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07 10:51:59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真是与众不同,虽然用的是旧教材,但却以她对新课标深入的解读讲出了新思想、新理念。不敢点评,只是有以下二点思考。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用教材在教而是站在教改的心理念的高度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一个分月饼的情景引导分数的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一个圆分成两半。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氵”,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我姓江,‘氵’表示江的一半。”来理解不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想一想从生活中哪里见过,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又如: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起名。小型辩论会等。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二、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吴老师在她的教学设计中,当同学们在黑板上展示了他们心中的一半之后,吴老师说你们愿意擦的可以擦,愿意保留的也可以保留,结果只有两个学生不愿意擦。那么本来就紧张的黑板,被孩子们占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吴老师用红笔把它们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分数这个知识,而且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和幸福,那么他们也会学着去尊重他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已理解了什么是分数,但在如何表示上,吴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在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吴老师出示了5/100,让孩子们来表示。结果大多数的孩子都采用了分数来表示,但仍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吴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果然,画了一会儿,一个孩子忍不住了,他告诉吴老师:“我不画了。”吴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了?”孩子说:“画图实在是太麻烦。”这时,吴老师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终于接受了分数。”这个时候,孩子完成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他们是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我会向吴老师学习,把新课标理念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使他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8和9的认识”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想一想,8、9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8和9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大小。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③通过做游戏,向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教育。

  ④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由于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课本中的主题图删掉,改成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排一排”的游戏中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两个两个地数,如:1、3、5、7、9。2、4、6、8、10。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教学反思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1、充分运用主题图,用好教材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我充分运用主题图,给学生提供可供数数的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校园主题图中数量是8和9的物体,当学生说出,黑板上有8个大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时,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认识了8和9之后,我安排了摆一摆、画一画,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数出8个、9个学具,在以往教学“6和7的认识”时,都是要求用数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只要求摆出8个圆形,9个三角形,因此我设计了画一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8和9,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很高,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在教学比较大小时,我出示“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可以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果断与准确;

  2、教学语言还不是很贴近儿童,态度也有生硬之处;

  3、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的组织指挥不到位,没能准确地掌握“度”。

  4、前后环节有重复,起伏不是很大,还不能充分体现“扶”→“放”的做法。

  总之,本节课之后,我反思: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环境,就可以清除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屏障,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更重要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技能,使数学学科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本单元只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三、教学策略及课堂组织策略:

  教学策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注重动手实践、充当学生的合作伙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并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组织学生积极锻炼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手、动脑探究中认识分数。

  四、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1、认识二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图,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矿泉水、香蕉、苹果,并知道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满意。当分到一个月饼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接着让学生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折一折,进行判断、选择。教师问怎样才能一样多?让学生想到平均分,也就是对折。再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直观演示的时候故意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明白,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之后再一次正确直观的演示,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强调: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能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并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分数,着重突出“平均分”,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而后通过解疑感悟分数的实际意义。】

  2、如果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那么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设计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再让学生通过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和练习中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着眼一个“动”字。】

  3、认识四分之一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1/2的意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出现4个图形,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信他们都很容易理解1/4的含义。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再一次的分一个月饼,要分成4份,问学生“应该怎样分?”,学生从实践操作,得知结论,利用圆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的含义。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活动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4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以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完成,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知识点的学习,着眼于设疑和解惑,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为了巩固学生知识性,在练习中我设计出示有5个图形全部分成4份,但是只有2个是平均分的,可以用1/4来表示,通过练习进一步强调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下面练习我设计通过“我能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1/4的含义,相信学生一定能用多种方法折出1/4。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新的分数在练习中我设计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折出其它的几分之一,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

  4、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上面知识点紧接着出示一组分数直接把学生引入到学写分数中,并让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的含义,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5、提高认识几分之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分数的意义,除了平面图形可以平均分,还有其它物体也可以,从而得出了分数意义。我便设计一个线段图和其它图形的练习,通过教学活动尽可能的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几分之一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几分之一”。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出示课件)三只小动物分西瓜的故事,课件出示三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用涂色部分表示三只小动物分得的份数,分别占圆形的1/2、1/3、1/4,探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这个游戏活动练习应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4的大小。让学生从图中得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一份越少。接着我又设计一组比较分数的大小练习,通过“小试身手、大显身手”多种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分数比较大小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图中每个小图形表示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一个综合性拓展练习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估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练习,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最后我把分数置于生活当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分数,认识分数并对分数产生兴趣,从而真正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让学生来一个总结性的归纳,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通过小结,有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

  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

  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认识方程》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简单数量关系,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律,本课也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数量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计算公式;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一些书写规定。

  2、能力目标:经历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培养符号感,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理解其意义。

