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0 14:49:2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的例1、例2及练习四中的题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科书第19页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 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 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位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设计活动(练习四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猜数谜。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边形)(板书课题)

  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教学拓展――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

  (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

  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①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两步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P24的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你们看,这些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啊!在这个游乐园里,小朋友们参加了哪些活动?

  2、引导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交流数学问题: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各自发现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质疑:刚刚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发现根据两个信息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很快就解决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据看木偶戏这一情境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数学问题呢?一起来看看。

  二、探究加、减法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看木偶戏的情境图。

  谈话: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三个信息板书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1)应该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出来。

  ①22+13=35(人)②22-6=16(人)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⑤22-6+13=29(人)

  学生说每一种方法的想法。

  (4)观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了解前三种是分步列式而后两种是综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样,②和⑤想法一样。前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结:你发现今天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三、练一练,进一步巩固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1、P6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2、P7第4题。

  (出示表格)了解表格每一栏表示的意思。

  求中国队的总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几题,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能在生活中寻找到这样的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来考同学吗?请把这星期寻找到的问题整理到数学银行里。

  [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1页练习五第1-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第4题。

  1)指名生自读题。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订正。

  4)指名说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

  3.完成第9题。

  1)生自读题。

  2)指名说题意:女孩比左边的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5)指名说解题思路。

  4.完成第10题。

  1)生自读题,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指名说解题思路。

  5.你认为在解以上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什么?

  :要先理解题意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练习

  1.完成第1题。

  1)生独立完成。

  2)开火车集体订正。

  2.把下面的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算结果。

  503+192797+296498+307

  1)生估计,师板书。

  2)将加号改为减号,你能估计出结果吗?

  3)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结果?

  3.完成第5题。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核对。

  师提醒注意“约等于”的书写及格式。

  4.完成书上第3、6、7、8题。

  1)生独立完成以上四题。

  2)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小组交流讨论,说各自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认识方向》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同学分成四组,分布于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引入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南通市要建“奥林匹克广场”啦!这个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吗?用手指一指。

  (同学纷纷用手指南)

  师:哦!大家都知道这一面(手指南)是南。那么,除了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除了南,还有北。

  生:还有东、西。

  二、展开

  师:人(和物体)总是位于一定的方向和位置的。我们怎样区分方向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吗?

  生:我看太阳认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向东,背后就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这个方法真好!我们一起学一下。

  (同学纷纷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分辨西、北、南)

  生:不对!早晨可用这个方法。下午,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背后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师:对!黄昏与早晨的情况正相反。要是阴天、雨雪天呢?

  生:可以用指南针,指南针的箭头一端总是指向南。

  生:我看房屋认方向,房屋的大门一般都是朝南的。

  生:我看人们晒衣服,搭衣服的晒架总是装在房屋南边阳台上的。

  生:冬天,积雪几天不化的一面肯定是北,冰雪很快融化的一面肯定是南。

  生:山坡上,草木茂盛的一面是南。

  评析:调度同学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让同学自身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同学都个性化地学会识别方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识别方向的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确定你们组在教室中处在什么方向。

  生:我们组在东边,因为太阳从我们这边升起。

  生:我们组在东的对面,是西。

  生:教室是朝南的,我们组正好在教室靠南的这边。

  生:我们组在北边,在南的对面。

  师:(把南通电视塔的模型放在教室中间)现在,南通电视塔就耸立在我们的中间。谁能说说电视塔与你们组的方向位置关系?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东边,我们组在电视塔西边。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西边,我们组在电视塔东边。

  评析:同学被置于生动、实际的生活空间,运用各自的方法识别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南通电视塔一直在我们的中间,位置没有变,怎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又在北呢?

  生:因为我们在不同位置看电视塔。

  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电视塔,就有不同的方向。

  师:对!方向总是以一个地方为规范相比较而确定的,与不同的规范相比,就有不同的方向。

  评析: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故作曲解,使同学生发方向的相对性意识。

  师:(不经意地走到教室的西南方)现在,同学们在东、南、西、北各占了一个方向。可是朱老师呢?朱老师站在这里,是什么方向呀?

