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07 17:07:39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热】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说课稿【热】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我对教材的认识)

  1、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有用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思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作为指导设计本课教案。

  2、说教材地位、特点、作用。

  本册书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来自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本课内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这一部份内容又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3、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比较的活泼,参与的意识较浓,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较为熟练;但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建模思想较差。

  4、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参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a知识目标:

  ①能够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②进一步体验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标:

  ①发展学生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一类问题建立一种数学模型,类比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c情感目标:

  ①强化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通过探索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配合,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重点:①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实际情况,我采取了:

  ①观察,分析讨论——师生互动

  ②在解法探究中采取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讨论活动的开展。

  2、学法指导

  学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来解决问题,鼓励努力克服困难;多角度认识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我把这一活动分解为4个小问题)(大约15分钟)

  2、由上面的问题出现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不等式的解题过程(约5分钟)

  3、巩固解题方法,给出2个简单的不等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来做(约5分钟)

  4、拓展与发展,给出问题2(第三个活动)没有分解成小问题(指导学生先独立,后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约12分钟)

  5、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大约3分钟)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将作恰当的补充。

  让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克服困难的品质。

  四、说板书

  我把问题1的解题过程分步书写,让学生能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知识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作业:P1401—4,9

  评价上课效果,对本课的内容巩固,反馈作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2

  《角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 小于90o

  直角 等于90o

  钝角 大于90o而小于180o

  平角 等于180o

  周角 等于360o[page]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 )角<( )角<( )角<( )角<( )角

  (2)、在46o、130o、90o、270o、25o、107o、180o、360o这些角中( )是锐角,( )是直角、 ( )是钝角,( )是平角( )是周角。

  (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 )度角。

  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电脑展示人字型屋顶的图像,提问:

  1、屋顶设计成了何种几何图形?

  2、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两腰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3、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呢?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特别是问题3,其实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伏笔。除了这些特殊点,等腰三角形还有其它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做好探索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二、观察与表达

  1、观察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叠合情况,请学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得出定理学生回答发现后,教师给予指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得出两个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体验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变灌注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再是仅仅是同化,而是顺应。

  三、了解与探究

  3、探索定理

  一、(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A组: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等于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顶角为40度,则它的顶角为几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为40度,则它的底角为几度?

  B组:

  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4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2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3、一个内角为6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论:等边三角形各个角都相等,且各个角都等于60°。

  二、根据性质2填空:

  (1)∵AB=AC,AD⊥BC,∴,。

  (2)∵AB=AC,BD=CD,∴,。 A

  B D C (3)∵AB=AC,∠1=∠2,∴,。

  为了对定理进行进一步探索,设计了以下练习:练习一的整体设计遵循低起点、小分阶、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的规律,但教师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属性的思维能力。从认知结构看,利用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较少,需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一种“顺应”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设计了下面一组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活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性质应用应以等腰三角形为前提,为例2的教学作了辅垫,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四、应用与提高应用举例:如图,某房屋的顶角

  ∠BAC=12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的∠B, ∠C, ∠CAD的度数。

  例1:求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A

  E D B C由于这是个用文字语言叙述的的几何命题,师生共同商讨,将解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根据命题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标出字母②通过分析题设结论,将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写出已知与求证。

  ③探索证法在寻求证法时启发学生从“已知”、“求证”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从已知出发:

  a:由AB=AC联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联想到什么c:由a、b联想到什么d:由a、b、c联想到什么e:由d联想到什么

  从求证出发: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这两条线段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证明?

  本课从居民建筑人字梁结构中抽象出几何问题,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在这里,再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了人字梁结构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有前后呼应,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来确定学习任务与步骤,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这里要求学生从两方面都能够思考问题。但这对于刚接触论证几何不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本题是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条角平分线相等,而这对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别用到了公共边和公共角这两对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应用与提高

  例2:已知:如图,△ AO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AO的延长线交BC与D.求证:BD=CD,AD⊥BC

  思考:

  (1)本题的结论有何特殊之处?,证明两个结论

  (2)你准备如何得出这两个结论?,分别认证或同时证明

  (3)哪一种简捷?利用什么性质?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变式拓展:

  (1)如图,在例2中若点O是△ABC外一点,AO连线交BC于D,如何求证?

  (2)若点O在BC上呢?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础,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题思路,从而学到新的研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有意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过程,并使他们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图形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实质,最后将点O移到BC上,使学生体验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想一想:记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边中点为,再从顶点悬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悬线通过点M就能确定房梁是水平的,为什么?通过想一想进一步突出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心得与体会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确了,我的收获与感受有,我还有疑惑之处是。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作业

  (1)作业本上相应的作业。(2)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1)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2)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

  七、说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定理的发现到定理的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④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教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③简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

小学数学说课稿5

  一、说课资料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资料,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所以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资料:(1)例1经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经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例1、例2。经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资料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构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本事。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所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构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经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构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进取性;

  2、经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经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资料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本事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资料做了自我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经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经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经过确定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经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终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本事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经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十分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样分?

