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9 08:06: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脑绘画-椭圆工具》。

  本节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画图” 软件中椭圆工具的使用方法,使同学们了解“画图”软件的应用,并能运用它制作简单的电脑绘画作品,前几节课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画图”中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本节课是原有基础的一次提高课,主要学习椭圆工具的使用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通知中关于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进行内容的安排,本节课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椭圆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灵活地美化自己的作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对自己及他人作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椭圆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配合使用SHIFT健,画出圆形。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根据学生不能在机房上课,主要采取教师边讲授,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生动、有趣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安排意图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学会用画出椭圆形和圆形。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不断尝试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椭圆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配合使用SHIFT健,画出圆形。

  (五)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使用“矩形工具”可以画出矩形,配合SHIFT键还能画出正方形。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椭圆工具。演示板书:椭圆工具:(1)画椭圆:选择工具箱内的椭圆工具,(2)画圆:按住SHIFT键,同时按住鼠标。让学生知道:椭圆工具的用途,这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按着教师讲使用方法。再用椭圆工具画一些日常用品,如汽球、杯子等。然后找几个学生到前面练习操作。

  学生初步掌握椭圆工具的使用要领后, 然后趁热打铁,打开上节课图案画了一幅面“美丽的家园”,并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运用你们所学会的知识,今天,我们将继续画这幅画,让我们的家园更漂亮。蓝天中有白云,我们上节课已尼学习了白云的方法:使用铅笔工具,选择白色,画出一朵白云,填充白色。使用橡皮工具,擦出白色。让学生操作演示。还有一种方法,用今天学习的“椭圆”工具。教师讲操作过程:

  ①鼠标指向“椭圆”将光标并单击,选择“椭圆”工具,

  ②鼠标指向“颜料盒”, 并单击,选择白色,

  ③鼠标移入画图区,画出椭圆形白云,

  ④选择“填充”工具,填充白色。

  学生练习:画椭圆形白云。

  使用“椭圆”工具画太阳。

  问:教师为什么能画出这么标准的圆?有什么技巧?

  “椭圆”工具画太阳。SHIFT+椭圆

  学生练习天空中飘着一个椭圆形汽球

  我们学习了用椭圆画白云、用“椭圆”工具画太阳,我们的家园更美丽了,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将来长大了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这幅画中的环境真好,你爱在这里吗?我们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在今后的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四、课堂检测:

  (1)画椭圆时,应选择工具箱中的( )工具。

  A. B. C.

  (2)画圆时,应同时按住( )键。

  A. Ctrl B. Shift C. Alt

  本节课通过以上的检测,学生都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不足是绝大多数学习只能听,没有动手练的机会。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幸福鸟》。下面我就对本课第二课时教材方面、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幸福鸟》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旺嘉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幸福鸟,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动人的西藏民间故事。歌颂了旺嘉不畏艰险,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故事情节生动,描述具体,语言通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语言。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能力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②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幸福来之不易,要不畏艰险,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才能得到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

  重点: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难点:明白叙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前因后果。

  二、说教法学法

  四年级学生思想渐趋成熟,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就是情境教学法;同时我秉信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比比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代讲,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即赏析教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四个板块进行

  一、播放歌曲,感知乐趣

  1、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将学生带进对幸福的美好的憧憬里。

  2、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提升认知

  (一)前后对比,直观感知

  上课伊始,我利用出示了旺嘉家乡前后两张图片,(出示——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画面)抽生说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看看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两幅画面的?学生通过图文对比看过之后体会到了旺嘉家乡人们生活环境的艰苦。同时我相机指导朗读变化前读出人们悲凉、对幸福渴望的心情,而变化后的家乡采用男、女生分角色配乐读。这样的比较后,我随即让学生观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出示文字比较)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感悟对于这样开头和结尾两段结构大致相同,句子几乎一一对应,首尾照应的特点十分鲜明,这就是——前后照应。

