的清晨带来了最简单的温暖。小时候我认为这种口音像一杯温开水,一口饮下,摇摇晃晃,温暖了四肢百骸。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口音已融入到了故乡人的心中。

  九岁那年暑假,我出水痘了,被祖母关在西边的小房子里进行隔离,祖母不准我出门与伙伴玩,因为怕我传染于别人,所以我只能天天坐在窗边发呆。在故乡,水痘有个极好的名字叫水珠,仿佛这些水痘是上帝暂时遗留在你身上的小水珠一样,减少了孩子心中对水痘的恐惧。每当清晨有赶耕人经过西房的窗口,看见小小的窗口后面小小的我在透过窗子打量外界时,他们便凑到窗前问:“早呀!怎么不出来玩,是出水珠了么!”我点了点头,回应我的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笑脸。那时长大的我对这种口音又有了新的认识,在那质朴口音的影响下,每个字都赋予温度,足已感动人的温度,让一个孩子拥有了战胜病魔的勇气。这种温暖的口音仿佛已与故乡人们的行为习惯性格交融,让你从每句话中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这或许就是它的韵味所在吧!

  离开故乡来到城市的我,已经很久没听过儿时在故乡听到过的熟悉口音了,因为祖父母来城市生活已经习惯讲普通话了,偶尔说几句也没有从前那个味了。

  有一天,母亲忽然同早起的我说了一句:“早呀!”听了心里觉得怪怪的。这时父亲半玩笑地用那极不标准的'家乡口音也说了一句:“早呀!”,这句话像一阵四月里的春风拂过我的心岸,又像酸甜的笑,明白起来,这是力量。小时候在故乡,每天清晨都有人操着故乡的口音与我说:早呀!虽然我并不会说家乡话,但每次都能从那一句“早呀!”中读到温暖与力量,这一句“早呀!”中所要表达的情义,是其它话语都表现不了的。故乡这种独特的乡音已潜在每个游子的心底,只需要一个引子,就能使如汪洋一般故乡情倾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长,故乡的乡音已不再是温暖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力量,是故乡情的标志,更是故乡游子对故乡的一种寄托。当你客居他乡,一句乡音在你耳边响起时,未尝不是一种温暖与力量之感涌上心头。我或许明白了,对于我而言,没有用家乡话说的:“早呀!”不是真正的早晨。

  写到这里,心中不禁有个想法,是该回去看看了,就算没有亲戚可探望,听听那令游子魂牵梦萦的质朴乡音也好。

乡音的作文2

  我们这一代并非不懂方言,但说出口的往往是些夹生的方言,生硬而不自然。我以前也尝试过用土话与父母交流,却被他们戏称为“外国腔调”,几次之后只好作罢。

  是啊,在如此重视标准普通话教育的今天,许多父母早就不愿一字一句地教给孩子乡音了——这种无益于学习成绩的事物,何必让其来占据孩子们的大脑空间呢?

  可是,我仍然不愿这样一种看似可有可无之物逝去,只因脑海中的这样一些画面:我紧捏几块硬币,菜贩们将鲜翠水润的白菜铺在木板面上,我拣起几束交出硬币,菜贩皱纹横生的脸上绽开笑容,怜爱地用乡音说着“好孩子”;夕阳用瑰色笼罩白石板铺成的广场,几个稚童互相扑打追逐,笑声在空中荡起涟漪,忽然间旁边房屋上的一扇窗被推开了,一位母亲喊着“归吧(回家吧)”,那声音足以让所有客旅之人心弦震颤;我疾步走向那扇敞开的木门,外公将身影嵌入门框,一向寡言的他见到我便慈祥一笑:“梅,珍外(孩子,真乖)”,那画面突然美好得让人想落泪。我向来珍爱土话中“梅”的这个称呼,每当母亲这么唤我时,便感到言语和软亲切,诸般爱意,都在那一刻拥诸舌尖。这样的情感,在一板一眼的普通话中,是很难感受到的。

  可是,这样的场景,逐渐也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母亲曾有次在外地偶遇青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惊喜而自然地用土话攀谈着,对方满脸疲惫的脸上也终于现出光彩。母亲又指指身边的小男孩,询问道:“你儿子会说咱们的方言么?”对方微叹了口气:“哪里会呢?他从小在外地长大,他爸爸也不是我同乡,平时交谈都是用普通话。”接着她又开始和母亲讨论起大城市孩子外语学习的紧迫,压力之大,自己孩子有多。

