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时间:2022-06-27 09:41:53 数学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单元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

  一、单元教学内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四、课时安排:

  位置(共2课时)

  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新授课)--------1课时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练习课)--------1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

  2、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实际问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五、教学建议

  1、注意相关的已有知识的复习。

  2、加强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教学。

  3、借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六、本单元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学习分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安排从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除法应用题和比的初步知识,为下一步学习的作铺垫。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十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的化简比和求比值,直到比喻分数、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措施:

  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4、鼓励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教材先安排了圆的认识,还联系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教材还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时间:8课时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2

  一、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究练习的形式。

  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3、多进行口头练习。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五、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1)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2)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六、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

  4、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教学内容:课本第62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退位。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1、例2联欢会场景

  2、学生准备4捆小棒,每捆10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黑板或卡片)

  20+4032+1040+4856+30

  42+75+234+648+51

  2、小结: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出示联欢会场景图)显示几个小朋友把纯净水搬来放在桌子上。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瓶纯净水。如果我们班有33人,买回一箱只有24瓶,不够分,老师另外又买了9瓶,现在一共有多少瓶?够不够分给同学们?请大家列式。

  学生出示算式:24+9

  2、动手动脑,探求方法。

  教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两人一小组用摆小棒的方法想一想24+9该怎样计算?[根据算式摆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后,请个别小组上来汇报操作过程和计算的结果。(投影)

  (1)点数法。

  生1:我们利用点数小棒的方法:24根,25根~~~33根。

  生2:我们利用点数数字的方法:24、25、26、~~~33。

  (2)凑整十法。

  生1:把9根小棒分成6和3根,拿出6根与2捆4根凑成2捆10根小棒,可将10根捆成1捆,也就是3捆。再加上剩下的3根,一共是3捆3根,即33根。

  生2:先算24+6=30,再算30+3=33。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板书:24+9=33

  教师指名说说此种计算方法。

  小结:先将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跟剩下的数相加。

  (3)进位加法。

  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课件设计有把4根和9根合在一起,并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的动作。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板书:24+9=33

  教师指名说说此种计算方法。

  小结: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

  4.尝试。(课件)

  (1)出示“做一做”中的3道题。

  教师:独立计算后,与你的同桌结队,用你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说出任一题的计算过程。

  (2)交流:请学困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5.小结。

  根据学生发言,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儿歌:两位数加一位数,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出示“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2、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一按上下两题一组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上面一题材的计算正好与下面一题先算几加几完全相同。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学生说计算方法。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

  课时安排

  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关键:

  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

  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

  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

  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

  六、课时安排:

  1、连加、连减………………………………………………1课时

  2、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3、练习一……………………………………………………1课时

  4、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 1课时

  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 1课时

  6、练习二……………………………………………………1课时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简析和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数学乐园,等内容构成。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等七个小节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l)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习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习。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针对本单的元教学的重难点特制定以下策略: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重点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你知道哪些数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师:你会比较6和7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5○66○7。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7>6。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23()5()();

  ②号5○6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略)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6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表,体会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激起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从而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通过自主练习,认识钟面,学会读“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浓浓的师生亲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主要特点

  1、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最熟悉的“下雨了”这一生活情境为素材,以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自主练习”第3题给奶奶过生日、第5题观看马戏团,第7题上学放学等素材更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设计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练习,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增强其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意识。

  2、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学习钟表以前,已经积累了一定关于钟表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对时间并不陌生。部分学生已经会认读整时,知道长针、短针等。教材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长针、短针的规律,正确探索出“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

  3、练习设计丰富多彩,重视观察、比较、操作等思维能力的培养。“自主练习”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有根据钟面填写时间、给钟面补画时针、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这些练习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巩固数学知识。

  4.人文思想贯穿教材中,重视思想教育和生活习惯教育。教材中每一个精美的画面都营造了一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让学生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教学策略: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教学时应当注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认读时间。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操作中学习。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和学具,加强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拨一拨、说一说等活动学会认识钟表。

  3.充分教材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7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

  (1)搭积木比赛

  教材设置了“搭一搭”的情境,“搭一搭”的情境包括两项比赛,第一项比赛是由观察到的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第二项比赛是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学习过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视图,他们已经学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现在要求的是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小正方体在数量上多了1个,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出许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会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试一试中,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

  (2)观察的范围

  教材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单元的知识基础

  ●两个方向观察物体(一下)体会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三个方向观察物体(二上)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会三维的立体图形转化为二维平面图形的过程。

  ●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三上)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四下)根据提供的一组照片或画面,辨别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或形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4、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难点: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1、恰当呈现教具学具,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教具展示的位置,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观察;教具学具的大小要恰当,要适宜于学生的观察和操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开展的活动,要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比一比,猜一猜等形式。

  2、开展观察、想象、操作、推理等活动,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画一画,再摆一摆,再想一想,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3、从熟悉的生活现象,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体会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六、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共4课时

  搭一搭…………2课时

  观察的范围…………2课时

  机动…………1课时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8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通过几个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

  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4、掌握数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5、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6、掌握数数的方法

  7、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不能有序地进行数数。

  8、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多少。数字歌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课件