  (二)重点品读,强化感悟

  旺嘉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接下来我把重点放在文本的的二部分:重点分析,图文演示,读讲结合,突破难关。我首先提出学习要求:通过多媒体出示图表,让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填写。(出示 ——表格)实施中,我把时间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最令自己感动的一关找到并读出自己的体会。我没有完全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来讲,因为多媒体给了我很好的帮助。我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展开图文动画(演示),两者的结合有效的帮助了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在了解第一关时,当画面定格在这(出示——第一关动画),旺嘉那血淋淋脚印出现在画面中,这揪心的一幕令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在为旺嘉担忧的同时又被他的坚强勇敢所感动,那一瞬间,无需更多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抓住学生此时的情绪,我出示文字灯片,请一个合作小组的同学朗读。(出示)“妖怪吹了吹长胡子,平坦的道路立刻变成了乱石滩,每块石头都锋利得像刀子。旺嘉勇敢地踩上去,鞋底被划(huá)穿了,双脚被割破了,鲜血流在石滩上。”引导学生画记动词,体会旺嘉的勇敢,再相机指导朗读,并分两大组有感情地比赛读。学生们在这样的学法中更进一步提升了对文本思想上的感悟。

  虽然多媒体能很好的辅助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有缺陷。例如在旺嘉过第三关时,(出示——第三关动画)画面中得的旺嘉摸索着前行时的艰难学生体会还不够深,于是我让一个学生闭上眼睛从座位上走到讲台前。当学生跌跌撞撞走上来时,他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更领悟到旺嘉爬雪山的艰难。我抓住契机让该生用自己的体会读文本,再大组读,齐读,做动作配合读,孩子们的情绪更高涨,升华了。

  最后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学生汇报时,我不对学生进行限制,喜欢先汇报哪部分,就先说哪部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自读感悟、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等方式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读懂课文内容。。

  (三)引导想象,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所以,当旺嘉终于站在幸福鸟面前,幸福鸟驮着旺嘉飞回家乡时,我打出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旺嘉会对幸福鸟说些什么?乡亲们看到旺嘉又会是怎样的情景?旺嘉和家乡的人们会过上怎么样的生活?我让同学们随着旋律充分想象,畅所欲言,我告诉他们:你们的想象有多美,他们的生活就会有多幸福!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当音乐嘎然而止,同学们都还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回到现实时,他们内心里的情感还在涌动,喷发。“同学们,你们知道幸福是靠什么得来的?”这样直白的问话显然是多余的了,因为在整堂课,读、讲、听、看、想等的设计里已经水到渠成的让他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同时他们也在暗自为自己加油打气,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旺嘉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不畏艰险敢于追求幸福的人。随即我进行了课文总结,点明情感目标,并给他们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体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我将板书设计为三部分:盼望幸福;寻找幸福;得到幸福。这样简洁明了,又突出了的内涵。

  板书:

  盼望幸福 寻找幸福 得到幸福

  (起因) (经过) (结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想体现“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关注过程,让学会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努力将语文课上成发展语言和个性的综合训练课。但我更自信有效、有机地结合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更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特有的作用。《幸福鸟》这篇课文我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接触新生事物的同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合理地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不但服务于学生,便利于教师,还会让我们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

  准备攻楚

  不听劝阻

  讲述故事

  劝说吴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重点谈)

  一、复习导入

  再次感知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研读课文

  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读读想想然后交流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借助春秋诸侯争霸图了解当时的形势,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读吴王的话体会吴王的执迷不悟。

  (二)研读2——11节,感悟故事寓意。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为题,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读想想并在感受最深处写上一两句。读完以后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畅谈各自收获,只要尊重对文本的理解即给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少年给吴王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蝉、螳螂、黄雀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借助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隐伏着祸患”这一故事寓意。相机板书: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三)引读12节,明白其中道理