  我站在一旁,茫然地想着,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迁往外地,到时候,乡音是否真的还会有传承的可能?我猛然间心头一紧,几乎疼痛得不敢再想象它未来的宿命。

  对更好未来的向往推挤着一代代青年涌向大都市,走向崭新的天地。外界的荆棘磨砺着年轻的身躯,逼着他们丢弃怀中一件件过去所恋之物。许多人开始回望归途,却又发现自己早已被羁绊在原地。

  曾有一次在上海坐出租车,父亲与司机闲聊,问其是哪里人。司机说:“衢州,江山。”他又想了想,自嘲似地笑了,“小地方。你们应该没听过。”父亲大笑,用方言道:“哪个乡的?”司机反应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了什么,那一刹,鼻翼微张,整个面部都骤然柔软下来,嘴角放松地上扬,眼中映着车玻璃外距自己无比遥远的万家灯火车水马龙。他使劲动了动喉结,却很难说出话来。

  我倚在后座的.黑暗中,望着他脸上各种情绪的涌动,读着陌生人的故事,看到他心中的坚冰在父亲的那句乡音里融化成阳春三月里一弯和暖的山泉。

  就像鲁迅心心念念的家乡的芸豆一样,乡音其实也不像记忆中那样动听。只是见到这些与故乡息息相关之物,脑中便会浮起父母的笑容,阡陌的芳香,烟火的温暖。无数回忆都盘纾于其间。身处荒漠般的大都市,见到这些记忆载体的一刻,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乡音的作文3

  “夜听琴,勾起了女儿的心事,晓窗寒,神思倦,脂粉慵施,懒得抬身一声长叹息,轻匀粉脸随意挽青丝,奁中珍物常闲置 ……却原来是一首断肠诗。定是红娘藏在此,叫人忒煞费寻思。” ——《西厢记》

  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总会想起那些年,在家乡那幢矮矮的小楼里,磕着瓜子,看着电视,半懂不懂的听着分不清是什么剧种的戏曲,头顶上的电风扇就这么懒洋洋的扇着,像是要睡着了一样,起不了半点去热的作用,反倒是扇下点热风,让人愈发烦躁。奶奶忙完了就会坐在我身旁的椅子上,和我一起看起了那戏剧,与我自然不同,奶奶可以清晰地听出这是什么剧种,谁的唱腔,听着听着一时兴起便跟着电视上的人来一段,小小的我这时会异常兴奋,用短短的小手,敲打着那被我用铅笔刮的面目全非的老木桌,奏出杂乱无章的旋律。有时爷爷空下来也会唱起祖传的绍剧,什么《三打白骨精》啦,《火焰山》啦,只要一听这些我就会激动地说这个我看过,我看过……好像这是天大的荣誉一般。

  我最喜欢的是爷爷奶奶一起合唱的时候了,奶奶用带着越剧腔调的唱腔配合着爷爷唱起了绍剧,按说这两种天差地别的剧种合唱起来总是很别扭的,可我却觉得这时听起来非但不觉得奇怪反而很和谐,或许那是只有一同经历过风雨,彼此深信无疑的人之间才有的那种来自内心的融合,那种力量或许是年幼的我都感受到了吧,那份喜欢无关乎音乐本身,而来源于对那份精神的感动,或许是爱打动了我。

  在外读书的.这几年,我听过了苏州的评弹,听过了河北的京韵大鼓,也在公园里听过苏州人唱的越剧……好听吗?当然好听,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记忆里那份味道,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可不对在哪里我也说不明白,明明是同样的唱词,同样的唱腔,同样的旋律,可经不同的人之口唱出来,总有些微妙的差别。想必定是感情在作祟了吧?

