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说课稿

时间:2023-08-11 12:22:19 振濠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两种电荷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种电荷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 1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也是电学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对以后的电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电荷的认识及作用规律

  说教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

  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

  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

  说过程:

  1)新课导入:有

  小游戏导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2)新课讲解:

  i.小组实验探究法(如何让塑料尺子吸引小纸片)

  ii.讨论、归纳法(得到摩擦起电概念)

  iii.自主合作探究法(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iv.实验探究、讨论法(验电器原理和电荷量)

  3)评价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实践能力,也能达到学习预期效果。

  4)归纳总结:

  结合简单板书,让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我感觉自己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一上课自己有点紧张导致自己口误比较多,教学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把两节课内容融合成一节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时间把握的不准确训练题没有来得及做,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有的演示实验没有做成功,有硬件上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总之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还比较多,今后还需向各位同事请教。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两种电荷说课稿 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并会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学情分析

  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理解电现象的基础,本节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对电荷的认识;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

  讲授两种电荷

  五、教学活动

  (一)活动1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粘”吸管比赛:用干燥的卫生纸摩擦吸管,并将吸管放在自己小组的黑板上,看哪一组黑板上的吸管最多。

  2、比赛结束,师生共同总结比赛结果,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3、设计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吸管为什么会“粘”在墙上?为“摩擦起电”现象的引入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该活动激发小组之间竞争,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活动2讲授

  合作探究发现新知两种电荷

  1、探究一:(学生实验)用卫生纸摩擦吸管并将其靠近碎纸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什么是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进行指导,提示学生如何使现象更明显。

  设计说明:带电吸管可以吸起纸屑,联系前面“粘”吸管比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自然明白了吸管“粘”在黑板上的原因,体验到摩擦起电的普遍性 。

  2、探究二:(学生实验)

  同桌之间进行实验:将与卫生纸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干燥的塑料水杯上,用另一根与卫生纸摩擦过的吸管靠近该吸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将与卫生纸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干燥的塑料水杯上,把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该吸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巡回指导。请学生演示自己做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3)实验说明,吸管与梳子带_____电荷。

  设计说明:本环节包括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两部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感受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力求突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体验带电体间的作用规律。

  (三)究三:(学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与评价。

  教师演示验电器的使用,并让学生观察验电器张角的变化,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观察思考:

  (1)实验室里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箔片张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_____力,由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知,两个箔片带____种电荷。

  (2)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

  (3)用带电吸管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再用带电橡胶棒接触金属球箔片张角会变大,猜想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多种方法,教师给予评价后提出实验室中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师亲自演示吸管和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情况,学生较容易想到带电多少发生变化,从而顺利进入电荷量的教学。

  (四)探究四:(学生讨论)

  如何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检验用卫生纸摩擦过的吸管带什么电?

  思考:

  (1)选择下列哪些器材?(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

  (2)如何判断吸管带什么电?

  (3)如果吸管不带电,带电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4)由上述推断可知:若带电体靠近某轻小物体,出现吸引现象,该物体一定带电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演示: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带电橡胶管,出现吸引现象,学生顺利判断出吸管带负电。再用该玻璃棒靠近不带电的吸管,同样出现吸引现象,学生观察现象基础上,得出3、4的正确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之后,通过观察实际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印象深刻。本环节力求达到学以致用,将知识逐步深入,对新知进行全面考察,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突破本节的难点。

  (五)探究五:(学生实验)

  用卫生纸摩擦吸管,将与吸管摩擦过的卫生纸靠近碎纸屑,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

  回顾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1)卫生纸、吸管等物质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2)完成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完成问题后,教师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

  设计说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都带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导体和绝缘体

  (六)探究六:(学生实验)

  把带电吸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取出,将其靠近碎纸屑。

  想想议议:碎纸屑能被吸起来吗?该现象说明吸管还带不带电?

  (一)阅读课本34页思考:

  实验1中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时,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有没有变化?用橡胶棒将两验电器连接起来后,A的电荷量有没有变化,验电器B带不带电?