  (3)比较这两种不一样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此刻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样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能够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我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能够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能够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样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头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样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一样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期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齐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明白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 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 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 3×(4×25)

  = 3×100

  =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 (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 怎样才能使积不变 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 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 330÷(5*2)

  = 330÷10

  =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 (15×16)×a

  (15×16)+ 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小学数学说课稿7

  【问候】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试的1号考生,我面试的科目是小学数学,面试的课题是”亿以上数的认识”,接下来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说课。

  【教学背景分析】首先是对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学目标;3是重难点。

  教材分析:“亿以上数的认识”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认、读亿以上数的能力展开。并且经过前面对亿以内数的学习,学生们已积累大量了关于大数的知识,因此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材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应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从实际出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目标1:学生应理解数的意义,同时会用不同方法表示并读数;目标2:综合应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对亿以上数的认、读能力;目标3: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过渡: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和新课标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照数位顺序表学会读写亿以上的数,而难点则是探索读书规律,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过渡:以上便是对教学背景的全面阐述,接下来我将就教学评价理念进行说明。

  【教学评价】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综合应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使得数学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

  过渡:根据以上教学背景及评价理念,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从实践出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环节1:情景导入

  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比亿大的数,比如全球人口数(板书:6100000000),世界博览会投资金额数(板书:10040002000),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板书:400305000000)。接着设问: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进而引入新课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环节2:合作学习,主要分为2大步骤:

  1是教学读法: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4人一组,每个小组同学各自说出自己的读法,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出读数方法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并分级;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由高级到低级读数;并且注意每级末位的0不用读出,其他数位只读一个0。

  2是教学写法,我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方式,接着出示例题(板书:三亿、三亿九千万零四、三亿零二十万),并鼓励学生大胆到黑板上板眼和说出自己的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出写数的3个要点:首先写出数位顺序表,接着对照数位顺序表,在每个数位上由高级到低级填充数字,并且没有数字的数位用0填充。

  环节3:巩固练习

  首先是读数练习:让学生们自主尝试读课本22页第一题的数,再指名读,并让其他同学评价读法正确。

  其次练习写法:让小组内同学相互出题,相互指出写法的正误。

  环节4:全课总结

  首先利用几分钟,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这一节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扬。

  最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环节5: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图书、搜索一些生活中亿以上数的实例,并试着读、写这些数。

  首尾呼应:以上便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设计始终围绕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读法:

  6100000000:六十一亿

  10040002000:一百亿零四千万零两千

  400305000000: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写法:

  三亿=300000000

  三亿九千万零四=390000004

  三亿零二十万=30020000

小学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 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四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环节3:综合实践,巩固提高

  实践练习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分梯度的练习:1,巩固提升题,如2,开放创新题.

  (这样多层次的练习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并再次强调,这样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学生情况我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1.必做题:课后练习,进一步使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2.选做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两两结合,相互出题,这样也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五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条理清晰,能很好的掌控学生的思路,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展现获取理论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问题不断探究,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完美程度。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数学说课稿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以下安排:

  1.迁移类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谈话引入发现问题”时,充分发挥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一题多问,让学生从各种设想出发进行探究,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红花的活动,大家一定都得到了许多红花吧!有3个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红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电脑显示红花榜: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注意观察红花榜。)

  【设计“作业评比”情境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

  师: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小雪比小华多几朵?

  小磊比小雪少几朵?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会解答吗?你想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与难易情况来选择答题。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订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师:同学们,根据D的口答,你想对他提出些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为什么用减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为求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所以用减法……)

  【通过问题提出与解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师:咦,老师从这些题里发现两个问题。

  教师指着板书B和D,问: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用“12-8=4(朵)”来解答,是对还是错呢?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吗?可以四人小组来讨论一下,还可以借助学具,通过摆红花来想一想。

  教师巡视,给个别组适当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结合学具边摆边商量,推选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生A:“12-8=4(朵)”这个答案是对的。

  生B:因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意思一样,所以算法也一样,都用“12-8=4(朵)”。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还有一些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有没有信心?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73页“做一做”。

  电脑示图:

  师:有两个小朋友,小红和小明,他们很喜欢看书,平时买了很多本连环画,我想我们同学也很喜欢看连环画,谁愿意来读一读小红说的话?小明的话谁来读?你们会解答小明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基本练习加以巩固新知。】

  2.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二第1题。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跳跳绳,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各跳了多少下?电脑示图:

  师:电脑博士给我们出了两道题。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读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对比练习,加深“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关系。】

  3.选择题(教科书第74页第3题)。

  电脑示图: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加大难度)

  算式:44-40=4(盆)

  (学生独立思考后,选择答案,并集体订正。)

  问题: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还剩多少盆?

