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说课稿

时间:2022-12-15 10:35: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空气》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气》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1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气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明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现象的爱好。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爱好。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要害,它将使幼儿永恒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爱好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熟悉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明法引导发明法实验操作法等,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爱好。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查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此刻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究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五)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照,幼儿知道惟独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干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四面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四面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反思: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爱好,在实验中让幼儿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卡纸就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同时我在这课添加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重,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究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简单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明法,引导发明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猜谜语——查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也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空气》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中的第一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本节内容,提供的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等资料,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分析活动,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水平);

  2、概述人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理解水平);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理解水平)。

  上述第三个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呼吸作用的含义,又可以使学生在弄清呼吸作用的意义、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学好本章知识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然而,纵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整本教材,均未对这一问题作具体的描述。仅在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课文最后一段,有关于“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的简单叙述。为此本节的教学内容,除教材内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外,将补充人体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资料分析,想象并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实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息息相关。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讨论。

  五、教学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

  提问: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动脑思考后自由发言,相互完善。)

  (二)学习新课

  1、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的名称。

  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观察图4-25呼吸系统的组成,并根据呼吸的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2)组织学生回答呼吸系统的组成,鼓励学生回答,表达各自观点,相互完善。

  2、呼吸道作用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4—45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根据刚才对讨论题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答案。

  问题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管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问题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呢?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引导学生联系鼻腔气管的结构特点,根据刚才对讨论题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答得出正确答案,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问题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

  问题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师生共同小结: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所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排出体外。

  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随着尘埃飘浮在空气中,易引起人体疾病的传播,同时也不文明。

  问题5: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北欧人的鼻鼻端较尖和大,这可能与御寒有关。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观察教材第45——47的文字及图片,并进归纳总结。

  1、观察“吃饭时大家会呛着”的小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

  学生认真地讨论回答,得出正确答案。

  2、组织学生表演课前准备的小品《三心二意》,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害。

  讨论题中的第3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最终形成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观念。

  (三)知识拓展

  声音的发出

  图片声带拉紧和松开

  引导学生叙述声音的发出。

  学生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叙述声音的发出,明确大喊大叫的危害。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多人发言,互相补充、相互完善。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

  (五)学以致用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举手回答,互相完善。

  (六)巩固练习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xx和xx组成的。

  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xx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xx。

  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的。

  (七)布置作业

  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

  2、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至少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

  (八)板书设计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

  二、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3、发声(喉、声带)

  总体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以诗一般的结束语,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空气》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5课的学习,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2个板块,删除了一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增加的第二个板块是:水能流进瓶子里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上一个实验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进瓶子里。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吗。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三、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四、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了空间。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观察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我把“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塑料杯、纸巾、水槽;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和简单课件。

  八、说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分三个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魔术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一:杯底的纸巾会湿吗?

  活动二: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活动三: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三、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魔术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首先,我指着满满一水槽的水,问学生:这这水槽里有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水槽里有水,于是我就引出科学概念,用科学的话说,应该是:水占据水槽的空间。接着,就问:杯子里有蜡烛,用科学的说法该怎么说?学生很快答出:蜡烛占据杯子的空间。然后,我就开始点燃蜡烛,并且将蜡烛放在泡沫块上,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个蜡烛按在水底,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学生都说蜡烛会灭掉。此时,我却说:我能让蜡烛在水底下继续燃烧。学生都不相信。于是,我将大烧杯扣住蜡烛,往水下压。当然,蜡烛能继续燃烧了。看到这个现象,学生都能说出原因,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于是我接着问,空气真的能占据空间吗?想不想亲自探究一下?引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杯底的纸巾会湿吗?

  首先出示三种材料,分小组讨论,用现有的材料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教师归纳学生的方法,出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结果纸巾没湿。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接着让学生讨论:怎么办,才能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呢?学生探讨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个活动: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用乌鸦喝水的多媒体动画引入,让学生明白乌鸦用石子占据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那么,如果,现在旁边没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子里挤出来呢?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遇到困难,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平时喝盒装饮料的经验进行思考。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就是水像喷泉一样,从另一个吸管里冒出来。

  第三个活动: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首先让学生猜测,水能流进瓶子里吗?并且解释原因。有部分学生能够猜测,在密封的瓶子里,水是流不进去的。然后教师进行演示。接着,演示将橡皮泥去掉,会怎样?水流进去了,空气跑出来了。

