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时间:2022-06-10 10:14: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通用8篇)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而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而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亦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这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要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而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这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再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板 书 设 计:

  代数式的值

  四、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代数式的值》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篇4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同学们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同学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同学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同学们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同学们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同学们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同学们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同学们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同学们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同学们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同学们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同学们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同学们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 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同学们进行调查、整理。同学们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同学们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同学们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同学们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同学们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同学们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同学们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不但使同学们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习,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习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习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九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正数与负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说教法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际例子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我将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启发法和讲解传授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因为七年级的学生个性活泼,学习积极性高。在整个过程中,我将讲解和分析与学生自己归纳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熟练技能;总结反思,发展情意;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都记作3℃,这样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这样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4个实际例子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我会在学生练习时进行巡视。具体的例题如下:

  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我会让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于是我在学生回答 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例子。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将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零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 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亏损、支出、减少、下降为负。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

  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同时指出,0不仅仅表示“没有”的意义,还有确定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三)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我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 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 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四)总结反思,发展情意

  练习之后,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而起到了对本节课巩固深化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所侧重。

  (五)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课后练习作业,并将作业进行分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各位老师,以上说课只是我在短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指导思想设计出来的一种方案,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准备时间充分的话,我会在教学过程这一模块进行更多细节的探讨,让本节课的内容讲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生活中常见的剪刀入手,通过观察剪刀4个角的关系,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4个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同时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意义。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相交线中特殊的垂线以及后续其他类型的角的位置关系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相交线的学习,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相交线相关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体验相交线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掌握应用相交线所产生的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的角,探索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后所产生的4个角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应用此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剪刀剪开布的动态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度和刀刃之间的角度变化关系,学生会发现二者同时变大或变小,此时我会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把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直线的相交,那大家会发现什么呢?通过学生动手画图,会发现4个角,我会乘胜追击,再次发问:这4个角之间又怎样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入课题---相交线。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剪刀的构造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新授

  活动一:初步认知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后,我会带领学生画出一组两条直线相交,并在黑板上标出所形成的∠1、∠2、∠3、∠4。此时提出问题:∠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学生会发现∠1和∠2有条公共边,∠1和∠3有个公共顶点,此时我会讲授:像这样∠1和∠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同时引导学生同桌之间观察所画出的角,会发现∠1和∠2总是邻补角,∠1和∠3总是对顶角,从而总结规律:不管角如何变化,角的位置关系是不会变的。

  接着继续让学生观察,在这4个角中,是否还有其他的邻补角和对顶角,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邻补角,预设学生会发现∠4和∠3互为邻补角,∠4和∠1也互为邻补角;∠4和∠2互为对顶角,在学生表述角的关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不理解“互为”的意义,单独描述∠4是邻补角,从而出错,我会及时订正学生的错误。并再次抛出问题:可以单独说∠1、∠2、∠3、∠4是领补角或者对顶角吗?学生借助∠4和∠2以及∠3的位置关系,会发现∠4既是∠2的对顶角,又是∠3的邻补角。此时我也会进行总结:邻补角、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都是相对于两个角而言,是指的两个角的一种位置关系。在相交直线中,一个角的领补角有两个。

  活动二:深入了解

  学生掌握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我会继续带领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4个角的度数,看看各角有什么关系,并和同桌交流。借助平角的意义,学生不难发现∠1+∠2=180,∠2+∠3=180,我会继续启发学生发现∠1=∠3,在表扬学生的同时,我会继续讲授:按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得出∠2=∠4。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推导过程,我会在大屏幕出示推导的过程:因为∠1与∠2互补,∠2与∠3互补(邻补角定义),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在此基础之上,我会继续大屏幕出示剪刀剪布的视频,提出问题:在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角的位置关系还会保持吗?为什么?并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想一想。学生会发现,不管角度如何变化,角的位置关系总是不变的。此时,我会进一步总结: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活动三:实际应用

  接下来是应用阶段,我会在大屏幕出示题目:两条直线相交,已知∠1=50,你能其他几个角的大小吗?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也会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探究,对于探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得∠2=180-50=13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50;∠4=∠2=150。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新授过程,通过3个活动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练习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大屏幕出示题目,取两根木棍将他们交叉放到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说出其中的一些邻补角和对顶角?引导学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并再次追问,在两根木棍所形成的角中,如果∠a=35,那其他角等于多少呢?引导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大屏幕出示结果,全班核对答案。

  4.小结

  在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大声交流讨论的方式互相说一说本节课学了那些新知,总结收获,并进一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2,并请学生查看生活中的相交线,并通过测量感受角度之间的关系。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结束语: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板书吗?

【初中数学五分钟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1-21

初中数学面试说课稿01-21

初中数学说课稿10-13

初中数学说课稿08-21

初中数学整式说课稿11-26

初中数学获奖说课稿04-12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04-12

初中数学重点说课稿04-13

初中数学湘教版说课稿04-13

初中数学圆说课稿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