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15 18:05: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课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两项活动。第一项是测试纸拱的承受能力,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第二项活动是搭一个瓜皮拱,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学目标:

  据此,我设置了一下几点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 科 学 概 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 (出示课件):我认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出示课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 (出示课件):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有: 做拱形的纸 ,铁垫圈若干 ,课件 , 小木块若干,西瓜皮块若干 、 抹布。

  二 学情分析:(出示课件):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三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示课件)

  (一):自主——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挂历纸和垫圈探究纸拱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更好的得到自主发展。

  (二):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四 教学过程:

  我一直认为科学课堂必须是充满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它着力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更浓厚,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以这个为基点,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首先我将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观察: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通过学生回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前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说到拱形,这时我(做一个拱)继续启发学生,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学道理。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周围中也有许多的拱形建筑,请看(播放课件图片:赵洲桥、拱门、九洲体育馆) 为什么这么多的建筑都采用了拱形呢?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拱形中的学问吗?(这时我板书:拱形的力量 )

  我这样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拱形”是“改变形状”的另一个视角。通过欣赏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通过教师演示平纸和拱纸的承重能力,使学生明白同样大小和材料的拱纸比平纸承重能力强,同时亲眼目睹了拱纸承重过程中的形变,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点。

  (二):探究研讨——测试纸拱 (出示课件)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第一个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课件)

  学生把纸拱放在垫板上,并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记号。观察之后,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在拱的下部。

  教师解释概念:在拱与垫板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的变化。并回答: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学生会发现拱足向两边伸展,而垫圈的重力是被拱顶承受的。

  再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新的变化。学生发现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根据这一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纸拱”为什么会向两边伸展开去?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拱形的受力轨迹,从而建构第一层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看到拱足分开自然想到要用什么东西去抵住它。

  教学进行到这里,基本抓住了本课的第一条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实验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课件)

  教师设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下吗?怎样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用实验检测一下看行不行。学生开始分组实验:用东西(书本)抵住拱足,在拱顶上不断加垫圈。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纸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让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通过师生谈话,进一步肯定学生的想法,用东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压力要大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当拱顶上的压力不断增加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纸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通过这样的设问,再一次让学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现象后,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当拱顶上的垫圈不断增加时,纸拱还是要塌,向左右偏,通过操作适当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方案,怎样让拱形承受的压力再大些,进而引出实验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出示课件)

  科学必须用事实讲话。科学数据就是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资料,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是激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我提问:我们怎么做能让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你打算怎么做?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下来,再汇报。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我用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进行实验时,做好数据记录。2、每个实验,“拱桥”的拱足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一致。3、如果纸条被压坏或有明显折痕,应该换上新的纸条。】)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数学生都在拱形的两边放木块,把拱足抵住,实验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现在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抵住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

  请学生试着解释。

  (演示课件说明: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向外的推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要是我们继续在旁边加,拱是不是会一直都这样,承受的物体越来越多呢?学生可能回答:不能或能,老师点拨:拱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不能超过它的限度,就如我们天天经过的大桥——招苏台河大桥,他的限载重量是20吨 。 通过生活中的拱形建筑可以引出极限限载的含义。&nbs

  p; 最后让学生总结拱形承载的秘密。(同时我把拱形承重的秘密展示在黑板上)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同时培养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样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学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理性认识—搭瓜皮拱

  学生分组活动,课前每小组准备了西瓜皮块来搭一座拱桥,两组学生分别在讲桌两边搭拱,

  本环节的活动用到了瓜皮,会弄脏学生的手和课桌,我会让学生用准备的抹布,待实验结束后擦干净,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纸拱毕竟是一个不会轰然垮掉的拱,做一个瓜皮拱不但饶有趣味,而且更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拱形的承重特点,两个活动相比,前者是感性的探究,后者是理性的认识,相辅相成。

  (四):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在教学的最后,通过身边一些熟悉的建筑中拱形的运用让学生将知识还原生活。再让学生欣赏培江三桥等(课件图)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吸收信息,提高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五 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把拱形承重的秘密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能清楚、明了地理解拱的受力原理