  第三个环节: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教学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拓展教学:空气和水一样,都要占据空间。那么他们占据空间的情况一样吗?想不想来比较一下?我们下一节再来研究。

  九、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说课稿4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

  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

  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

  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

  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

  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

  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

  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

  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拓展反馈 : 作业设计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意图及目的: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1《空气》。本课题为一个课时,内容包括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三部分。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拉瓦锡实验得出空气组成为氧气和氮气,进而通过磷的燃烧实验验证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应用来体会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由前两部分内容学习引出第三部分内容保护空气。这一课题是中学生接触化学学科后第一个比较深入的课题你,是入门课题。本课题也为以后学习氧气及其制备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课标中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制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组成并对空气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加强合作、表达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并且本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可以说补存在特别难的教学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空气组成成分实验探究上。

  二、 说教法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以空气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因此,我选择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分析、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等,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感兴趣的状态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对于保护空气的教学,让学生从日常事例中分析总结后,采用讨论总结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学概念是不宜扩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心问题、用途,应予以鼓励表扬。

  三、 说学法

  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与小学课自然课中知识有联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兴趣,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在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做调查,对空气质量及其评价依据有所了解。

  2、指导学生理解拉瓦锡实验的方法、原理及结论。

  3、仿照拉瓦锡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结论,从中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对课本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应用及原因,得出几种气体的性质,从现象到本质去了解新知识,初步体验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原则。

  5、指导学生对身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认识来提高学生环保认识。

  四、 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让学生对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的调查结果分享,引出空气的话题,并由此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通过“在大家做活动的时候喜欢在室内还是在室外?为什么?”提问,学生回答,引出空气的宝贵,再提出“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科学家又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呢?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进行验证呢?”这些疑问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产生疑问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把拉瓦锡实验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快速领悟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方法。此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得出用燃烧法来模仿验证,并现场来做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而且详细介绍实验用品及步骤,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的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及成果,做实验是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发现问题进行讨论,由此完成本课题第一个教学内容。接着由空气组成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学习概念之后,我设计了随堂练习,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记忆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接着提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又这样的用途?”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时我要补充的是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性质用途,由此达到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

  保护空气:由讨论“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大气污染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为保护大气,你能做些什么?”几大问题过度到第三部分内容,先指导学生分析图2—8(大气污染),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叙述大气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进友谊。并通过提问“你能为保护大气做些什么?”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达到情感目标的教学。

  结课:我通过鼓励学生对课前的调查结果以图片、论文等形式展现,并在网上做交流,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并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提问为结尾,引发学生对本课题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更系统化。

  五、 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题知识内容不多,所以我将空气组成以示意图展示,而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将混合物、纯净物概念书写出来,用化学符号列举纯净物,为以后学习元素符号打下基础。最后对空气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现,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知识一目了然!

  对于《空气》的说课就到这里,希望各位老师指导指正!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

  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空气》说课稿5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它是“空气”科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子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 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② 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③ 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

  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① 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② 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③ 报纸若干

  ④ 擦手布人手一块

  ⑤ 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

  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

  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我将采用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玩了魔术‘不湿的报纸’,谁记得是怎么做的?”,引发幼儿回忆变魔术的操作要求。此环节重在激活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储备,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本环节预计时间为3分钟。

  第二环节:动手探索,感知现象

  我出示纸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请你们按上次的方法再变一次魔术,看看把纸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一定不会湿”,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操作中将发现纸湿了,引发与原有经验的冲突,产生疑问: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纸都湿了呢?这时我会适时地引导幼儿将纸杯与上次魔术用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孔和没孔。接着,我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启发幼儿将两个杯子倒扣水中,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现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时,会有气流从孔里出来,还会冒出气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请幼儿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同时,还要帮助

  幼儿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经验,通过“是什么从孔里跑出来了?”“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幼儿明确从孔里出来的是空气,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从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因此本环节我预计的时间是10分钟。

  第三环节:迁移经验,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和“用科学的意识”。因此,我设置了“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感知体验的科学现象来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出示泡沫小风车,鼓励幼儿猜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动、用水流等,个别幼儿会运用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让风车转起来,对于幼儿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由于上述活动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得以调动,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会水到渠成。操作之后我将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关注用空气流动产生风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鼓励幼儿选择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纸杯,在水中以振动的方式,使空气从小孔中挤压出来产生风,带动纸杯顶上的风车转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本环节是难点,注重师幼互动,预计时间为12分钟。

