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17 09:11: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9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安排较原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有很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

  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采取了随机编排,而且例题大大减少,共只有3个例题。这样并不是降低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集中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策略,可以节约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更多的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对后续学习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情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的找到相应的除法口诀。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课的创设意图,我创设了复习引入自主探究提升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思路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

  2、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遵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总结灵活运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优化方法的选择。

  五、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口算。

  2、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春游吗?在春游的时候,我们都会带好多好吃的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下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呀?他们是怎么分的呢?(引导学生说明图意。)

  老师板书:有24个苹果:

  1、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2、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1、学习例题1。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谁能说说: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是什么意思?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这种分法呢?

  列式:244=

  求商:这个算式的商是多少?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算式的商?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求出商。先在小组内交流摆学具求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244=6(个))

  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用过去学习的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吗?

  师:请同学们想想24除以4,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能求出它们的商?

  生:可以用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求出244=6

  小结:在计算244,先看除数是4,就想4几得24,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求去商。

  师: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是什么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6=

  师:能用哪句口诀求出它的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

  246=4(盘)

  师: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分小组议一议

  ①上面两道除法算式的商是怎么算出来的?

  ②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小结:从上面的两道除法算式的商中,我们发现用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算出来的,这说明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让学生全面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全神贯注,集中思考)

  (三)巩固深化、掌握方法。

  完成课堂活动1、2题。

  1、议一议: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34=12

  124=3

  123=4

  (让学生根据图说算式的意义,通过说进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开锁。(连线)

  (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和相应的除法算式,乘、除法算式与相应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以此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55=

  324=

  366=

  273=

  244=

  284=

  182=

  305=

  (强调求商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熟练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也就是看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想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采用这种简明扼要的方式结尾,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在轻松、愉跃的心境下来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题目是 《认识线段》。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流程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2分钟)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流程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8分钟)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图略)

  流程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6分钟)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流程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10分钟)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流程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10分钟)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图略)

  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流程六:全课小结(4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总体评价:

  本节课,通过比较去学校的路的长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表象,和“直”这一本质特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让学生以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经历认识线段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顺利掌握线段的画法和数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

  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重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难点:

  (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二、教法指导

  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本课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在众多图形中认识等腰三角形,辨认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揭示课题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从实物抽象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用课件展示图形。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内角的角度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

  问题3我们从边、角两方面描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从边、角如何判定?(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然后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4你认为有一个角等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请把你的证明思路和同伴交流。(提出问题后,再次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2,有一个角是60度,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例题解析;课外兴趣小组

  (1)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的已知、猜想结论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推理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练习(然后我又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第一部分设计了两道有关等边三角形推理的练习。目的是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拍手游戏与画一画的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五、教学反思:

  1、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我设计了这一节课,不管是导入,还是用多种鼓励形式,如拍手,并把鼓励与新课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变通教材,将生活融入教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数学活动化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倍”是一个很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拍一拍、画一画、猜一猜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概念到逐步建立倍的概念,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知识进行运用过程及情感进行总结与反思.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2、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本阶段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情操.

  教学准备:农场图一张线路图一张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阶段所学的知识

  1. 教学时,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本阶段学了什么知识.让学生自由说.

  2.出示卡片:让学生算出卡片上的乘法算式题.

  二、参观农场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才这些桔子是农场的王叔叔送我们的.王叔叔还邀请我们去他的农场参观,你们想去吗?

  2.出示去农场的线路图

  谁来说说去农场怎么走,我们是几点几分出发的.到达目的地用了几分钟

  请学生说出方向与位置以及时间

  3.出示农场图

  请学生认真观察,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和大家交流,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大家一起解决。

  三、送书

  创设情境,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叔叔还知道我们二(5)班的同学爱看书,买了很多书送我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书吗?

  出示书图

  接着出示二个数学问题。

  问题一:王叔叔买了一种书,正好用了54元,他可能买了什么书?买了几本?

  问题二:王叔叔还用了20元买了三套书,他买的是什么书呢?每个小组最少说出两种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四、构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发表意见。

  说说这节课你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吗?对老师有什么要求。

  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五、游戏(玩扑克牌)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结束学习任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至68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3.通过"摆一摆""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

  4.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电脑课件一份。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支铅笔。

  一、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充满奥秘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学生答:愿意)那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进入"角的世界".

  (课件出示一组南浦大桥的图片)首先,请大家一起观赏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桥——南浦大桥。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位于我国上海市的黄浦江上,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你们看,在桥面上塔栓和缆索组成了许多优美的角,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了美丽的图案。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角的图案显得更加美丽。

  其实,除了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角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也都有角,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找到它、认识它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内容:认识角(出示课题)二、 探索新知1.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1)找一找

  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在它们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发现它藏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显示物体表面藏着的角)老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只要我们平时做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找到它。

  (2)摆一摆

  虽然你们能很快地找到物体表面的角,但是如果老师要你用两支铅笔摆出一个角的形状,你能办到吗?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试一试吧?