  如今我一个人在深夜,敲击着键盘将我对那在我心中专属于故乡的声音写下来,耳边萦绕的也是爷爷奶奶曾经唱过的曲子,一遍又一遍,像是复读机在颠来倒去的重复播放着,即使已经不再清晰,但我还是能回忆起那些静谧的午后,慵懒的阳光静静地打在贴满了白瓷砖的墙上,老式的电风扇像是在为爷爷奶奶伴奏总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而那能穿透我心的声音,就这么不知不觉的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这几年回家也甚少再听到那熟悉的乐曲,即使听到了也觉得似乎不再是曾经的样子了,原以为是时间改变了家乡,改变了家乡的人,连同那乡音也变了,不免心生遗憾。而如今再仔细想想却发现原来一切都没有变,而是我变了,我不再是那个会在下午嗑瓜子看电视的小孩,不再是那个听不懂戏曲的门外汉,果然是我变了,我在那个小镇,那幢小楼里留下了我的童年,留下了那些翘着椅凳听戏的日子,却遗忘了我的少年,遗忘了如今的我。

  乡音未改,家乡未变,只有我听到时光断裂的声息,在我的身体里,却不在那几十公里外的故乡。

乡音的作文4

  从遥远厚重的历史走来,向繁荣绮丽的未来奔去,我们的祖国有着数不清的文化印记。我们国家所提倡的匠人精神、节庆风俗、古村行走中所发掘出的地名故事、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无一不在彰显着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古国的灿烂文化。但对我而言,最难忘的是那淳朴的方言,最刻骨铭心的乡音记忆。

  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泉州。而泉州则在闽南语的滋润下焕发着蓬勃生机。闽南语在“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列居第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语言实际为中国方言的十多种语言之一。对于闽南人来说,这是莫大的骄傲与自豪。方言不仅是文化印记,更是一方人的声音记忆。

  而我的声音记忆更多的存在于儿时。南音、北管、梨园戏、高甲戏,在我的小时候都极受欢迎。节日的时候,总是全村人坐在戏台前,欣赏闽南语戏剧的魅力,整个乡镇的夜晚都笼罩在闽南语戏剧的古朴韵味之中,委婉缠绵,悠长典雅。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似乎渐渐地失去了它原有的辉煌。这样的乡镇戏剧演出越来越少,农村里的人也更多的走向城市,看的人少了,演的人也不多了。但我永远无法忘怀,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梨园春秋》时的笑脸。就算方言的光彩逐渐暗淡,但这样的声音与唱腔,却始终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成为属于他们的不可磨灭的声音记忆。闽南语戏剧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戏剧,也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更多的是融在血液里的生活的一部分,是真正的母语,是真正的声音记忆。

  很多年轻人走向城市,当他们在陌生的城市扎根时,午夜梦回,也会因为魂牵梦绕的乡音而泪湿耳畔吧。当他们的孩子,在接受城市教育后,而丧失方言的.学习能力,他们也会忍不住沮丧吧。方言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记忆,更是浓浓的乡愁。会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与发展的人也就越来越少,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语在岁月长河中消失殆尽吗?不!这绝不会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我们不想看到丰富多彩的方言戏剧就此失传,我们也不想看到方言文化无人继承,不想看到祖孙相见却因为语言不通而相对无言,更不想面对鬓毛未衰乡音已改的悲凉。

  保护方言的行动迫在眉睫,这要赖于政府和学校的双向配合。政府应当进行对保护方言的宣传,在城市开设社区方言教学,让市民多进行方言文化的交流,让方言走向城市。学校应该开展方言教学课程,增设方言兴趣班等,只有下一代学会了方言,才能传承与发展。

  希望乡音对我们而言不再只是声音记忆,不再只存在于梦里,而是切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用于人们的交流。希望乡音不失其重,不改其真。

乡音的作文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我未曾离乡,却依旧欣赏古人思乡之作,字里行间透露着一抹乡情韵味,那曲曲乡音,包含浓浓的思念,环绕耳边。

  我喜欢故乡的黎明,迎来的是那抹彩霞,是朝阳,是希望,是一日的起点。未待残夜隐退,姑娘们早早起身,急忙提着一篮子换洗的衣服,匆匆赶到河岸,撸起衣袖,露出洁白如玉的胳膊,蹲在岸边,拿起棒槌捶打着,水花溅起,打在了姑娘们的身上,她们却毫无波澜的继续洗着,她们时不时的恬谈,谈起风声,谈起笑语,为这片单调黎明增添了几分色彩。清风拂过,柳条摆了摆婀娜的身姿,水面荡起了层层涟漪,也撩乱了姑娘们的发丝。菜园里躬着身子忙碌的阿婆,毫不逊色于年轻人,精神焕发,加紧着播撒种子,粗糙的手轻捻粒粒菜种,在土坑中播下不多不少的种子,她们盼望着明年的收成,忙碌过后的汗水,打在泥层中,散发出泥土的清香……身强力壮的汉子们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的重任,为了家人为了前程为了幸福,更加拼了命的`干活,光着膀子,在烈日炎炎下挥洒汗水。

