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06 08:17:4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的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的数学教案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认识时、分 书本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知道一时=60分,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看钟表准确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具: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上课时间,复习整时。

  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出示实物钟)而且认识了整时,小朋友看现在是几时?(上午9时)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2、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分,介绍时与分的关系。

  讲述:要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小时多少分,就要看钟表。钟表时计时的工具,全世界的钟表跑得一样快,学会了看钟表,你就知道时间了。

  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钟表,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时针、分针的联动关系。

  谈话:时针和分针时怎样走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你的.小钟表上拨一拨,你就能发现了。拨拨钟表,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学生边拨钟表边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评价)

  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分针走的快,时针走得慢;我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他们走得时间是一样的;我发现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等。

  总结:小朋友刚才拨钟表,发现了分针走得快,指针走得慢,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因为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所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你们真聪明

  2、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一个大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学生数出有12个大格)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学生数出有5个小格)

  12 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数完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

  总结: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一共又60个小格。我们还知道钟面上又12个大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计时的。

  3、认识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

  讲述: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时针从12走到1是1时,从1走到2也是1时,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都是______?(板书: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口头练习: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 走到4,走了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口头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练习:

  (1)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2)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3) 分针从12走到8,走了多少分?

  4、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计时的,想不想在你的钟表上拨一拨,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谈话: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多少时间?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60分)

  5、感受一分钟又多长,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谈话:一分钟到底又多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一分钟脉搏大约跳( )次。

  (2)一分钟大约做( )节眼保健操。

  (3)一分钟大约跳( )下绳。

  提问:刚刚我们一分钟都做了些什么?

  谈话:一分钟还可以干别的事,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后让爸爸、妈妈

  帮你看着时间做做看。一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它却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工人叔叔一分钟印刷1000多份报纸,播音员一分钟能播180多个字……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抓紧时间学习。

  那么一小时里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在一小时里都能干什么?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师生互动拨钟表。

  教师让学生拨出5分钟、10分钟、25分钟、3小时、6小时等经过时间。

  学生提要求教师拨钟表。

  2、实际应用。

  讲述: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一小时。

  四、自我总结,深化认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 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l~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l、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 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 “>”“<”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6的形成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能够按要求拿取6以内不同数量的材料,并主动思考、专心进行操作。

  3、学习6的形成,理解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每人不同种类的树叶卡片6张,数字5、6卡片1套,色子1个(6个面上分别有1—6的点子)。

  2、实物树叶4片,4个圆点卡片1张,苹果卡片5张,鸭梨卡片6张。

  活动重点

  学习6的形成。

  活动难点

  理解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熟悉材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观察树叶和数字卡片,交流:数数有几片树叶?认识卡片上的.数字吗?

  师:盘子里有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树叶,请数一数有几片树叶?你认识卡片上面的数字吗?

  二、游戏——比比谁做得对,复习5的形成

  教师一次出示4片实物树叶、4张圆点卡片和数字5卡片,请幼儿根据实物、圆点、符号的不同引导,操作树叶卡片,复习5以内数的形成。

  1、请取出和黑板上数量一样多的树叶卡片(4片)。

  你能把4片树叶变得和数字5这么多吗?是怎么变的?

  小结:4片树叶添上1片后变成了5片树叶,4添上1是5。

  三、引导幼儿推理、操作,学习6的形成

  1、启发幼儿思考并操作树叶卡片,配上相应的数字:想一想、试一试,如果把5片树叶变成6片树叶,应该怎样做?

  小结:5片树叶添上1片就变成了6片,5添上1是6。

  2、教师在黑板上一一对应演示5张苹果卡片和6张鸭梨卡片,引导幼儿感知、理解5、6两数多1少1的数量关系。

  数一数:苹果有几个?鸭梨有几个?分别用哪个数字表示?谁的数量多?多几个?谁的数量少?少几个?

  试一试:有几种方法能让两种水果一样多?

