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3-01-31 17:03:5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15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牵牛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牵牛花和右边的3朵牵牛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牵牛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右边有3朵,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的例题,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涂色、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几和第几的区别,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个数或顺序并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2谈话

  (1)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请小朋友数一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

  (3)反过来,排在第2的是谁排在第5的是谁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 指出:这里的第2、第5不是2个人和5个人,而是指排在第2个或第5个的那个人

  (4)看了图你还可以说出什么(自己轻声说,说后交流)〖HT

  适当提示,如排在前3个的是哪几人,后4个的是哪几人,谁排在第4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 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教师读题后学生口答

  (2)除了这几个问题外,还想到了什么

  2 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山那边在举行什么比赛啊从图上你能说出什么呢(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3小结

  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了肯定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三、巩固深化

  1摆一摆

  (1)教师口述,学生摆放

  摆5个正方形,从左数起第3个换成圆片,从右数起第3个换成长方形

  (2)同桌互练

  2涂一涂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同桌相互说一说:4个和第4个有什么不同

  [评:这一环节是对前面新知感悟的检验,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及时进行辅导。]

  四、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2题(右图)

  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说一说)

  交流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2 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讲述:小女孩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3 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讨论: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也就是说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是说几室

  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4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用数学、学数学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总评]

  本堂课分三步走:由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的动画情境的再感悟,最后是动手操作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总之,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

  单元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第一课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投影出示)

  1.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2、出示课本第77页情境图,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初步感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一)教师讲解……像98%、60%、6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二)自学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

  (3)会读、写百分数。

  2、学生自学课本第77、78页。

  教师巡回视察,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以有目的的讲评。

  小组内解决疑难问题。

  3、全部逐步汇报。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3)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I教师写出一个百分数让个别学生读出。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个读作让学生写出如:

  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4、同桌互说、互写百分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30分)。

  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二十

  2、读一读下面百分数(30分)。

  35% 74.8% 56.03% 102.3% 98% 66.8%

  3、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40分)。

  2% 15% 120% 98% 100% 0.0001%

  (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 )。

  (2)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3)只要同学们认真听讲,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会达到( )。

  (4)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

  (5)我校学生的近视率高于(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看,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

  小组内讲评、订正。

  教师对学生进行用眼保健、专心听讲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游戏

  请这节课学会的同学举手,(全班48人),谁能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说明现在同学们举手的情况。(这节课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现在四个组的人数同样多,如果其中一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数可用什么百分数表示?(25%)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两组同学举手呢?三组呢?

  设计意图:

  1、本堂课,我从三个层次入手。第一层: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第二层: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第三层:教学百分数的读写。三个层次,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显。其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上,并及时与分数做了比较,教学结构较为严谨。

  2、当堂测评及时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时对其进行教育。

  3、提倡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

  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

  此节知识虽不是很重要,但我独列出来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有;

  1、此节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2、密切联系生活,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良好习惯,重视科学性。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和每个月的天数。

  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3月9日。

  师:这是很平常的一个日子。但一年中总有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是你的——

  生(脱口而出):生日。

  师:你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圈划出来,看看这一天是星期几?

  同学在各自的年历上找生日并作圈划(课前,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20xx年的年历卡。)

  师:愿意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日期找出这一天是星期几。

  两位同学起立说出各自的生日,其余同学判断是星期几。

  【研讨:“年、月、日”知识是计量知识中与空间知识(长度)、质量和货币知识相并列,衔接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之后而学习的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的这种布置顺序是包括了对儿童认知客观实际的正确掌握。年、月、日的概念相对于空间(长度)、质量和货币要笼统、难于掌握一些;相对于时、分、秒的体验又空乏、肤浅一些。但因为生活离不开时间,它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所以儿童的生活之中已积累有一定的年、月、日的初步经验。本课教学从其中选择有较多体验的 “日”开始,而至月、年,次第展开。在一般自然的交谈中,刻意地安布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题眼正反拈联,顺手牵引出与之对立的“特殊”的日子的猜想,使话题与认识的主体——同学的相关度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从而激活了同学对课题学习的兴趣,使其后对年历片的观察与圈划活动能使同学令行风动、倾心参与。这是教者开课艺术的充沛体现。

  本课的目标定位对知识层面规定较低,只是要求知道(记住);但对情意领域,教者的眼光又很高远,重视了能力和兴趣的教育培养。这是本课设计着眼点的一大特色。】

  师:请继续观察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了?

