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13 16:54:4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讲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应该找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56页的例题重点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对照着人民币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一分一分地数,一角一角地数,结合生活经验,认识“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化成 几角(几角化成几分),或几角聚为几元(几分聚为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最初,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前测,只出了3个小题。

  (一)、前测试题:

  1、在○里填上“>”“<”“=”

  1元○1角 1角○1分 1元○1分

  2、老师要把1角钱换成几分几分的硬币,

  你应该给我( )分才和我的钱同样多。

  3、1个生字本5角钱,你有1元钱,售货

  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钱?

  (二)、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钱。第二题正确率是43.75%(

  32人受测,14人正确),18个出错的学生给我几分的都有。第一题是65.63%(

  32人受测,21人正确),11个出错的学生都填的“=”。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了解到学生很清楚1元=10角,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对于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号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人民币三个单位的大小,还有就是受到了“数字1”的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3、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出元、角、分的进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元、角、分的进率。

  ⑴ 认识1角=10分

  ①师:(举起1角纸币 )这是…,我想把它换成以分为单位的零钱,你能换给我吗?

  ②生思考换钱,老师找典型的收上来几份,追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这么多?

  ③当孩子已经知道1角=10分之后,再把没有反馈的换法也一一说出来,巩固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⑵认识1元=10角

  因为在前测中学生对1元=10角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是1元,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用1元钱买一瓶8角钱的酸奶,问要找回多少钱的情境。从而引到换钱的游戏中,问学生把1元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有多少种换法。

  ⑶1元=100分

  探究1元=100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层次的练习我设置的比较简单,只是单名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 )分等)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 “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可以这样想”的填空 ,(可以这样想:1角=( )分 7角就是( )个10分 就是( )分)最开始扶着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层次的练习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1元钱买学具,你打算怎么花掉这1元钱。在这个活动中,即巩固了1元=10角的进率,又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的教育。

  我自己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上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很好只有个别学生老是在读数写的时候把汉字写成数字。还需加强辅导。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用迁移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来口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优化大数加小数的口算方法。

  3.在交流、合作中,初步具有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路: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铺垫

  新的一年快到了,老师想带大家去儿童乐园,想去吗?这里有几张入场券,成功闯过下面三关的小朋友就能拿到免费的入场券。

  (1)第一关(拆一拆)

  10(8,)10(7,)10(6,)

  (2)第二关(算一算)

  9+4=9+5=9+8=

  9+6=2+9=9+3=

  说一说9+4的计算过程。

  (3)第三关(说一说)

  8+2+4=147+3+2=126+4+7=17

  二、情境引入,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恭喜大家!这么多人都拿到了儿童乐园的入场券,没拿到的,也别泄气,后面还有机会。你们知道儿童乐园都有什么好玩的吗?

  碰碰车8元激流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在上述项目中选择不同的两项,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1)要求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怎样列式?(8+5)

  (2)8+5=□你是怎么算的?(有困难的小朋友可借助小棒)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

  ①从8开始,接着数9、10、11、12、13;

  ②从1开始数,1、2、3、4、5……、13;

  ③用小棒从左边拿出2根放在右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④用小棒从右边拿出5根与左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4)摆一摆

  请用小棒操作的同学到台前摆给大家看一看。

  追问:为什么要从左边拿2根放在右边?为什么要从右边拿5根放在左边。

  (5)体验算法:出示儿童乐园的游戏项目:

  碰碰车8元激游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选择不同的两项,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算的。

  学情预设:

  ①玩碰碰车和激游涌进一共多少元?8+7=□

  ②玩碰碰车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8+6=□

  ③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8+5=□

  ④玩碰碰车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8+4=□

  ⑤玩激游涌进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7+4=□

  ⑥玩激游涌进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7+5=□

  ⑦玩激游涌进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7+6=□

  ⑧玩旋转木马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6+5=□……

  (6)优化算法

  ①7+6=□,请你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

  为什么把6拆成3和3.

  ②回顾比较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用凑十法。

  不同点:9加几是把9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

  8加几是把8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

  7加几是把7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3和几;

  6加几是把6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4和几;

  ③优化算法:

  在做8、7、6加几时,可用“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大家认为哪一种方法方便就用哪一种方法计算。

  (7)你觉得玩碰碰车和过山车一共多少元?