  小结:有两种方法能让水果变得一样多。

  第一种办法是:5个苹果添上1个变成6个,6个苹果和6个鸭梨是一样多的。

  第二种办法是:6个鸭梨去掉1个变成5个,5个鸭梨和5个苹果也是一样多的。5比6少1,添上1变成6,6比5多1,去掉1可以变成6。

  四、游戏——比大小,巩固对6以内数的认识,感受数学的乐趣

  1、请两名幼儿玩扔色子游戏,谁扔的圆点数多谁获胜,输的一方手举数字卡片,教师引导幼儿复习6以内数的形成。

  活动延伸

  找一找教室里数量是6的物品。

  活动反思:

  随着《指南》的学习,大家都知道在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探索。本次活动,我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兴趣较浓,适合本班幼儿。

  活动中仍有2个孩子参与不够积极,兴趣不高,原因估计有以下几个:

  1、材料的提供欠妥。教师投放的叶子是活动前与幼儿散步时捡回来的,并按类整理后投放,但各组投放的量太大,且未分层次,幼儿无法有效找到自己所需的叶子。

  2、过于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导致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探索欲不强。活动中,当有个调皮的男孩子拿起较长的叶子当枪当剑舞动时,引得其他人也加入其中,忘了探索任务,也影响了原先正在探索的孩子。我为了体现自主,忽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场面有些混乱。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说出总数。

  2、学习按数量对应摆设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5以内数量的水果图片若干、大正方体积木(贴有5以内的点卡)。

  学具:五个小篮子贴有1—5的圆点标记,每位幼儿15个片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点数5以内的数量

  1、今天,刘老师给小朋友带了一些水果来,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水果

  2、教师逐一出示苹果、雪梨、西瓜、香蕉、桃子的水果图片,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请个别幼儿根据水果的`数量拍几下手,并给各种水果匹配相应的圆点卡,请其他幼儿帮他验证。

  3、教师出示大积木,教师滚积木,请全体或个别幼儿点数并用拍几下手来表示相应的点卡数量。

  二、幼儿自主操作

  1、在小朋友桌子上的袋子里有许多片片,请小朋友把袋子里片片拿出来,送给圆点朋友。

  2、出示五个贴有标记的篮子,集体点数卡片上圆点的数量。

  3、幼儿操作:看篮子里的圆点数量送片片,一边送一边说:几个圆点送你几个片片。

  三、小结。

  根据幼儿操作的情况进行简单地总结,并鼓励、表扬有进步的幼儿。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8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弦切角定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线段成比例等问题时,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圆心角和圆周角以及直线形角的性质构成了完美的角的体系,属于工具知识之一.

  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因为在证明过程中包含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虽然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应用过,但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因此它是教学中的难点.

  2、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归纳结论,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并获得新知识;

  (2)学习时应注意:(Ⅰ)弦切角的识别由三要素构成:①顶点为切点,②一边为切线,③一边为过切点的弦;(Ⅱ)在使用弦切角定理时,首先要根据图形准确找到弦切角和它们所夹弧上的圆周角;(Ⅲ)要注意弦切角定理的证明,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思路.

  教学目标:

  1、理解弦切角的概念;

  2、掌握弦切角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3、进一步理解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

  教学重点:弦切角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旧探新

  1、复习: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

  2、弦切角的概念:

  电脑显示:圆周角∠CAB,让射线AC绕点A旋转,产生无数个圆周角,当AC绕点A 旋转至与圆相切时,得∠BAE.

  引导学生共同观察、分析∠BAE的特点:

  (1)顶点在圆周上; (2)一边与圆相交; (3)一边与圆相切.

  弦切角的定义:

  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数学教案-弦切角。

  3、用反例图形剖析定义,揭示概念本质属性:

  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弦切角,并说明理由:

  以下各图中的角都不是弦切角.

  图(1)中,缺少“顶点在圆上”的条件;

  图(2)中,缺少“一边和圆相交”的条件;

  图(3)中,缺少“一边和圆相切”的条件;

  图(4)中,缺少“顶点在圆上”和“一边和圆相切”两个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使全体学生明确:弦切角定义中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弦切角》。

  (二)观察、猜想

  1、观察:(电脑动画,使C点变动)

  观察∠P与∠BAC的关系.

  2、猜想:∠P=∠BAC

  (三)类比联想、论证

  1、首先让学生回忆联想:

  (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了什么方法?

  (2)既然弦切角可由圆周角演变而来,那么上述猜想是否可用类似的方法来证明呢?