  在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后,我用引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这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是揭示寓意的关键之处。为此,我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精读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并组织学生将所感所悟写下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丰满。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学生的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三、实践练习

  积累深化

  在本课的结尾阶段,我将布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文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画一个脸谱,并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绍,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他们的语言得到积累。

  附板书:

  螳螂捕蝉

  (喝着露水)蝉

  只顾眼前利益

  (捕蝉)

  螳螂

  忽视身后隐患

  (啄食螳螂)

  黄雀

  少年

说课稿 篇4

  《家乡的风味小吃》是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理解与认识。

  一、教材分析:

  《家乡的风味小吃》从风味特色小吃的角度反映家乡民风民俗中的饮食文化本活动有两个内容:“请你尝尝臭豆腐”和“我们也来做小吃”。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风味小吃的了解,指导学生动手做风味小吃,引发学生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勤劳智慧而感到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点,从“吃”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我们班的孩子都是陡子峪土生土长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对本地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他们只知道一些地方产的水果。所以就需要老师多搜集一些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通过查找资料、观察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家乡的风味小吃的特点、来历、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家乡人们的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课时:通过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家乡风味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质和经济地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学生查找家乡和各地的一些风味小吃的资料,包括相片、图片、文字介绍等。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时,要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从小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出发,去贯彻落实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个性化的课堂实施,课堂教育教学之中。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通过“演一演”课堂教学可以多模拟生活情境,使教学形式生活化。通过“议一议”儿童的心理特征,要求他们的品德教育只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达到教育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步:品尝、点评自带的家乡风味小吃

  1、学生拿出食物,说说带来的风味小吃的名称(小吃以学生自己制作的为主,也可以适当带一些购买的家乡小吃)。

  活动一:师生互相品尝各自的风味小吃。

  教师随机提出品尝时的文明礼貌和饮食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品尝一下小吃,先从味觉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在吃上。

  2、交流:说说你刚才吃了哪些东西?味道怎么样?

  3、由老师引导学生介绍所品尝的小吃,包括小吃的原料、颜色、味道等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家乡的风味小吃的特点、来历、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家乡人们的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步:试一试,学习小吃的做法。

  1、如果你觉得味道好,可以问问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彼此间了解自己喜欢的小吃的做法,并记录下来。有条件的话可以回家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动手做小吃做准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二:评出最受欢迎的家乡小吃

  先推选出几种学生喜爱的小吃,再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最受同学欢迎的小吃。并颁发小奖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动手操作做补充。

  2、作业:回家后试做你喜爱的小吃。

  第二课时:

  第一步:了解有关风味小吃的来历、典故及在家乡的经济地位

  1、提示:你知道其他地方有哪些风味小吃吗?

  教师出示教材中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的图片,引发学生自由发言。

  2、过渡:有些小吃不仅好吃,还有美丽的传说呢!

  活动一:老师讲过桥米线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风味小吃的故事或来历。

  3、家乡的风味小吃不但味道好,还能推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呢!

  教师课件演示:介绍家乡有名的小吃,为家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如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来品尝,引发学生的思索。也可以以“松花皮蛋卖到日本去了”的事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全国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质和经济地位。为后面宣传自己家乡的小吃做准备。

  4、学生说说家乡有没有这样的风味小吃。

  第二步:宣传、推销自己做的小吃

  1、师:家乡小吃味道好,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们也为我们家乡的小吃设计包装,进行宣传,说不定也能为家乡的经济做贡献呢!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爱家乡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

  2、师生一起回忆一两种有关小吃或食品的广告,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播放一段视频广告。

  活动二:做广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为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设计包装和广告。

  活动三:展示设计结果。

  让学生上台模拟电视广告宣传、介绍自己的设计。

  3、小结,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市面上看到你们设计包装的风味小吃,让小吃为家乡争光。

  以上是我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目标、重点难点:

  我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十四课《给予是快乐的》。课文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促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合学生阅读、复述;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产生的心里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作为学习全文的经纬。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及抓住小男孩的言语行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 你什么时候会快乐的?可是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其中“给”读“ji”。其次让学生说说对于课题的理解,即“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贡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问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刚才提的哪些问题,让学生初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然后根据“保罗想错了几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并由此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这一环节,我抓住了“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具体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的部分:

  1.文中哪些部分是写了保罗第一次想错了呢?