  8+9=□(说一说你的算法)

  学情预设:

  ①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和7合起来就是17

  ②因为9和8=17,所以8+9=17

  小结:在做计算时,可用“凑十法”来计算比较快,也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1.摘星星

  8+7=★4+8=★8+3=★2+8=★

  8+6=★9+8=★8+5=★8+8=★

  (1)指名算,划线的要求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生独立在书上算

  (3)校对

  2.想想填填。

  8○6=149○8=178○4=13

  8○6=29○8=112○7+7

  6+5○=105+8○7+6

  四、归纳小结,完善认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8、7、6加几的题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42、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动手做(三)》一年级数学教案。

  2.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想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每人准备8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3幅简笔画,彩色纸若干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像,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

  2.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他们像什么。

  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1.请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试折。)

  教师:你是怎样折的呢?(请学生陈述。)

  教师:这两部分一样大吗?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2.接下来拿出2号图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呢?

  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学生展示、汇报。)

  3.教师: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师板:1折,2剪,3比。)

  4.教师:请拿出你的3号、4号图形,说出是什么图形?

  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看谁的方法多?

  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小学数学教案《《动手做(三)》一年级数学教案》。

  学生试折。

  学生陈述。

  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圆形。

  学生展示、汇报。

  生答。

  学生回答:正方形。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一种横折,一种竖折,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5.教师:怎样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三、拼一拼。

  1.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0页,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成的?拼成的图形像什么?

  2.教师: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请你动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3.教师: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

  选择有创意的能构成一幅情境的图形粘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说像什么,再请作者介绍一下。

  四、折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1.教师: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2.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五、自由创作。

  1.教师: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

  2.教师: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你有几种方法?(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

  3.教师: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课后总结

  展示不同的折法,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比。

  同桌说一说

  学生拼图。

  学生拼好后,粘在大白纸上。

  介绍给同学们。

  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青蛙或纸鹤)的?

  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学生剪,剪好后说一说。

  发挥想像,自由创作,展示作品。

一年级数学教案5

  课题七练习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1~3题,口算练习。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做练习,复习一下我们所学的知识。

  二、练习:

  1、口算练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30+8= 40+3= 55-5= 90+9=

  45-5= 60+6= 48-8= 70+2=

  80+6= 77-7= 24-4= 50+3=

  26-6= 48-8= 80+4= 31-1=

  2、完成练习八1~3题。

  (1)第1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①所填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

  ②67接近60还是更接近70?62呢?

  (2)第2题:这是一道按要求排列数的题。

  把下面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想一想:从小到大排列,要把什么样数放在最前面?什么样的数放在最后面?

  学生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中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比较大小的题。

  帮小蜜蜂回家,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①大于60的数有哪些?

  ②小于60的数有哪些?

  三、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40、63、70、19、29、36、38 19、29、36、38、40、63、70

  课后小记:

  课题八练习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4~8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做练习,完成练习八余下的练习。

  二、完成练习:

  1、第4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根据小青蛙说的话,估计一下它吃了多少只害虫。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教师提出要求:统一计时,完成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

  3、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教师读题,学生明确要求。一个学生说:“有40个学生,3个老师。”教师提出问题:“每人一瓶矿泉水,45瓶够吗?”

  (2)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要知道45瓶矿泉水够不够,要先算出什么?怎样算?

  (3)指名说自己的想法。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按照数的顺序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

  5、第8题:这是一个游戏形式的估数的题。

  估一估,猜一猜。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带学生猜一个数。

  (2)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该项活动。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一种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练习

  40+3=43(人)43<45

  课后小记:

  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进行初步的归纳。

  教学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写出得出做的表;学生:数位板,小圆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忆一下: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出示计数器:

  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3、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二、学生活动:

  1、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2、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

  (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

  (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教师提出要求: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

  每组4名小朋友3名在数位板上摆圆片,1名小朋友对摆出的结果进行综合、记录。

  3、全班一起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引导学生讨论一下问题:

  (1)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十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十20?

  (2)记录摆出的数是需要注意什么?

