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7 09:59:1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

  教具、学具准备

  进行每项活动的用具。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应用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数学乐园”的全景图,然后和学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想)

  (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师:在“数学乐园”里还有很多“数字之星”,待会儿谁最爱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老师就奖给他一颗“数字之星”。

  [上课伊始,创设带领学生去“数学乐园”游玩的情境,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同时以奖励学生“数字之星”这种外显的评价、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

  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0~10各数的认识。

  师:数学数学,可离不开数字。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数字呢?

  (生说出0~10,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师:瞧,咱们认识的“数字娃娃”都到齐了,谁能用上面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呢?杨老师先说一句,你们想不想听?(想)“动物园里有1只熊猫,3只小山羊,5只猴子,它们都可爱极了。”

  生:动物园里有5只老虎。

  生:马路上有7辆汽车。

  生:我家有9个人,吃了5个苹果。

  ……

  师:你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会用“数字娃娃”说话了,你们除了在课本上,还在哪儿看到过他们?

  生:在电话上。

  生:在日历上。

  生:汽车上也有“数字娃娃”。

  生:我们的钱上也有……

  师: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数字娃娃”,今天我们邀请“数字娃娃”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你们欢不欢迎?(欢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10以内各数说一句话,也就是用它们来表示一些物体的数量。这一方面复习了10以内各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师:刚才,“数字娃娃”悄悄告诉我,说他们站的队全乱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其他同学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排一排。

  (一生上台摆卡片,并说出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他同学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摆数字卡片。)

  师:你们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一生上台摆卡片,说出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排队是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利用它的直观有序性引导学生对0~10各数进行排队,使学生能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11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从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师:(出示小黑板)老师这儿有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想)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呀?于是,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妈妈,我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到家。”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到了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是怎样走的吗?(一生上台演示)

  [以帮助小动物找家的童话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格,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小学数学教案《1.6.17 数学乐园》。]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兔找家。

  (让四生分别在四块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不同路线,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画出小兔回家的路线。)

  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找到了很多条不同的'路线,但你们是想到哪儿,走到哪儿。能不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呢?请你们观察数字表,想一想从1走到2有几种走法?(2种)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3种)从右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3种)……如果你们按一定的顺序思考,一定能找到更多条路线。请你们在课后互相交流合作,一起完成,有信心吗?(有)

  [学生“走迷宫”开始的思路是无序的。怎样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的能力呢?这就应在教学中以活动内容为载体,教给学生思考的一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表,使学生看出“1”到“2”有2条路,“2”到“3”有6条路……孕伏排列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经过“跳一跳”而跃上一个新台阶。]

  活动(二):对口令游戏

  师: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数的组成,下面我们来复习。(出示8)老师出一个数,你们出一个数,使这两个数组成8。(放鼓点音乐)

  师:我出3。 生:我出5。

  师:我出4。 生:我出4。……

  (同样的形式师生互对组成10,之后同学互对组成9。)

  [对口令游戏方便、快捷、效率高。用这种方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台唱戏”,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显得更加和谐、融洽。]

  活动(三):送信游戏

  师:复习了数的组成之后,我们要利用它们来做一些加减题了,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有)下面请你们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信封反面有一个数字,请你们把桌面上得数与你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放轻音乐,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同学表扬自己。)

  [将枯燥的10以内加减计算变成有趣的送信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简单的口算,同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活动(四):起立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数数排第几”的游戏。游戏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会报数吗?(会)请两竖行同学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师:其他同学也数数自己从前数排第几,从后数排第几。

  (师点到从前数第3位同学,从后数第4位同学,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并注意让其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起立游戏让学生感到既紧张又轻松,通过数数和思考,每位同学对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前(后)数,自己是第几个;从左(右)数,自己是第几个。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前、后、左、右等空间方向,又区分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活动(五):投掷游戏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看谁投得多”的游戏。