  4.教科书第75页第5题。

  电脑显示:

  李平家养的家禽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鸭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

  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 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

  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

  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教材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感悟到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

  我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 通过了解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教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精心设计环节,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联系生活中应用负数的例子,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 说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出一句相反的话,比如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学生——转走2名学生,存入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走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将提出问题:数学上如何记录意义相反的量呢?引出负数。于是动态生成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进行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将游戏中的数用正、负数表示,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并

  读出正数和负数。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个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引入课本的几个城市某日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读出这几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找到10摄氏度和零下10摄氏度,(课件出示)学生会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找到14摄氏度,但学生在找零下10摄氏度时,发现应该确定0摄氏度,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找一找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找”唤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摄氏度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摄氏度高的是用正数表示的,即正数都比0大,比0摄氏度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习兴趣,即将正数、负数、0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零的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两种练习:

  1、 基础练习:以书本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刺激学生的思维,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悉的掌握知识。

  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2、 形成性练习: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

  四、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0<正数

  设计意图:我摒弃了传统概念教学的板书,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意思表述清楚,用形象的数字说明正负数的含义,道破了本

  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充分掌握。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经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理解,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善取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我的学习体验,用自我的思维方式经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欢乐;经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我的想法,构成自我独特的学习方法;经过灵活、趣味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学校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景,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教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忙教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教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简便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本事。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教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学校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经过灵活趣味,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样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样走?确定胡教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简便、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很多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本事。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设计理念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 讲” 、学生被动“ 听” 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 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 设疑激情——— 引导探索——— 应用提高——— 交流评价” 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 认识直线:

  (1) 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 (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7、18页例2、例3,小数除以整数。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除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整数除法学习的发展,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关键: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尝试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乘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正确、熟练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发现数学的魅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最多的还是怎么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的在尝试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像名师上课一样,行云流水,不知不觉中让生尝试探索中学会新知?同时,更想通过尝试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尝试为核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纵横驰骋的天地。所以,我努力的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法上,采用以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尝试自学、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求解简单小数除以整数时遇到的两种不同困难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尝试探究,明理获知,③ 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主要学习方法:转化。另外还有迁移、猜测——验证、归纳。主要教学方法:引领、提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基本练习,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安定学生的情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1.口算。

  6.5÷5 7.2÷4 9.6÷8

  14×0.5 0.12×3 12.5÷5

  2.笔算。

  16.8÷12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过渡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经旧引新,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同时,是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只要一、二分钟,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新课。)

  点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 尝试探究,明理获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一边出示例题课件,一边幽默语言导入:上节课我班我们替赵虎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可赵虎又出现了状况,看!

  1、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第一种情况:

  解答上面的问题,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因为有上节课的已有知识,学生很自信的独立列式,也自信的计算了,

  第一次尝试:

  (1)充分放手让生计算,适时观察,选对和错的两种竖式的同学上黑板板演,同时,做完的学生对照并讨论各自的方法的理由,在学生汇报时,有的根据意义计算,有的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计算,有的用竖式计算……。教师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发现两种,争论的焦点就出现了:商的整数部分该不该商0呢?

  (2)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评讲讨论,尝试的讲算理,在越辩越清晰的状况下,学生对整数部分是不够商1时要用0来占位,商的大小才不变,水到渠成的明白了 。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方式:比赛,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再次尝试,循序渐进

  1、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第二种情况:

  (1)课件出示例3:

  讨论确定用哪个条件合适?

  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第二次尝试:

  (2)当学生计算中发现问题了:做不下去了,师问:“为什么?”

  讨论:接下来怎么除?自己试一试和同桌商量商量

  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想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算理。教师适时的给予肯定。

  (3)试探练习,错题剖析(这一步是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时的思想误区,可以说:“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再次比赛:17页做一做(2)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融入了运用,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体会解决小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喜悦。

  (五)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回顾本节课你们解决了那几个问题?有疑问吗?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努力创设发现问题、尝试辩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尝试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反思:尝试学习中同学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你会一点,我会一点,相互竞争又共同进步,我们教师如点火器,把学生的“发动机“启动,就像润滑油,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自我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2-13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07-13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圆》说课稿01-05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01-05

小学数学说课稿08-29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01-11

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10-30

小学数学《圆》说课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