  (3)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4、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活动:分别用3、4、5、6、7、8、9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

  5、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6、教师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出下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

  0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3839

  40414243444545474849

  50515253545556575859

  60616263646566676869

  70717273747576777879

  80818283848586878889

  90919293949596979899

  三、小结:

  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摆一摆想一想

  0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3839

  40414243444545474849

  50515253545556575859

  60616263646566676869

  70717273747576777879

  80818283848586878889

  90919293949596979899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21页的单元主题图。

  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黑板上贴出例1的图形。

  师:这些东西小朋友见过吧,对了,这是同学们经常用到的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类,你能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等。分完后让学生在上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并把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师:小朋友们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老师唯独对按形状分的这种分法感兴趣,像这样按形状分的小朋友举手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吗?

  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出这边分出来的是长方形,这边分出来的是正方形。这时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学生说出这面的图形要长一些,这面的图形要方一些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可能说这样分的依据是这边的图形要方一些,这面的图形没有这样方。

  师:小朋友们说出了自己分类的想法是这些图形要方一些,什么叫方呢?小朋友们用这面的方巾或生字卡片对折一下,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斜角对折,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操作后说自己的发现,四边都是一样长的。

  师:用算式卡片斜角对折,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吗?

  学生:不一样长。

  师:对了,方方的图形四边都是一样长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这边的图形也有四条边,但它的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这种图形不是正方形,这种图形是什么图形呢?对了,同学们叫它长方形。

  师边讲边把正方形类的和长方形类的分别用椭圆圈起来(如图)。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个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它们都叫正方形呢?

  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图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条边都一样长。

  师: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还有四个尖尖,师给学生纠正说这尖尖的是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师:看看这些长方形的东西呢?它们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直直的边,都有四个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给人正正方方的感觉;而长方形有的边不一样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把以上的物体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图形让学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师把上面没有颜色的图形移一个下来,在下面标上长方形的字样;再移一个正方形下来,在下面标上正方形的字样。

  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哪些物体?哪些物体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上学期学过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估计学生要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与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师:既然有关,就把它们请到桌面上来吧。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看看这些物体,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时师拿出一个两边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话纠正为“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师:既然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体来画正方形吗?画一个试一试。抽一个学生先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把正方体“印”在黑板上画正方形;然后学生独立在本子上用正方体的学具画正方形。

  师: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学具画正方形,你还能用长方体的学具画长方形吗?试一试。

  学生画长方形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出示下图。

  师:这时应该圈哪个图形呢?为什么要圈这个图形?学生回答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好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围的正方形的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并指一指围成图形的4个角。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第4题和第6题。其中第4,6题都只要求学生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就行了。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的第1小题。

  (4)指导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图,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回答略。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月饼图、题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单元主题图

  1、观察图画,说出图意,列出算式。

  2、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相机引入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复习引入新课

  谈话:中秋节快到了,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要吃什么?(月饼)

  (1)如果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口答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8÷4=2(个)](2)如果现在有80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同时出示月饼图。

  三、探索新知

  1、提问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0÷4

  2、学习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计算。

  (2)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点拨。

  3、巩固练习:口算卡片。

  四、学习例2

  1、分析题意月饼图,学生观察。让学生明白要把这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36÷3。

  3.探索算法提问:试试看,你能计算出36÷3的得数是多少吗?

  (1)小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讨论结果:①看图分一分。先分整盒的月饼,每组1盒(10个),再分单个的月饼,每组2个。两次合起来每组一共分得12个。②竖式计算。抽生板书:结合分月饼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分3盒月饼,就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30)去除以3商是10(1个10),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表示1个10)。30减30得0,这里不需要写出来。再分剩下的6个月饼,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去除以3商2,写在商的个位上(表示2个1)。6减6得0,表示全部分完。

  4.及时巩固练习竖式计算69÷3=86÷2=48÷4=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五、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提问: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1)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

  48 -15= 91-3=

  34-22= 23- 5=

  56-34= 42-9=

  47-27= 72-7=

  2、交流:从每组中找一道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

  二、探究新知

  师:看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生2:小:亮比小东少跳几下?

