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12 15:43:0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简洁地表达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6的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课件呈现儿童乐园的场景并定格在木马转盘上)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再让6人到前面来。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 65 63 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各自做题,把得数填在书上,共同较对。

  2、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A 6个2相加是多少?

  B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让学生去观察图再进行讨论并集体讨论。

  5、课堂作业,做想一想第三题。

  四、总结评价。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作业设计:

  1、 62= 36= 64= 65=

  46= 66= 56= 63=

  2、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应用题专项练习。

  1、杨教授要领会稿费4300元,根据有关规定,超过800元的应按收入的5%交个人所得税,他应交税多少元?

  2、京华超市有草鱼180千克,卖出它的后,剩下的草鱼重量相当于虾的90%,超市中有虾多少千克?

  3、A、B两地相距8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已行了 ,再行多少千米正好到达B地?(4分)

  4、某饮料厂六月份生产饮料180箱,比原计划超产30箱,超产百分之几?

  6、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剪开的圆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分)

  7、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0%,甲比乙早小时到达A、B两地的中点,当乙车到达中点时、甲车又继续向前行驶了25千米到达C点,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一座桥实际造价2100万元,比原计划多用了 ,原计划造价多少万元?

  9、扬桥村要挖一条480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60%,第二天挖了 ,两天共挖了多少米?

  10、一堆煤,第一天运走的吨数与总吨数的比是1:4,第二天运走4.5吨后,两天正好运走了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吨?

  11、两个车间共有150人,如果从外地调入50人到第一车间,这时一车间的人数是二车间的 ,二车间原来有多少人?

  12、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先写出切合题意的关系式,再列方程,不用解答)

  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方程,不用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箱香皂,卖去24块,正好是全箱的 。这箱香皂有多少块?

  线段图:

  只列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4、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然后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 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 2重复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 100.01 0 10000000 -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 个。( )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

  3. 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 )和( )。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 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2、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3、引出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

  长方形鸟巢(能把每条边都剪下来、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五边形鸟巢、六边形鸟巢、一个长方形留着竖着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温暖的春天来了,小鸟也出来了。大家看(课件)。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温暖舒适的巢穴,小鸟高兴地似乎在唧唧喳喳的叫着。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还要给小鸟做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为小鸟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老师就为小鸟做了几个小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鸟巢。

  (一)长方形。

  1、探索长方形的边特征。

  (1)你知道这个鸟巢都是用那些图形的纸卡做出来的吗?(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2)是吗?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个鸟巢每一面的纸卡拆下来,你们好好观察观察。(把鸟巢拆开,把每一个面都贴在黑板上)

  (3)好,先看这个面,他是什么图形的?(长方形的)

  (4)对,这就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可是长方形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的小秘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先来找他的边的秘密。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5)拿出长方形,你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或者用手折一折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小组四人边量或折边记录,看长方形的边究竟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是量的就请记录到量1的表格中,如果你是折的,就请记录到折2的空里。开始!【生操作、交流】

  (6)谁来交流你们组找到的有关边的特征?【长方形的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一样长,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量的】【把你们组是怎么量的展示一下】【这条边长20厘米,这条边也长20厘米。这条边是15厘米,这条边也是15厘米】

  (7)是不是他们组的长方形凑巧有这个现象呢?还有谁是用测量的方法的呢?【你来展示你们组是怎样测量的】【这条边长15厘米,这条边也长15厘米,这条边是12厘米,这条边也是12厘米】【所以,它们俩一样长】

  (8)看来,这个特征应该是真的。那么还有用折的方法吗?【我们组使用折一折的方法】【你们组是怎样做的】【我们是先把他们俩对折,他们俩一样长,再把它们俩对折,也是一样长】【嗯,如果像这样,叫这两条边完全重合,那说明这两条边是相等的,而这两条边呢,也是完全重合,就是相等】。

  (9)和他们组发现的是一样的特征的举手!看来经过好几个组的验证,这个特征是真的。

  (10)对,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总结了一个规律:长方形的这两条边相等,这两条边也相等!经过自己动手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一定记忆非常深刻,对吗?

  (11)刚才我们找到了几组相等的边?【2组】

  (12)这两条边就好像我们俩这样,我们这是?脸对着脸!对,叫做相对!那么他们叫做什么样的边?【对边】

  (13)真聪明!所以说,长方形边的特征就是【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我们来给这四条边起个名字。来,看这组对边和这组对边,哪一组比较长?

  (2)对,这一组较长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板书:长这一组较短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板书:宽

  (3)长方形有几条长?板书:【2条】。几条宽?板书:【2条】。

  3、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1)你能指出黑板的长吗?你能指出黑板的宽吗?

  (2)你能找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吗?宽呢?

  (3)看来不是横着的这个边就是长。重点要看谁更长!

  4、探索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有几个角呢?那么长方形的这四个角又会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直角】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着像】

  (3)嗯,有依据的猜测和估计是可以的。那么,要看看我们估量的是不是准确,我们就要用什么文具来帮忙验证长方形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对,三角板上的直角】【那还等什么?小组开始吧!】

  (4)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吗?谁来演示你们组的的`测量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授课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p101——10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 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1、涂色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3表示?

  2、你知道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3、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4、你知道空白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吗?

  二、出示例一:同样大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分呢?(平均分)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强调: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占其中的1份)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

  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为什么可以用3/4表示?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3个1/4)

  请多位同学说,同桌互说。

  那3/4怎么写呢?自己写在草稿本上,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

  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3表示什么?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呢?

  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涂了几份?你是怎样想的?(5/6是5个1/6,所以要涂5份!)

  比一比

  谈话:整数之间有大小的比较,分数之间也有大小的比较,那么分数之间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分数3/5和2/5,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来比较他们的大小,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折一折,比一比。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吗?(比的标准要相同)

  那3/5可以怎样表示?2/5呢?

  3/5是3个1/5,2/5是2个1/5,3个1/5>2个1/5,所以3/5>2/5

  做一做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12-24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