  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读句子,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为什么想错了

  2.保罗刚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错吗?从哪些词句中反映出来的?

  学生找句子,出示: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也有他一个这样的哥哥。

  引导学生抓住“当然”一词体会保罗相信自己的想法没有错。

  提问:保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的语气。

  3.尽管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但他的确想错了,小男孩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读小男孩的话,根据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紧接着,教师改换句式出示: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让学生补充完小男孩的话。(借助于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想像了,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说说,从小男孩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并指导读好这段话。

  第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错:

  1.像学习第一次一样,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并相机出示句子(小男孩的话)。让学生抓住这两句话谈谈体会,并指导学生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2.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再次发现自己错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3.教师总结引导过渡: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节: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在文章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题:

  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感到快乐。并延伸到学生实际,再出示填空: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这一填空题,既总结了全文,使学习课文又回归到了整体,并给开始就题目展开的质疑有了一个交待。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说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一辆新车

  保罗 小男孩

  惊讶 (不是)获取(而是)给予

  又错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让猫头鹰好好睡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课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童话故事。主要介绍了猫头鹰的生活习性,告诉孩子们猫头鹰是捉田鼠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同时懂得在生活中要相互关心的道理。全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文中对话较多,小黄莺极富个性的语言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容易激起儿童的共鸣,因此是儿童朗读的好材料。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实际,我将《让猫头鹰好好睡觉》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不同语气的表达效果。

  2、展开想象,把课文演一演,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生中懂得关心他人,互相理解的道理。

  课文主要是以对话为主,让学生多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小黄莺的心理变化。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与课件,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全文共分六个自然段,以小黄莺与老黄莺的对话为主,主写了小黄莺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本文主线清晰,故事生动,很适合感情朗读。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老黄莺和小黄莺的对话这条主线,以分角色朗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教学本课。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小黄莺前后的心理变化,懂得其中的道理。

  1、课文的第二到六自然段的对话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百灵、小山雀跟着小黄莺唱歌会让老黄莺着急?”“猫头鹰阿姨被吵醒后有什么影响?”先找到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了解老黄莺,小黄莺,猫头鹰的个性特点和生活习性。为下个环节,分角色朗读打下基础。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当同学们都明白了小动物的歌声虽然很好听,可是会把晚上捉田鼠,白天睡觉的猫头鹰阿姨吵醒后,我就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先分别勾画出老黄莺和小黄莺的说话内容,想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能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主动积极的学习。

  (3)分男女生读小黄莺和老黄莺之间的对话,检查学生的分组学习的情况。讲解朗读时应把握的感情。通过讲解让学生更加了解小黄莺的鲜明个性,而小黄莺极富个性的语言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容易激起儿童的共鸣。

  (4)通过教师讲解,再分为小组,交流自己的掌握情况,把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同时也能虚心向别人请教。在这个环节上,我觉得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5)抓住对话中的词语,和描写语气的句式,深入了解小黄莺的心理变化,听录音范读,进行表情朗读和角色表演。

  我认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话很有趣,贴近儿童生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或进行角色表演。在感悟、体会、表演中得到语言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6)主课文内容的小结。通过看图提问:“你喜欢谁?为什么?”加深学生对小黄莺,猫头鹰的个性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在这一环节,应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7)教师质疑:学完全文,你对题目中的“好好”一词是怎样理解的。这一环节是明确我们学完这课应该懂得的道理,老黄莺十分关心人类的朋友———————猫头鹰。小黄莺活泼,直率,懂道理,猫头鹰为保护我们的庄稼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也应该关心爱护小动物。这一环节,是告诉同学们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态才会平衡,才会建立绿色的家园。这也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科技环保。

  2、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议一议。联系生活实际,交流生活中相互关心或保护动物的事例,学了这篇课文,懂得了这样的道理,结合实际想想自己在这些方面做得怎么样?

