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几个字的来源

时间:2021-06-11 19:08:54 说说 我要投稿

说说这几个字的来源

  被抛弃的后稷

说说这几个字的来源

  弃qì

  周朝的始祖后稷,名叫弃,是一个曾被母亲抛弃的孩子。

  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原,是有邰(tái) 氏族的女子,帝喾(kù)的正妃。一天,她在郊野见到巨人留下的脚印,很想去踩一脚。这一踩可不得了,立刻觉得肚子好像怀上了。十个月后,姜原真的生下个 儿子。她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就把婴儿偷偷扔进一个小巷,却发现每有牛马经过时,都神奇地绕开了婴儿。姜原又准备把他扔进树林,正碰到这儿人多,只好换个地 方,扔到沟渠的冰上。她惊奇地发现,立刻有鸟飞来,用翅膀盖在婴儿身上。姜原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就把他抱回来养大成人。姜原因起初想把这孩子扔掉,就给 他取名为弃。

  以上,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后稷身世的一点记载。后稷被取名为弃,原来有这么一段故事。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弃”这个字,会发现它似乎正记载着后稷的这段身世。

  “弃” 最早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它是个会意字,用廾(一双手),其(箕,簸箕形),倒子(小孩子),及小点的血迹,表示双手持着簸箕,将新生婴儿抛弃。“弃”的本 义,也就是抛弃新生儿。后来的古文,省去了簸箕,只留下子与双手部分。小篆承接甲骨文并复杂化,尤其是簸箕的形状。楷体写作“棄”,今简化为“弃”。

  另附《史记·周本纪》(节选)及注释: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1]。姜原出野[2],见巨人迹[3],心忻然说[4],欲践[5]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6],以为不祥[7],弃之隘[8]巷,马牛过者皆辟[9]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10]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11]荐[12]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1]元妃:帝王或诸侯的嫡妻。

  [2]野:野外,郊野。

  [3]迹:脚印。

  [4]忻(xīn)然:欣然。忻,同“欣”;说,同“悦”,喜悦、高兴。

  [5]践:踏,踩。(下同)

  [6]居期:到了日子,这里指怀孕满十月。

  [7]不祥:不吉利。

  [8]隘:狭窄。

  [9]辟:同“避”。

  [10]适会:恰逢,正赶上。

  [11]覆:盖

  [12]荐:藉,垫。

  含苞待放——不

  不bù

  这是一只三千多年前的花骨朵,它含苞待放,历经多少风霜雪雨、朝代更迭。任世人与它如此亲近,甚至常常误解,它也迟迟不肯开放,以掸去浑身的泥垢。好一朵孤傲的花!就这么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我们知道,“不”字,在今天是个否定意义的虚词;在古籍中,同“否”,是个没有实义的语气助词。东汉时期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甚至把它解释成“鸟飞上翔不下来也”,是一飞冲天的一只鸟。种种附会,让这个“不”字,不得以真面目示人。

  甲骨文中,“不”字原是个象形字,画的是花萼形,而且含苞待放。这个字,上部分像个杯形,是花苞;下部分则是花托上的萼片。“不”,本义是花骨朵。《诗经·小雅》:“棠棣之花,鄂不韡韡。”(韡,音wěi,鲜艳的意思)这里是说,棣棠的花朵,艳丽夺目。大概是因为花骨朵还未开放,“不”才被借用为否定副词。

  这个字,小篆和金文,沿袭甲骨文形状。今天的楷书“不”,只有bù这一个读音了。

  好一头强健的猛虎

  虎hǔ

  老虎是妇孺皆知的一种猛兽,它体型庞大,扑腾矫健,呼啸成风,令人望而胆寒。这位兽中之王,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影视、美术、文学作品等,多有它威猛的身影。

