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28 14:08:5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数学教案15篇

高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有关证实和判定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熟悉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定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实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定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实,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非凡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熟悉、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本质,把握单调性的证实、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实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实,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实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熟悉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熟悉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实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轻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了解利用科学计算免费软件--Scilab软件编写程序来实现算法的基本过程.

  2. 了解并掌握Scilab中的基本语句,如赋值语句、输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能在Scipad窗口中编辑完整的程序,并运行程序.

  3. 通过上机操作和调试,体验从算法设计到实施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体会算法的实现过程,能认识到一个算法可以用很多的语言来实现,Scilab只是其中之一.

  难点:体会编程是一个细致严谨的过程,体会正确完成一个算法并实施所要经历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几个基本语句和结构

  1、赋值语句(=)

  2、输入语句 输入变量名=input(提示语)

  3、输出语句 print() disp()

  4、条件语句

  5、循环语句

  (二)几个程序设计

  建议:直接在Scilab窗口下编写完整的程序,保存后再运行;如果不能运行或出现逻辑错误

  可打开程序后直接修改,修改后再保存运行,反复调试,直到测试成功.

高二数学教案3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面向高二下学期的学生,主要是进行思维的训练。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过这些数学思维方法,但是对这些知识还没有进行概念化的归纳和专门的训练。学生不知道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时候还是会用一点,以以往的经验,学生一旦学习概念后,反而觉得难度大,概念混淆,因此,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设计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学生之间经过学习,交流,课后反复思考的,进一步深化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体会数学思维中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2. 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分析法综合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交流、分享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喜悦;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数学思维训练专题课,专门训练学生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分析法在数学中特指从结果(结论)出发追溯其产生原因的思维方法,即执果索因法。综合思维方法:综合是以已知性质和分析为基础的,从已知出发逐步推求位未知的思考方法,即执果导因法。这两种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思维方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是学生的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

  1. 情境的设计

  情境描述

  情境简要描述

  呈现方式

  趣味问题

  从前有个国王在处死那些犯了罪的臣子的时候,总是出一些这样那样的智力题给犯人做,用这种方法给那些更聪明的人一条生路,有一位正直的青年叫亚瑟,不幸得罪了国王,国王判他死罪,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这里有三个盒子,金盒,银盒和铅盒,免死金牌放在其中一个盒子内,每只盒子各写一句话,但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你要是猜中了免死金牌在哪个盒子里,就免你一死罪。”聪明的亚瑟经过推理而获知免死金牌所放的盒子,从而救了自己的命,请问亚瑟是如何推理的?

  网页

  2. 教学资源的设计

  资源类型

  资源内容简要描述

  资源来源

  相关故事

  通过有趣的推理故事,如“推理救命的故事”,“宝藏的故事,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上下载

  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嵌入了经过修改适用于本课的论坛,在线测试等。

  自行制作

  3. 教学工具:计算机

  4.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反思策略

  5.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五、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提出“推理救命问题”

  积极思考,寻找方法

  学习网站

  以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点明本节课的目的。

  2、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1、初试牛刀:让学生试做思维训练题。

  2、挑战高考题:在高考题中充分体现分析法,综合法。

  3、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总结

  学以致用:

  4、把本节的方法应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

  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网站

  1、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带着问题,自主、积极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

  2、超级链接控制性好,交互性强,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积累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总结概念,深化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归纳本节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并指出: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单只是一节简单的专题课,我们的同学在平常多留心身边事物,多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体会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并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网站论坛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概念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自主交流,知识迁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提出宝藏问题并指导学生利用BBs论坛进行讨论

  学生在论坛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网站论坛

  通过自主交流,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线测试,评价及反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利用学习网站制作一些简单的训练题目

  独立完成在线的测试

  学习网站

  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6、课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布置课后任务:在网络上收集推理分析的相关例子,在学习网站的论坛上讨论。

  记录要求,并在课后完成。

  网络资源和学习网站

  通过课后的任务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把思维训练延续到课堂外。

高二数学教案4

  一、课前预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出这些性质,并能具体估计双曲线的形状特征。

  二、预习内容

  1、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

  2。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的导出和论证。

  观察以原点为中心,2a、2b长为邻边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再论证这两条对角线即为双曲线的渐近线。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