  生3: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

  1、合作探究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1)学生独立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40-28=)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估计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28看成30,40-30=10;

  ②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计大了?哪些把差估计小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差估计小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30,减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②把差估计大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20,少减了,剩下的就多了。

  说明正确的结果应该比10大,比20小。

  2、探究算理。

  (1)尝试计算“40-28”的得数是多少?

  (2)交流算法。

  ①40-20=20,20-18=2;

  ②40-30=10,10+2=12。

  ③用竖式计算:

  4 0- 2 8 1 2

  让学生一边拨计数器一边说理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1)个人试做。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算法:

  (1)32-20=12,12-8=4;

  (2)32-30=2,2+2=4;

  (3)30-28=4,2+2=4;

  (4)28+( )=32;

  (5)用竖式计算。

  2、完成课本第78页,“算一算,说一说”中的题目。

  3、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课,先给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吴,今年34岁,身高155厘米,体重46千克,家住东山大道138号,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车。我平时喜欢听歌,这不刚买了个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们能象老师这样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吗?(指名说一说)

  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可真多,你们会数数吗?谁能从1数到20?(指名数)

  谁能接着往下数?(数字接龙数到100)

  除了一个一个地数到100,谁还有其它的数法?(指名2个2个地、5个5个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

  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数100以内的数

  课件演示主题图:春天来了,草原上来了许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数数看吧!(学生翻看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

  汇报一下你们数得结果吧!(100只)100可比我们以前学的数多得多呢,你们是怎么数的呢?(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三、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物品,数出100个来,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个,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数的,并展示自己的物品。

  四、数的组成

  老师在黑板上摆小棒,学生观察,并说说一共摆了多少根。

  师:谁能说说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先摆了2个十根,再1根1根地摆了9根)那么2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师:你们能照老师的样摆一摆吗?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摆出来,并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的习题。

  六、游戏

  数字接龙:老师报一个数字,学生接着数出它后面的5个数或前面的5个数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经典教案汇总四:《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及实践运用

  课前准备:

  口算卡、教学挂图(自制)、小红旗、小棒

  教学流程:

  一、沟通交流、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进行口算练习

  师:小朋友们,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夺红旗比赛

  ①、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写数。师:小朋友,加油啊,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写数。

  ③、诱导学生说说以上几个数的组成。

  3、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还想不想解决更好玩的问题呢?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二、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能告诉大家,他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正在买东西呢!

  生2:……

  师:说得好!图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欢喝牛奶啦!这几天,小明表现得特别好,特别听爸爸、妈妈说的话,他妈妈很高兴,就带小明到商店去买牛奶。售货员阿姨先给小明妈妈30瓶牛奶,再给小明2瓶牛奶。现在,老师想问大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3:小明喝了2瓶,还剩多少瓶?

  师:你们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吧!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和“还剩多少瓶?”的问题板书,逐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30+2

  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一共买了32瓶牛奶,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谁来说说?

  生:妈妈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问“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妈妈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来,一共是32瓶。

  师:你真棒!那谁来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30+2=32

  3、教学32-2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妈妈一共买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下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2=30

  师:谁能告诉大家,32-2=30,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算法,鼓励学生上讲台摆演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4、教学2+30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现在老师想再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板书:2+3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知识点拔

  师: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变换了一下数的位置而已,所以“2+30与30+2”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四、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

  ①、教师先摆小棒,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算式,并计算

  a、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6根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摆演,集体纠正。

  b、先摆3捆与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师先写好算式,让学生摆

  a、30+5=b、6+40=c、46-6=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板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集体纠正。

  ③、“小老师”写算式,学生摆小老师写算式,学生跟着摆,小老师评价。

  2、看图列算式

  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图:

  先摆摆出

  再摆拿走

  一共□○□=□还剩□○□=□

  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最后集体纠正。

  五、巩固与拓展

  1、数学小游戏(小马过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师:真是好样的!你们个个都乐于助人,都是好孩子。(边说边贴出游戏图)

  师:“三月三”快到了,马妈妈叫小马把节日的礼物送给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边,小马必须算完这些题,才能到达外婆家。小马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上的题目,最后的三道题为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要鼓励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算。