  2、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当固定切线,让过切点的弦运动,可发现一个圆的弦切角有无数个.

  如图.由此发现,弦切角可分为三类:

  (1)圆心在角的外部;

  (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

  (3)圆心在角的内部.

  3、迁移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

  先证明了特殊情况,在考虑圆心在弦切角的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一般情况的证明转化为特殊情况.

  如图 (1),圆心O在∠CAB外,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BAQ-∠l=∠APQ-∠2=∠APC.

  如图 (2),圆心O在∠CAB内,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QAB十∠1=∠QPA十∠2=∠APC,

  (在此基础上,给出证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回顾证明方法:将情形图都化归至情形图1,利用角的合成、对三种情况进行完 全归纳、从而证明了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得: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4.深化结论.

  练习1 直线AB和圆相切于点P,PC,PD为弦,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切角以及它们所夹的弧.

  练习2 如图,DE切⊙O于A,AB,AC是⊙O 的弦,若=,那么∠DAB和∠EAC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由于 和 分别是两个弦切角∠OAB和∠EAC所夹的弧.而 = .连结B,C,易证∠B=∠C.于是得到∠DAB=∠EAC.

  由此得出:

  推论:若两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则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四)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O 切于点C,AD⊥CE,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BAD.

  思路一:要证∠BAC=∠CAD,可证这两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于是连结BC,得Rt△ACB,只需证∠ACD=∠B.

  证明:(学生板书)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可否用前边学过的知识证明此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思路二,连结OC,由切线性质,可得OC∥AD,于是有∠l=∠3,又由于∠1=∠2,可证得结论。

  思路三,过C作CF⊥AB,交⊙O于P,连结AF.由垂径定理可知∠1=∠3,又根据弦切角定理有∠2=∠1,于是∠2=∠3,进而可证明结论成立.

  练习题

  1、如图,AB为⊙O的直径,直线EF切⊙O于C,若∠BAC=56°,则∠ECA=______度.

  2、AB切⊙O于A点,圆周被AC所分成的优弧与劣弧之比为3:1,则夹劣弧的弦切角∠BAC=________

  3、如图,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

  求证:∠ATC=∠TBC.

  (此题为课本的练习题,证明方法较多,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证法.)

  (五)归纳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作业:教材P13l习题7.4A组l(2),5,6,7题.

  探究活动

  一个角的顶点在圆上,它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的度数,试探讨该角是否圆周角?若不是,请举出反例;若是圆周角,请给出证明.

  提示:是圆周角(它是弦切角定理的逆命题).分三种情况证明(证明略).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实物的基础上,理解5的分合,并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3、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活动准备】

  记录单,笔,种子、扑克。

  【活动过程】

  1、游戏:分种子,引出题目。

  (1)一共有5颗种子,要分成2份,应该怎么办,一共有几种分法?请你去试一试。

  (2)幼儿从盘子里取5粒种子进行尝试,并把分好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习5的分合。

  (1)交流操作结果,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么分的?教师记录。

  (2)小结5一共有几种分法?

  3、用数字记录5的分合。

  尝试用数字来记录操作结果,记录完成后念念分合式。

  4、游戏:“扑克数字碰碰碰”。

  复习5的组成。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4、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5、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11

  【教案目标】

  1、区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并尝试着按指令拿花。

  2、根据颜色和圆点数量进行匹配。

  3、喜欢参与游戏,会大胆的跟客人老师介绍。

  【教案准备】

  1、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标记、花若干,四只,瓶子若干。

  2、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教案过程】

  一、参观“花店”,感知不同花的颜色及数量。

  1、导入:今天陈老师开了个花店,谁想来当老板?等一等,陈老师先要考试,考试通过才能当老板。

  2、认识红、黄、蓝、绿四色。

  师:谁来说说这里有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红色的花,绿色的花,蓝色的`花,绿色的,分别有几朵?这是什么颜色的花?

  3、现在一起回答,这是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老师这里有几只花瓶?