  1、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异同点分析

  2、描述双曲线的渐进线的作用及特征

  3、描述双曲线的离心率的作用及特征

  4、例、练习尝试训练:

  例1。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解:

  解:

  5、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1)。定义(由学生归纳给出)

  2)。说明

  (七)小结(由学生课后完成)

  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按两种标准方程形式列表小结。

  作业:

  1。已知双曲线方程如下,求它们的两个焦点、离心率e和渐近线方程。

  (1)16x2—9y2=144;

  (2)16x2—9y2=—144。

  2。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实轴的长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x轴上;

  (2)焦距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y轴上;

  曲线的方程。

  点到两准线及右焦点的距离。

高二数学教案5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归纳推理的技巧,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美感。

  ●教学重点

  归纳推理及方法的总结。

  ●教学难点

  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其具体应用。

  ●教具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原理初探

  ①引入:“阿基米德曾对国王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

  ②提问:大家认为可能吗?他为何敢夸下如此海口?理由何在?

  ③探究:他是怎么发现“杠杆原理”的?

  从而引入两则小典故:

  A:一个小孩,为何轻轻松松就能提起一大桶水?

  B:修筑河堤时,奴隶们是怎样搬运巨石的?

高二数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几何意义。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基本不等式,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

  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掌握.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主要采取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用一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题1]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

  (二)探究问题,抽象归纳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形的角度----(利用多媒体展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

  数的角度

  [问题2]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学生讨论结果:。

  [问题3]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师生共同探索)

  咱们再看一看图形的变化,(教师演示)

  (学生发现)当a=b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他们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即.探索结论:我们得到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2.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问题4]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问题5]特别地,当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学生归纳得出。

  设计意图: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归纳总结】

  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3.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

  [问题6]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

  要证

  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

  显然,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中的等号成立。

  4.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符号语言叙述:

  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

  [问题7]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

  当a=b时,取等号,即;

  仅当a=b时,取等号,即。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几何直观。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

  CD⊥AB,AC=a,CB=b,

  [问题8]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教师演示,学生直观感觉)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2=CA·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

  4)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

  从形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具有特定的几何意义;从数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揭示了“和”与“积”这两种结构间的不等关系.

  [问题9]回忆一下你所学的知识中,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和”与“积”的结构?

  归纳得出:

  均值不等式的代数解释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它们的等比中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四)体会新知,迁移应用

  例1:(1)设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设AC=a,CB=b,

  ,过作交于,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吗?

  设计意图:以上例题是根据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中的难点和关键处设置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原有的平面几何知识,进一步领悟到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指导,师生归纳总结。

  (五)演练反馈,巩固深化

  公式应用之一:

  1.试判断与与2的大小关系?

  问题:如果将条件“x>0”去掉,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2.试判断与7的大小关系?

  公式应用之二:

  设计意图:新颖有趣、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探究钻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

  (1)用一个两臂长短有差异的天平称一样物品,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秤一次,将两次所称重量相加后除以2就可以了.你觉得这种做法比实际重量轻了还是重了?

  (2)甲、乙两商场对单价相同的同类产品进行促销.甲商场采取的促销方式是在原价p折的基础上再打q折;乙商场的促销方式则是两次都打折.对顾客而言,哪种打折方式更合算?(0≠q)

  (五)反思总结,整合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归纳,培养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从各种角度对均值不等式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根据情况完善如下:

  知识要点:

  (1)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的条件及结构特征

  (2)基本不等式在几何、代数及实际应用三方面的意义

  思想方法技巧:

  (1)数形结合思想、“整体与局部”

  (2)归纳与类比思想

  (3)换元法、比较法、分析法

  (七)布置作业,更上一层

  1.阅读作业:预习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书面作业:已知a,b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3.思考题:类比基本不等式,当a,b,c均为正数,猜想会有怎样的不等式?