  第四环节: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活动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地围在我的身边,抛出问题:刚才你们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试过了吗?有什么感觉?那杯子的大小和风车转得快慢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试试吧。我预计这个环节时间为5分钟。

  五、精彩片段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空气》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探索方式,培养了幼儿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目标定位:针对大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的压力。

  (2)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3、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课件、茶壶、有孔的瓶子若干、无孔的瓶子、吸管、杯子、、锥子等。

  二、说过程:

  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程序:魔术导入、实验、幼儿实践、幼儿探索、拓展延伸。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很紧张,肯定有很多的不足和疏漏,请各位园长、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空气》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6、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空气》说课稿8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一、我确定的教学方向——三目标一重点

  1、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二、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

  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三、我采用的教学理念——三突出一提高

  1、突出探究这个中心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讨时间,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本课的三个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猜测、观察和研讨,让学生亲历猜测——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突出学生这个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其实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观察、实验、交流方式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应该支持。学生的眼光是独特的,教师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观察比较结果,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应该鼓励。

  3、突出实验这种手段

  实验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实验更能为课堂创设出浓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课开展的三个活动和一个讨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敢猜测、肯合作、肯交流,将动手、动口、动脑融于一体,学习兴趣高昂。

  4、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

  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实验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

  以上一些,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做法,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专 家和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谢谢。

《空气》说课稿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4、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5、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健康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

  课堂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A感冒B哮喘C肝炎D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赤潮B沙尘暴C温室效应D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4.某空气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A优B良C轻度污染D重度污染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A打“呵欠”会传染B同学们想睡觉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还有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喷空气清新剂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作业:书57页练习题1、2、3.

《空气》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力量”,下面我就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安排二个课时,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被课时所左右,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说学法

  当今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施行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引导好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有学好物理的*望,但显得比较吃力,本人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1、课先预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结合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

  4、通过动手实验,检验问题。

  5、通过多练,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6、交流与合作,共享成果。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单元特点,本节课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1、小组合作:全班可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好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合,互帮互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好习任务,提出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让学生怀有极大的兴趣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探究: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复习引入-问题-猜想-分析讨论-结论-验证-理解、应用-延展扩宽-新的问题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三)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

  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靠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实验1、拉开“皮碗”,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两个皮碗还容易拉开吗?

  实验2、“覆杯”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是否会流出来?

  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得出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

  计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

  ③分析: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④思考: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会怎样?

  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玻璃管的粗细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差吗?

  玻璃管的顶端破裂了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水能代替水银做实验吗?若能,水柱有多高?

  ⑤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0.02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 优点:精确 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优点:使用方便 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1)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2)应用:高压锅。

  5、思考:

  (1)、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到高楼大厦的楼顶?

  (四)、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用多媒体给出)

  1、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讨论了大气压强的特点

  3、探究了大气压强的测定

  4、应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1、2、3。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所讲知识的顺序性、条理性,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知识。本人采用如下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1、 大气压强:

  ①生活现象:纸片托水、可乐罐变形、挂钩吸墙上。

  ②验证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产生原因:气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④解释现象: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

  2、 大气压强的测量:

  ①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②大气压值:1.013×105Pa

  ③测量工具: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3、 大气压强的变化: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②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 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①大气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②应用:高压锅。

《空气》说课稿11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认识空气和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奠定基础。

  二、动画导入,提出问题

  在活动伊始,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的形式引入。这样导入,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同时也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缓缓将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过观察纸巾没有湿,来证明空气占据了空间。我认为该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空气不可见,原实验很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空气的流动。

  (2)、如果实验时杯子不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

  (4)、实验操作时,学生不小心会把衣袖弄湿。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四、实验改进

  1、实验材料:

  水槽、瓶盖上有小孔的无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

  2、实验要求:

  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不移动瓶子,你能让乒乓球听你的话,分别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吗?看谁能想到更多不同的办法?分组先讨论,然后再做实验。

  3、实验展示:

  方法一:

  (1)、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也随着被压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去了。

  (2)、拿开橡皮泥,空气从小孔中跑出来,水占据了空气原来的空间,乒乓球也跟着慢慢上升。堵住小孔,乒乓球停止上升,拿开橡皮泥,乒乓球又继续上升。这就说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方法二:

  用拧瓶盖的方法,让瓶内的空气一点点跑出来,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三:

  将瓶盖取下来,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气,也能让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气把水赶走,乒乓球随着下降,停止吹气,水进入瓶内,乒乓球跟着上升。如果吸瓶内的空气,还可以让乒乓球停在比水槽的水面更高的位置。吸气时,瓶内的空气跑到哪儿去了,它们占据了哪儿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不仅要占据瓶子里的空间,还会占据我们人体内的空间,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进而深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实验效果:

  (1)、以上实验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非常明显。

  (2)、这些实验变静为动,直观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学生不会把手甚至衣袖弄湿,操作简单又卫生。

  (4)、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演示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我又增加了一组演示实验。

  1、实验原理:

  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2、实验器材:

  烧杯、漏斗、双孔橡胶塞、集气瓶、弯玻璃管、乳胶管、夹子、水槽、气球、红墨水适量

  3、实验装置平面图:

  实验一 实验二

  在实验装置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密封效果。同时因为装置中,玻璃器皿多,学生实验时,要轻拿轻放,小心使用。

  4、实验过程:

  实验一:

  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这样一个瓶中装满水,再通过漏斗向里面注水,漏斗中的水肯定不能再流进瓶中,因为已经有水占据了瓶中的空间。

  实验二:

  5、实验效果:

  (1)、增加的实验,把无形、无色的空气变成了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一种物质,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占据空间,获得了生动直观的实验效果。

  (2)、该实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觉、视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全面地理解了占据空间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

  (3)、实验简单,方便教师反复操作演示,有利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

  (4)、该实验方案更加完善,更加严谨。

  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小魔术—烛火潜水(演示)。

  六、烛火潜水

  七、拓展延伸

  课后探究活动:用什么办法能吹大套在瓶子里的气球?

《空气》说课稿12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五)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反思: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卡纸就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同时我在这课添加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猜谜语——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也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空气》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1、地位作用: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增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

  大气污染的防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设计此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基本的大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今后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文字等表述有关信息的能力。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媒体收集材料,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立志掌握化学这门科学,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

  ②通过对芥子气的了解,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学情与教法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一方面,学生接触化学时间很短,许多化学原理都还未学到,所以这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只要求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和防治,没有作深入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十六七的学生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上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参考了高中地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有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内容以及许多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如邢台市逐渐淘汰了污染严重的大面的,逐渐推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拓展了内容的广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学,掌握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决心。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大气污染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加工

  的能力。课堂上,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关于大气污染的防治,仍然要求学生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所以适当使用幻灯片等增加课堂容量,使用大量的污染图片增加对感官的冲击力,同时链接了大量网页来展示和大气污染相关的新闻等,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四、过程分析:

  [幻灯片展示]几幅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图片

  [引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思考提问]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不停的进行呼吸作用,请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造成了大气污染?如果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气污染,那么设法除去自然界中的全部二氧化碳是否更好?

  [学生回答]当然不是。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这是大气自身的一种自净作用,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一种重要机能,只有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才会出现大气污染。请学生思考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学生回答]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过量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等

  [幻灯展示]以表格形式给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请学生们根据各自收集的材料,分别分析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突出危害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小结]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而酸雨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中死神”。

  [播放一段有关酸雨危害的录像片]

  [提问]老师准备好了一瓶模拟的酸雨样品,请学生们设计实验模拟酸雨的危害。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①酸雨对植物、树木的危害很大,可用花瓣或小草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危害②酸雨腐蚀地面设施、古建筑等,可用石灰石模拟酸雨对建筑的危害③酸雨腐蚀桥梁等,用铁钉模拟酸雨对桥梁的危害④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还提出可以采用生物课中常用空白对照实验的方法以利于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试验]酸雨样品分别加入盛有花瓣、石灰石、铁钉的小烧杯中。(由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酸雨样品的腐蚀性比较强,所以此实验没有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①酸雨样品使红色的花瓣变了颜色②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石灰石表面出现气泡③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光洁的铁钉表面很快变黑