  东北虎庞大的身躯上有着黄色和黑色的花纹;猫型的脸上有长长的胡须,血盆似的大口、锐利的剑齿,两只虎眼显露出绿莹莹的凶光;它们还有强有力的四肢、尖锐的爪子和一条小扫帚般的长尾巴。它的性格凶猛异常,难怪人家说“虎是兽中之王”。张亦工:《东北虎》。

  说 时迟,那时快,只见西边岭上月光之下,窜上一个物件来,到了岭上,又是呜的一声。只见把身子往下一纵,已经到了西涧边了,又是呜的一声。这里的人,又是 冷,又是怕,止不住格格价乱抖,还用眼睛看着那虎。那虎既到西涧,却立住了脚,眼睛映着月光,灼亮灼亮,并不朝着驴子看,却对着这几个人,又呜的一声,将 身子一缩,对着这边扑过来了!这时候山里本来无风,却听树梢上呼呼地响,树上残叶簌簌落地,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这几个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刘鹗:《老残游记》。

  老 虎的形象,显然早已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底。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虎”这个字的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绘画能力。看,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虎”字多 形象:它首尾爪牙俱全,就连斑斓的虎皮,也都给表现出来了。看着这个字,谁不会联想到那雄踞山林,八面威风的兽中之王?联想到景阳冈上那只“吊睛白额大 虫”?

  大 概是为了书写的简便,“虎”字发展到金文,已经完全线条化,而形态稍有些变形,虎脚错变为人脚。小篆的“虎”,虎头和虎身被“肢解”了,老虎的威风顿失。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认为“虎足像人足”。后来,段玉裁说:“虎之股脚似人,故其字上虍下儿”。这个字,一变再变,直到今天的楷体,完 全没有几分“虎”的样子。

  看吧,任老虎你多强健,人类总能把你玩弄在囚笼之中,玩弄在股掌之中。所幸的是,几千年来,“虎”这个字的本义,没有丝毫变更。

  雪花的快乐

  雪xuě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我很喜欢徐志摩这首《雪花的快乐》,每次读到它,都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片雪,悠悠扬扬从空中落下。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雪”字时,把雪花比作飘扬的羽毛,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概这位造字者,也是很浪漫的诗人吧?

  最 早的“雪”字,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其上部分是“雨”,下部分是“羽”,比喻天上下着鹅毛般的大雪。后来的篆体字“雪”,下部分变为“彗(手拿扫 帚)”,成了可以扫的雨了。东汉时期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瑞雪:“凝雨(说)悦物者。”其本义为,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体。

  今天,简化字“雪”,看不出一点雪花的寓意了。

  “主”是灯头火焰

  主zhǔ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抗清将领左良玉哭主一出,甚是感人:“我的圣上呀!我的崇祯主子呀!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在中国历史上,“主”一直是个轴心人物。忠臣勇将,洒血疆场,莫不是为了护主勤王。可见,“主”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是何等重要。但是,这样的“主”,只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初,并未将它抽象为人事,更重要的是用来说物,且只说灯头上的火焰。

  灯无火焰不明,火焰是灯盏的主心。人们大概是认识到这一点,才创造了“主”这个字。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主”是个象形字:画的是一个“未”形灯台上,燃起了火。后世的文字,除了上部保留火焰外,其于部分都已变形。秦代小篆沿袭古文,上部分是表音又表意的“、(zhǔ,灯焰)”,下部分是灯碗和灯座,且是个平底灯座。

  从此以后,“主”字便已基本定型。它的本义,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认为是“灯中火主”,指灯头火焰。后来,“主”又引申出“君主”、“主要”、“掌管”等意思。这个字的本义早已湮灭,于是另有“炷”字,来替代灯头火焰的“主”。

【说说这几个字的来源】相关文章:

追溯这几个四字成语的来源06-12

八个字的说说06-26

八个字的古风说说06-20

八个字的唯美说说精选06-21

10个字内的短句说说06-22

8个字爱情说说节选06-14

说说我自己200个字03-25

这几天的诗歌08-04

开学这几天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