  设计意图:作业分为三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阅读作业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思考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

  五、评价分析

  1.在建立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引导、启发,让学生逐步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每个问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力争提问准确到位,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使思考和提问持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思考有价值,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完善和加深。

  2.本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基本不等式在数与形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特别强调数与形的统一,教学过程从形得到数,又从数回到形,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对基本不等式得以深刻理解。“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是教师提一提学生就能够掌握并且会用的,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它的好处之后,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时去尝试使用,只有通过不断的使用才能促进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的再理解,从而达到掌握它的目的。

高二数学教案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

  (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即转体2周),“转体”(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3、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高二数学教案8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如何定义平面向量基底?

  (3)两向量夹角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定义向量的垂直?

  [新知初探]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条件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

  结论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基底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点睛]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①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②该平面内任意向量a都可以用e1,e2线性表示,且这种表示是的;③基底不,只要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都可作为基底。

  2、向量的夹角

  条件两个非零向量a和b

  产生过程

  作向量=a,=b,则∠AOB叫做向量a与b的夹角

  范围0°≤θ≤180°

  特殊情况θ=0°a与b同向

  θ=90°a与b垂直,记作a⊥b

  θ=180°a与b反向

  [点睛]当a与b共线同向时,夹角θ为0°,共线反向时,夹角θ为180°,所以两个向量的夹角的范围是0°≤θ≤180°。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作为基底。()

  (2)一个平面内有无数对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作为表示该平面内所有向量的基底。()

  (3)零向量不可以作为基底中的向量。()

  答案:(1)×(2)√(3)√

  2、若向量a,b的夹角为30°,则向量—a,—b的夹角为()

  A、60°B、30°

  C、120°D、150°

  答案:B

  3、设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以下各组向量中不能作为基底的是()

  A、e1,e2B、e1+e2,3e1+3e2

  C、e1,5e2D、e1,e1+e2

  答案:B

  4、在等腰Rt△ABC中,∠A=90°,则向量,的夹角为XXXXXX。

  答案:135°

  用基底表示向量

  [典例]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对角线=a,=b,试用基底a,b表示,。

  [解]法一:由题意知,==12=12a,==12=12b。

  所以=+=—=12a—12b,

  =+=12a+12b,

  法二:设=x,=y,则==y,

  又+=,—=,则x+y=a,y—x=b,

  所以x=12a—12b,y=12a+12b,

  即=12a—12b,=12a+12b。

  用基底表示向量的方法

  将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表示其他向量,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运用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对待求向量不断进行转化,直至用基底表示为止;另一种是通过列向量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利用基底表示向量的性求解。

  [活学活用]

  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D,BC边上的中点,且BC=3AD,=a,=b。试以a,b为基底表示。

  解:∵AD∥BC,且AD=13BC,

  ∴=13=13b。

  ∵E为AD的中点,

  ∴==12=16b。

  ∵=12,∴=12b,

  ∴=++

  =—16b—a+12b=13b—a,

  =+=—16b+13b—a=16b—a,

  =+=—(+)

  =—(+)=—16b—a+12b

  =a—23b。

高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文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课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文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课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件进行判断来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课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 巩固课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 2

  (六)作业P99 1

高二数学教案10

  [新知初探]

  1、向量的数乘运算

  (1)定义:规定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

  ①|λa|=|λ||a|;

  ②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

  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

  (2)运算律:设λ,μ为任意实数,则有:

  ①λ(μa)=(λμ)a;

  ②(λ+μ)a=λa+μa;

  ③λ(a+b)=λa+λb;

  特别地,有(—λ)a=—(λa)=λ(—a);

  λ(a—b)=λa—λb。

  [点睛](1)实数与向量可以进行数乘运算,但不能进行加减运算,如λ+a,λ—a均无法运算。

  (2)λa的结果为向量,所以当λ=0时,得到的结果为0而不是0。

  2、向量共线的条件

  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一个实数λ,使b=λa。

  [点睛](1)定理中a是非零向量,其原因是:若a=0,b≠0时,虽有a与b共线,但不存在实数λ使b=λa成立;若a=b=0,a与b显然共线,但实数λ不,任一实数λ都能使b=λa成立。

