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9-07 17:18:2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镇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市委提出实施“四化”战略,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主体,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民营经济机制灵活,最具活力,能够有效地启动民资民智,投入经济发展,能不能发展好,事关经济发展全局。为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前段时间,我们就全镇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理性思考。

乡镇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镇民营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93年以前,是起步阶段;93—98年,是稳定发展阶段;98年至今,尤其是(上级市)市掀起第二轮招商引资高潮后,我镇民营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和上档升级的良好态势,近两年发展速度更快,其作为经济增长点、经济支柱、生力军的地位日益凸现。到目前,全镇登记注册的民营业户已达到1250户,民营企业146家,从业人员近万人。2002年实际完成工商税收748万元,占整个财政收入的75%,全镇储蓄余额1.8亿元,人均3500多元,主要来自民营经济。今年1—5月份,全镇民营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7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7800万元,同比增长45%和205%,实现利税2800万元,增长46%。

  ——从行业分类上看,主导产业比较突出。目前,全镇已培育形成了纸品、绣品、木器、农副产品加工、五金标准件、建筑建材、汽车贩运等主导产业,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纸品、绣品,依托流芳集团、银泰绣品两大骨干企业,发育起一大批中型加工企业。其中生活纸加工已成为我镇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产业,全镇现拥有两台以上纸机的个体大户就达35家;绣品加工,门槛低,上的多,上的快,目前全镇社会加工点已达35处,社会加工户1200户,社会绣工4500人,并辐射到了周围8个县区25个乡镇。

  ——从规模上分析,一批民营企业成长为行业小巨人。目前,全镇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民营企业达到6家,过500万元的20家,过300万元的24家,过100万元的120家,其中流芳、银泰、龙强已成为全国、全省同行业有影响的企业。全镇用工100人以上民营企业23家,其就业人员占全镇总就业人员的85%。

  ——从产品结构上分析,外向型企业、出口产品成为发展主流。随着中国“入世”,一批外向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全镇年出口交货值超过1.8亿元,在全镇146家民营企业中,外向型企业45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3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7家;出口产品品种由原来单一依靠绣品打天下发展到木制拼板、塑料彩印、机械紧固件、农副产品半成品、纺织品、塑料制品等200个花色品种;贸易伙伴也由原来主要出口日韩市场扩大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及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30多个国家。

  ——从法人结构上分析,建立健全了市场化运营的法人公司结构。从成份上看,主要有三类:一是80年代一些头脑灵活、抢抓改革发展机遇的个体大户,经过长期的个人奋斗、资本原始积累逐步发展成为规模企业。二是集体企业经过改组、改造、明晰产权关系,按公司化要求改制而成。三是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因企业不景气受排挤,跳出来利用自己懂技术、会经营、熟炼掌握市场行情等优势合办、自办企业。

  二、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很难迈出第一步。一方面是管理部门、职能部门思想不解放,对民营企业的心理歧视短时间难以消除,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时存在“吃回扣”和截留现象;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本身思想不解放,应当承认,现在国家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已经相当宽松,但为数不少的自然人受文化层次、社会接触面的限制,对政策了解不多,把积累起来的资金存在银行里,“有宝不显”、“存钱备用”的观念根深蒂固,舍不得投资。目前全镇群众储蓄余额达到1.8亿元,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激活民间资本,将会刺激全镇经济更快发展。

  二是起步投资过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快速上马。尽管上级政策规定上项目只过注册和环评关,但办理具体手续时,在市场准入、资源利用、审批立项等方面没有大的实质性的突破,需要走的程序仍然很多,需要收费的名目仍然很多、数额较大,造成上项目门坎较高,上马较慢,从立项到投产,预备期太长。

  三是缺乏“顶天立地”的大项目。虽然我镇民营经济总量不小,有一定群体规模,在全市中的位次比较靠前,但处于有群岭无高峰状态,档次和水平不够高,相对缺乏具备一定实力、能代表相州形象、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民营企业。

  四是宏观指导做的还不够。从总体上看,全镇个体私营企业户、民营企业较分散,聚集度不够,这样一方面造成主管部门征税收费难度大,加之经营者纳税意识差,该收的税费不能全部收上来,造成地方税收的流失;另一方面部分个体私营企业户自律意识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有的甚至存在违章经营、违法经营、制假售假现象。