  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说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分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提供平台,引导探究;学以致用,拓展深化;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用到的字母,让学生感知字母可以简洁方便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和标志,再课件出示扑克牌A,问字母A表示什么呀?(表示一个特定的数),除了表示特定的数还能表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本环节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引入字母表示数,从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新知油然而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第二个环节——提供平台,引导探究

  具体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探究用字母表示任意一个数

  首先,让学生说说“数青蛙”儿歌后半句: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3只青蛙12条腿……教师提出疑问:“这样继续说下去,说得完吗?”(生答:“因为青蛙有很多很多,永远都说不完。”)

  接着问:“怎么用一个式子表示任意只青蛙有条腿?”(学生答有:“?×4、a×4、x×4、a×b、”等等。)

  最后转入小结:“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生1:“n可以表示1、2、3、4、5……”生2:“n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

  这一层次,旨在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数青蛙”儿歌,从“永远都读不完”的体验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生感觉比较亲切,也降低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难度与知识间的衔接。

  第二个层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

  其中包含两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是计算年龄——列出含有字母的加、减法式子

  首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自主发现妈妈的年龄比笑笑大26岁,如果用字母a表示笑笑的年龄,写出妈妈相应的年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一个人的年龄是有限的,n不能无限大,从而明确:用字母表示数,有时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而有时所表示的数却有一定的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接着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如果用n表示妈妈的年龄,怎样表示笑笑的年龄,同时引导观察发现:笑笑年龄在变,妈妈年龄也在变,但年龄关系始终不变。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

  本知识点教学,以熟悉的年龄问题切入,贴近生活实际,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渗透函数思想;同时,懂得用字母表示数时取值要符合生活实际。

  另一个知识点是引导学生自学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先让学生说说如果青蛙的只数用a表示,青蛙的眼睛怎么表示?嘴呢?,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最后全班交流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拓展深化

  1、探究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首先,师问:“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生回答后,接着课件出示有关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的字母表示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分别用字母表示出这两个公式。通过合作、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些公式字母表示方法,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2、再续游戏:你能用一句话结束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____只青蛙____张嘴,____只眼睛_____条腿。继续从儿歌入手,加深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再次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首先学生谈本课学习收获。然后,教师进行恰当评价。

小学数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本篇虽说是青岛版,但说课模板流程我们有很多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今天我说的课题出自青岛版4年级上册课本,第105页第7单元的信息窗1《五级船闸》小数除以整数。(课件出示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所学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立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课件出示)

  根据上述对教材与内容的简单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探究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鉴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读了。

  课件出示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的特点,并且基于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为学生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法,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教师只需引导好学生探究的方向,而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进而达到绿色课堂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整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课件出示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通过课件的配合(出示三峡情境图),谈话引入,即直接给学生出示几幅三峡的图片,从而引出三峡五级船闸的情境图课件出示,提示学生发现五级船闸的作用——蓄水。

  课件出示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三峡情境图,及五级船闸的作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课件出示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的运算,对他们对小数除法的认识还是刚刚开始,所以,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对实例进行模仿的自觉性学习。

  首先,在学生懂得五级船闸的作用之后,我借助课件出示情景图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在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的习惯。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由你所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小组合作的模式,根据所发现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即:

  水位一天能够上升多少米?

  处理这个红点问题时,学生会很容易的找出情境图中的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而且能够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9.84÷3=,由此也引出了新的问题:

  被除数是小数怎么办?

  在这里,也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后,可以问学生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个课题和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思考,在这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整数除法、小数乘法等。

  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想起的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9.84÷3= 板书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可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研讨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就会出现多种观点,比如把小数化为整数、估算等,把小数变成整数,也就是把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用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的整数除法去除,这样就把被除数扩大了100倍,最后要把所得的商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

  估算即把9.84看做9,9除以3得3,9.84比9大,所以商也比3大。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9代表9个1,除以3,得3个1,商写在个位上。8代表8个十分之一,除以3,结果是2,2写在什么位置呢?引导学生理解2写在8的上面,并且在个位的3的后面要点上小数点,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2是商在十分为上。这样商的小数点也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样就解决了小数点的问题,剩下的计算可以教给学生去讲解,余数2可以看做20个百分之一,与百分位上的4组成24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到商是8。

  8代表多少?写在那里?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

  由此,也突破了对本节课所设的重点难点。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达到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的目的。

  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红点问题,即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的关键所在,所以这个重难点要突破好,让学生从根上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学生对情境图理解、认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切忌出现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同时也实现: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讨交流,感受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加深理解。我分为2个层次。