  (2)a是非零向量,b可以是0,这时0=λa,所以有λ=0,如果b不是0,那么λ是不为零的实数。

  3、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对于任意向量a,b及任意实数λ,μ1,μ2,恒有λ(μ1a±μ2b)=λμ1a±λμ2b。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一致。()

  (2)共线向量定理中,条件a≠0可以去掉。()

  (3)对于任意实数m和向量a,b,若ma=mb,则a=b。()

  答案:(1)×(2)×(3)×

  2、若|a|=1,|b|=2,且a与b方向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b=2aB、b=—2a

  C、a=2bD、a=—2b

  答案:A

  3、在四边形ABCD中,若=—12,则此四边形是()

  A、平行四边形B、菱形

  C、梯形D、矩形

  答案:C

  4、化简:2(3a+4b)—7a=XXXXXX。

  答案:—a+8b

  向量的线性运算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3(6a+b)—9a+13b;

  (2)12?3a+2b?—a+12b—212a+38b;

  (3)2(5a—4b+c)—3(a—3b+c)—7a。

  [解](1)原式=18a+3b—9a—3b=9a。

  (2)原式=122a+32b—a—34b=a+34b—a—34b=0。

  (3)原式=10a—8b+2c—3a+9b—3c—7a=b—c。

  向量线性运算的方法

  向量的线性运算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共线向量可以合并,即“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这里的“同类项”“公因式”指的是向量。

高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①求z的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解。

高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

  1.数字迷宫图十幅,信箱四个,口算卡片40张

  2.自制教学课件,教室场景布置,学生坐成4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老师指“数学乐园”场景布置)。大家想不想去呀可是在“数学乐园”的门口有四个信箱,需要每个小朋友当一回“小小邮递员”,把“数字娃娃”藏在你们抽屉里的“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就能进人数学乐园,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活动送信游戏

  1.分组送信。教室讲台上放四个标有数字的信箱,老师问:怎样才能把“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呢只要把“信”(即口算卡片)上的题目得数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信”送到标有这个数的信箱里。每个学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即口算卡片),在音乐声中分组走上讲台送“信”。注意:有的卡片上面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是没法送出的信。对于没有送出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不出去。

  2.检查送信游戏的正确性。学生投完信后,老师把四个信箱分发到四个小组(课前学生坐成四行),由小组长主持检查每个信箱里的口算卡片是否送对了,学生做手势表示对错进行检查,看有没有送错的信。对于送错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错了。各组检查完后,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检查结果。

  三、活动二起立游戏

  好啊,我们进人数学乐园啦!看,数学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在等着我们呢!老师出示包括乖乖虎、皮卡丘、机器猫的画面(课件),你们喜欢它们吗让学生分组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全班坐成四行,每行10人,各行报数(同时进行)。

  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点击小动物图案,出示下列四题:

  1.请这一组的前面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请第四个小朋友拍四下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

  2.请从前往后数第五个小朋友站起来,:你前面有几个小朋友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你这一组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从前往后数第六个小朋友站起来。不许往后看,你知道你后面有几个小朋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请从后往前数第二个小朋友站起来。你这一组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活动三数字迷宫

  前后左右四人为一个小组,每组发“数字迷宫”图一幅。说明:“数字迷宫”有一个人口,两个出口,由数字1-9组成,从人口到出口必须按1、2、3、……9的顺序走。四个小朋友讨论不同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画出路线图,比一比看哪组想的路线最多画完后,分组统计出本组所画路线的条数,用水彩笔写在图的右下角,然后与别组交换统计路线的条数。

  老师把每组的迷宫图贴在黑板上进行评比,小黑板上出示条形统计图的网格.每组组长上台,根据本组画的条数的多少,用小正方形贴出直条。

  全班看图讨论下列问题:看___组想出的路线最多,第一名是二___组,画了___种方法;第二名是___组,画了___种方法;第三名是___组,画了___种方法;一组和___组画的同样多;___组比___组多画___条;___组比___组少画___条;

  五、总结:

  今天,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得开不开心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以后我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评析: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这里,数学得到了升华。数学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数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我想,这篇教学设计,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作了最好的解读。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到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并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体现了“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我所执教的这节一年级《数学乐园》活动课除体现了以上宗旨外,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以游戏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面临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其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游戏教学在贯注“乐学”思想方面是独领风骚的。它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游戏,是学生乐于学习之“源”。在这个“源”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展现了学习的智力背景,鼓舞学生自动求知。它有感性认识的坚实基础,也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它调动与调节学生左、右脑同时投人学习,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顺利开展认知活动。教学开始,便以“玩”导人,先“玩”“送信游戏”,再“玩”“起立游戏”,接着“玩”走“数字迷宫”,最后结束时还许诺下次带学生到“数学乐园”里来玩。这一系列的“玩”做到了有序牵引,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玩兴”,愉快而轻松地复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2、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而活动课,更应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这节课便体现了这一点。第一个活动,全班学生参与“投信”,立即形成了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兴奋情绪受到激发。在第二个活动中,虽不是人人火爆,但做到了:一人表演,全班监督;一组参与,全班评价。第三个活动,处于“静态”的活动中,全班分组,人人以“笔”代“走”,画出走迷宫的路线。这样,这节课的学生参与率为百分之百,做到了参与内容广,参与时间长,教学效果好。

  3、以知识为主流,面面俱到。活动课仅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内容才是活动课的实质。这节课为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的认识,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个游戏中。第一个送信游戏,以计算为主,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对应的信箱,一部分“死信”(结果无对应信箱)需作出不可投的判断,对误投的要订正处理,对投信的质量全班作出评价。第二个活动,巧妙地把前面与后面的位置问题、基数与序数的问题、加法和连加的问题,都安排在直观的对比中和活动的氛围中进行处理和巩固。第三个活动是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以顺序的认识为根本,走出不同的路线,认识不变中有变,并辅以简单的统计,复习最多与最少、同样多与多(少)几。这三个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孕伏了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大容量的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4、以媒体为主向,项项直观。活动课是一种实践,实践需要媒体、需要直观,这一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媒体和直观。执教者首先考虑了活动课的氛围,精心布置了场景,使学生亲临其境;其次,打破教室组织结构,去掉桌子,改坐四行,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第三,准备了不少实物道具,让学生实际操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执教者精心设计制作了电脑软件,其形式和形状都新颖、可爱,使学生在现代媒体中接受“美”的教育。

  总之,这是一节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低年级数学活动课。

高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xx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xx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xx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例题:

  (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实轴长为,焦距为。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高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即转体2周),“转体”(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8.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课后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高二数学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推理是高考的重要的内容,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由于解答高考题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将会渗透到每一个高考题中,考察推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既可能在选择题中和填空题中出现,也可能在解答题中出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及特点,会将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演绎推理在数学证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演绎推理的含义与三段论推理及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演绎推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填一填:

  ① 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 ;

  ② 太阳系的大行星都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冥王星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因此 ;

  ③ 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xx是奇数,所以 .

  2.讨论:上述例子的推理形式与我们学过的合情推理一样吗?

  3.小结:

  ① 概念: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____________.

  要点:由_____到_____的推理.

  ② 讨论: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有什么区别?

  ③ 思考: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它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小结: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举例:举出一些用三段论推理的例子.

  例1:证明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

  例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D,E是垂足. 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

  当堂检测:

  讨论: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结论是什么?

  讨论:演绎推理怎样才能使得结论正确?

  比较: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演绎推理是以下列哪个为前提,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方法( )

  A.一般的原理原则; B.特定的命题;

  C.一般的命题; D.定理、公式.

  2.因为对数函数 是增函数(大前提),而 是对数函数(小前提),所以 是增函数(结论).上面的推理的错误是( )

  A.大前提错导致结论错; B.小前提错导致结论错;

  C.推理形式错导致结论错; D.大前提和小前提都错导致结论错.

  3.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

  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和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B =180B.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

  4.补充下列推理的三段论:

  (1)因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又因为 与 互为相反数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 =8.

  (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因为 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 是无理数.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