  拱形的力量

  拱形承重的秘密: 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俗话说:“科学探究无止境”。我更觉得:“科学教学艺术的探究更无止境”。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知道什么是液体?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多种感官从多种液体中找出水。

  2、能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器具将水运到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空果冻盒4个、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状的杯子4个

  3、游戏材料:小杯子1个、长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认识水的重要性,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了哪些东西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观察水

  二、分组找水、了解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它们分辨出来并帖上标签吗?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使用什么方法。

  (2)观察过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贴上标签。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闻找出酒,最后用舌头尝分辨出水。这里我们用到了认识物体的常用科学方法:看、闻、尝,当然还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体时千万不能随便闻、尝、摸。(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

  5、谈话:我们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据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写下来。

  6、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7、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的结果写在书上或画在书上。(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

  2、学生观察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3、谈话: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来做个实验。

  4、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

  5、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还有哪些物体是容易流动的呢?

  7、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容易流动

  8、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完成板书)

  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组能把这个塑料桶中的水运到另一个塑料桶中,当然不能直接倒。)

  2、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种方法好呢?

  5、分组近距离演示,测时间。

  6、距离较远,哪种方法快呢?学生预测后再试一次。

  7、小结:近距离用杯子舀的快,远距离用管子吸的快。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补充。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我对课标及教材理解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二个对比实验,二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书和衣服对比,衣服能否产生热量?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毛衣和书一样不能产生热量。第二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对比,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已经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以及五年级上册的“光”单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热的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另外,“冷热现象”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的猜想设计验证当中,思维不断地激活,过程不断地完善。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思维的技巧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我的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和学生握手,感觉手很凉,你们有哪些办法能让老师的手热起来?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使手热起来的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层次推进,再次思维碰撞。老师身体也很冷,你还能想些办法让我的身体热起来吗?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想起了生活中使身体变热的种种方法,学习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3、提出问题。师顺势引导,这些办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一一分析解释用热水袋、烤火、开暖气、晒太阳等是外界物质传递热量使身体热起来,吃热食物是食物吃进身体中产生热量让身体热起来,跑步、打羽毛球等运动是运动加快产生热量使身体热起来的,最后留下加穿衣服、盖被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身体热起来的呢?是衣服也可以产生热量吗?

  4、思维论证。让学生猜测。学生一种观点,多穿衣服就感觉热起来了,说明衣服可以产生热量。另一种观点,衣服不能生热,只起保温作用。师引导学生思维,假如衣服能增加热量,那衣橱里挂满了衣服,衣橱的温度会不断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温度后,衣橱里的衣服就会燃烧起来了,事实是这样的吗?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早上醒来,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5、实验验证。衣服到底能不能给身体提供热量?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吗?让学生说实验方案,并进行猜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又能说明什么。根据学情分析,我预设了一个实验记录表:

  让学生通过这两组对比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证明衣服不能生热,加穿衣服身体热起来的原因是衣服能起保温作用,能阻止热量散发,防止冷气进入。

  6、提出新的问题,促进思维。既然实验结果证明了衣服本身是不能提供热量的,那为什么我们多穿衣服还是感觉更热了呢?让学生在弄明白一个问题的同时,又能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热爱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物质的变化》。本课是属于物体与物质范畴,针对六年级这样高年级的学生展开教学的,学生经过“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物质的变化主题已进入第三层次,通过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到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学生对于一些物质存放久了,就会发生变化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认识和知识储备,比较熟悉物质不是一尘不变的,都是存在变化这个观点,但对于这些变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科学上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等等在系统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的。

  为此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科学探求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 能用简单器械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纪录。

  4、 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过程,将探求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6、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科学知识

  1、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2、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4、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对学“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解释事物现象方面会有更多自己的见解,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问题,并能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绝对不希望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更希望老师能跟着他们“走”,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就更注重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毫无压力下,从学习研究中充分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我将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认识典型的化学变化作为本主题的教学重点,而将通过实验探求物质变化的秘密应该是学生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本课我安排3教时来完成,我将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媒体资料以及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用品等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的学习活动。