  正当日上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早早准备着饭菜,即便没有大鱼大肉,却也别有一番风味,偶尔小酌几杯,泛红的脸颊洋溢着幸福。

  匆匆饱饭一餐,嗑上半个时辰过去,日还未退,便又开始忙活起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古巷墙角的一株桑树,是孩童撒野的秘密基地,爬山虎蔓延在墙面的各个角落,却也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之景。像是约定好了那般,桑树从未被淘气的孩子所伤害,就连那片碧绿的爬山虎,针织着墙面,也未留下半点空隙,而在墙面的另一头,不知哪个淘气孩子偷偷种下的桃树苗,小小的一株,包含着孩子满满的期待与疼爱,小桃树的四周是小木棍搭建的篱笆,桃树根深深扎入泥层里,无论风吹,亦或是雨打,它也从未倒下,天真无邪的孩子心疼它在暴雨中垮下,拿着小伞与它一共挡下这狂风暴雨的攻击,却被他人嘲笑着傻。这不是傻,这只是孩子内心善良单纯的一面,他们不懂,但风懂,雨也懂。

  每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喜欢搬出小板凳坐在门庭,星光闪烁不定,耳边却是邻亲的细细碎语,手握蒲扇,轻轻摇动,扑面而来淡淡的芦苇清香,草丛黑压压的一片里透着那点星光是萤火虫在作怪,这也不免让我想起杜牧的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别有一番韵味。孤独的明月守望着这一片星海,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是太阳吗?那日日夜夜的轮回,它们又几时能见面呢?我心中幻想着这一切。直至我的父亲催促我安睡,这才停止了幻想,随父亲一同回屋。只留下一片宁静,故乡这个孩童在黑夜里,静静沉睡着,宛如一场梦境,谁也不忍打碎这片恬静。

  故乡,追随我一生记忆的梦,它是我永远不变的情怀。

乡音的作文6

  暮春时分,扶着单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光与影的平行交错使我有些迷茫,但在不知不觉中,家已出现在我的身旁。

  我知道,一定是乡音在唤我回家。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阀”。

  我的孩提时代,是与爷爷奶奶一同度过的,他们总是操着一口江淮方言唤我吃饭、睡觉、起床。正值学语时期的我耳濡目染,一开口讲出的竟都是和他们一样的乡音,每次出去玩耍或走亲戚,大家都被我这一口纯正的乡音给惊到了,连连说:“难得现在还能听到这么小的孩子讲话地道”。因为这一声一声干脆清晰的语言暗示这我生命的源头,一句句朴实无华的乡音虽不如吴侬软语温婉动人,却也扣人心弦。乡音,是我心中最美的语言。

  “宝吧”,奶奶在轻声唤我。我迷迷糊糊沿着床边坐了起来,望着窗外这熟悉的街道,我的心底不禁一阵感动。“宝吧”,奶奶又唤了我一声,抱了半个西瓜给我,“慢慢吃”。这短短几个字竟是包含了爱的语言,炎炎夏日的燥热早已在甜甜的西瓜与细细的乡音中化为一丝凉爽的清风,轻轻拂过我的心头。

  这是乡音在我心中最初的模样。

  渐渐地,时间变得快了,我不再有大把时间留恋于乡音中,取而代之的`是略显单调的普通话。

  在学校里,老师、同学都讲的普通话,回到家中,爸妈亦是如此。没有了乡音的日子里我不免有些孤单。

  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用家乡话发言。同学们惊喜交集,一个接一个抢着上台表演。有些不会说方言的同学只好在台下仔细聆听,时而大笑,时而赞扬,时而评价。会讲方言的同学都轮番讲了一段家乡特色话,一时间各地特色方言在这节课上齐聚一堂。不知谁把我也推上台,大声道:“丁欣烨,来一段”,“来一段”,我有些紧张,“宝吧”,我从嘴里冒出来这两个字。台下一阵哄笑让我有些难堪,但不久,这阵哄笑便化成了寂静。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大多因求学而暂别故乡,告别了乡音,告别了操着一口浓重乡音的老人。这两个字,包含了多少长辈对晚辈的宠爱,包含了多少难以诉说的情感。我走下了讲台,心里却早已不平静。