  第二单元

  (位置)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觉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左”“右“及其相对性xKb1.Com数学常识“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际体验法多媒体课件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用“>”“<”和“=”正确比较1——5各数的大小。

  2、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

  3、5以内数的组成。

  4、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用减法计算。根据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5、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6、0加几,仍等于几;0减几,仍等于几;0加0等于0,0减0等于0;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还是0。

  7、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8、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9、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0、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1、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2、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13、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4、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5、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和<”

  记住比较大小的时候开口对准大数。

  16、“几个”和“第几”含义的混淆。加号的来历

  “0“的来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较法

  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1、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4、初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6、初步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圆柱的判断。趣味知识:聪明的小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能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正确地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的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和“=”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5、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会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9、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0、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1、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2、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13、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14、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15、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16、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7、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8、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9、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20、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1、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2、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趣味知识:跷跷板上的数学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比较法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5、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6、正确书写11——20各数。

  7、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8、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9、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0、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11、正确书写11——20各数。

  12、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3、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14、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趣味知识:奇妙的数字“2”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演示法

  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4、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5、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

  6、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7、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区分时针和分针钟表的由来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观察法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在理解?理的基础上,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正确计算9加几。

  5、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6、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7、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9、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0、正确计算9加几。

  11、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12、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1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4、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5、数位对齐

  16、进位的方法及熟练掌握。

  趣味知识:聪明的高斯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激发求知欲,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际操作法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9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它的编排,改变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把大数的认识分成“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两个单元,分别在四年级上、下两册分散编排的做法,而是在四年级上册整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单元学习重点

  1、亿以内数的读写;

  2、亿以内数的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3、亿以内的数求近似数。

  四、单元学习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六、课时安排(共12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1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写 1课时

  亿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1课时

  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 1课时

  数的产生及十进制计数法 1课时

  亿以上数的读、写 1课时

  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 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1课时

  练习以及单元考试 3课时

  七、单元知识结构图

  例1:结合教材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自主探究为主

  例2、例3: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相结合进行学习

  例4: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

  例5、例6: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

  亿以上数的认识及读写法(21、22页例1、例2、例3)结合教材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自主探究为主

  计算工具的认识(23、24、25页内容)

  结合教材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自主探究为主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26、27页例1、例2)

  结合教材和已有的实践经验以自主探究为主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体会并认识测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解决有关土地面积的简单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土地面积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面积单位换算和有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2、过程与方法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环境中与土地面积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体会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客观性,培养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环境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第64———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室的占地面积。(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250×120=3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3公顷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三、巩固练习。

  1、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2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2、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看书质疑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1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第二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练习(出示P41页方格图)

  二、综合练习

  1、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二、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b)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c)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d)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 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九年级数学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已发展的广泛空间。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级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手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代数三章,几何两章。而且本学期要授完下册第二十七章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学措拖

  1、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秤的教育方法。

  2、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3、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4、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五、教学进度

  全学期约为22周,安排如下:

  08.28 ~ 09.10:二次根式

  09.11 ~ 09.30:一元二次方程

  12.02 ~ 12.30:第二十六章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3

  一、教材简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难点:

  1、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用数字、字母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关键:

  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用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与学号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14-115页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教学准备: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了解号码的组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邮政编码,其实数学编码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了解居民身份证的编排归规律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身份证号码,说一说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位,从这些身份证号码里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不同的身份证号码中是否有相同的数字?(有学生回答身份证号码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出生年月日。)

  你还知道哪些信息?

  2、居民身份证的编排

  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代码,其中第1、2位表示省,3、4位表示市,5、6位表示县区,第7到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到17位为顺序码,因为一个市同一天出生的人数不会超三位数,所以顺序码为三位数,其中第17位表示性别码。单号的为男性,双号的为女性;第18位为校验码,可以是0~9的数字,也可以用x表示,校验码是由特殊的运算公式算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身份证的仿伪标志。

  身份证编号为持证人的终身号码,每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一个号码,一人一号不重不漏。

  41 02 23 19800705 056 5

  省 市 县 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身份证的校验码是由特殊的运算公式算出来的,是电脑自动生成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让学生快速地记忆身份证号码,并说出记忆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2、多媒体出示,下面是小明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可是小明分不清它们是谁的号码了,你能帮助他们吗?

  410223480913007

  410223197011300052

  410223197201100065

  410223195012080049

  3、完成P115的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4

  一、 教学内容

  本册的教学内容有:

  ①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② 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③ 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④ 直线和线段

  ⑤ 万以内的加法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加法。

  本册的教学难点是:7-9的乘法口诀和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

  二、级情况分析:

  201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有几个孩子对奥数有着浓厚的兴趣。

  204班的孩子生源比较复杂,相对调皮了许多。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但数学方面冒尖的孩子很少。后进生比较多,但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有长足进步。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和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掌握加法的笔算法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口算。掌握用调换加数位置验算加法的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4、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化聚。

  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5、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5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胡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

  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4)能估计运算结果。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

  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

  半时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认识钟表(整时)…………………1课时

  认识半点…………………………1课时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数学单元的教学计划03-24

单元数学教学计划06-18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03-30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12-09

数学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06-14

数学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范文04-05

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06-16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03-08

第一单元测量数学教学计划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