  (3)认一认

  课件显示学生摆出的图形,同时出示另外两种不同的摆法,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再判断哪个才是角。从而让学生知道角的基本特征是: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用" )"在图中标出角并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老师:你能指出刚才摆出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通过摆一摆、认一认,你能发现角的世界里的秘密吗?

  秘密之一: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2.比较角的大小并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或无关。

  (1)摆

  过渡:通过努力,你们已经很快地发现了角的第一个秘密,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另外一些秘密,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好!这次挑战的主题是"摆",老师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用原来的那两支铅笔摆出一个比原来更大的角,有信心吗?试试看吧。

  老师:你是怎么办到的?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老师边听回答边演示课件中的活动角展开与复原的动画过程。)通过这次的活动,你能把角的第二个秘密补充完整吗?

  秘密之二: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 );张口越小,角就( )。

  请你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2)比

  过渡: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宣布:你们的第一轮挑战成功!现在,老师要向你们发起第二轮的挑战,这次的主题是"比".(课件出示)通过比较,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角大小区分是否明显)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比较方法。(老师用课件着重演示角3与角4通过重叠比较大小的过程。)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直接判断。

  2.重叠的方法。

  (重叠时要注意顶点和一条边对齐)

  (3)猜

  对于第二轮的挑战同学们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要进入最后一轮挑战——猜。(课件出示角的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通过猜一猜和比一比,你能说说角的第三个秘密吗?

  秘密之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关。

  三、 巩固练习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但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而且在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挑战的成功。你们真是了不起!

  接下来,老师要看看你们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1. 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并用")"标出来。

  (着重讲讲最后一幅图中桥洞与两边形成的图形不是角及原因。图2与图3学生只要找到内角就行,如果部分学生能找到外角就给予肯定与鼓励。)3. 判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4. 摆一摆:用三支铅笔你能摆出三个角吗?试试看。

  (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根据不同的回答展示学生的作品。)四、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或发现了什么?与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启发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即兴找一找。(如桌面、门窗等)老师: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除了我们刚才发现的那几个秘密以外,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的秘密,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去探索和发现数学世界里更多的秘密!像中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南浦大桥那样,灵活运用它们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课件出示结语)组织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一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课例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等活动机会组织教学。

  首先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抽象出角这个几何图形,同时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摆""比""猜"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本课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可活动、可变化的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 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总结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谁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诉老师,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巩固旧知,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测一测(在操场上进行)

  ⑴、同学们自由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⑵、请同学们以刚才站成大约10米长需要的人数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有多少步,做好记录。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为感知1千米长度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数,想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你认为多少个同学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们测量出10米大约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吗?1000米呢?

  (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10米、100米的长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算一算

  ⑴、如果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结:沿操场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 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

  4、填一填。

  ⑴、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是否知道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书中 46页填一填)

  ⑵、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千米的标志?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播放"你知道吗"

  (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同时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⑶、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比较远的距离。

  5、估一估。

  ⑴、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

  ⑵、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课下,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

  (三) 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a.沈阳到北京的铁路长8000( )。

  b.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全长1943( ),平均海拔4000( )。

  c.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700( )。

  d.月亮绕地球每秒运行8( )。

  (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后,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以及应用训练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教材加强了“口诀推导”的教学,同时强化了动手、动脑练习,安排了四组综合练习及一个单元的复习。目的是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教材从七星瓢虫身体上的黑点入手,在数字7连加的基础上,得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

  二、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处在低年级阶段,心理年级和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因此太过文字的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该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娱乐,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做了下列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技能目标)

  3、通过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技能目标)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讲解七星瓢虫是益虫,让孩子要有爱心,懂得爱护瓢虫。(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成过程,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动手数),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习题练习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是:合理应用电子教手段,通过多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五、学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心理渐趋稳定,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出现竞争意识。因此,学法上我会采用:

  (一)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在作业练习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学生自编口诀,并给与适当鼓励、表扬。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

  回顾已学1~6的乘法口诀,从展示七星瓢虫图片过渡到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第一部分(知识获取)

  1、首先出示准备好的七星瓢虫图片,数一数,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黑点 。

  2、提问:①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就是1个7,2只七星瓢虫身上是几个7相加?鼓励学生列乘法算式。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 7×3=21 3×7=21 三七二十一

  ②如果有3只7星瓢虫、4只7星瓢虫……7只7星瓢虫,各有多少个黑点 呢?

  ③完成给出的附表,

  黑点的点数 : 7、14、21、28、35、42、49

  3、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编出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表》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第二部分(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

  1、圈一圈,填一填。

  观察一幅图,说说从图上看懂了些什么?同桌兼相互问答,然

  后抽学生回答,说说利用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的。 (强调这一幅图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并且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2、孔雀开屏:

  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填写,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如何得到的答案,强调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3、拓展练习: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集体订正。(鼓励表扬,发扬榜样,竞争作用)

  七、板书

  《7的乘法口诀表》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高兴的事儿? 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儿?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图画和故事情境中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9篇】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10-04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6篇10-05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九篇10-04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10-11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高中高一数学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