  乡音在时间轴里成了心与情的连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后来啊,我的求学之路越走越远,却也偶尔回故乡看看。

  陈旧的街道仍是那样,头顶密密麻麻的电线也似乎没有改变。挽着爷爷奶奶走进这充满记忆的小巷中,乡音也忍不住冒出来了。哎呀,细丫头家来了哒。嗯那嗯那。巷子里的那些老人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那么沧桑。他们拉住我,用乡音不断地讲我小时候的趣事,问我现在生活的一些琐碎。我也自然地用乡音回答他们。乡音缭绕在风里长大。

  院前的大黑狗生了一窝小狗,它们在我的脚边团团转,嗅着我鞋子上归乡人的味道。小狗们听着我的乡音,冲我摆起来尾巴,汪汪两声,竟然也是家乡泥土的味道。是啊,无论我走向哪里,飞往何方,乡音永远都是我都魂牵梦萦的怀恋。

乡音的作文7

  故乡,绍兴,是我最喜欢的城市。

  我是在故乡长大的,那是一座美丽而又静谧的城市。水面上摇动着的是乌篷船的影子,两岸回响着的是捕鱼女的歌谣。片片飞鸿归影,点缀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的时候,看天边一抹残霞缓缓褪下。这才是一天中,故乡最美的时刻。

  我自己小时候,生活在这样一座江南水乡,吴越古城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浓郁的越地文化。那个时候,普通话还没有普及,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听到那厚重的乡味儿。每个早晨,人们都会早早的来到集市上“赶早集”,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倘若你在那个时候,走到大街上去逛一逛,一定会听到大街上叫卖、讨价还价的声音——那是柔和的越调。故乡的声音,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时,我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的`绍兴话,也是从他们这学会的。在我小的时候,故乡这个词语,常常让我感到神圣与自豪。爷爷常对我说,他说要我记住自己是禹王后代,绍兴祖籍。爷爷还说,人就像树,故乡就是支撑着大树成长的根系,剪不断的是那浓浓的乡情……

  后来,我与爷爷奶奶离开故乡,来到了杭州。一个时尚与古典并存的大都市。世人都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可在我眼里,杭州西湖再美,也美不过家乡那片鉴湖水。

  可是,我最终来到杭州上了小学。在学校里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老师还教我们学拼音,讲普通话。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就应该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在家里,爸爸妈妈为了锻炼我平时讲普通话的习惯,在家里与我交谈时都使用普通话。从此,童稚的乡音不再出现。

  一转眼,六年就这样过去了。六年间,我再没有回过故乡。六年间,我习惯了杭州的都市节奏,习惯了在课业之间奔波。六年间,我游遍西湖山水,一览天堂人间。故乡,在我的心里逐渐被淡忘……

  直到有一年的清明,爸爸对我说:“我们回故乡去看看吧。”

  是啊,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故乡的影子,故乡的印象,一下子又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清晰,活跃了起来。故乡仿佛还是原来的样子,那么美,那么的宁静。在田间地头行走,我遇到了自己儿时最好的朋友。她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越调悠扬,说的是那样的自然。我张口回答,却忘记了那熟悉的语调。听着我口中生涩的语言,望着好友眼神中的疑惑,我仿佛明白了自己与故乡的距离。

  回来后,我尝试过各种办法,却再也无法拾回那熟悉的乡音。我的心中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第二天,老师教了我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原来,我心灵深处的那份乡音,从来就未曾改变过。

乡音的作文8

  乡情淡淡,宛如在我心头飘过的浮云;乡愁轻轻,仿佛在我心中盛开的花朵;乡音渺渺,恍若在我心里睡着的梦。我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来到吴地,是为了读书。我来自中国的北方,冬日会下雪的地方。

  苏州对于我,一切都是陌生,一切都是未知,关于她,我只能从书本和我的同学身上略知一二。首先苏州人很善良,笑容像春日一般,给人暖暖的感觉,并不像书中所说小家碧玉的胸怀。苏州话很好听,很甜,很轻,很柔。苏州很美,她的园林,她的香樟,一切都是那样和谐,那样美好。像一位极美丽、极可心的女子,像戴望舒《雨巷》中提及的女子。而我的故乡既没有美丽的园林,亦没有芬芳的香樟,不及苏州这般动人。可她,在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她是我心中永远的情结,永远的心灵归宿。

