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18 14:29: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以及条形统计图的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前几册教材的要求相同,我们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知识发展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会看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方式方法: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发挥优生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图

  某商店六月一季度矿泉水销售情况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统计图、

  (复习旨在回顾旧知调起学生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做好知识铺垫)

  过渡: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二、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空白)。

  学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自行完成统计图。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横向条形统计图。此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是很开放的,例如,有的学生只是把纵向条形统计图进行90度旋转,得到的横向统计图横轴与纵轴的方向始终与规范的统计图不一致(其实,这些“统计图”也同样反映这些数据的状况,只是不够规范而已)。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最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应该少进些?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根本目的所在,学到了数学知识要为我们生活所用)

  四、课后习题指导,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课后小记: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学生踊跃参入学习,学习效果好,组内学习气氛热烈,设计出了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只是不够完善而已)。但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画统计图的水平估计过高,从而导致浪费太多时间,这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如果在课前每组学生制作一份空白图样,将会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4的内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法,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了准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是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直观,把计算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并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关键所在。

  教学方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创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级有所增强。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使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这几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3)数形结合法: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内容比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线段图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分的问题中有两个单位“1“的量,预计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会把两个单位‘1”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分析题意时让学生反复说每一步是把谁看作单位一在算什么,使其在理清数量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思考,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先做一组寻找单位“1”的练习题:

  (1)白羊的只数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苹果的重量相等。

  然后又设计了给上两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口头提出问并解答的练习:。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数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苹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一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新课导入干脆、利索、自然,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装一个红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装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的3/4。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板书:

  (1)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后问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哪一个稍复杂一些?为什么?

  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内容

  “视图与投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册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具体编排

  例1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说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建议:

  (1)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3)注意:①提供给学生的实物要足够大,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②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③还可以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这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例2及“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前面学生学习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这里是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2)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做一做呈现了从正面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教学时,可以将练习八中第2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并根据这两个平面图形的位置进行猜测,再验证。

  例3及“做一做”

  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拼摆,例如:用4个小正方体拼摆,先使从正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例题中的相同(会有无数种可能);再使从左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使从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只有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问“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了吗”,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师还可以增加小正方体的数量,进行类似的活动,但注意数量不宜过多。

  (4)做一做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实物帮助学生判断。

  (五)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正确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感受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体会到数学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学法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

  (一)导入

  1、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及其运算规则

  2、课题的引入

  (二)教学新课

  1、新授

  2、巩固和复习

  3、课堂总结

  (三)练习

  1、做一做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及其运算规则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2/95/9=1/83/8=5/6–3/6=4/5–3/5=)其中还有复习了约分的知识,检验同学们课后的学习。

  2、课题的引入

  根据课本的知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用学生的惯性思维让他们自己提出“1/43/10=”式子,这就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内容不同,让他们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新课

  1、新授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为同分母”这个关键点,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做一做。

  2、巩固和复习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然后再巩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其实都贯彻着“只有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

  3、课堂总结

  让同学自我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首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然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三)练习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做一做

  让同学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五、教学效果分析

  回顾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本次对课堂评价实效性的探索还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体现了评价的服务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等功能。

  复习引入环节中,在收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阶段,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渴求赞扬和鼓励的心理特点,给予合理的,积极的,肯定的课堂即时评价。教师主要应用准确、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热情地给予褒奖。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学的高崇辉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学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1、 猜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吗?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

  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词很关键?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

  这回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该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它。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 实践探究

  师:观察除法的基本性质(手指向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强调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词语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点什么?(同时、相同、0除外)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建立在对意义求真求准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板书: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在小组里议一议。

  3、指名汇报,形成共识:

  ㈠必须是一个比;㈡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㈢前项与后项互质。

  4、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各抒己见说出不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摒弃了由典型的个例入手解释“最简单整数比”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采用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子”式的充要铺垫。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

  四、实践运用

  我设计了四部分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包括3道题: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部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各题

  (1)4 :15=(4×3):(15÷3) ( )

  (2)3/5:4/7=(3/5×6):( 4/7×6) ( )

  (3)10 :15=(10÷5):(15÷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上课前老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我们班共有学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请写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班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请写出参加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1。5倍,请写出参加体育小组和舞蹈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进行“再创造”

  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应用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尊重学生各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四部分思考题

  1:8=(1+4):(8+□) 6:10=(6-3):(10÷□)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验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现代小学数学》第八册).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辅教软件,实物投影,填数用表,数学卡片和一个钮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数位顺序表:

  问:(1)说出每个数所在数位,并表示多少?

