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时间:2023-10-07 22:30:15 诗琳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精选10篇)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1

  老师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第二单元的《按比分配》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上述理念,本节课创设了“为学校制作奖章”、“调制洗涤液”、“小亮的早餐”这三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景,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急于让学生小组交流,而是先自己观察、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与代数”中强调: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在小学阶段中的地位

  《按比分配》是北京版教材12册中《比和比例》中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历了以下过程:

  二年级除法的意义,认识平均分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继续理解平均分,直观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四年级商不变的性质为分数的约分、化简比做准备

  1、认识单位“1”,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分数的乘除法及解决实际问题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1、比的意义

  比

  2、按比分配

  比例

  由此可见,《按比分配》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是处于后面的应用阶段,它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内容,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3、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

  ⑶比较4个版本的教材

  内容共同点不同点

  北京版分树苗1、创设情景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要求突出用分率解题的方法

  4、强调从两方面去验算按比

  分物线段图

  北师大分橘子分一分

  人教版稀释溶液按比配制试剂

  苏教版按比涂色结合空间与图形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前测分析

  本次调查的'是六年级1班的26名学生

  1、幼儿园有150个橘子,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小班,你觉得怎样分合理?说明理由

  A、平均分给两个班B、按总人数平均分

  请阐述理由:

  按照你的分法,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还有解法吗?

  分析:这是第一题,在第一问中,100%的学生选B,理由:

  由此可见学生有按比分配的意识。在解决问题中,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了用量去求的方法,第二种方法中,有69.2%的学生用的方程(18人),但是与第一种方法原理一样,有19.2%(5人)的学生用的份数的方法,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很透彻。只有11.6%(3人)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说明对分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掌握扎实,而且能够灵活应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永胜小学栽种54棵树苗的任务交给2个小队,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栽种棵数的比是5:4,两个小队各栽多少?(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分析:这道题直接给出比,有88.5%的学生解决出了这道题(23人),在这些人中,全都用了按份数去求的方法,在这23人中,有43.5%(10人)的学生写出了两种方法,按率去求,说明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很好,但是也说明学生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不够。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况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及存在价值,掌握按比分配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按比分配的价值和意义,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及分析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

  3、进一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意义,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比、份数、分率之间的关系,利用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解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思想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三)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知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思想

  第一层: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渗透转化思想

  五年级有90人,六年级有120人,你能用我们高年级所学的知识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1、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人数的)(板书)

  你是怎么得到的?

  通过这个分数你能知道五年级几份,六年级几份?

  (3份、4份)(板书3份,4份)

  你们能快速地把分数转化为了份数,那谁能把他们转化为比,来表示五六年级人数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人数:六年级人数=3:4(板书3:4)

  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层:深化认识,体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你们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并把它转化成其他两种形式。

  1、六年级是五年级的,

  2、与总数的关系,说一说的意义:把高年级看成“1”,把单位“1”平均分成7分,表示这样的3份是五年级的。

  意图: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根据量去公平分配东西,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想把他们先化简的意识,没有把量与比联系起来,所以我设计了从学生人数中,引导学生找到两个量的关系,先通过分数,引导学生想到份数,在与比联系在一起,学生初步体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转化思想,再让学生根据其他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三者之间的转化,同时复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第一层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人人争当小雏雁”的活动,学校想请我们高年级同学帮助设计“小雏雁奖章”,一共要设计70枚奖章,怎样分配任务更合理?

  把你的分配方案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其他人听听有没有道理?

  第二层:分组汇报、发现联系

  汇报:

  方法1:4+3=7

  70÷7×3=30(个)

  50÷7×4=40(个)

  方法2:4+3=7

  70×=30(个)70×=40(个)

  看看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回答说理由,)

  看看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多叫几个组发言

  小组交流再汇报

  (从意义说:方法2是先平均分7份,再求3份,就是的意义

  从算法说:70÷7×3=70×7÷5=70×,这个想不到就不说了)

  第三层:验证推理,总结方法

  怎样验证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从比、从总量验算)

  最后总结,看看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答?

