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0 19:02:1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写出12、3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教学新课

  1、提出课题:“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把12、30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60,分别分解质因数。

  212230260

  26315230

  3515

  5

  12=2×2×3

  30=2××3×5

  60=2×2×3×5

  观察上面各数分解质因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最小公倍数60的质因数里,包含了12和30公有的质因数2、3,还有12独有的质因数2,30独有的质因数5。)

  3、利用上面的情况,用简便方法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1230………用公约数2除

  3615……….用公约数3除

  25……..只有公约数1,不必再除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

  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也可以这样表示:

  [12。,30]=2×3×2×5=60

  4、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的()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然后把所有的()和()连乘起来。

  5、尝试练习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6,33和22,16和20,36和54,30和45,10和15

  三、教学求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

  在下面各组数中找出倍数关系,互质关系

  12和36,9和5,36和12,4和9,25和75,20和3,51和17,8和11

  1、倍数关系

  2、互质关系

  3、想一想

  (1)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关系,那么()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四、巩固练习

  书本第56页1至4题。

  五、归纳

  六、布置作业

  反思:让学生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要把两个数的公约数还要各自独有的约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习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习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第三册“倍”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63页至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弄清“几份”和“几倍”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分析、迁移的能力和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

  教学方式: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 △△△ △△△ △△△

  2、口答:苹果: ○○○

  梨 : ●●● ●●●

  苹果有3只,梨有( )个3只。

  设计意图: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1)出示情境图(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指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3个2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 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可能有学生说:“我发现黄花比蓝花多4朵。”

  也可能有学生说:“蓝花比黄花少4朵。”

  “我还发现蓝花和黄花一共8朵。”

  师指图问:“你还能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如果有学生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那我会惊讶地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懂呢?”当学生再说一遍后,我会说:“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你能教教我吗?”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时我通过“你能教教我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样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黄花有3个2朵,就是2朵2朵地摆黄花,要摆3次,黄花有3个2朵,就是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这里黄花的朵数与蓝花的朵数之间存在着“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倍”的初步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4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如果再添2朵蓝花,现在是几朵蓝花?那么蓝花有4朵,红花有几个4朵呢?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设计意图: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检查

  4、游戏:教师拍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5、发展练习:(显示情境画面)

  看,妈妈买回来的水果真多呀!

  2个苹果 3支香蕉 4个桃 6个梨 12个草莓

  看着这幅图,用今天学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拍手游戏既可以检查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及用四舍五入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教学重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教学难点: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复习读写和四舍五入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这就是我国近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能读懂相关的信息吗?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四位分级)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凑整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你学过哪些凑整的方法?将上海人口数凑整到整万数。

  2. 揭题: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凑整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一:去尾法

  1. 出示: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

  自学提问

  (1)用“四舍五入”法行吗?为什么?

  (2)原价198元的套装优惠后的价格是多少?

  (3)这种凑整的方法叫什么?(提问分星级+独立思考+求助讨论)

  2.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全部舍去用“0”来占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3.跟进练习:制定其余服装的优惠价格。

  (二)探究二:进一法

  1. 出示: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SHIRT,小胖的身高是143cm,可是商店里的T-SHIRT 只有140cm和150cm两种尺寸。

  自学提问

  (1)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SHIRT?为什么?

  (2)像这样的凑整方法叫什么?

  (3)与我们刚才学的“去尾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2.讨论汇报。

  3.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去掉尾数向前进一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进一法”。

  (三)探究三

  1.练习:学生当场编题将按下列要求凑整。四舍五入法 去尾法 进一法

  2.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是需要看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感悟探究

  (一)基础练

  1. 下面用哪种方法凑整更合适?

  (1)小亚有480分的积分,每200分可以换一个奖品,最多能换几个奖品?

  (2)某商店有85根雪糕需要装盒冷藏,每个盒子只能装10根,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3)小明体重35kg,一部电梯的载重为1000kg,这部电梯最多能乘像小明这样体重的小朋友多少人?

  (4)某工地有垃圾86吨,一辆卡车每次运8吨,需要几次才能运完?

  2.178025用“去尾法”凑成整万数是(),用“进一法”凑成整万数是(),它们相差()。由此可见,用“去尾法”凑整,数字总是变(),用“进一法”凑整,数字总是变()。

  (二)综合练习选择

  1. 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 74590≈75000,它是按()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进一法

  ④去尾法

  (三)即时反馈练习

  1. 书P90、91页最后一题。

  2. 按“进一法”在万位上凑整得8□3068≈83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3.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20xx÷19=105(桶)5(千克)答:最多可以装105桶纯净水。

  (四)拓展练习

  1.某个数,经“去尾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999 ),最小为(72001 )。

  2. 某个数,经“进一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1999 ),最小为(71000 )。

  3. 某个数,经“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499 ),最小为(71500 )。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学习内容:

  教科书28-29页例5、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3、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得出规律

  将书中四幅图逐一显示,并配上解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你说孙悟空会怎么分?

  3、这时猪八戒说我来分,却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4、沙僧急了,忙问:我们3人怎么分呀?每人能吃到几个西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5、0÷3=0说明其它3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0÷4=0÷5=

  7、讨论:0÷0=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8、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9、做一做

  0÷2=0÷4=0÷5=0÷102=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1)出示例6,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数,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得:309÷3=

  (2)你认为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尝试用竖式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4)反馈,比较得出简便写法,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5)独立解决“万青平均每月用电数”,及时纠正。

  三、练习巩固

  (1)竖式计算:604÷2=840÷7=296÷4=835÷5=

  比较今天学习的与以前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联系

  揭题: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判断题:书第30页,让学生在改错中巩固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第30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随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近10元、书包接近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近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近”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习会找各数的最接近的整十数。

  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近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

  在练习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12-24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31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