  3、课堂总结,让学生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自由畅谈。通过这一环节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学过的知识,懂得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计划两个课时授完此课,本课是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课题。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时,我利用板书:“猫头鹰”、“睡觉”质疑,提问:“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时学生会回答:“猫头鹰的是白天睡觉,还是保护庄稼的能手。”……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小百灵,小山雀跟着小黄莺唱歌会让老黄莺着急?它们唱歌对猫头鹰有什么影响?小黄莺开始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后来又有什么变化呢?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跃,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2、自读自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体会小黄莺的歌唱得很动听,树林里也很热闹,小伙伴们特别的天真、活泼。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小黄莺的活泼,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小黄莺很高兴的话。抓住一xxxxxx就xxxxxx这个句式,练习说话。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到文章语言的清新、活泼、生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内化。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积累了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齐读第一自然段。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

说课稿 篇7

  一、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之

  ①代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早上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的艺术教学活动《天天锻炼身体好》。音乐是表现情感、情绪最好的方式。《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感受生活和艺术的美。而今天这首儿歌《天天锻炼身体好》正好行日常生活中入手的。文中字词优美,简单易懂再加上一些身体动作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更好更快的学会儿歌。

  二:说目标

  根据本次活动的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符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理解歌词大意,并学会唱儿歌。

  (2)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突出音乐的中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难点:正确

  唱出儿歌,理解儿歌。

  四:说准备

  锻炼身体的运动图片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力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

  (1)情景教学法。

  (2)视听唱法。

  (3)多种感官体验参与法。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大意的内容。掌握儿歌有感情地唱出儿歌。鼓励幼儿创编动作,体验音乐的美好。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为主,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唱一唱等多种参与。体验到儿歌《天天锻炼身体好》的作用。并能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六:说过程

  创设环境、激发兴趣----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学唱歌曲----游戏表演

  (1)导入:拿出锻炼身体的运动图片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今天老师手里面拿的是什么东西呢?有谁知道图片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呢?"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幼儿谈话。正如《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积极主动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需要老师的多多提问。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更好的理解儿歌的重点《天天锻炼身体好》

  (2)欣赏歌曲:欣赏歌曲,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教师播放儿歌要求幼儿认真倾听。然后根据歌词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刚才我们一起听过了歌曲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里面有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呢?他出现了哪些词语。

  (3)学唱歌曲:教师分段教学幼儿,一句一句的把歌词交给幼儿让他们理解大意。如"老师说"跳一跳""跑一跑"歌词就可以加以动作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好的让幼儿理解。

  (4)游戏表演:通过分组进行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又易接受的一种方法,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每个活动都离不开游戏,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把活动推向高潮。

  七: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真棒!!今天都学会了唱这首儿歌。那晚上回家的时候就唱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哦。。我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吧身体锻炼得棒棒的哟!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整体美化》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是整册教材的第18课。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艺术型”页面边框的设置和页眉、页脚的添加,同时了解“节”的概念及其作用。每组学生在这课之前都有相应的电子杂志初稿,具备了一定word操作技能。这课教学是对所作电子杂志的整体修饰和完善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杂志看起来整体风格统一、协调、更加精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处事风格,让学生通过对电子杂志的修饰、美化,从中去感受美、追求美,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2、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A、重点:

  ①“艺术型”页面边框的设置;

  ②页眉、页脚的设置。

  B、难点:页面边框及页眉、页脚设置时应用范围的选择(即节的设置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以“为电子杂志设置艺术型页面边框,添加页眉和页脚”为任务,以“美化和完善电子杂志”为目标,展开教学,具体有以下几个目标培养: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设置“艺术型”页面边框的基本方法;

