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5-25 09:20:4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五单元分类

  课题:分类(单一标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40页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

  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观察商场物品近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2)猜一猜

  继续观察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不同的分法。

  3、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评价时,将学生的用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是不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能一组分

  得又对又快又准备。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总结

  课题:分类(不同的标准)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每6———7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在我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好

  的建议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最佳小管家”的比赛,看看哪能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美观。

  二、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1)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安全的现象呢?

  (学生有序的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3)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的东西(不同的标准分类)

  (1)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一想,这样就算收拾好了吗?

  (2)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更便于我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吗?

  (学生操作,学习小组汇报)

  (3)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4)这样收拾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了,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认为哪能一组整理的最好?可以当选“小管家”的称号?你们对别人的整理还有什么

  看法和建议吗?

  (学生提出建议,师问被提建议的组是否接受这个建议?)

  (5)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这样分一外,还能怎么分?请你们试一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三、活动

  想一想:你们组里的人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然后学生汇报情况。

  (1)你们是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的吗?

  四、小结

  (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2)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解析:例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分彩旗情景引出算式,然后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两种口算方法。例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重点是迁移例1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题卡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给小动物找家,快速口算

  【设计意图: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帮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老师手里有80个气球,每个同学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提问:谁能列式,并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80÷2=40(个)

  因为2×40=80

  所以80÷2=40

  提问:谁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8÷2=4 80÷2=40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8里面有4个2,所以80里面有4个2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探索方法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能列式?

  预设: 80÷20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预设:因为80里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 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问:看着道题与80÷2有什么不同?

  预设:除数是整十数

  谈话:这道题又该怎么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2.活动:80÷20怎么口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明汇报:

  预设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预设2: 因为4个20是80,所以所以80÷20=4

  谈话: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图来理解,这里有80根小棒,代表80面彩旗,20根为一份,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除以20等于4.

  4.指明说一说,同桌再说一说。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因为8÷2=4 所以80÷20=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80看作几个十?那20呢?

  预设: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指名再说

  总结:在解决这道口算时,有的同学用到了相乘法算除法,有的同学结合除法的意义来口算,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由于这道题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写上答。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自主总结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5.同学们利用了以前学习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就叫学以致用,那这两道估算题目你能够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估算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预设: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2.83÷20≈ 80÷19≈

  预设:83看成80 ,19看成20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的估算方法吗?

  预设: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求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如果把数据增大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你还会算吗?请你尝试解决学习单上的题目。

  1. 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板书

  3. 集体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和除法估算,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

  问题,了不起,这句话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所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书中做一做,计算接龙

  2.书后72页第1题

  3.书后72页第3题

  4. .书后72页第7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五、总结

  数学小史

  板书:

  口算除法

  80÷2=4 80÷20=4 (个) 150÷30=5(个)

  83÷20≈4 122 ÷30 ≈4

  80 ÷19≈4 120÷28≈4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 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详细介绍:

  课题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千克的初步认识

  探究活动

  实验:制作简单天平

  实验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的原理.

  2.使学生学会自己制作、使用天平.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需材料

  两只塑料杯子、粗线、硬纸板、直尺、毡头笔、衣架、吸管、黏性胶带

  实验步骤

  1.请成年人在每个塑料杯上戳两个孔杯口边各一个孔.将粗线系在两个孔上,形成环状.

  2.用毡头笔和直尺在纸板上画上刻度,把中线画得突出一些.

  3.用胶带将吸管贴在衣架的下边,让吸管指着下方.

  4.在衣架的两个臂上各挂一个塑料杯,并检查一下,衣架挂在钩子上的时候两只杯子是否保持平衡.把刻度盘贴到衣架的后面,当杯子空着的时候让中线对着吸管.

  5.把不同的物体逐个放进杯子里,比较它们的重量.看看你需要多少东西才能使它们保持平衡.

  整体图如下:

  千克的初步认识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相关文章: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05-1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05-14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23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5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11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4篇05-06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5篇05-24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八篇05-23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10篇05-20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六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