  一、故乡的夜空

  故乡的夜空,星星和月是那样清晰,很干净,很明朗。在故乡,每逢可以看到星星的夜,我几乎都要盯着夜空发呆,遥想夜空中的一切,月光像流光泻玉一般洒向大地。月儿的轮廓是那般清晰,仿佛张开双臂就可以把那金黄的明月轻揽入怀中。星星也是那般明亮,像江河《星星变奏曲》中闪光的希望。故乡的月夜,颇有诗仙太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之感。

  苏州的夜空,多数看不到星星,只能看到夜空中那一轮模糊的月。或许月儿同我一样寂寞,思念家乡,泪水盈盈。抑或是泪模糊了我的双眼,于是眼朦胧,月也朦胧。

  二、故乡的冬日

  故乡的冬日,几乎都是有雪的陪伴,雪花像洁白的蝴蝶,飘飘然,像梦一般落下。张开双手去抓那蝴蝶,便化成一丝凉意,消失在手心里。时至今日,我一直认为手心中有那蝶儿的吻痕。雪来的`时候,我的故乡会被一层厚厚的雪默默地包围,故乡的人们也就默默享受冬天的爱意。窗外雪花静静地飘着,宛若静静地飞舞的雪仙女,故乡的人们也是那般安静,恍若隔世。苏州的冬季并不下雪,关于雪,我只能在回忆中一遍遍重温。

  三、故乡的人

  故乡的人不像苏州这般多,多数情况下很安静,如秋日落叶那样安静。记忆中的乡音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忆起乡音,便勾起我心中无尽的乡愁,记得以前学校的门前的转角处,有一个吹箫人,箫吹得很好,很动情,但在箫声中总有一丝落寞,这便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乡音已经渗入骨髓,同我的血脉连为一体,深深嵌入我心中。

  四、故乡的槐花香

  在我回忆乡音的时候,往往会想到故乡特有的槐花香,很淡很淡,淡得似乎察觉不到,在槐花树背后,还有一抹淡淡的如血的夕阳……

乡音的作文9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顶着烈日的烘烤蒸熏,一路上两旁的香椿树叶片蔫巴干枯,缩水蜷曲,鸣蝉在头顶不知疲倦扯着嗓门大喊大叫,躁动的气流扰乱我的心际,“大热天儿去乡下探望奶奶,也不用挑这种时候吧……”我撅着嘴唇,无奈嘟囔,而开车的爸爸则是一言不发,似乎颇有心事的样子,呵,真奇怪。

  “爸爸,为什么要大包小包挎着这么多旧衣服啊?这些不都是我嫌小的衣服么?”我满腹狐疑,爸爸却诡秘一笑,这更让我悬念百生。

  探望了奶奶,寒暄了阵家长里短,爸爸便让我拎着旧衣物到隔壁小五子家去。原来爸爸想让我帮助家境拮据的贫困孩子啊,早说吗,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乡下小路崎岖泥泞,我磕磕绊绊,怀念我的“沙发土豆”生涯了。终于,踉踉跄跄走到小五子家,那破旧不堪的平房,斑驳陆离的墙面,还有散发出阵阵霉臭味儿的潮湿地板,让我厌恶起来。

  热情的小五子赶快招呼我坐下,还打开了电风扇降温,看见我给的衣服,他受宠若惊,我东张西望了一阵,他又拿出了根冰棍递给我,看得出,他舍不得吃。我也不好接受,便推脱说暂时不渴。

  “你妈妈呢?”小五子的眼神黯淡了下去,刚刚的笑容霎时凝滞在脸上,他面色凝重,很伤心的样子,搔搔头皮说道:“不知道啥病,不能下地干活,现在得在床上养着。”我知道过问了不该问的话,便岔开话题缓解气氛:“你爸爸呢?还在工地搬砖么?”“哦,对啊,每月回来一次,每晚捎上个电话,感觉就像在身边。”小五子抬头,眼睛里是憧憬希冀的光,神采奕奕。

  我走到卧室,小五子的母亲睡得正沉,满墙都是小五子的奖状绘画,让这个没有什么生气的小房子金光熠熠。“怕妈妈孤单,就画了画儿解闷,涂鸦,丑死了别看。”小五子憨厚淳朴地傻笑一阵。

