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8 12:30:28 炜亮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2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21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活动一:量一量

  解释与运用

  活动二:量身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6、引导学生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

  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P5: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 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2)75—15×4 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 ]”,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x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xx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整理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复习和整理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请打开课本,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回顾:

  信息窗1:小数的口算,以及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的小数笔算。

  信息窗2:小数连加、边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的简便运算。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顾与整理,好吗?在整理知识之前,请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种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如大括号式、集合图式、表格式、树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整理后让别人看了既美观又清晰,一目了然,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准备汇报。

  课件出示问题引领:

  (1)小数加减法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有哪些相同点?怎样计算?

  (4)小数的简便运算与整数的简便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怎样计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分工要求:

  1号:检查知识整理有无错误,遗漏的地方。

  2号:标出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号:对整理的形式及美观度提出修改方法。

  4号:综合组员意见,整理出一份优秀的知识整理卡准备展示。

  学生分组合作整理知识网络,老师参与其中。教师巡视时,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全班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展示两组学生作品,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给予适当的评价。

  师:刚才同学整理的知识网络都很有特点,并且知识点也比较准确全面。老师也整理了一个知识网络。(出示知识网络)针对每种方式整理出来的内容,教师从下表中的几方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由于内容较多,只板书部分内容)项目计算方法计算时的注意事项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利用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大小不变,把小数位数对齐,再相加减。

  认真,仔细,容易对错数位。

  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及演算(进位、计算结果要化简)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从(末)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加数或减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

  ①小数点对齐

  ②从末位算起

  ③别忘记化简

  ④竖式要写得美观

  ⑤计算要细心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添0占位)及演算。

  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带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算括号外边的。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相同。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3.提升认识师:通过我们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认为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是易错或不懂的,以及同学们应该注意的问题?预设:

  ①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是重点。

  ②重点是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同学们不仅在整理知识方面有了进步,还能整体把握一个单元的重难点,我们要在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之上再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个单元我们掌握的如何?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口算。

  4.5+5.5=1-0.25=5.4-0.7=12.7+7.3=7.3-0.98=7+0.7=9.8-7.9=0.02+7.98=指名直接说得数,全班集体判断对错。并说一说小数的口算需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小数的口算首先要看清楚算式中的两个数分别是几位小数,在心中口算时一定要对齐数位,其次要注意进位和退位问题。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1.35+2.65=6.7-5.02=10-0.8=9.7+12.34=

  (1)独立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2)集体更正答案,并且让板演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

  (3)指名说一说竖式计算和验算需要注意的事项。

  (4)教师结合学生的练习情况总结强调:

  计算时首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然后当数位不相同时,要利用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再进行计算;

  接着在计算时跟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一样加法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减法,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当十;

  最后要把得数的最简形式写到横式的后面。

  验算方法也和整数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互换加数计算或者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进行验算;

  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或者差加减数进行验算。

  3.算一算,填一填。(新课堂95页第1题加补充题目)

  (1)8.64比1.28多(),0.34比5.58少()

  (2)甲数是4.2,比乙数多1.4,乙数是()

  (3)3千米500米比2千米50米多()千米。

  (4)2.25+0.72+0.75+0.28=(+)+(+)

  (5)比5小0.5的数比4大()

  (6)17.5-()=15.05()+0.8=3.93

  (7)2.73.44.1()()学生在练习本上只计算不抄题,找生汇报,集体更正。教师重点关注后进生,给予指导。

  4.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64.45-14.3-32.19

  ②12.25+36+7.75

  ③5.83+3.6-4.79

  ④159-(62.39+58)

  ⑤13.05+12.38-4.05

  ⑥5.6-0.71-0.29

  ⑦65.3-(5.3-1.2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更正,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能简算的说一说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

  (2)第5小题和第7小题是简算的一些变式练习,学生易错,容易与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搞混,教师注重指导后进生的做题情况。

  (2)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进行简便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算式中各数的特点和联系,然后再利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教师总结: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评价满意吗?你能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五五个方面评价一下自己吗?学生评价。

  2.提升认识:我们通过整理与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应用,课上,大家不仅能灵活地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老师为大家感到特别高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口算:数位对齐竖式计算:小数点对齐,末位算起,化简混合运算: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简便计算:整数的运算律适用小数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整理有序。上课时发现很多同学整理知识找不着头绪,而且整理的知识比较乱,不清晰,用时较多,不知采取何种方式去整理,针对此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以问题引领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以哪些问题开始整理思考,并在整理之前思考采取哪些方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整理要求,怎样整理既美观又清晰,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合理科学的把知识形成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2)用心练习。除了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之外,练习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练习的设计很全面,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层次性较强,由基本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混合运算、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循序渐进,沟通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形成技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