  师:同学们的数学学得真好,轻轻松松就能用自已的知识帮助小马做一件好事,小马和外婆都非常感谢你们,还祝你们“三月三”快乐。

  2、小结

  你们今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

  (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字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一堂非常关键的课,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学生的计算方法就会有所不同,因此,要鼓励学生有个性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学过程

  活动一: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动物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原来是小羊嘟嘟在过生日。小羊嘟嘟特意安排了一个庆祝会。小羊嘟嘟的好朋友来了。它们有的送来了蛋糕,有的送来了鲜花。小兔白白把家里的所有的牛奶都带来了。小狐狸点点看到其他小动物都带来了礼物,而自己却两手穿空空,觉得不好意思,也赶紧跑回家去把家里剩下的牛奶全都拿来了,不好意思地说:“小羊嘟嘟,我没有准备礼物,这几瓶牛奶送级你。”小羊嘟嘟开心地笑了:“谢谢!”看着小兔白白和小狐狸点点送的牛奶,小羊嘟嘟想:现在我有几瓶牛奶呢?

  活动二:组织手操作,小组讨论反馈

  1、看画面说图意。

  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图意:

  小兔白白送来9瓶牛奶,小狐狸点点送来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

  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

  (学生可发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办要能表达出图意就行。培养学生提问的肥力,逐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2、根据复述的图意,引导学生列出等式:9+5=

  3、探讨算法。

  师:你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小羊嘟嘟算一算到底有几瓶牛奶呢?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可以通过直接看算式用凑十的方法,也可以用学具(小棒、纽扣等)代替牛奶瓶进行操作。

  先自己说一说、摆一摆,再小组合作,汇报自己的想法。小组汇报时要求学生做到:

  (1)仔细听其他同学的算法,如果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2)在汇报时如果用到小棒,最好能边摆边说,而且要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集体汇报后,与以前学的不进位加法进行比较。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逐个数数。如从9开始一个一个地数,一直数到14。

  (2)半按群数数。如从9开始数,接着10、12、14跳到数数。

  (3)用凑十法计算。这部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较好,数感比较强。

  (4)圈十按群计数:

  ①把5根小棒分成1根和4根,1根和9根凑成10,10根加4根合起来是14根。

  ②把9根小棒分成4根和5根,5根和5根凑成10,10根加4根合起来是14根。

  活动三:故事延伸,方法迁移

  刚才小朋友们帮助小羊嘟嘟解决了问题,小动物们都很高兴。长颈鹿哥哥还想请你们帮帮忙,算一算:9+3=、7+9=。

  分小组活动,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做好后再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特别地逐个数数的同学通过练习是否掌握了凑十法。

  活动四:实践运用

  1、圈一圈、算一算。

  师:长颈鹿哥哥的问题没有难倒我们。小鸟姐姐又送来了一封信,里面有四道题,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做一题,并把你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四人全部完成后算顺利通过。

  2、小猫钓鱼。

  师:猫妈妈带着小猫到河边去钓鱼,这一次小猫钓鱼可认真了。猫妈妈钓的鱼放在大鱼缸里,小猫钓的鱼放在小鱼缸里。小猫心里可高兴了,它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说大鱼缸里有几条鱼,小鱼缸里有几条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说法:

  ①猫妈妈和小猫一共钓了几条鱼?

  ②猫妈妈比小猫多钓了几条鱼?

  ③小猫比猫妈妈少钓了几条鱼?

  ④小猫再钓几条鱼就和猫妈妈同样多?

  活动五:游戏活动

  事先准备1~10的卡片,游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示范做,然后再分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考虑到有些班级学生比较多,集体做这个游戏的效果也许不太理想,也可以把这个游戏改变成其他方式。

  参考游戏:“比比谁算的多”(小组活动)

  先在小纸片上分别写1、2、3、4、5、6、7、8、9、10这十个数。然后折起来,用抓阄的方式,抓到几就把它与9相加,4人小组在一分钟里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多。

  课后么

  1、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愿望和兴趣,学生回答得地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统一规范的语言来训练学生。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听、说、想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差异性和活动性,达到“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在本堂中。教师对课本中出现的几种方法不一定要逐一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

  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认识整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看,他来了。(大屏幕上跳出一个小熊:嘿,大家好,今天我准备帮我叔叔照看一下钟表店,跟我来看看吧!)

