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10 13:57:3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1003×4=4012

  416÷4=□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1700÷5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72页主题图,认一认,说一说,73页练一练和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体会人民币的用处。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难点:能正确清点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看人民币认读。

  2、听币值,找出或组成相应的人民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主题图,理解图意。

  2、提问

  想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

  你能用刚才学过的人民币支付吗?

  你有别的办法让付钱更简单吗?

  (用大额人民币)

  三、认识大额人民币

  1、说说自己认识的大额人民币

  2、师举生认

  四、开展购物活动

  1、交流,大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下面老师要看看谁会用这些大额人民币购买主题图中的衣服。

  3、抽生购物

  4、同桌互相进行购物活动。

  五、练一练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讲故事

  感受银行和储蓄功能。

  七、本课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立方体的特征及其各部分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但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长方体(实物出示),我们把这类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方体.(板书)

  2、认识立方体的特征:

  (屏幕演示)把长方体的高和宽延伸,得到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叫它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板书)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正方体,然后也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提问:

  (1)正方形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面面积大小怎样?

  (2)正方形有几条棱?每条棱长度怎样?

  (3)正方形有几个顶点?

  (板书:正方体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每条棱长度相等)

  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屏幕显示)

  3、: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板书设计:

  正方体(立方体)

  面:6个面每个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棱: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顶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

  三、混合运算

  四、尝试应用

  五、课堂练习1、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

  1、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解题思路和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5、交流、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讨论:为什么要加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和两步混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由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做法的机会,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快乐。体验算法多样化,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题的过程。

  交流列出的混合算式,是学生形成三步混合运算技能的过程。

  在两步混合运算知识背景下,经历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带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31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