  生:每个月后都有空缺。

  师:哦,你看出了每个月的.日期排列有特点。

  生:一年有12个月。

  教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月有28天,其它各个月有30天,有31天。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日期数是多少,这个月就有多少天。

  师:说得真好!20xx年的各个月有多少天,请大家观察年历,再填写数学书第17页的表格。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同学填写后,指名报各月的天数,同学核对。

  一位同学说:他的年历上,7月是30天。教师接过同学的年历看,发现日期的排列有些特别,因最下面一行没有空行,遂把31排到了最上面一行。同学没看懂这种有些特别的排列法。教师随即视频展示这一位同学所带的的年历,并引导其他同学观察、辨析这个月有多少天。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根据这个图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

  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公开课

  教学设计

  时间:20xx.5.5 执教人:方万胜 轴对称图形(第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的内容,内容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体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

  步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色笔两支、彩色纸。

  学生预习:

  1.预习书本56-61页,在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主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或向他人询问,知道它的名称,并写在图下

  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性质,请你写在横线上。

  4.剪下书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5.搜集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

  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有什么特点? (对折后两边相同、对称、都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1:左右两边相同。像这样两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可以说是对称的。那怎么来验证呢?(对折)

  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不方便直接对折。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现在可以对折了吗?

  预设2:轴对称图形(对称)。那你说说你对轴对称图形(对称)的了解?

  1.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怎么验证?(对折)这些对称的'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看,现在这些图形还对称吗?(对称)板书: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么对称的?我们又怎么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2.你怎么理解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可能很零碎)

  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教学例题

  1.课前让大家剪下了这三个图形并对折了,现在能把你的发现和大

  家说一说吗?

  生交流。(两边是一样的、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对称、有一条线、折横、对称线等)

  (1)两边的大小一样、对称、完全重合。

  问:你是怎么折的?比如说这个天安门图(左右对折)飞机图?(上下对折)

  有没有不同的折法?那我可不可以这么折?为什么?(不能完全重合、两边不一样大小)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要——完全重合。

  (2)对折后是以前的一半。问: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两边都重合了)

  (3)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是怎么判断的?都是这么折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我这样折可以吗?为什么?

  (4)折横、有一条线。若学生说不到,师可这样引导: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图形,对折后都留下了什么?(一条线——这条线我们叫折痕)那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对称轴。对称轴用点划线来表示。画时,先画线,再画点,点和线间隔画。我们可以竖着画,也可以横着画。(黑板上演示)

  那你能尝试找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用彩色水笔画一画吗?开始。

  生在对折的纸上找一找并画一画。

  反馈。画得正确吗?下面画对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下面,老师要看看我们同学有没有掌握了。出示图——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章图。(想2)

  你能判断出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这个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这个呢?

  重点讲解:香港区徽章图。外面完全重合了,里面的图案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轴对称图形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怎么对折的?(上下、左右)有几种折法?(2种)

  正方形、长方形:怎么对折的?还有别的折法吗?(还能怎么折?) 师:不管怎么折,只要对折一次后图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轴对称图形。

  正五边形是吗?为什么?

  着重提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小组讨论后,指名说理由。

  问:你的想法是怎样的?谁愿意来折一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转化”,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5情境图。

  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应怎样列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总价÷单价=数量)

  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计算7.98÷4.2?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活动,巡视指导。

  4、分组汇报。

  (1)把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单位是角的数,79.8角÷42角,再计算。

  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其实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了几?

  (2)把7.98和4.2都乘10,就转化成79.8÷4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

  79.8÷42的商与原来7.98÷4.2的商相等吗?根据是什么?

  5、。

  我们想的这两种方法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除数4.2转化成整数,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6、出示竖式。

  你能看懂这个竖式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该先划去哪个数的小数点?划去4.2的小数点变成42,小数点其实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7.98的小数点为什么也要划去,并且在9后面点上小数点呢?

