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时间:2023-08-03 11:39: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

编辑同志:

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看到信封上“澄溪中学”几个字,你们也许会想到我们学校一定会有一条澄碧的小溪。是的,几年前它是澄碧的。你们会猜那里百一波光鳞鳞,岸边鸟语花香,环境宜人。是的,几年前确是如此。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学生们一定在溪边读书、散步、谈心。不错,几年前就是这样的。

  可是自从前进化工厂那高高的排气管竖起来,那黑黑的排水管打开,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澄溪不澄了,鱼儿搬家了,鸟儿也不辞而别,花蔫了,树灰了,我们都被笼罩在臭味中了。

  学校多次向化工厂要求妥善解决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拖再拖,至今未能解决。这是理由吗?这与改革的要求相符吗?

  生产任务繁重,我们承认。可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任务那样繁重,不是仍要抓“五讲四美”吗?“四美”只能变为“三美”了。且不说污染影响我们,厂方职工怕也难免其害。回到家淘米,水是臭的,饭能咽下去吗?上班下班总离不开臭气,工人能心情舒畅地生产吗?长此以往,工人的身体素质又能不下降吗?如此等等,难道不影响生产任务保持保量按时完成吗?越是需要工人有饱满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

  前进化工厂是个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省属大厂,其技术力量难道比新建的县属小厂薄弱吗?我们说到的那个小厂也在我们学校附近,可他们为什么环境保护得很好呢?恐怕前进化工厂不是技术力量薄弱,而是领导脑子中那根“为人民服务”的弦太松了。

  至于“经费开支太大”一说更是鼠目寸光,愚人之见。从我们仅有的化学知识中就可以知道:化工厂的废气废水中有很多成分可以回收利用,为什么白白地让它溜走并去害人呢?采用回收的赔款又如何?一年十万元,十年就一百万元;而采用回收装置只是一时要付出较多的钱,而以后产值增高,利用率高,再加上产品更新改造,几年一过,捞回来的恐怕就不是一百万元、两百万元了!我们不知道厂方是如何打算的。

  为此,我们以“澄清中学学生会”的名义,借贵报一角大声呼吁:还我澄溪!在此,我们也呼吁全社会的人们都起来反对污染。拯救美妙的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月x日

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2

编辑同志:

  我们是澄溪中学学生,在不愁衣食的环境里长大,如今却感到有生存之艰难,迫不得已,投书贵报。

  我校坐落于市镇一隅,四周原有清澈的河流,抬眼能望见碧蓝的天空,每天晨夕,人们习惯于在清新的空气中散步。然而,数年前近旁办起了一座工厂――前进化工厂,于是厄运开始:河流不再澄清,天空蒙上毒雾,散步的人们只得关上门窗在家中静坐了。其中我校受害更大,教室里不时飘进一些怪味,琅琅的书声中也就夹进了阵阵咳嗽声。

  校方曾多次向厂方提出,要求处理好“三废”,停止对环境的污染。然而,厂方却搬出了三条“堂皇”的理由:一曰生产任务重,二曰技术力量薄弱,三曰经费开支太大。总之,不予处理。

  这种种理由全是搪塞之词。“生产任务重”,这倒也是事实。但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当然也包括保障人民健康。损害了人民的健康,生产的产品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损害了人民健康,“繁重”的生产任务靠谁来完成呢?厂方这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贻患无穷。

  所谓“技术力量薄弱”,也无非是借口,并不是真不会干,只是不想干。世上无难事,更何况有不少地方在治“三废”、防污染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就,为何不去取经呢?“经费开支太大”,才是他们的心里话。他们的经费只肯用在以污染环境、损害健康来换取利润的生产上,至于社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他们是不予考虑的。

  人作用于环境,环境亦反作用于人。被污染了的环境会给人们以无情的报复,人们的健康水平下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破坏了,由此将引出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到那时,要想采取措施恐怕为时已晚。

  我们恳请贵报为我们呼吁,敦促前进化工厂迅速改变态度,妥善处理“三废”,制止环境污染,让溪水恢复澄清,让空气恢复清新。急切期待。

【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相关文章:

给哥哥的信07-28

给爱丽丝的信07-29

给爸爸的信07-23

给外婆的信07-22

给自己的信07-22

给母亲的信07-19

给2020的信03-01

给母亲的信03-01

给妈妈的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