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01 15:32:2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范文6篇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一、教育目标

  通过让孩子们结合对实物的认识,说出这些实物所表示的形状,从而,引导孩子们认识这些形状,以及这些形状的特性,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更加准确地认识一个事物。

  二、教育准备

  不同形状的实物

  三、教育过程

  1.老师给孩子们展示所带的各种实物,并且,让孩子们分别说出这些实物都是什么;

  2.老师让孩子根据对这个实物的认识,说出实物所表示的形状;

  3.通过孩子们的表述,老师给孩子们具体讲述这些实物所表示的形状;

  4.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不同形状的不同特性;

  5.孩子们再说出生活中,其他这些形状的实物;

  6.老师总结课堂。

  在上面的这个幼儿教案中,根据孩子们对于实物的认识,去帮助孩子们认识形状,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们的认识能力得到形象化的提升,对于孩子来讲,是最大的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能根据要求分辩颜色和形状。

  2、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纸片

  2、各种小动物形状的纸盒。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饼干,认识颜色和形状

  小朋友,你们吃过饼干吗?;。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你吃过的饼干是什么样的

  瞧,老师这儿有各种各样的饼干,看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2、游戏,看谁找得快

  根据老师的口令,快速找到相应的纸片。(红色的饼干、三角形饼干等)

  3、出示小动物纸盒,示范如何喂饼干

  看小兔子的嘴是什么形状呀,它要吃什么样的饼干呢?请幼儿示范。

  幼儿操作,请幼儿相互检查。

  活动反思:

  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对于图形基本都能认识,但对于操作计数的能力还是很薄弱,因此,我决定把这个分类计数作为活动的难点去突破,因此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加重了这部分的比率。在我组织完活动后,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因为对一些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比较物体的长短,能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物体。

  认识数量递增、递减的关系。

  活动重点

  比较物体的长短,能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物体。

  活动难点

  认识数量递增、递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 数学.》

  数字卡片1——5

  活动过程

  一、理解物体数量的递增关系

  1、 教师在黑板上逐行摆上1、2、3、根木棒。

  2、 说说2比1多机,3比2多几,了解物体的递增关系。

  3、 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接下来摆几根木棒,一起讨论为什么摆这么多。帮助幼儿理解数量递增的关系。

  4、 幼儿一边讨论一边完成第4、5排的摆放。

  5、 完成后,教师带领幼儿从上往下读一读每个数字,再说一说相邻两排木棒的长短关系。引导幼儿发现并说一说“越来越长”。

  6、 请幼儿找一找,哪排木棒最长,哪排木棒最短。

  二、理解物体数量的递减关系

  1、 教师在黑板上先摆5根木棒,并在一侧摆上数字5。接着教师在下一排摆上4根木棒、一边摆一边数,摆好后同样放上数字4、3。

  2、 说说4比5少几。3比4少几,了解物体的递减关系。

  3、 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接下来应摆几根木棒,一起讨论为什么摆这么多。帮助幼儿理解数量递减的关系。

  4、 幼儿一边讨论一边完成第2、1排的摆放。

  5、 完成后,教师带领幼儿从上往下读一读每个数字,再说一说相邻两排的木棒的长短关系。引导幼儿发现并说一说“越来越短”。

  三、请幼儿给木棒排队

  教师在黑板上 摆上长短不一的木棒,请幼儿给木棒从短到长排队。

  四、请幼儿给积木排队

  教师在操作桌上摆出高低不一的积木,请幼儿给这些积木从高到低、从低到高摆一摆。方法同摆木棒。

  五、操作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摆放小棒图片和数字卡片的时候,我将两者放得过近,不利于幼儿的认知,正确的做法是将两张图片隔开一定的距离摆放,但不能过远而影响其对应关系。

  2、在提问过程中,当我提问:“5比4多几?”的时候,立马就有幼儿回答是1,但是我还是继续问:“还有其他答案吗?”误导了幼儿的认识,使幼儿以为1是错误的,应该有其他答案。我应该直接对回答正确的幼儿做出肯定,并且带领幼儿进行答案的验证,及时肯定幼儿。

  3、在讲解小棒长短的时候,我强调了幼儿学说“越来越长”、“越来越短”,其实不必要,只要幼儿理解了意思就可以了,这是数学活动,不需要学说。

  4、在排列小棒图片的时候,我可以把顺序打乱,让幼儿自己来排一排,而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排好,幼儿来数的方式,那样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5、在给吸管排序的时候,我准备的吸管是白色的,但是由于底色也是浅色,使吸管不够明显。这里最好能选用黑色的吸管,这是活动准备中的一个细节失误。