  2、掌握节的设置和应用;

  3、 进一步熟练运用对文字、段落的修饰和美化;

  4、 掌握设置页眉和页脚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拓展能力;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同时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处事风格。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此年龄段学生较易动,好奇心强,爱表现,上课时容易操作或和左右同学谈论与课本教学无关的内容。因此,教师除了组织常规教学外,更多的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利用初一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比一比,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并充分给予鼓励和肯定。由于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同,水平高低不一,个性特征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旨在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体验:

  四、教法分析:

  1、坚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探讨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内探讨、实践操作,并结合书本,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加以帮助,并对某些难点操作可通过电子教室(易思电子教室)进行强化,加深学生记忆;

  五、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1、对于本课重点 “艺术型”页面边框的设置/页眉、页脚的设置:

  教师讲解,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的上机练习时间。

  2、对于本课难点“页面边框及页眉、页脚设置时应用范围的选择(即节的设置和应用)”:

  “节”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概念,但在word电子杂志的整体修饰和美化中又举足轻重。学生在美化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其产生这样的疑问:“如何使每一页上的艺术型页面边框或者是页眉、页脚在统一的前提下,又有所不一样呢?”然后,教师抓住契机,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去发现“节”、了解“节”,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探索、尝试、实践,去突破它,掌握其操作。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进程

  师生活动

  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大概5分钟时间)

  情景1(课前):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情景2:教师自己的两份word电子稿的对比欣赏:一份是未经修饰的,另一份是用艺术型页面边框和页眉、页脚修饰过的。

  情景1的创设:引导学生去感知整体美,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此举的作用:引入新知:艺术型页面边框、页眉和页脚;

  新 课

  [教师板书]:第18课 整体美化

  (一)、“艺术型”页面边框的设置:

  1。教师演示操作

  具体操作:

  1、 选择要插入艺术型页面边框的页;

  2、 单击“格式”菜单――>“边框和底纹”;

  3、 在所得的“边框和底纹”对话框中选择“页面边框”标签

  4、 在“艺术型”下拉组合框中选择合适的边框类型,并适当调整其“宽度”;

  5、 在“应用范围”下拉组合框中选择相应的“范围”,再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教师活动]:

  (1)对完成此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对完成任务较快的学生予以适当鼓励,同时激励其他同学向他看齐、学习;并请他帮助指导有困难学生。

  教师讲解,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的上机练习时间。

  通过相互激励,互帮互助,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快乐学习

  新 课

  (二)节的设置:

  具体操作:

  (1) 先把光标定位在第三页的首处(第一个文字前);

  (2) 单击“插入”菜单――>“分隔符”――>从“分节符类型”中选择相应的分节符。

  [学生巩固练习]:(大致控制在5分钟左右)

  为杂志设置两个不同的艺术型页面边框。

  [教师活动]:教师对操作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关注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亮点”与“误点”。

  (三)页眉和页脚的设置:

  教师演示操作:

  单击“视图”菜单→“页眉和页脚”

  [教师活动]: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必须及时予以帮助、指导,促使其掌握。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本课知识的巩固练习。

  基础一般的学生:能掌握“艺术型”页面边框的设置和页眉、页脚的插入;

  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运用“节”设置不同的“艺术型”页面边框和页眉、页脚;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全体落实。

  任务分层

  总结归纳

  1、 对学生作出鼓励性评价,提出期望;

  2、 艺术型页面边框的设置;

  3、 节的设置及运用;

  4、 页眉和页脚的相关设置。

  注意总结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亮点”与“误点”,以加深学生印象。

【【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相关文章:

《离骚》说课稿推荐12-05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木兰诗》说课稿推荐12-05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06-09

游子吟说课稿推荐12-11

《短歌行》说课稿推荐12-05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推荐】学习计划模板集锦六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