  (点学生按规则向篮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同学当评判员,用图片表示投进球的数量并贴在黑板上,之后请其他同学当“小记者”,报导几位同学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同学们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投掷游戏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尽管投掷者寥寥无几,但活动让全体学生感到新鲜,每个人都是评判员。就在这看似纯游戏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投进(或未投进)球的个数,并将这些数目用小圆片贴出来进行比较等活动,使学生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了解直观比较两个数多少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想)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能成为“小小数学家”。

  专家评析

  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各项实践活动。

  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杨老师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如做走迷宫游戏时,教师创设了给“数字娃娃”排队的游戏,设计了帮小白兔找家的童话情境;又如,做“对口令”游戏时,设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不同活动层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充分体现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一年级儿童刚步入校门不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习的专注性、持久性也较差,怎样使儿童在40分钟内始终保持较旺盛的学习情感呢?这一直是低年级教师在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杨老师的这节活动课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教师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愉悦、激奋的教学活动环境,教师不仅用理智上课,还极大地倾注了自己的喜欢和兴趣。

  (2)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教材安排的5个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如何实施,这就看教师的教学智慧了。杨老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合理地安排了5个活动,使学生不感到疲乏,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3)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整节活动课,教师注意公平地面向每个学生,提问、交流、奖“数字星”等活动教师都尽可能让多一些学生有机会参与,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并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你能举例说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课。

  1、出示练习十八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摸到每张卡片的可能性,再说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让学生先写出答案,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2、出示练习十八第4题。

  第(1)题可以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完成。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数一数这个转盘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再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2,涂红色的份数应该占10份的几分之几?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5。又应把几份涂成绿色?

  3、出示练习十八第5题。

  应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含义出发,找到符合题义的放法。

  4、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列举出“石头、剪刀、布”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明确方法后,再让学生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

  5、出示练习十八第7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三、应用拓展。

  1、按要求进行设计。

  (1)有两个正方形转盘,任意转动指针,要使A盘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为1/4,使B盘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为3/8。请你设计各转盘颜色区域,把你的设计画出来,并涂上颜色。

  (2)在下面的口袋中放入若干个白球和黑球,任意摸40次,摸出白球的可能是16次(每次摸出球后仍放回)。按照这样的可能性大小,请你在袋中画出两种球的个数。(“○”为白球,“●”为黑球)

  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两题的答案都一唯一)。

  2、:可能性和生活联系很密切,课后请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找找生活中哪些事件和可能性有关。

  3、机动题:

  学校要在我们六年级某个班级中任选一位同学接受昆山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如果这个班男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3/5,已知这个班的男生有24人,那么这个班的女生有多少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二、出示自学指导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12>>>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四、当堂检测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五、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六、 抽查清

  下面是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记录

  动画片:12人 电视剧:10人 体育:9人 新闻:8人

  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回答问题。

  节目 动画片 体育 电视剧 新闻

  人数

  (1)喜欢( )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

  (2) 共调查了( )名同学。

  种类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数量 20本 35本 45本 40本

  (3)如果是你看电视,你会选什么节目?

  下表是二(2)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

  (1)哪种书最多?

  (2)图书角的藏书共有多少本?

  (3)图书角要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6加几的题目,理解6加几的计算过程并会口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6加几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你们还记得怎么算吗?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说口算过程.(想:把8凑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该学习什么了?(6加几)

  板书课题:6加几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1)板书: □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着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口述的过程,教师演示课件6加几.

  师: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说明你们很会学习,谁愿意再用凑十法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书: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学生很快说出结果,要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可能是由上一题 推算出来的.,在此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上一题的结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学生分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板书: □, □, □

  师:这几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几种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较:哪种方法能很快说出得数?(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来推算 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1.

  指名叙述图意:左边的叶子上有6只七星瓢虫,右边的叶子上有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学生自己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口算.

