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次数:291]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2--12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分组自学讨论法、诵读法&nbsp...
  • [阅读次数:994]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
  • [阅读次数:1037]
    教学目的: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
  • [阅读次数:1041]
    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摸索了一段时间了,今天由我给语文课改小组成员上一节探索课。我今天上的是苏轼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预习。早读我布置了任务,就是朗读和疏通文意,在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再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课堂展示及点评的小组。 ...
  • [阅读次数:6203]
    第一部分:预习学案及答案(约900字) 第二部分:导学案设计(约3000字) 第三部分:课后检测及答案(约1700字) 第四部分:教学反思(约910字) 《文与可画筼筜谷...
  • [阅读次数:2343]
    一、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
  • [阅读次数:3965]
    一、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 [阅读次数:572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设计 一、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 2、目标定位 (1)认识古代散文?..
  • [阅读次数:6051]
    [三维目标](略) 一、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像风雨丽人、江南才女。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
  • [阅读次数:4331]
    教学重点: 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那你们知道它的出处是什么,那么...
  • [阅读次数:18805]
    教学目的: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 [阅读次数:3791]
    吴忠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正有 ●课文分析:课改实验区教材高中语文的课文容量加大,尤其是文言文部分加大了比重,出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加上...
  • [阅读次数:3701]
    上海市奉贤中学语文组李蕊新 教学背景:课前我让学生预习了苏轼的《文与可画yundang谷偃竹记》,预习的内容包括抄写课文,翻译并且留疑。在前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本课时我重点围绕学生在留疑中所提出的与文章内容和主题相关的问题来试图进一步解析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