  2.使用建议。

  在整理知识时,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整理方法,注意把握小数与整数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练习要适量适当,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不仅体现在知识上,还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三分钟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妇女节这天,丈夫给当教师的妻子发38.00元红包,祝妻子妇女节快乐!妻子收到后——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红包问题:丈夫发红包从38.00元、3.80元、0.38元,钱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出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 8.00元= 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 8 0.08 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 8 0.08 0.80

  (0.08<0.8 < 8 < 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 < 8 < 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如果路长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各要种多少棵树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验证一下!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习。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海油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如

  (1)垃圾箱问题. 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长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练习紧扣中心,拓展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3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教师: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二、 实验: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见过滴水的现象吧。但是,你们有没有调查过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课件出示问题: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称重量。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 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展示计算的情况。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00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五、 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板书设计:

  滴水实验

  一分钟 一天 一年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除数是5、25、125的乘、除法式题,提高计算的速度。

  2.练习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能迅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学生叙述用5、25、125乘、除的算式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1)陈述过程准备(自言自语式)。

  (2)小组互说(四人小组)。

  (3)指名代表性地叙述。

  (4)教师复述。

  2.填空练习

  (1)请全班同学做第58页中练习十四的第1题。

  (2)设问:你认为教材中首先编排这6道题的目的是什么?

  (3)对!(为我们今天的练习作准备)。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2题。

  (1)指名口答:说一说简便计算的第一步,应当明确乘数、除数是5,25就想到用乘以10再除以2或用乘以100再除以4来计算。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差生。

  (3)集体校对,检查中下学生的正确率。

  2.练习十四第3题。

  (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解各题的简便方法。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中下学生。

  (3)集体校对作业,指出注意点。

  3.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

  把下面各题计算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1)指名说出各题的错误之处。

  (2)教师指出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4)集体校对。

  (5)教师。

  (三)综合练习

  1.学生独立做,练习十四中的.第6题和第7题。

  2.用投影来校对。

  3.师生共同。

  4.教师设问:这样的应用题的简便计算请每位同学能引起关注。

  5.鼓励少数智力较好的学生能编一道应用题。

  (四)开放练习

  1.投影出示第5题。

  2.布置课内作业。(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

  3.四人小组讨论。

  4.集体,选取好的方法。

  (五)思考题教学

  提示:把8888写成88×101的形式

  (六)作业:《作业本》第48页(四十八)

  2.应用题

  (1)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设计方案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课前播放歌曲《郊游》,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你最想干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3、 那我们一起去秋游好吗?

  二、 新授

  1、 在秋游前我们都要了解哪些相关的信息呢?学生自由谈谈。(板书: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2、 向阳小学四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到水上乐园去秋游了,他们在秋游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信息。(电脑出示,打字声引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信息)

  3、 我们看到了这些信息,从刚才我们讨论出的四个方面来分析。

  4、 首先我们来看人数,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有关人数的信息。多少人?(板书:150人)

  5、 接下来看包车,哪句话有关包车信息?一共要包几辆车呢?(3辆)你怎么看出的?(15052 大约3辆)一共需要多少钱?哪句话告诉我们的?你怎么算出来的呢?(3300=9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900150=6(元))900是什么?(共花费多少钱?)150是什么呢?(实际去的人数)用共花费的钱去除以实际去的人数得出每人需要花费多少钱。

  6、 门票呢?哪几句相关信息?你们选哪种?(团体)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满足30人以上,便宜等)每人多少钱?(2元)

  7、 最后是游玩项目及定价,我们来看一看。划船,每小时8元,4人一船。每人要多少钱?(2元)那如果你一个人去呢?一个人去乘一船,多少钱?(8元)你觉得怎样乘坐比较合算?乘快艇呢?你们怎么理解的?

  8、 看完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来替向阳小学的同学来算一算。每人乘车和买门票一共要交多少元钱?(2+6=8(元))

  9、 用20元最多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回答问题。最多可以玩6个项目,正好20元。最少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自由讨论。

  10、 如果你是向阳小学的同学,你准备向家长要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11、 刚才我们替阳小学的同学做了秋游前的计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他们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相关的信息的?(电脑闪烁: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三、 活动设计

  1、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出去秋游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同学马上也要去苏州乐园去秋游了。我们也要在秋游前了解相关的信息。

  2、 我们在课前分小组了解了些信息,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

  3、 首先人数,多少人?(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输入到电脑中,约350人)四年级师生共350人。

  4、 包车呢?学生了解,有大客车和中巴车两种。大客车最多可乘坐52人,每辆每天500元左右;中巴车最多可乘坐25人,每辆每天300元左右。你们选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那么我们选择大客车。一共要包几辆车呢?(7辆)你怎么看出的?(35052 大约7辆)一共需要多少钱?你怎么算出来的呢?(7500=35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3500350=10(元))

  5、 门票呢?(儿童(1.2米以上):30元 成人:60元 团体(20人以上):35元)哪组去了解的?有三种,你们选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 游玩项目呢?学生说一说都去了解了哪些游玩项目及价格。选择一些同学们喜欢玩的并适合同学们玩的,打在电脑上。