  4.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游戏:投篮【详见探究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

  三、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81~8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 知识,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会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的能力,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每个月的天数。

  2、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1)三球运行。(2)1999年—20xx年年历制成邮票形式。(3)“地球绕日”动画。

  2、学习报告单。

  3、小黑板。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张年历(卡片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太阳大、 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2、揭示课题

  (1) 课件显示:(三球运行图)。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月亮绕地球转 一周,地球自转一周,同时老师讲解: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板书:年),月亮绕地球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板书:月),同时地球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是一日(板书: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关于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认识年历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具体日子回答)看年历卡片知道的。

  师:我们人类很早就对年、月、日有研究,并把它制成年历卡片,(同 时出示一张),这些年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

  2、观察年历

  师: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年历卡观察。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 数一样吗?有哪几种情况?把你的发现填在学习报告单上。(同时显示1999年—20xx年的年历卡片)

  师:谁能用最洪亮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一年都有12个月。

  师:回答正确。

  生2:我发现有些月是31天,有些月是30天。而二月有些年是28 天,有些年是29天。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3:我从学习报告单上可以看出:1,3,5,7,8,10,12这些月 份都是31天,而4,6,9,11各月的天数都是30天,二月的天数不一定。

  师:你非常善于观察。

  3、课件显示学习报告单

  师:从这张报告单中我们发现:31天的月份有1,3,5,7,8,10, 12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大月,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小月。

  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7月前什么月是大月?8月后什么月 是小月?

  生: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生:7月前单数月是大月,8月后双数月是小月。

  师:注意7、8两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3、练一练(出示小黑板)

  (1) 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小月有( )个。

  (2) 1月、( )(5月)、(7月)、()、()、12月都是大月。

  (3) 5月的最后一天是( )月( )日,6月30的后一天是( ) 月( )日

  (4) 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5) 4月和5月共有()天

  (过渡)师:有7个大月,四个小月,还缺哪个月?

  生:二月。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年和闰年

  1、 认识平年和闰年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年份,二月份的天数就不一 定,哪些同学的年历的二月是28天?哪些年的二月是29天?(板书:二月)二月即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月。

  生:1999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的二月是28天。 生:20xx年 、20xx年的二月是29天,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2、 平年、闰年的制定

  (1)课件显示1996—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其中闰年一列显示为红色。

  师:这是一组连续的年份,其中闰年的年份显示为红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闰年和平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通常每四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看来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在这组年份任选一个闰年和一个平年的年份,然后分别除以4,看除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平年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

  师: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下面我们来看书上怎样制定平年、闰年的,把你学到的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通过自学,我知道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一闰。 师:你真会归纳。

  生:我知道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你已会自学了。

  师:请看科学家给我们的解释(一边演示课件“地球绕日”动画,一 边讲述有关的知识)

  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过了4年就少算了一天(24小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称做闰年。由于我们设置闰年时,把5时48分46秒当做“6时”来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就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科学家是用“缺了补,多了减”的方法来调整平年、闰年的。(学生:“原来如此!”)

  3、平年、闰年天数的计算

  (1)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以及各月的天数,那么,你能很快算出一年有多少天?看谁的方法巧。

  (2)学生分组计算、讨论汇报:

  31×7=217(天)30×4=120(天)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6(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学 科 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操作,显示对美的追求,领略数学知识的美.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拼摆出想象的`图形.

  教学难点

  拼摆出想象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七巧板、学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从学具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出示拼摆的图形,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图形之美.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从学具卡片中找出 ,按虚线剪开,再按下图拼一拼.

  (1)引导学生想象,拼摆的图形像什么?

  (2)启发学生还可以摆什么图形?

  2.从学具卡片中剪下 ,再按虚线剪开,用剪下的4个 能拼成一个圆吗?

  3.从卡片上剪下其他图形,再按下图拼一拼.

  (1)出示投影:

  (2)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拼摆其他图形.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用两个△和两个○拼摆一只蝴蝶.

  2.用认识的图形,摆一朵花、一只小鸟、一架飞机等.

  布置作业

  用认识的图形,拼成一个想象的图形,办一个小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