  指出: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商不变。

  7、独立完成计算,集体核对。

  说说商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8、归纳方法。

  在小组中说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

  (先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再按照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计算。)

  9、验证结果。

  怎样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用1.9×4.2看看是否等于7.98)

  学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10、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写。

  0.3到3,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呢?

  11、完成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

  说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6÷0.2可以转化成什么?

  指出:口算一个数除数小数,也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独立计算,再比较。

  从上往下看,商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规律?

  4、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讲。

  5、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完成思考题。

  (1)如果用电正好是100千瓦时,则应付电费0.52×100=52元。

  (2)小明家实际付了64.6元,说明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

  就必须先求出超出的用电量是多少:

  64.6-0.52×100=12.6元

  (3)根据超出用电量的钱数÷单价=超出的千瓦时。

  12.6÷0.6=21千瓦时

  (4)再求出总千瓦时:21+100=121千瓦时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能说说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吗?感觉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课时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是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上,去理解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例题去自觉发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教材分析:基于面积和周长的所学知识,从而比较面积周长不同。

  学情分析:全班21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基本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另外5名学生中,3人掌握面积如何计算,2人掌握周长如何计算。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笔;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手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

  (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板书

  周长: 面积:

  (4+3)×2=14(厘米) 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4×4 4×4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黑板出示:

  周长:(12+3)×2 周长:6×4 =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长是30厘米. 答:周长是24厘米.

  面积:

  12×3=36(平方厘米) 6×6 =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用直尺画出下列两图形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8+5)×2=26(厘米) 8×5 =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 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合并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8+5+5)×2 面积:(8+5)×5

  =18×2 =13×5

  =36(厘米) =65(厘米)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面积相同,周长不同)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作业:P.80第6、7、8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能识别小数,正确得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导入

  2、看学习用品价格并调整价格

  (1) 课件出示:书包4500元 油笔320元 铅笔40元 橡皮25元师:你觉得这些商品的价格合适吗?不改变原有数字,你能试着调整价格吗?

  (2)汇报:

  板书:45.00、3.20 、0.40、 0.25

  (3)整数与小数的'比较

  师: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3、揭示小数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写

  1、认识小数点

  师:分数中间的那条线我们叫它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数点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小数点

  2、小数的读法

  (1)同学试读上面的小数

  (2)读小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法

  举例:18.18读作:十八点一八

  (3)练习开火车读小数

  3、小数的写法

  (1) 生试着说说如何写小数

  举例:十二点七五写作:12.75(强调小数点的书写位置)

  (2) 练习写小数

  (二)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1、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1)出示主题图价格表

  (2)试填价格表

  (3)揭示小数在价格中的意义(小数点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4)找找书上文具盒里的小数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1) 认识一位小数

  师: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师:一米有多长?一分米呢?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一米长的线段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师:写成小数是0.1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板书:分米)

  师:3分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练习:0.8米是( )分米. 0.7米是( )分米 5分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同学互说

  (2) 认识两位小数

  师:一厘米有多长?米和厘米有怎样的关系?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师:写成小数是多少呢?(0.01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什么?(厘米)

  师:3厘米呢?18厘米呢?

  练习:33厘米是( )米?0.72米是( )厘米?

  (3) 比较这两组小数有什么区别?

  (4 )说自身的身高如何用小数表示.

  (5) 揭示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意义

  举例:1米31厘米=1.31米

  (三)质疑

  三、巩固练习

  1、 想一想,说一说

  (1) 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费是85.50元,就是( )元( )角.

  (2) 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3) 小明买了一盒牛奶,用了两个一元和一个5分,这盒牛奶( )元.

  2、猜谜语

  (1)长颈鹿高度可达5.8米.

  (2) 丹顶鹤体长1米2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3) 大象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吨.

  师;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你想说些什么?

  3、游戏:蜜蜂采蜜

  4、拓展:用2、6、8加小数点能组成多少个小数?

  四、课堂小结,浅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8-10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8-20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16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9-15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16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9-28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09-15

小学数学《分苹果》优秀教案06-23

优秀教学课件教案小学数学03-19

小学精选数学教案优秀范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