  (通过具体的量、分率、份数)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本环节重点突出用份数和用分率解决的方法,用份数的方法在数学思考上比用分率的方法好理解,分率方法比份数方法抽象,但是在前面的铺垫中,强调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又有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用分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再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突出用分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通过这个实际问题,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按比分配和如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其实,按比分配不仅仅局限于可以合理地解决分物问题,你们还知道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吗?

  我们生活中配试剂、调果汁都需要按比分配的方法

  1、老师家中的洗涤液是需要稀释的,这是500ml的稀释瓶,上面的比表示浓缩液和体积之比

  你看看这几个比,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会发现1:1)

  1:1什么意思?(平均分)

  平均分和我们的按比分配有联系吗?什么联系

  学生通过讨论(平均份是特殊的按比分配)

  按1:1,我怎么调制?

  (250ml浓缩液、250ml水)

  现在请从剩下的几个比中选取2个,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浓缩液和水各是多少ml?

  说说你问什么选择这个比(1:2和1:3去污能力较强、其他的不容易伤手,容易洗干净)

  2、生活中除了调配试剂我们能够用到按比分配的方法,在早餐搭配问题中存在这样的方法

  亮亮的早餐表

  面包鸡蛋牛奶

  100g50g200g

  1)亮亮的早餐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

  2)如果亮亮的妈妈按同样的比准备420g早餐,算算各种食物分别需要多少g?

  试着自己解决,然后再跟同伴交流一下

  这个问题有跟刚才有什么不同?

  三个数的比跟两个数的比有什么联系?

  意图:例题是从分物的角度进行按比分配的,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分物还有调制试剂,所以第一道练习题是从配试剂的角度呈现的,引导学生看懂稀释瓶,其中有一个1:1,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1:1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分配;第二道题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是三个数的比,首先学生尝试的写出三个数的化简比,再进行组内交流,比较三个数的连比与两个数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按比分配有更深的认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或者你还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意图:让学生讲收获是对整节课的一个回顾与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八、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横向纵向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分析时,进行了横线分析,即4各版本的对比,弄清这一知识在不同教材中的位置和呈现方法,归纳区别和联系。还进行了纵向分析,梳理相关的知识,分析和把握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竖看是一条线,横看是一个面,只有上下相通、左右相通,才能正确的认识知识,

  2、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前,我做了前测,访谈,并回忆以前的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且在解决问题时,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九、评价体系

  1、一个足球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

  2、一种混凝土的水泥、沙子、石子的质量比是2:3:5,要配制20吨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3、

  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法1:3+4=7(个)法2:4+3=73份、4份3:4

  70÷7×3=30(个)70×=30(个)

  70÷7×4=40(个)140×=40(个)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

  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

  (五)教具学具

  小黑板

  二、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方法求变

  学生口头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把12张画片平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

  教师提问:这12张画片是按怎样的方法分配的?(平均分配)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1.平均分是把一个数量按1:1的.方法进行分配,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同样对的。它的解题思路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量等于平均数即每份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把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而不是平均分。如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这就不是平均分了。这种方法叫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比分配。

  板书:按比分配

  2.教师提问: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思考。

  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个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教师指出:按比分配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如药水的配制、混凝土的配制等。

  3.教学例11.提升方法,

  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学生先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分什么?总量是什么?

  (2)按照什么分配?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讨论发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小黑板上的图分一分。

  红色:有()格?黄色:有()格?

  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红色方格和黄色方格各有多少格?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兵说一说思路。

  方法一:3+2=530/5*3=18(格)30/5*2=12(格)

  这种方法十八个部分的比看着各部分的份数,按份数和总量的关系进行思考,先求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分别乘各部分的份数。

  方法二:30*3/3+2=18(格)30*2/3+2=12(格)

  这种方法是先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各部分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数量。教师指出;今后我们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最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

  指导学生检验结果。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讨论,交流。

  方法一:18+12=30(格)把两部分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

  方法二:18:12=3:2求出两部分量的比,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比2.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道题,想一想他们的结构特征是什么,要分几步区解答。

  让学生明确: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是有总量和比,求分得的各部分的具体数量。

  它的解答步骤和方法是:

  (1)先看分什么,总量是多少。

  (2)再看按什么来分。

  (3)求出总份量。

  (4)求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5)求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计算。

  2.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 ,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 ,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

  (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 ,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

  (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 :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

  老师问:

  (1) 、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

  (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吸引到自学课本例2上。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出示自学提纲: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 。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W]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 :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

  (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

  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 (人);

  男生: (人)。

  师:这种方法中, 是什么意思? 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75页的例5,练习十四第1~4题。

  内容简析

  例5教学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两部分。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让学生感悟、发现按比例分配的解答方法。

  教学目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正确地分析题意,明白“分什么,是多少;怎么分,分给谁”。

  2、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发现数学。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分物品的事。你能不能说一说这样的事呢?根据情况实时追问是怎样分的?

  2、创设情景,揭示分法。

  课件展示情景(小明和小军购买练习本)

  (1)他们都花了5元钱,共买了10本练习本。

  问:你们认为,这10本练习本该怎么分?(平均分)

  结:每人分得同样多,我们称它为“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配体现了分配的公平性。

  (2)小明花了4元,小军用了6元,共买了10本练习本。

  问:这10本练习本是否也平均分呢?为什么?

  (因为两人花的钱不同,得到的块数也应该不同。所以不能平均分。)

  师:有道理!在这里,“平均分”反而显得不合理,当然也不公平。那么,“这10本练习本该怎么分?”你们觉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同桌商量商量。

  3、小结理由,板书课题。

  同学们都认为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分练习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并审题)

  【评析:创设冲突的情境,提出平均分配的不合理性,由平均分配过渡到按比例分配,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展开教学

  1、出示例题5

  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和黄色格数的比是3:2。两种颜色各涂多少格?”

  (1)学生讨论,探索新知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就请你们试着去解决,小组里也可以交流。

  (学生开始尝试解答,教师巡回指导,选取典型解法进行板演)

  解法一:3+2=5

  30÷5×3=18(格)……红色

  30÷5×2=12(格)……黄色

  解法二:30×=18(格)……红色

  30×=12(格)……黄色

  【评析:教师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索新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体验知识建构的整个过程。】

  (2)、汇报交流,形成技能

  师:请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调查用这种思路解答的有多少同学。

  注意做解法一的: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几份是多少。

  注意做解法二的:先求两种颜色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格子的分配中,红色可以分配到3份,黄色可以分配到2份。教师趁机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红色的方格数应是方格总数的,所以用30×=18(格)

  黄色的方格数应是方格总数的,所以用30×=12(格)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方格总数是5份?(从3﹕2看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在这里是将30按3﹕2进行分配,红色和黄色分别占总数的和,因此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来解答。

  (3)多维检验,培养习惯

  师:设计部门非常谨慎,对我们求出来的“18格红格和12格黄格”持怀疑态度,谁有办法证明我们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检验,教师予以肯定。教师相机板书)

  2、引入试一试

  设计部门觉着:如果把30个格子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涂的话,颜色会更丰富些,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课件演示)

  在学生发现没有比例(怎么分)的时候,再补充上“使三种颜色的方格数比是1:2:3”

  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算出三种颜色各涂多少格?

  3、引伸试一试

  由于我们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出色,设计部门再次给我们一个机会。

  现在要给一条便民路按3:4的比例铺设黄色和红色道砖。你能算出分别需要多少块道砖吗?(课件演示)

  在学生发现缺少道砖总数(分什么)的时候,再补上“如果共用了1400块道砖”

  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算出两种颜色的道砖各需要多少块?

  4、小结学法,形成技能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按比例分配时,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分什么,是多少;怎么分,分给谁”也就是“总数和比例”各是多少。这样才能顺利解答。同时还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评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明白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必需的条件是什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总结

  1、理解与发现——信息里的学问

  (1)文字信息:信息1、我校男女教师的人数比大约是2:7

  信息2、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约是29﹕71

  (2)图片信息:信息1、医院里用的药水。

  信息2、工地上使用的混凝土。

  【评析:学生通过对文字形式信息、图片信息的理解,能够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规律性的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意识与分析归纳的能力。】

  2、巩固与深化——解决实际问题

  (1)蓓蕾幼儿园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张阿姨准备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每个班各应分得多少块?

