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阶梯作文

时间:2023-08-15 17:47: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进步阶梯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进步阶梯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进步阶梯作文

进步阶梯作文1

  一提起暑假,我就有无限的向往与回忆。心里盘旋着那份轻松与愉快,禁不住深深地吸一口气,双目微闭,满面陶醉的感慨:“那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呀!”

  在那炎热的夏天,最惬意的,便是阅读了。任由自己的喜好,信马由缰式的阅读,在树枝掩映的窗前或在树下的石凳上,抱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任笑声肆无忌惮,任泪水滂沱如雨……这不正是旅游者游览名胜古迹,陶醉于山水之间的快乐吗?

  对我来说,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想喝水一样必须。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一次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随记》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昏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中;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的捧起书。”读书就是生活,像不能没有呼吸一样;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通过读书,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恶美丑,什么是善良狠毒。

  当白雪公主逃脱了巫婆的魔爪时,我快乐无比。当神农氏重获新生时,我激动万分。当福尔摩斯揭穿骗局时,我那颗悬着的心才平静下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知识的挖土机,书是……

  阅读,是快乐的。想想我们的阅读经历——最饥渴的阅读,是正在迷茫中苦苦思索突然读到能给你启迪,为你指点迷津。那种不顾一切,不正是饥渴者赴宴的快乐吗?

进步阶梯作文2

  “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一向激励着我。

  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不爱看书,不论妈妈买多少的'书,我都不碰一下。有一天,我在家实在闲着无聊没事干,就随手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粗略地看了一遍,就像着了魔似的,整天捧着一本书,真可谓是“手不释卷”呀。渐渐地,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每星期都会催着妈妈给我买书,并且一买就是一大堆!

  人们都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一座灯塔,给迷途的我们指引方向;书是一架梯子,带我们通往知识的殿堂…这些比喻,我觉得说的一点都没错。

  三年级时,我们要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当同学们都千篇一律地写“春天来了,百花盛开,百鸟争鸣,小朋友们都在草坪上放风筝”之类的话题,我就在想:我必须要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来。

  于是,我就从杨红樱阿姨的《永远的西瓜小丑》中借鉴了一些,写到“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就提着百花篮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人间…”让我感觉到十分高兴地是,这篇作文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过。这就是书籍给我带来的好处,正可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件事情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文,是离不开平时阅读和积累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句句名言都一向激励着我前进!

进步阶梯作文3

  人类要想进步,社会要想发展,组织要想提高,需要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才能提高。所以,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什么呢,其实创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从远古社会开始,如果我们不创新,那么我们现在还在吃血淋林的生肉,穿非常简陋的树皮,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野蛮生活,就是在人类不断的创新发明中,才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变成现在的进步与文明;比如说,关于通讯,古时候,是以骑马的'方式送信的,一封信可能要等三个月才能收到,后来有人创新了,采用飞鸽传书的方式送信,这样就快了许多,时间节省了很多倍,再后来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才有了强大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现在我们很方便的就能打电话、发微信、发视频,真正做到远隔万里也像在身边一样。还比如说,关于交通,古时候只能步行,后来人们创新了,开始学会了骑马,再后来有人创新发明了独轮车,接着自行车又诞生了,现在又创新发明了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高铁和飞机,也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才能够实现坐高铁到首都北京六百公里的路程只需两个多小时,更不用说更快的飞机了,所以,交通方式的创新也在不停的改变我们对空间距离的认识。

  所以,创新是我们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不断的创新精神,争取实现更大的进步。

【进步阶梯作文】相关文章:

岁月的阶梯作文07-12

阶梯回忆作文08-03

进步作文03-03

进步的作文08-09

民族的进步作文04-28

进步与退步作文12-14

关于进步的作文07-13

进步之星作文07-21

(精选)我进步了作文07-30

他进步了作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