  (二)观看视频:电荷在金属中的定向移动,回答问题。

  实验2中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____,B的金属箔片__________。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__________,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回顾探究六,说明水是____导电的。

  (三)设计说明:

  学生在操作中得出“吸管上的电荷转移到了水中”,在此基础上,探究电荷能否通过橡胶棒、金属棒转移到其他物体,并为学习导体、绝缘体做铺垫。

  阅读课本35页二、三自然段,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用手摸验电器金属球箔片闭合,说明人体是____。

  (四)小组抢答:

  教室中的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五)设计说明:

  本环节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到电荷在金属中的定向移动,为下一节“电流的形成”做铺垫;采用抢答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六、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干燥的天气,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蓬起来,如何避免这个现象?

  3.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 )

  A、塑料和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桶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两种电荷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

  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同时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电子、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

  重点难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

  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光学和热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多媒体展示:“怒发冲冠”、“女孩头发竖起来”。

  师: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二、新课教学

  电荷

  1.摩擦起电。

  学生实验:用经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笔等,靠近碎纸片、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生: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笔能吸引碎纸片等轻小

  物体。

  师: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师: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呢?

  生: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感应起电。

  3.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

  (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师:用什么仪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生:验电器。

  出示验电器实物,介绍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师:为什么用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或带电的多少呢?

  学生分组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是否张开,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师生共同总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量。

  师: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师: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一7库仑。

  原子的结构 电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了解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概念。

  教师介绍:原子结构认识历史。

  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原子对外不显带电性质: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师生共同总结: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师: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师: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导体吗?

  生: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师: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师:能列举一些常见的绝缘体吗?

  生: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等。

  教师拓展:

  1.导体导电的实质:导体中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

  2.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负电荷)的转移。注意:摩擦起电现象中,转移的只能是带负电的电子。

  思考:

  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2.比较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验电器、电荷量的概念和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第1节两种电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

  5.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要反复强调才能使学生掌握。对于一些知识要先从感性认识,过一段时间再从理论上进行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想办法用同等的实验加以说明。

  两种电荷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五、教具准备

  1.教师用器材:

  玻璃棒、橡胶棒各二只,干燥丝绸、毛皮各一块,验电器、铁架台各一只。

  2.学生用器材:

  塑料杆圆珠笔,碎纸屑少许,足够全班同学使用的塑料薄膜若干片。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电的发现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贵族妇女们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衣服,胸前佩戴琥珀做的首饰。琥珀是一种树脂的化石,是当时较为贵重的装饰品。

  人们总是把琥珀首饰擦拭得干干净净。但不管擦得多么干净,又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让人无法解释。当时,有个叫泰勒斯的人,经过仔细观察和思索,注意到挂在颈项上的琥珀首饰在人走动时不断晃动,频繁地摩擦身上的丝绸衣服,猜想奥妙在此。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具有吸引灰尘、绒毛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就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

  2、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

  (1)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

  (2)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二)新授知识

  1、摩擦起电、电荷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演示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演示实验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教师做该演示实验。由两个同学来做该实验,其余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演示实验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该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来解决——对照课本进行探索、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共有几种电荷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学生分析并演示将塑料尺与干燥头发摩擦后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现象分析。

  教师小结: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呢?

  3、验电器: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教师演示学生分析: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有趣实验,注意验电器金属箔片发生的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使玻璃棒带电后再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同学们仔细看验电器的箔片有什么现象发生?能解释一下吗? 再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后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吗?

  教师小结: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5、原子及其结构

  以课件展示与师生交流的方式展开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看书思考)

  教师讲解并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导体与绝缘体

  (1)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三)学生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5、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四)课堂练习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 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 。

  3、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

  4、实验室里常用一种叫做的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原理是 。

  5、电荷的多少叫 ,简称 ,它的单位是 ,符号是 。

  6、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 。

  7、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

  A、塑料与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到桶的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8、讨论:有一带电体,当它与另一轻小物体接触时,该物体立刻被吸引过来,此时我们能否判定轻小物体一定带电?请分析、解释。

  9、有甲、乙、丙3个轻质塑料小球,分别悬在细丝线上,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甲球时,甲球被排斥开,但甲球吸引乙球,而乙球排斥丙球,那么甲、乙、丙球各带那种电荷?甲球与丙球是吸引还是排斥?请说明理由。

【两种电荷说课稿】相关文章:

电荷说课稿11-04

两种电荷教学反思04-16

高中电荷说课稿07-21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反思03-14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说课稿11-02

电子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08-25

电子的电荷量10-10

电荷量单位09-07

电荷量公式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