  1.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用的熟练程度。

  2.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实际问题,进行反馈练习

  问题的设置要多层次,多样式,依次递增练习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到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要点,把总结提高的工作放手教给学生来做,再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样,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小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的简要分析和初步构思,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7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看有谁?”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景串,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新授“认识1—5”各数,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摆一摆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二是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通过两部分的操作练习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2、拔一拔

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也就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利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来的数上添一得到一个新的数,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最后在小组内开展拔珠的活动,由学生独立的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字卡片上的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1-5”各数的认识。

  3、写一写

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师重点指导写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4、说一说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开始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例子,于是我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例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说什么,怎样说。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有了许多精彩发言:我们小组有4个人。我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我家在XX路5号。……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样子;听到学生们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我都不忍心打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像想像中那样只是解答应用题,而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教材第23--24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2、3、5的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给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b、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2、能力目标: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习材料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间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独自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本着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出本课的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意义;通过师生交流突破难点——如何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教师更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采取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学会分析、总结归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所以根据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求约数,探底铺垫——找规律,自主探究——分类归纳,理解意义——解释应用,验证结论”。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复习准备: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主要复习因数的含义,为下面的新课垫定基础。

  2、 新课导入:由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引出今天的新课内容,自然数还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分别求出2、3、5、7和4、6、8、9的因数,仔细观察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精神)

  3、 过程展开:(1)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归纳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学生自己观察归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2)让同学们判断以下几个数17、22、35、87、96是质数还是合数,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数,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在练习中总结方法不仅能加强同学们的应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3)问同学们是不是还忘了1的存在?引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然后让同学们口头练习,说说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奇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最小的偶数是几,旨在让学生将质数、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区别开来。(4)让学生根据教材24页的表格,制作一个质数表,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小组可以先交流讨论一下,这个质数表可以怎样去做,怎样快速的判断出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汇报方法,教师适当指点。比如可以先把是2的倍数的数划去,再把是3,5,7的倍数的数划去,最后验算一下剩下的数。

  4、 课堂拓展:判断正误

  a、最小的质数是1,最小的合数是2。 ( )

  b、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

  c、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

  5、课堂游戏

  让学生依次起来回答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比如我是1,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是2,我是质数……

  6、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怎样根据它们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加深学生的印象。(五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思维的过渡期,虽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还是需要教师对知识点的反复强调来加深记忆)。

  7、课后作业: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的练习1、2、3题,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内容。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2 3 5 7

  ↙↘ ↙↘ ↙↘ ↙↘ →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1 2,1 3,1 3,1 7 ↓

  质数(素数)

  4 6 8 9

  ↙↘ ↙↘ ↙↘ ↙↘ →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因数

  1 2 4,1 2 3 6 , 1 2 4 8, 1 3 9 ↓

  合数

  1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掌握了因数、倍数的知识后,能准确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通过观察因数的个数,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比较容易接受。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层次知识内在的联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学环境。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应该少暗示或不暗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9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小学教学设计网+}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表达多样化;

  (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五、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七、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出小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

  3、教学读法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价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相信儿童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活动、汇报身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小动物的跳远比赛成绩,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从而巩固了对小数含义的认识。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第二个练习,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 ,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

  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

  米=0.1米

  米=0.01米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为此,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

  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的重点时使学生认识东南等4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虽然学生以前没学过东南这4个新方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从说说各单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关系出发,让学生尝试发现东南这4个方向;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

  当学生认识4个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习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向感。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为了突破难点,我将方向板再次使用。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讨论解决,当一部分学生讨论后仍觉困难,我随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帮助我们。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因为学生差异,在之后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及游戏。

  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给各层次学生不同目标,自己能辨别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难学生多给他锻炼几次,这样,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将平面图上的方向顺利引入到空间中。

  此外,我结合学生自己的住址,设计了让学生画画家在学校的大致方向,使学生在练习时经历空间

  方向和平面方向的有机融合,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有下棋的游戏等练习。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这些正是我在这节课中的尝试和摸索。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①认知目标:利用生活现实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②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成功,激发学习热情。

  (6)说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重、难点的突破和分解上,主要是加强直观,抓住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充分利用迁移、类比进行教学。

  (7)说教学准备:实物(如米尺、钱币等)、相关图片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启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兴趣”引领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想学生所想,及学生所及;让他们对自已感兴趣的加以探索,使他感到探索的快乐;

  2、说教法

  理念支配行为,在上述理念的引领下,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迁移、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由于小数的意义是小学阶段较为难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又运用了讲授法、自学法、迁移法、练习法对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扬长避短,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本课的教学理念有: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义务教材六年制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说教法

  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组织练习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四、说学法

  1、学生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折纸上画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让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自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分数的基本性质》反思

  本节我想结合我校申报的市级课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本人负责的市级课题《网络环境下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研究》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以及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谈几点反思。