  (2)看这个表,说明哪两个数位间进率是10,或者进率是100?

  2.注意观察(电脑演示)

  2.576<25.76<257.6

  (1)将25.76的“.”向右移一位,变成257.6.

  问:1)你看到了什么?

  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

  (2)将25.76的“.”向左移一位,是2.576.

  问:1)你看到了什么?

  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

  二、导入:

  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三、新授:

  (一)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

  1.(每组一个学具袋一个表),请组长分工,大家一起利用学具按照表上的要求,边摆边填,并找出规律.

  2.反馈.

  3.说说填表的方法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一位,0.6m→6m=600cm.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二位,0.6m→60m=6000cm.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三位,0.6m→600m=60000cm.

  4.独立思考:将0.6m→6m,0.6m有什么变化?

  0.6m→6m原数扩大10倍.

  0.6m→60m原数扩大100倍.

  0.6m→600m原数扩大1000倍.

  5.你怎样看出从0.6m→6m,原数扩大了10倍?还可以怎样想?

  ①因为6m的6在个位,0.6m的6在十分位,个位和十分位进率是10,所以原数扩大了10倍.

  ②还因为0.6m=60cm,6m=600cm,600cm是60cm的10倍.0.6m变成6m,原数扩大10倍.

  6.从0.6m→60m,扩大100倍,道理是什么?从0.6m→600m,扩大1000倍,道理也相同.

  7.根据大家发现的,你能概括出小数点右移,原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右移一位,原数扩大10倍.

  小数点右移二位,原数扩大100倍.

  小数点右移三位,原数扩大1000倍.

  8.老师板书“右移扩”.

  (二)

  1.还有没有不同的移动方法?

  2.反馈:

  小数点左移一位,0.6m→0.06m,0.6m缩小10倍.

  小数点左移二位,0.6m→0.006m,0.6m缩小100倍.

  小数点左移三位,0.6m→0.0006m,0.6m缩小1000倍.

  3.你怎样看出0.6m→0.06m,缩小10倍?还可以怎样想?

  4.同组互相说其他道理.

  5.根据大家发现,请你说说小数点左移,原数怎样变化?

  左移一位,原数缩小10倍.

  左移二位,原数缩小100倍.

  左移三位,原数缩小1000倍.

  6.老师概括并板书“左移缩”.

  (三)

  1.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概括出原小数点位移的规律是:

  2.小组熟读规律.

  3.老师有一问题,请教大家.

  (1)把0.6的小数点右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

  (06是6,没有小数部分,0省略不写.)

  (2)把0.6的小数点左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

  (因为整数部分没有数,要补0占位.)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应记住在移动小数点时要注意添0去0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中:

  1.把0.09扩大100倍,小数点应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2.把3.72缩小100倍,小数点应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二)根据箭头指向,请说明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

  (三)电脑出示练习

  1.师出生答:34.81→3.481 1.34→134

  2.师出生答:(可进行比赛游戏)

  3.师出生答:24.056×1000÷1000=24.056

  478.32÷100×1000=4783.2

  五、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得不错,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叫——

  小数点的悲剧

  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连萌一号”消失了,这场小数点的悲剧结束了,但是请同学们牢记住这位宇航员的话吧!

  下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已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听好了,既然是游戏当然就有游戏规则,请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先求长方形面积,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么如果有一块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手动脑,教师融入其中并适当给以启发)

  3、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方法找到了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生:好,我们拿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我们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发现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底。高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检测导结

  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小结。

  通过分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应用,又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变形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多媒体课件。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相关文章: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10-07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2-07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10-04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10-13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有关数学生活日记模板集锦9篇12-16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10-08

有关数学生活日记模板集锦七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