  二、听指令拿花。

  现在你们来做老板,我来做客人,请老板们把凳子下面的篮子拿起来。听好了,我要买一朵红色的花,请老板把一朵红花举起来。你们要对客人说:一朵红色的花给你。谢谢,我来看看哪个老板拿错了,幼儿园教案都对。我要一朵黄色的花,都对,我要一朵蓝色的花,我要一朵绿色的花。

  小朋友们都很聪明,陈老师不知道请谁当老板了,我再来买,现在我要买2朵绿色的花,我要2朵蓝色的花,花拿好,我看看谁错了,放下,我要2朵红色的花。

  三、插花。

  请老板们把花藏到凳子下面,刚才有些小朋友拿对了,有些小朋友拿错了,没有关系,老板除了会买花,还要会插花,看,老师这里有好多的瓶子,数数有几个?这个花瓶怎么插呢?上面有提示的,看,这个花瓶里插什么颜色的花?插几朵呢?你怎么知道的?看点子,有几点就插几朵花?

  师:花是不是随便插的?不是,先看插什么颜色的花,再数数有几个点子就插几朵花?

  等一会插好以后,请你去给后面的客人看看,你要告诉她插了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如果你说对了,客人老师会给你一个奖杯,那你就可以当花店老板了。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活动延伸】

  请拿到奖杯的孩子跟老师去做老板卖花吧。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两个特征、定理的内容及简单应用;

  (2)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教学难点: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一)圆周角的概念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圆心角?

  答: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圆心角的度数定理是什么?

  答: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如右图)

  2、引题圆周角:

  如果顶点不在圆心而在圆上,则得到如左图的新的角∠ACB,它就是圆周角.(如右图)(演示图形,提出圆周角的定义)

  定义:顶点在圆周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3、概念辨析:

  教材P93中1题: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

  学生归纳:一个角是圆周角的条件:①顶点在圆上;②两边都和圆相交.

  (二)圆周角的定理

  1、提出圆周角的度数问题

  问题:圆周角的度数与什么有关系?

  经过电脑演示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圆周角与圆心角,猜想它们有无关系.引导学生在建立关系时注意弧所对的圆周角的三种情况: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1)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时,圆周角与相应的圆心角的关系:(演示图形)观察得知圆心在圆周角上时,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提出必须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去证明.

  证明:(圆心在圆周角上)

  (2)其它情况,圆周角与相应圆心角的关系:

  当圆心在圆周角外部时(或在圆周角内部时)引导学生作辅助线将问题转化成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的情况,从而运用前面的结论,得出这时圆周角仍然等于相应的'圆心角的结论.

  证明:作出过C的直径(略)

  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

  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说明:这个定理的证明我们分成三种情况.这体现了数学中的分类方法;在证明中,后两种都化成了第一种情况,这体现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对A层学生渗透完全归纳法)

  (三)定理的应用

  1、例题:如图OA、OB、OC都是圆O的半径,∠AOB=2∠BOC.

  求证:∠ACB=2∠BAC

  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得,教师规范推理过程.

  说明:①推理要严密;②符号“”应用要严格,教师要讲清.

  2、巩固练习:

  (1)如图,已知圆心角∠AOB=100°,求圆周角∠ACB、∠ADB的度数?

  (2)一条弦分圆为1:4两部分,求这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

  说明: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却这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只有一个,但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只有两个.

  (四)总结

  知识:(1)圆周角定义及其两个特征;(2)圆周角定理的内容.

  思想方法:一种方法和一种思想:

  在证明中,运用了数学中的分类方法和“化归”思想.分类时应作到不重不漏;化归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一系列的简单问题或已证问题.

  (五)作业教材P100中习题A组6,7,8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看三幅图列算式,感知加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学习6的加减法。

  2、熟悉理解"又来了"、"一共""走了""跑掉""还剩"的实际意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互相出应用题给同伴猜加法还是减法。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6的加减法,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互相出应用题给同伴猜加法还是减法

  活动准备:

  6、幅实物图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我们来拍手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合起来要是6。

  二、学习5的加法。

  1、出示图一。"这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谁会每幅图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讲清楚。"(指第二幅图)"这里为什么要讲成是'又来了'?"(指第三幅图)"这里为什么要讲成是'一共有'?""是谁和谁合在一起?"(原来的5只和又来的1只)"谁能把这件事来讲一件?"(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一共有6只小鸟)。

  2、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来讲一件另外的两幅图。

  三、学习6的'减法。

  1、出示图四。"这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谁会每幅图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讲清楚。"(指第二幅图)"这里到底是'走掉了'还是'又走掉了'?为什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第三幅图到底是"'一共有'还是'还剩'?为什么?""谁能把这件事来讲一件?"(草地上有6只羊,跑走了2只,还剩4只)。

  2、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来讲一件另外的两幅图。

  3、幼儿找个同伴互相出加减法的应用题,请同伴猜一猜是加法还是减法,为什么?