  五是企业管理不够科学,企业家素质不够高。多数企业办的还是“父子厂”、开的是“夫妻店”,采用家庭式、作坊式管理,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只求生存、不求发展,缺乏当大老板、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从全镇看,多数企业自营进出口的份额还比较低,民营企业一年出口总额超过1亿元,但绝大多数还是代理出口,受制于人,既不利于企业的扩张,又造成了税源的流失。

  三、采取的几项措施

  一是强化引导启发。首先,强化宣传发动,为民营经济发展鼓劲助威。让全镇人民懂得,人人都能成为民营企业主,贫穷仅仅是由错误观念造成的,要赚钱,要发家,首要的是改变观念。在年终总结表彰会和全镇民营经济会上,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发各个层面投身民营经济的热潮;4月中旬,组织工商、税务、招商办负责同志和全镇带头大户到寿光稻田、高密密水街道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其次是树立样板,为民营经济树标引路。召开民营经济专题会,让个体大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增强全社会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解决部分“持币者”想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的问题,激励广大民营业者放开手脚,放胆大干。三是加强领导,为民营经济提供保障。主要领导定期登门拜访,在建设工地、企业厂房现场办公,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听取企业负责人的呼声,帮助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解决困难。

  二是放活政策。镇里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明确提出“除了禁止的,全是允许的”,取消限制,加快发展,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能干什么干什么,能干多快干多快,能干多大干多大。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治理软环境,对各项优惠政策,责成职能部门都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决不能以任何形式阻挠和截留。坚决阻遏“吃、拿、卡、要”和“三乱”行为,谁阻碍了相州民营经济发展,谁就是相州的罪人。在收费上,实行“税外无费”、“轻赋薄费”和“一个漏斗向下”的收费模式,大力削减面向民营经济的各项收费,牵扯到土地、注册等费用,只要镇里说了算的,一分不收。在贷款方面,积极推行企业联保贷款和政府贴息贷款,为新办企业提供充足的启动资金,为企业发展壮大铺路架桥。

  三是提高政治待遇。彻底消除“唯成份”论,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论英雄的原则,对民营企业主高看一眼,厚爱一层,除按贡献大小进行物质奖励外,还把民营企业主同村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一样看待,目的就是让发展快的、贡献大的企业主有作为、有地位、有荣誉、得实惠。全镇有5位民营企业主担任村支部书记,有18位当选为镇级人大代表,有8位还当选为市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全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人人羡慕民营业者,个个投身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搞好服务。近几年,我们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结合政府提速,把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一站式服务和首问负责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竭尽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高规格、全方位的服务。首先抓了载体建设,围绕打造一个坚实的发展平台,我们沿206国道规划建设了流芳工业园、镇南民营经济园、镇北民营经济园、粮油瓜干市场、外商投资工业园、相州商贸城六大载体,力争把这“四大园区”、“两大市场”建成硬件最好、政策最宽、服务最优、发展最快的“相州经济特区”,建成民营企业主看好的经商宝地。其次是围绕转变职能、改善服务,镇里建立了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大厅,组织工商、税务、土地、经委等职能部门联合办公,对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执照办理、土地审批等一切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广开方便之门。围绕优化软环境,镇里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服务中心,公开了投诉电话,研究制订了个体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意见,清理一切不合理的收费。

  五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主要组织实施了四个工程:1、“北水南调”工程,镇南民营经济园地下水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生活需要,我们投资30多万元,埋设地下管道2870米,把镇北民营经济园的水输到镇南,供应福润化工、韩国俊英纺织品等几个大项目。2、变电站迁址扩容工程。原变电站设备老化,容量较低,供电安全系数小,不能满足民营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党委政府争取市电力局投资800万元,改造变换了原供电设备,使主变容量达到了5000KVA。3、绿化工程,围绕改善镇区投资环境,沿206国道更新、改造绿化带1.2万平方米,在镇南民营经济园新植优质苗木15万株。4、硬化工程,结合春季叫套工程,拓宽整修了流芳工业园、镇南民营经济园中心路,抓住市委、市政府加快村村通柏油路步伐的机遇,全部进行硬化处理。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计划到2008年,初步形成镇南民营经济园和镇北流芳工业园、相州商贸园和曹家泊市场南北呼应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力争使民营经济总量达到80%,增加就业人员1万人,国家税收达到3000万元,真正把我镇建设成为民营经济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