  生:朱老师站在西南方。

  师:为什么说这是西南方了

  生:因为你站的方向是西和南交叉的地方。

  生:因为你站的地方是西边偏南、南边又偏西。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也定了一个方向,叫西南。现在,请同学们往四周看看。猜猜,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同学环顾教室,讨论交流)

  生:(指东南方)这又东又南的方向是东南。

  生:(指西北方)这又西又北的方向是西北。

  生:东南与西北是相对看的。

  生:(指东北方)这又东又北的方向是东北。东北与朱老师站的西南也是相对看的。

  评析:从西南方向的确定开始,再让同学通过“往四周看看”的空间观察,凭借已有的主观体验,发现东南、西北、东北等复合方向和其相对关系,同学享受着自身发现的胜利喜悦,衍生出积极情感和自信心。

  师:同学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又自身体验出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现在,谁能用上这些方位词介绍我们这个教室的情况?

  (生居中介绍略)

  评析:用刚刚学习的八个方向介绍复杂、多元的教室空间并非易事。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小组学习,可以使同学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借助数学语言(方位词)表达和交流教室内的空间方位,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师:现在,让我们到“市民广场”逛逛。(出示“市民广场”平面图)这是“市民广场”一带的平面图。这图上的方向怎样认呢?

  生:平面图上总有一个十字样的标志,是表示方向的。

  师:对!这叫十字指向标,它指示着图上的方向。谁知道指向标向上的箭头指示什么方向?

  生:箭头指向北,表示图的上方是北。

  师:那么,下方就是——

  生:(齐)南!

  师:平面图上的方向总是上北下南。哪面是西,哪面是东呢?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面向北站着,左边是——

  生:西。

  师:右边是——

  生:东。

  师:所以图上也是——

  生:左西右东。

  生:所以,图上的方向只要根据十字指向标,记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行了。

  评析:在平面图这一虚拟的空间中,引导同学观察、定向、体验,对比生活经验进行想像、识别方向,培养了同学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练习

  师:现在,谁能说说图上“少儿书店”、“南通电影院”、“南通中学”、“文峰大世界”各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

  生:“少儿书店”在“市民广场”的西边。

  生:“南通电影院”在“市民广场”的东边。

  生:“南通中学”在“市民广场”的北边。

  生:“文峰大世界”在“市民广场”的南边。

  师: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谁来指一下?

  生: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西北方。

  师:再请看,“南通师范二和小”、“人民公园”、“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 向?

  生:“南通师范二和小”在“市民广场”的东北方。

  生:“人民公园”在“市民广场”的东南方。

  生:“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西南方。

  师:说起“奥林匹克广场”,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我为广场献一计”的活动。现在,请大家做个小设计师,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一张平面图,在广场上什么方向设计个什么馆、场、所……

  (同学设计,画成平面创意图)

  师:同学们都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了些什么呀?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介绍时要用上今天学过的方位词,说明各场地、设施的方向位置。

  (生交流略)

  评析:练习突破了过去“技能操练”的陈规,而变为了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只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略)

  总评:教学目标的定位,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指向同学的全面发展,并且贯串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结合方向位置在生活中的表示和反映,培养了同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观察、操作、猜测、想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同学有序考虑的意识,发展了同学的空间观念。注重同学的情感体验,使同学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胜利的喜悦,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示为同学的自主探索习得。教师为同学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同学经历从实际到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实践、猜想、想像、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

  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做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必须把握教学规律、用活教材。故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课采用主导-主 体 相 结 合为 特 征 的 探 究 性 教 学 模 式 ,让 学生 在 观 察 、猜 想 、验 证 、归 纳 、交 流 中 获得新知并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 对 前 面 所学 的长方 形 、正方 形 、平 行 四 边 形 和 三角 形 面 积 知 识 的 发 展 、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动手剪拼中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初步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到了转化的思想,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专家建议

  五年级的学生已对图形有力基本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初步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的抽象能力与归纳理解能力都是在实物的表象层次上,所以讲授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本章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

  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的习惯。

  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学习重点:1、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学习难点:

  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道具钟若干个,实物钟,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件截图

  一、课前准备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来了那些客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片段)

  2、师:羊村里的小羊们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室和我们一起上课呢?看,村长慢羊羊想给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呀?

