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

时间:2022-03-08 12:05:2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1

  【注音】bù shí zhōu sù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结构】动宾式

  【反义词】卑躬屈膝

  【押韵词】长驱直入、纷红骇緑、户枢不蠹、赫然而怒、毛发皆竖、原形毕露、水浆不入、不知世务、白色恐怖、星罗棋布。

  【年代】古代

  【谜语】最可笑的绝食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坚决不肯继承王位。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成语示例】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不食周粟2

  殷朝末年,在现在的河北省卢龙县境内,曾有过一个小国叫孤竹国。当时这个国家的国君有两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齐。两兄弟自幼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当国君在世之日,就打算立叔齐接班,继承王位。国君死了以后,叔齐不愿自立,就推让伯夷做国君。伯夷不同意,说:“你做国君,是父亲在世之日就定下的,这是父亲的遗志啊!”为了不让弟弟再推让,他悄悄地逃走了。叔齐还是不肯做国君,他也弃位跟着伯夷逃走了。

  往哪里去呢?当时,伯夷和叔齐都听说西部地区(今陕西地区)有一个诸侯国的'首领周伯昌(即周文王姬昌),能尊重和爱护老人,尊重百姓,两兄弟都跑到姬昌那里去了。当他们二人赶到那里的时候,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正要誓师向东进发,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跑去拦住姬发的马头劝谏说: “您的父亲刚死了,不很好地料理丧事,却要去打仗,这能说是孝顺吗?”

  姬发身边的人一听这两个人,要阻碍他们去讨伐荒淫残暴的纣王,就要把他们杀了。这时,大臣姜子牙却认为:这两个人虽然讲得不对,但还是有坚贞、耿烈品德的人。就让人把伯夷和叔齐打发走了。

  后来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周朝,史称周武王。天下的人民都归属了周王朝,唯有伯夷、叔齐却觉得做周王朝的臣民是可耻的,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逃进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隐居起来。肚子饿了就采集野草来吃,等到饿得快死的时候,他们还自编了一支歌儿,轻声唱着,歌词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一种野草,嫩时可食)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歌词的大意是登上那西边的首阳山啊,采些野草嫩芽来填肚皮;用暴力去代替暴力啊,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神农、虞舜、夏禹这些令人向往的时代都飞快地过去了啊,我们该回到哪里去?咳,走吧!我们的生命到了结束的日子了。

  不久,他们都相继饿死在首阳山上。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不食周粟”这个成语,比喻以绝食来反对某种不如意的作法;现在也多用来比喻人的坚贞、耿直的德行。

不食周粟3

  成语解释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成语简拼BSZS

  成语注音ㄅㄨˋ ㄕˊ ㄓㄡ ㄙㄨ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不食周粟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卑躬屈膝

  成语例子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鲁迅《故事新编 采薇》)

  成语谜语最可笑的绝食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坚决不肯继承王位。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