  走到小五子的'书房,慢慢一摞书,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还有一本边角翻卷的日记。“啊,别看。”小五子大步流星冲过来,夺过日记,挺小心地抚摸着。“妈妈身体不好,我表面上说不在意,其实心里哪能不难过。强撑欢颜的背后,我就把小秘密心事都记在这本本子上,感觉倾吐了之后就舒服多了。”小五子眼圈发红,他还恳求地说道:“求你,别把这事儿告诉我妈,她会难过的……”我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在这么一个坚强的小伙子面目前,除了敬佩还有什么呢?

  迈出房门,我觉得这间黑顶瓦房是多么可爱温馨,住着多么幸福和谐的一家三口,我相信,命运之神会垂青奋斗的人,小五子终归会阖家团圆的。

  颠簸在回家的小路上,爸爸问我收获了什么,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到了家,替他拿来拖鞋,端了杯水,转身倒水时,在墙上的镜子里,我瞥见爸爸悄悄背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乡音的作文10

  “我叫乡音,乡音的乡,乡音的音。”

  ──题记

  乡音,我对这个词的讨厌连自己都无法形容。是的,我讨厌它。因为它,我成了城里同学取笑的对象;因为它,那些我努力试图遗忘的贫穷过去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因为它,我的性格变得尖锐而沉默。它就像一个梦魇,不厌其烦地提醒我,尽管我已经在城里住了五年,我仍是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

  所以,当那个有着让我生恶的名字的女孩成了我新同桌时,我狠狠地拍掉了她伸过来表示友善的手,不屑地说:“我讨厌你的名字,所以,我讨厌你。我从不和讨厌的人做朋友。”记得,当时的乡音很惊讶,却微微地笑了。

  她似乎知道我讨厌她的原因,便越发毫不介意地带着浓重的乡音和我说她的家乡,说她的家庭,说她家养的猪和大白鹅。虽然我脸上满是冷漠与不屑,其实我偷偷地听得仔细。从她细致优美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家乡绿油油的田野生机勃勃,婀娜的细柳守着清澈的小溪穿过古老的石板桥,桥上年幼的.孩子结伴玩着游戏。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脸上的冰霜逐渐融化,我觉得心中某个由我强压着的阴暗角落被柔软地触动,从前始终郁结于心的一些东西逐渐散去,心里开启了明亮的窗,豁然开朗。

  好吧,我决定不再隐瞒:乡音和我,其实是同乡同村的。正因为乡音对我的那份羁绊,我才那样讨厌带着乡音的乡音,与我同乡的乡音。

  当我决定告诉她的时候,她弯起嘴角告诉我,当我说讨厌她的时候,乡音,让她知晓了一切。“所以你才这般固执地与我做朋友?”我低着头,不想让她看清我的表情。她依旧挂着一成不变的笑容,说:“不论走到哪,不论拥有怎样的身份地位,乡音都是永远不会变的。它是一个记号,烙在每个人的心间──当你在远方孤独无助的时候,它会给你帮助和温暖,在冥冥中带领着你找到家人。乡音更是乡亲之间才懂的暗语,只有同水同山养出的人才能在话出口的瞬间,领会到从未有过的亲切,生出无限的感慨。”

  我想,只要我还是我,无论几辈子,我都不会忘了这番让我泪流满面的话。

  时过境迁,乡音早已不再是我的心结,而带着乡音的乡音,也已在20xx年离开我去了遥远的北方。每每回想当初,我总感叹当我说着多么多么讨厌“乡音”的时候,绝想不到有个叫做乡音的女孩改变了我一生对“乡音”的看法。

  梦回过往,明媚的阳光轻巧地越过窗沿,熟悉的容颜带着微笑伸出手:“我叫乡音,乡音的乡,乡音的音。”我脸上展开灿烂的笑容,心中深藏的某种默契让我轻轻握住她的手。

  那手如此温暖,一如冬日的阳光。

【乡音的作文】相关文章:

乡音的作文08-15

乡音京韵作文07-29

乡音的命题作文02-24

乡音中的开化情作文08-04

作文05-05

写信的作文03-10

大音希声作文03-10

晚霞的作文03-10

流作文03-10

让座的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