  (2)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3)右面的圆表示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90分.红色部分表示足球比赛已经进行的时间.先估计比赛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4)学校合唱队有60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在学生口答的基础上将题中的比依次改为1:2,1:1。使学生知道按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情况。教师完成“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关系图。

  【评析:学生通过对基本习题、典型习题、发散习题和口头编题的系列练习,实际上对此类问题的特点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方法的运用、概念的辨析、结构的把握等能力也将水到渠成。】

  3、调查与发现——实践活动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有按比例分配的例子。请同学们课后去调查研究,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试着去加以解释,使我们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例如:

  我们每天煮饭时,米与水的比是多少?要多少米呢?

  在修筑水泥路时,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是多少?

  我们喝的果汁中,果汁的量与其他成分的比是多少?

  假如,我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身边存在的一些生活现象,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变得更有滋味、更有价值。

  【评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4、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4题

  5、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你认为应如何来解答?

  “平均分配”是否可以看成“按比例分配”呢?

  总评:按比例分配是比的应用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体验。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让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分配的需要,它是“平均分”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发现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以及分配的关键,即“分什么,是多少。怎么分,分给谁”。从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此类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并利用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这种学习基础,充分地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探究,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尝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在比较和分析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掌握个性化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一方面注重例题设计,重点突破按比例分配题题意分析的节点“分什么,怎么分”和解题时的节点“有多少,分给谁”。另一方面还努力发挥课件的作用,让条件的呈现,情境的生成,图片的展示等能够在动态中完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抢答:

  1. 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2. 小刚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比是7∶2∶1,那么鸡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鸭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鹅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3. 根据“四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2”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二)口头列式计算:

  1. 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53,梨树有多少棵?

  2. 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由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平均每个年级打扫多少平方米?

  导入: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平均分)你认为这样分配任务合适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配任务?

  二、新课教学

  (一)改编复习题,分析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上题补充一个条件,改编成一道按比分的应用题: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两个年级各打扫多少平方米?

  “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二)学生试做。

  再请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自己看一看书上49页的例2。

  (三)集体订正评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示意图,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再次改编复习题。

  学校操场共有400m2,按1∶3∶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三个年级各打扫多少m2?

  教师引导,师生一起完成。

  (五)比较两道例题,小结。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3∶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二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两题都已知要几个年级要打扫的面积总和,和几年级打扫的面积之比,要求几个年级分别打扫的面积。)

  这种应用题,已知了几个数量的总和以及这几个数量的比,要求这几个数量,也就是要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所以这种应用题叫做按比分配应用题。

  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哪些方法呢?(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把比转化为份数,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对应的份数=对应的数量。也可以把比转化为分数,先求出对应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对应的()()=对应的数量。)

  (六)结合教材第49页例2再次巩固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按比分配?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征?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哪些方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吗?生活中有哪些按比分配的实例?)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4题。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 10

  教学内容:

  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由具体到抽象,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5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1)学生讨论:

  A、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B、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C、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2)解答例5。

  ①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并在学习小组内说明自己你的想法?

  ②展示方法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

  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3)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种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4)如何进行验证方法的正确与否?

  学生讨论后回答:

  A、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B、可以涂一涂,进行验证。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1:2: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家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说解题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3、讨论与归纳: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4)【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练一练第二题

  【提问】: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要求来分配?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把180按照35:31:24来分配。

  3、练习十四第1题。

  4、练习十四第4题

  【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

  2、3题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例5: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内容,它是“平均分”问题的扩,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按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建构的过程。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小实验——“配制蜜水”引入,根据小实验记录“蜂蜜50克、开水150克、蜜水200克”让学生用分数或比提出问题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再让他们口答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同时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提出问题、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

  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分析反思归纳解题规律、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发现问题视角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以及主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

  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建构新知的愉悦。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程度发展。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12-01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06-16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06-16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06-16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6-27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06-16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3-04

按比例分配的教学设计06-06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