  [幻灯展示]被酸雨腐蚀的建筑物的对比图片;网页、新闻等进一步说明酸雨的危害。

  [联系实际]电视报道乐山大佛正在整容;暑假期间,故宫、天坛等也在重新整修,还有网上报道的香港饱受酸雨之苦,要启动“蓝天行动”的新闻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酸雨的严重危害,而且意识到酸雨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回答]氮的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补充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氟氯烃的来源及破坏臭氧层的后果

  过量二氧化碳的来源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

  可吸入颗粒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提示]含铅化合物是可吸入颗粒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提到含铅化合物,学生立即想到的就是“童康宝”的广告,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联系实际]前几天,电视报道甘肃徽县368人血铅超标,其中一百多人是未成年人。原因是因为当地的一家铅冶炼厂排出的大量含铅烟尘。如今该厂已被勒令停产。

  [启发思考]其他可吸入颗粒物也对人体有很大危害。请学生们思考羊绒衫和沙尘暴的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羊绒衫—大量养羊--羊吃草,甚至吃草根—破坏植被—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增多

  [联系实际]焚烧秸秆,露天烧烤等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讲述]除上述人为因素外,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也会引起大气污染。除此以外,还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的大气污染。如近两年在齐齐哈尔发生的的芥子气伤人事件。当年日军731部队遗留下来了大量芥子气毒气弹掩埋在我国境内,至今仍会不时地泄露出来伤人。芥子气能使人皮肤溃烂,并能自局部吸收,引起多脏器中毒症状

  等。所以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小结]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气体和可吸入颗粒两大类。其中气体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也是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的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大气污染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等。

  [网页链接]在中国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当天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请学生分析各城市质量情况、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发现,越是大中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空气质量往往越差。机动车尾气和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治污染主要从控制污染源入手,第一: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其中可以联系实际介绍邢台正在推广的集体供热、集体供气的好处;第二: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中可以涉及到邢台近几年出租车旧貌换新颜,以及摩托车在许多城市受限制而电动车越来越成为都市新宠的实例。第三:工厂废气要求达标后才能排放;第四:推广无氟冰箱、空调等;第五:禁止焚烧秸秆,鼓励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等。

  [提问]最后,请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在保护大气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坐公交车;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和面巾纸;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秸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宣传环保等等。

  作业: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房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办法。

  总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懂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才能为减少乃至最终消除大气污染做出更大的贡献。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洁净的空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空气》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中的第一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一节。是继第一章生殖第二章消化之后对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也是学习本章后两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基础。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之一就是增进人类的健康.本节课也是学习生物学的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之一“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水平);

  2、概述人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理解水平);

  上述第二个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呼吸作用的含义,又可以使学生在弄清呼吸作用的意义、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学好本章知识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资料分析,想象并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实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息息相关。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分析

  1、教师提问: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动脑思考后自由发言。)

  2、如果你捏鼻子,闭嘴,有什么感受?(学生实际体验,通过思考,描述感觉,回答问题。)

  推进新课 板书: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首先,我们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请看书43页图Ⅳ-25,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请学生谈谈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板书:二、呼吸道的作用)

  请阅读44页资料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寻找答案。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学生讨论得出: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

  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有什么不同?

  演示图片:鼻黏膜

  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可见,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演示图片:北欧人和赤道人的鼻子。提问:北欧人鼻子的特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人类在长期的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点。

  3.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

  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

  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痰中含大量的病原体,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以及白喉等都可以通过痰来传播。痰干燥后,其中的细菌就会随灰尘漂浮到空气中。结合SARS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功能:气体进出的通道,并对进入体内的空气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

  板书:三、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教师出示“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引导学生叙述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学生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形成“食不言”的正确观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学生多人站起来发言,互相补充,比较完整的进行了小结。

  巩固练习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 )和( ) 组成的。

  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 )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 )。

  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 、 、 。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 的。

  板书设计

  一、 呼吸系统的组成

  1、呼吸道

  2、肺

  二、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三、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布置作业 P46 第1、2.

  总体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以诗一般的结束语,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空气》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等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说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提示课题。

  2、探究新知: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小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学以致用: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课堂延伸: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空气》说课稿】相关文章:

《空气》说课稿02-16

《空气》说课稿11-26

《空气》说课稿01-10

《空气》说课稿范文09-21

《空气》物理说课稿01-28

《空气》说课稿范文06-12

空气的力量说课稿06-10

空气的力量说课稿01-31

《找空气》说课稿01-14

找空气说课稿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