  3、生齐答:想。

  4、师:那么老师就请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上讲台来比一比吧!(学生热烈举手参与)

  5、师:看看他们俩谁最快把这个图案拼完,好吗?(男女同学齐叫加油)

  6、师:比赛已有结果了,你们知道他们拼出来的是什么吗?

  7、生:是一个钟

  8、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通过运用拼图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拼图体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对钟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拼图顺势揭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将最基本的认识迁移到课堂上。

  二、自为学习 二、新授——认识钟面

  1、师: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地观察这两个钟表上都有什么?

  生1:有12个大格

  生2:有两根针

  生3:有数字1-12

  2、师:分针和时针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师: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时针)

  师: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往那个方向运动的吗?用你的小手来表示一下。

  生:分钟和时针是按照这边的方向走的(做手势)

  师:这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伸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做运动。边指边说顺时针。(全班跟做手势)

  师:你们知道是分针走得快,还是时针走得快吗?

  生:分针

  3、师:同学们,钟表上除了有分针和时针以外,当然还有更细更长的秒针,以后我们会慢慢地学得到。

  4、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12个数字的位置呢?

  生1:是按顺序的123……到12

  生2:12在中间

  5、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的秘密,美羊羊说要现在要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看看。

  生:好

  师:看,美羊羊多高兴,它很满意我们的回答。 1、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仔细观察,并按照“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等步骤引导学生观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2、让学生做手势,感受分针与时针运动的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中。

  3、在讲授完钟面的知识后出示小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新知。

  三、认识整时

  1、师:咦,听,是什么声音呢?原来是懒羊羊家的闹钟响了,它要起床去大肥羊学校上学啦!我们也要做到每天早睡早起,不要懒床。

  师:现在是什么时间?

  生:7点

  师:我们要用规范的语言说,7点是我们的口头语,我们应该说7时。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2、师:(出示课件)一群羊正在午休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1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

  3、师:(出示课件)经过一天的学习小羊们放学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4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

  4、师:(课件重现7时、1时、4时),看一看这三个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把你想到的认识整时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小组讨论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聪明的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5、师:暖羊羊现在要考考我们会不会看钟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看钟面,说时间

  生1:6时 生2:9时 生3:8时 1、卡通人物“懒羊羊”上学引入,并以羊羊们在学校的生活贯穿教学,充满趣味。

  2、卡通人物班长暖羊羊的个性是聪明善良,采用有特色的卡通人物作小结对识记认整时的方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三个钟表,大家已经能说出时间来,那你能不能写出来呢?

  生1:能

  师:好,现在请大家听听喜羊羊介绍一下怎样写“7时”吧?(师示范板书)

  师:后面的两个钟谁会写呢?

  生1: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这种表示法叫做文字表示法,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了。

  2、师: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课件出示电子钟)。这是什么?

  生:电子表。

  师:这种像电子表一样的记时方法,我们叫他数字表示法。

  师:谁上来写一写1时和4时的数字表示法?

  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出示课件)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生跟读)

  (强调两个小圆点不能写成句号)

  3、师:黑板上的三个钟表,你能不能用数字表示法写出它的时间呢?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玩一个小游戏“喜羊羊对战灰太狼”,灰太狼说如果喜羊羊回答错了,就把它吃掉,看看你们能不能帮帮喜羊羊,好吗?

  练习相对比较简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中下层有发挥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巩固练习

  1、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终于战胜了灰太狼,逃离了被吃的命运。灰太狼不服气,要求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没有。

  2、练习1: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2时、5时、12时)(大道具钟)

  3、练习2:学生甲拨整时,学生乙说一说

  4、练习3:写一写,用两种表示法写出时间。

  5、练习4:画一画,(出示钟面,时刻),学生画出分针或时针。

  用投影更正答案

  六、总结

  爱睡觉的懒羊羊对我们同学们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利用了40分钟学习了如何看钟表,还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通过师拨生说、生拨生说、写一写、画一画等形式丰富的习题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完成认知的建构。

  2、通过卡通人物的话语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体现了教师善用教学资源,贯彻德育思想,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12-24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6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