  探索性问题的设计研究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一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索,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针对这点认识,这节课在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备课下,作了这样的设计。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1、情境的创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提倡要关于创设情境,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通过和尚分饼,创设问题作为引子贯穿全课。利用课件中生动的动画,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在这节课中我个人觉得达到这个目的。

  2、探究活动与数学逻辑思维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比如这节课的验证猜想中一本来我是设计了让学生按折、画、剪、比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引导学生操作,这样的设计看上去会很热闹,其实学生的操作依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后来,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我重新设计:“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材料,当然也是可以的。”这样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也增添也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本人教学能力不够熟练,学生紧张,表现出来的并不像我所想像的那般,但至少可以算已是对传统的一种大胆的突破吧。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感知、理解、提升、归纳、概括方面,我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表达、辨析、质疑的训练,尽量不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框框,让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思考,学生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这相同的数能不能包括小数,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一个小数,那所得的数还是不是分数呢?为什么要零除外?大小不变能不能说成结果不变呢?等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并重视引导学生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想这可能也是我这节课比较有收获的一个环节了。能真正地体现自主开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交流我们班由于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合作的习惯。而这学期的小组合作的训练方面也做得不够,只能说是交流多于合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我预测不到的情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有两处合作交流:一个是在验证猜想时合作,由于对小组的要求比较复杂,所以我运用了多媒体优势将小组合作要求打在屏幕上,这样学生就有了合作的方向,并且能对合作的效果加以对照,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另一个是在发现规律时合作探究,交流沟通。这时由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交流的状态,不能说是合作了。有待今后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努力。

  4、有效地处理课堂生成资源当教师个人的设计意图与学生的实际的实际不相符合,而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或语言又是有价值的,这时教师该怎么处理,我认为这就是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问题了。另一个课堂生成点在其中有一个学生运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来解释了1/4=2/8=4/16的原因,我却忘了将本节课的一个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知识点遗漏了,那就是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是一个很具有探究交流价值的问题。可惜我在预设与生成的把握方面做得比较欠缺,暴露出的问题也正是今后必须要努力去学习的地方。

  5、练习的设计为了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期产生注意力分散,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练习设计方面,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本案例中设计了:①有探究结束后的分辨是非,②有新课中的尝试性练习,③有游戏活动。较好地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但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如何与练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个人反思的地方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大小不变规律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探索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性质

  教学关键:利用分数意义理解性质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故事情境激励法

  三、教学设想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利用阿凡提为三兄弟分地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分一分、比一比,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分数大小是相等的。而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等,可分数却相等,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从而来揭示课题。

  (二)、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结合分数的意义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在找到规律后让学生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再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又让学生回到故事中去,让学生试想如果还有一只小猴子,它想要四块,猴王该怎样分呢?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又首尾照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1、猴王变戏法(学生模仿复习):

  除法式子变形

  分数与除法变形

  2、教师出示三只可爱的小猴图片,奖励听故事: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6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3、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收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有什么规律吗?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请同学们拿出三张相同形状同样大的纸,把每张纸都看作一个整体。动手折出平均分的份数2份、4份、6份,动笔把其中的1份、2份、3份画上阴影,再把阴影部分剪下来,将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记录下结论。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各是几分之几?

  (2)你认为它们谁大?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要求:有序观察认真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A.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B.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板书:(零除外)

  C.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都、相同的数、零除外)

  (7)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A.思考:要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怎么变?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B.让学生讨论后独立解答。

  (8)讨论: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4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

  (9)质疑。让学生看看课本和板书,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提出疑问和见解,师质答疑。

  (三)随堂练习

  1.P109.1.

  2.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3、

  (四)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很出色,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分数纸,要求学生看清手中的分数与1/2相等的,报出自己分数后离场,与2/3相等的再离场与3/4相等的。20xx年10月17日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

  2、2/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五)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来。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3.想--1/2

  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4.问—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设疑激思,获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这一环节计划用8分钟。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起发给每位学生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也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电脑显示三张涂色的纸条,学生分别用分数1/

  2、2/4、4/8表示。)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这一环节计划用18分钟。

  我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

  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2)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

  (3)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0"必须除外。如果学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这一环节计划用12分钟。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1)3/4=6/8(2)3/8=12/2(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接起来。

  4/51/64/94/612/16

  3/42/320/256/368/18

  四、说板书设计

  我能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让阿凡提给三个儿子分田地,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分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观察等分数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滴,逐步发现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依次乘

  2、乘

  4、乘8,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变化规律。从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另外,在故事导入时,我也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三个儿子有没有吃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2-13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07-13

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10-30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01-11

小学数学说课稿08-29

小学数学《圆》说课稿01-05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01-05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