  本主题可以分为三各部分,每个部分一课时。

  第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变”来“变”去的盐,认识可逆的变化,认识青铜器的生产,制造蜡星星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是什么变化,科学定义这一类变化——物理变化的根据。

  我打算采取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他了解到向盐这样变来变去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以及物理变化的特征等等,培养他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学会搜集整理所学知识的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常见的铜生锈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小组的质疑方式,让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金属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并试着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种化学变化的话,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设计实验这样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看燃烧的蜡烛,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着什么样的典型特征。通过这些典型的特征变化,联系生活中的其它变化,最终得出: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我打算采取利用科学欣赏的形式再现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画的形式对研究物质在燃烧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有直观的印象,探讨在此过程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原因,对以后进行实验重复验证蜡烛燃烧的变化,有着积极的暗示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让他了解到科学的结论具有可重复验证,培养他们今后养成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倡导以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其对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了直观地认识,同时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以后养成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习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从教学过程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 “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的机会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第一课时:“变来变去的盐”需要为学生准备:酒精灯,蒸发皿,烧杯等,“煮海为盐”、“青铜器的制造”的教学的短片。

  我的意图是先通过问题“我们知道盐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水利的盐还能‘变’出来吗?”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经验,积极的根据生活经验积累进行猜测:得出盐水是能变回盐的。如果学生在此遭遇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回想水的汽化现象”给学生进行提示。此时再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设计合理的实验来验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媒体出示中国古代人“煮海为盐”的历史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媒体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分离水与盐的方法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酒精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又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实验操作,同时考虑实验的安全性,为了更有效率的进行实验所以由教师演示规范,再让学生通过小组通过合作实验进行学习。他们会发现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提取出来,这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继而进一步思考最终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变化过程是可逆的。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变化过程的相关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可逆变化的认识,并且做好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养成实验中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的录像资料简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变化之作蜡星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意识。

  第二课时:失去光泽的铜镜,我将为学生准备铁丝、细砂纸、吸水纸、白磁盘,出土铜镜的短片等

  铜镜失去光泽,铁钉上锈等金属生锈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关键是如何了解他们上锈的秘密。我通过录像短片让学生直接思考,来预测原因,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提高实验设计比较金属生锈与否的实验,深入到它们的里面,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通过进行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金属存在的环境差异,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因为此实验当堂课不能完成,所以此时教师可以延迟评价实验的结果。

  我的意图是在学习过程中有竞争才有进步,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他们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争相尝试各种方法。学生的实验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明白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种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了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生锈的铁和铜等让学生了解铁与铁锈、铜与铜锈的区别。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从很多方面进行比较,比较杂乱且有的毫无价值,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表格让学生从颜色、光泽、软硬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让他了解到这种变化是产生新物质,并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为以后第三颗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根据金属都会生锈的现象,以及生锈的秘密,回想在生活中人们是怎么来处理金属生锈的问题的,让科学回应于生活。此时可以通过补充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防锈措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铜镜失去光泽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学变化人们不容易察觉,所以在第三个部分设计了常见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蜡烛的燃烧,我要为学生准备: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锡实验的短片

  蜡烛的燃烧非常常见,但越是这样人们越有可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蕴藏的科学含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一个问题:“在生活中的常见的燃烧的现象,就以蜡烛燃烧为例在此过程中,蜡烛燃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燃烧前和燃烧中蜡烛的变化,猜测燃烧掉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应该赶快用湿毛巾来灭火。之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实验:

  (1)罩一个烧杯与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烧杯有什么变化

  (2)罩一个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烧杯有什么变化

  (3)用一个白瓷板置于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考虑燃烧掉的蜡烛是不是什么都没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质疑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然后通过录像重放当年拉瓦锡验证的燃烧的实验,通过这样直观的实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燃烧的本质。了解到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同时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所学拓展了解还有那些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在所学基础上讲物质的变化的种类进行分类:

  一类像盐水转换为盐那样,是可逆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类是像金属生锈和燃烧现象一样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样就将普通常见的现象总结成为一个普通的规律,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科学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仅仅从课堂上来解决问题,所以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收集有关物质变化的资料,让学生回去完成。因为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的能力也是科学课所必备的,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汇报和讲评,这样就使科学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也为下个单元整理信息,让我们更有效的学习,作铺垫。

  出示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

  盐到盐水:可逆的变化 物质形态发生改变,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铜生锈

  铁生锈 :不可逆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燃烧

  我的设计是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清楚物质变化的分类依据。

  以上是我对《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的教学思路,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三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

  带走了一批成熟的六年级,引来的是一批“幼稚”的小不点,小归小,却是个个古灵精怪。特别是那帮男生,对科学有一股特别的“感情”。如何让这批朦胧的“未来科学家”做好准备,成了我第一课的重点。

  经过网络上专家同事的指导和自己的深思,我精心准备了第一课。孩子们人生第一次科学课,就是被我“忽悠”着来的。

  看我设置的问题

  一、 科学课是门什么课?它要带我们学些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是很多孩子想要了解的,而且他们已经知道了许多关于科学的事情。

  看看孩子的回答:1、科学就是带领我们去探索

  2、科学就是让我们观察

  3、科学就是我们去做实验

  4、科学里有许多好玩的知识等等

  学习哪些东西?1、植物和动物

  2、我看见要我们养蜗牛

  3、可能还要学习许多实验吧

  孩子的聪明劲不得不让人佩服,在学习以前,他们已经能够从各个方面提取对科学的认识,这也反映出这些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科学方面教育的成果吧。至少在兴趣方面,许多家长做得还是非常棒的!

  二、 怎样即轻松又快乐的学好科学?

  学生表现出的对于科学学习的劲头,让我异常兴奋和感动。同时,学生一定想更好的学习好科学知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统一。

  1、 我们要仔细观察

  2、 我们上课要认真听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出我们教育后的端倪,统一而死板的教育后果。学生很少会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可是我自己又企望他们做怎么样的回答呢?

  其实,学生能够回答出观察,已经在我的“圈套”里面了,观察时整个三年级阶段我们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什么是观察呢?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呢?我询问。

  于是,回答出来了,观察就是仔细的看。大部分学生就是这么说。仔细的看,认真地看,学生的理解很准确。

  为什么要仔细?

  不仔细我们就收集不到需要的东西,不仔细我们就会错过要观察的东西。学生的回答,很好。只是要让孩子做到仔细,谈何容易。只能在后面慢慢来了,并且我从美国的“哥伦比亚”号事件谈起,让学生更实际的认识到仔细的重要性。学生们很习惯听故事,希望他们能从这些故事中,学到点东西。

  在观察过程中,除了看之外,我们还有其它的方法了解更多信息吗?

  关于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差异性比较大。

  典型的回答

  1、 查询。可以上电脑查资料、可以查阅书本、可以多看课外书,很奇怪的事情,走读班的孩子很注意去“查”资料,而住宿班也许是因为住校的缘故,很少有这方面的回答。

  2、 实践。好多学生提到,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去实践下,所谓实践就是到大自然去观察,去摸摸看。极少数的班级提到可以做做比较。

  遗憾的是,没有孩子提到记录和合作的内容。也许这正是三年级孩子最缺乏的东西,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部分。

  因此,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记录本,专门用来记录科学,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将记录本用好。

  最后,我要求孩子们保持倾听的习惯,所谓倾听就是要认真仔细的听,在听别人或者老师说话时,不可以插嘴,有问题举手回答。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年级孩子的习惯培养,任重而道远,希望我能和全体孩子一起努力,让孩子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的学好科学。

【有关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01-21

青岛版科学《金属》说课稿11-30

有关科学教案模板五篇01-28

科学技术的力量说课稿11-03

幼儿中班科学说课稿01-11

科学《蚂蚁》说课稿(精选5篇)11-30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12-24

科学技术哲学说课稿12-17

有关科学教案汇编5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