  7、 同学们真有办法,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一切准备就绪了,下面就是你们制作设计方案表的时候了,这要小组合作完成,看看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好。好,小组合作开始。

  8、 下面就该是欣赏你们精彩方案的时候了,哪一组想先上来。请2到3组上来自己分析小组制作的方案表。有值得表扬的就发苏州乐园的免费游玩项目的门票。

  9、 还有哪一组想上来的,我们下课之后再来研讨。

  四、 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开展秋游活动必须定好地点、人数、核算好费用,在这次秋游之前制定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你认真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里,老师就祝同学们秋游愉快。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数学读本)四年级下册第99--100页《测量与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与估计的过程,讨论得出一种即合理又方便的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测量的方案。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测量与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估算技能。

  教学准备

  天平铁钉米粒黄豆铁丝纸张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教师出示实物:一堆钉子和一堆米粒

  提问:你能看一眼知道这些钉子和米粒的数量吗?

  2、我们已经有了估计的经验,但是为了让我们估计的数量更准确一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实验来测量和估计这些物体的'数量,同学们有兴趣试试吗?

  二、操作与思考

  1、先来估计钉子的数量:

  在操作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工具--天平

  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方法利用天平这个工具知道这些钉子的数量。(提示:想一想钉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小结:既方便又合理的方法--算出一个钉子的质量,再用总质量除以一个钉子的质量,就可以得出钉子的数量。

  2、估计一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出估计的方法。

  提示:有的时候为了提高准确性还需要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

  合作要求:

  先用天平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

  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的数量。

  根据书上表格,填写实验记录。

  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三、练习与应用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粒黄豆的平均质量。

  2、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进行估计或测量。

  学生踊跃回答,大胆猜测。鼓励学生能说出猜测的理由。

  学生很有兴趣,积极性比较高。

  希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估计钉子数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学生建议用天平称一个钉子的质量,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由于一个钉子的质量太轻,无法测出。因此很自然的改成称其中一小堆的质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钉子的大概质量。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利用前面测量钉子数量的经验四人小组讨论测量估计米粒的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合理简便的方法,有条理的整理出来,按步骤开始进行测量与估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小数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见数会读,听数会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小数数位顺序表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小朋友,(课件出示2459,60709,100000,200043)这些是什么数?

  生:整数

  师: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1: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生2:个位,十位,百位……一(个),十,百,千……

  师:这就是整数数位顺序表,同学们还记得小数由几部分组成吗?

  生:3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师:说的很好,那你认为小数的小数部分数位应在什么位置上?

  生:在整数部分的右侧

  师:中间怎样区分呢?

  生:用小数点隔开

  师:我们已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十分之一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右侧第一位,它所占的位置叫十分位,计数单位为十分之一。

  师: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数位呢?计数单位是什么?大家猜一猜?

  生:百分位,百分之一(百分之一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所以百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右侧第二,所占的位置叫百分位,计数单位为百分之一)

  师: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右侧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生:千分位,千分之一……

  师: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

  生: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师:这就是小数数位顺序表。(板书:小叔数位顺序表)

  巩固练习

  1、下面各数中的“5”表示的意思

  50.06 5.11 0.25 0.475

  2、小数的读法

  师:同学们想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什么样吗?

  生:想

  师:请看这里,这就是这枚古钱币的.有关数据,高,厚,重量你会读吗?(小组合作交流)

  生1:0.58读作:零点五八

  生2:3.5读作:三点五

  生3: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总结读法

  师:这几位同学都读对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读小数?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生1: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生2:小数点读作“点”

  生3:整数部分为0的读“零”

  师:回答的真好,以上3名同学说的加起来就是读小数的方法。谁能完整的说一下。

  生:读小数时,先读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的0读作“零”)。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师:回答的很好,但是大家要注意读小数时数字要大写。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第二个内容,小数的读法(师板书:小数的读法)

  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6.5 0.04 6.72 0.058 340.09

  师: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咱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开火车)

  2、小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接下来我们学习小数的写法,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听了一则有关环境的新闻其内容为: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师:同学们,听完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想?

  生:随着时间的增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说明环境受到了污染,我们要保护环境。

  师:你说的真好,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环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师:大家能试着把这段话中的小数写出来吗?(同桌为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1:一点四写作:1.4

  生2:五点八写作:5.8

  生3:零点零九写作:0.09

  生4:零点八八写作:0.88

  师:写的非常好,谁来总结一下怎样写小数?

  生1: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写成实心小圆点,

  生2: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生3:写小数时应写阿拉伯数字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写小数的方法,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写,(整数部分是0的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写成实心小圆点,再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注意:写小数时应写阿拉伯数字)。这就是今天学的第三个内容,小数的写法(并板书:小数的写法)。

  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在一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九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写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00-368-132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第二种:1250÷(25×5)

  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9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教学进度

  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 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2、算一算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01-1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11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4

小班下册数学教案02-2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1-1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包装》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