  大街上的店可真多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店是小熊叔叔的钟表店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

  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因为钟表店里有好多钟表。)

  小朋友们都是在哪儿见到过钟表呢?(相互交流)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钟,钟的作用可大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认识钟表

  1、(出示钟表店门上的一个钟),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说一说)(长针、短针、数字、方格)

  我们把长针叫做分针,短针叫做时针(板书)

  2、你能在学具钟上找出时针和分针吗?(同桌相互指一指,再让学生指出老师模型钟上的分针和时针。)

  认识整时

  钟面上用时针和分针来表示时刻,那么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呢?有谁知道?

  (出示7时整钟),再点击出示一组钟(1时、4时、)让学生认,学生快速认出后,哎呀,你们真聪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认出这些时间呢?是啊,小朋友们是怎么认出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的呢?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吧。(一起来交流认识整时的方法。)

  小熊: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知道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那下面的钟面各表示几时呢?

  配场景的钟8:00(升国旗)11:00(放学)4:00(体育活动)(中的时针和分针在转动)学生认一认,并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数学上说8时,生活中一般说成8点。)

  拨一拨

  小猫说:“钟真好,我也要买一个。”小熊说:“现在是2时,你能拨出这个时间吗?”小猫说:“能。”

  小猫会拨了,同学们会拨吗?试一试

  同学们试拨,请一个小朋友到老师的模型钟上拨一拨,并演示拨钟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把分针拨到12,再把时针拨到2。

  请小朋友们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并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干什么。(结合情景进行时间教育)

  修一修

  看着小朋友们又说又拨的,小狗有点急了,它说:“我也要拨一个3时,可是我,我,我怎么拨啊?”我们来看看它的钟表怎么啦?(老师展示一只缺少分针的钟,时针指着3时的钟)看怎么啦?(生:缺少分针)应该如何添呢?请同学到黑板上为它添上分针,(出示3根针,分针、时针、还有比时针还短的一根),让学生在展台上贴针,我们书上也有象这样的缺少分针或时针的钟,同学们也来帮忙添一添吧!(让学生做书85页第5题,为时钟添上分针和时针)做完后选择一些到展台上点评。

  认识大约几时

  去年在我国有一件大事,神舟6号飞船10月12日成功发射,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你们想看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成功发射的情景,感受那激动的时刻吧!

  出示视频

  出示3个钟面小结:

  (1)9时时钟闪烁。火箭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2)发射前的准备时钟接近9时,讨论现在是几时?(正好是9时吗?)接近9时可以称为大约9时(大约闪烁)

  (3)发射升空后是九时多一点,这时又是什么时候!还是9时吗?(九时多一点,也可以称为大约9时)

  神舟六号是九时发射的,准备发射时是九时差一点,发射升空后是九时多一点,像这些接近9时的,我们可以说成大约9时。

  认一认生活中的大约几时与整时。

  小熊看到一(1)班的小朋友们这么聪明能干,他很想知道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一起来告诉它好吗?

  出示一组生活场景,并伴有时钟。(大约6时小朋友起床,大约8时同学们做操,10时同学们正在学习,12时吃午饭,大约7时同学在灯下写作业,10时同学们已经进入甜美的梦乡)

  定格两组画面(10时同学们正在学习与10时同学们已经进入甜美的梦乡),小熊说:“一个正在上课,一个已经进入梦乡,怎么钟上显示的都是10时呢?”请同学说一说原因(上午10时与夜里10时)

  一天有24小时,时针一天走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

  5、小熊说:“你们真棒,钟表店里还有一些钟,你们认识吗?(出示一组钟表:电子钟,只有3、6、9、12数字的钟,没有数字的手表,显示罗马数字的钟)(介绍电子钟,哪些地方见过的)不管钟面上有没有标出数字,我们都可以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知道是几时或者大约是几时!

  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平时利用时间的情况满意吗?今后有什么打算?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10-11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3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2-28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8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14

一年级认数数学教案08-26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2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1

西师一年级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