  6、在讲小棒图片的时候,我用的是“长”和“短”,这两个词,而在讲吸管宝宝排队游泳的时候,我依然用这两个词。最好能在说吸管的时候能用“高”和“矮”,这两个词,更生动形象。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进行归类。

  2、增进幼儿及家长之间的亲子感情。

  【活动准备】

  1、《幼儿画册》人手一本,配套贴纸。

  2、实物手套、拐杖、公文包、老花镜、围裙、杯子(大、中、小)。

  3、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1、情景表演。

  (1)师:今天我们请来了几位客人,一起看看他们是谁呢?

  爷爷,拄着拐杖慢慢地走进来,把拐杖放下;

  奶奶,戴着老花眼镜走了进来,把眼镜放下;

  爸爸,夹着公文包进来了,把公文包放下;

  妈妈,围着围裙在厨房做饭,把围裙拿下。

  (2)师:你知道是谁到我们教室来做客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幼儿进行观察并回答)

  2、宝宝送物品。

  (1)请一幼儿上前将爷爷的物品送给爷爷。(提问:他送的对吗?如果不对,你觉得应该是送给谁的呢?)

  (2)请几名幼儿上前将物品依次送给爸爸、妈妈、奶奶,其他幼儿仔细观察,物品送的对不对。

  (3)出示《幼儿画册》:在这里也有四个人,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呢?(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

  (4)出示配套贴纸:在老师这里也有很多的物品,都是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把什么东西送给谁呢?

  (5)教师进行示范:公文包是送给爸爸的,男式手套是爸爸的……

  (6)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了解物品与人的关系,幼儿特别感兴趣,学得也比较轻松,很快就能够将物品进行分类。接着我又让幼儿自己操作按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匹配,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既高兴又学到了知识。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1. 比较大和小,根据纸盒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2. 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活动准备:1. 准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其中大小鞋盒各一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使用相同的包装纸进行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球和积木若干;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

  2. 自制图片两张。

  3. 幼儿两两分组就坐。

  4. 伴奏音乐《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认识纸盒一家,两两对应区分大小。

  1.老师变魔术,变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请幼儿观察,找出两只纸盒相同的地方,比较两只纸盒的大小,区分“纸盒妈妈”和“纸盒宝宝”。

  “这两个盒子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你知道谁是盒子妈妈?谁是盒子宝宝?为什么?”

  2. 幼儿每人取一个纸盒,要求根据包装的特征找到与自己相同的纸盒,分组进行比较,区分大小。

  根据相同的纸盒特征,两两分组。

  “找一找,哪两个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将相同图案的纸盒进行比较,区分大小。

  “比一比,谁是纸盒妈妈?谁是纸盒宝宝?”

  帮助幼儿加深对纸盒的大小的认识。

  “请纸盒妈妈们一起来打个招呼”

  “纸盒宝宝们来亲一亲。”

  3. 将小纸盒放进大纸盒里,再次帮助幼儿比较大小。

  “纸盒宝宝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快把纸盒宝宝藏到纸盒妈妈的怀里去。”

  二.情境游戏,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1.游戏一:运果果。

  老师拖一大盒子装满大小不同的球,扮纸盒爷爷。

  “嗨哟嗨哟,我是纸盒爷爷,今年我的果园大丰收,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纪大了,没力气了,想请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帮我运果子。”

  “大、小不同的果子,应该怎么运呢?纸盒爷爷把要求都画在图片里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4.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四月份:

  1.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就是2,认读数字2;知道2添上1就是3,认读数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添上1就是5,认读数字5。

  第一周: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第二周: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第三周: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就是2,认读数字2;知道2添上1就是3,认读数字3。

  第四周: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添上1就是5,认读数字5。

  五月份:

  1.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

  2.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

  4.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第一周: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第二周: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周: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第四周: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六月份:

  1.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

  3.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

  4.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

  第一周: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

  第二周: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第三周: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周: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下雨啦_小班数学教案07-15

小班数学教案:甜甜的糖果_小班数学教案07-13

小班数学教案:小猫摸鱼_小班数学教案07-05

小班数学教案:好玩的轮子_小班数学教案07-05

小班数学教案10-01

小班比长短数学教案07-22

小班下数学教案06-23

小班数学教案08-31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正方形_小班数学教案07-15

小班数学教案:感知3以内的数量_小班数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