  四、体育游戏。跳房子。

  1、每个幼儿在地上画一个简单的小房子。按照教师的口令"又来了"、"一共""走了""跑掉""还剩"多少,跳到正确的小房子内,看谁反应又快又对。

  2、幼儿自由结伴,找好朋友进行跳房子的游戏。

  教学反思:

  首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优美动人的故事情境,符合幼儿爱想像的心理特点。接着,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讨论范例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观察颜色和图案间隔排列的变化,使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美丽动人的故事情景之中,并把帮助美人鱼穿上新衣这一美好的愿望自觉地、持久地倾注于创作之中。最后,当幼儿将作品全部组合起来,使美人鱼穿上五彩夺目的新装时,幼儿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体验到了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顺利实现了教育目标。

  优秀的数学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数词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3、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发现,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4、让幼儿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培养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5、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6、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重点:感知5以内序数的含义,能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难点:体验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活动准备:ppt课件,带有数字1-5的魔法棒。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吧!跟着《去郊游》的音乐入场。

  二、以"参观森林公园"活动,学习5以内的'序数。

  1、小朋友看看我们到了哪里?(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好美啊,这里还有几座漂亮的小房子,让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座吧!你是怎么数的?(从左往右)这些就是小动物们的家,可是这些房子都一样小动物经常走错门,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它们想一个好办法,让它们能很快找对自己的房子,(给房子编上门牌号,从左边数是第一座小房子,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依次到5。)

  2、第5座的"5"和5座小房子的"5"表示的一样吗?

  3、看,可爱的小动物们出来迎接我们了,让我们说说它们分别住在第几座小房子里,(是几就举起带有数字几的魔法棒。)

  4、老师扮小动物说话:小朋友们你们来得真是太巧了,我们这儿盖新楼房了,今天正好要搬家,你们来帮我们搬家吧!

  (1)新楼房真漂亮啊,让我们先数一数这是几层楼。

  (2)我们给楼层编号的时候,通常把最下面的一层做为第一层,然后依次向上编。

  (3)第5层的"5"和5层楼的"5'表示的一样吗?

  (4)我们来看看每一层都住着什么小动物?

  (5)早上太阳出来了,我问小朋友,是站在高处先看到太阳,还是低处,(有喜欢看日出的人,会爬到山顶去看日出。)我们来看看住在楼房里的小动物们谁家先明,谁先起床,按照小动物的起床顺序来给小动物排排队。

  三、游戏巩固

  看到小动物们都起来了,小朋友想不想像小动物一样,也起来做会运动,我们来一起玩排队的游戏,规则:音乐停下来,小朋友马上5个站起一队,并说一说自己从前面数排第几,如果转过去排第几。

  四、情感拓展

  小朋友我们在幼儿园都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喝水,入厕、做操等)。你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也要排队吗?(超市结账、银行办业务、买票等)。只有人人都按顺序,社会才会变得有秩序。天不早了,现在就让我们排着队回家吧!

  教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围绕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玩具展开,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孩子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一起玩玩具的乐趣。在此次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积极地参与了游戏和对话,亲自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但是还是有个别幼儿没有积极参与活动,通过沟通才知道由于家长没有给孩子准备好中意的玩具,孩子的情绪受到了影响,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不佳。在今后的活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周全,课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幼儿活动的乐趣。

【优秀的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优秀03-16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1-02

优秀数学教案范例08-25

关于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1-02

小学精选数学教案优秀范文03-16

中班数学教案优秀03-16

关于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8-17

最新数学教案优秀范文08-31

《位置与方向》的优秀数学教案08-19

《做奖品》优秀数学教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