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3 20:32: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8篇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下面我主要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效果预设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1.贯彻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内在动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而其旅游特色又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它是地理科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既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4.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说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从区域的资源入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四)教学难点:分析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三、教法学法

  1、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地理知识,对我国自然地理状况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思路,具有一定的使用地图及其他资源获取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基本可以将自己学习体会、看法表达出来并与别人交流。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学生们为之向往,充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2、教法分析: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的指导,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启发式教学法、设计活动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平台,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新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最终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学法分析: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变“师讲生受”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的、参与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从而完成知识的传递过程,进而产生理性的升华。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读图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篇:

  以“西双版纳特色风光”视频导入,目的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西双版纳区域特色的动机。

  (二)探究篇: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大板块:我们来感受——请你欣赏;我们来品读——慧眼识图;我们来分析——合作交流。

  1、我们来感受——欣赏记忆

  这一板块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来感受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设计如下:

  活动一:欣赏图片。

  自动播放一组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和民族风情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欣赏西双版纳美的同时,感受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活动二:欣赏视频。

  了解的泼水节。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版纳,感受傣家的泼水节,如同身临其境。

  2、我们来品读——慧眼识图

  品读一:气候图。

  展示西双版纳“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让学生同桌互助分析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并根据特征确定气候类型。

  品读二:位置图。

  展示西双版纳位置图,并根据问题提纲自主完成西双版纳位置的学习。

  思维拓展: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这一问题稍难,教师给学生提供“夏季风”图,让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释、分析实际问题。

  品读三: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

  展示傣家竹楼、孔雀舞和竹筒饭等的文化景观图,让学生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来分析——合作交流

  活动一:版纳访谈。

  谈谈你对“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理解。

  要求:主持人采访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五位同学,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的?

  活动二:把脉诊断,出谋献策。

  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1)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

  探究环节是这节课的中心内容,我以活动的方式设置了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提供了必要的文字、示意图等学习资源,还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及具体的问题设置,以便学生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进行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学习。

  (三)收获篇: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我”学到了什么?(所学、所思、所感)。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另一方面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归纳整合,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篇:

  让学生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写一则宣传广告,课下办一张宣传板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

  五、效果预设: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提倡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引领学生收集大量的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图片、资料,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学习掌握了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养了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了面向全体,人人参与,调动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了直观性,增大了教学容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学会运用;

  3、学习象征的手法。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我把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2、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

  3、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2、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中强调了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本诗的难点是: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为此我特确定本课的关键点是: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二、生情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课文。

  (联系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

  2、出示学习目标。

  3、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4、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

  5、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6、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

  7、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说课稿 篇3

  1、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14乘12时,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理解算理。先是渗透了估算的思想,又问学生实际结果怎么算,学生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还自己给方法起了名字,拆分法。然后又通过点子图,教师示范之后,让学生去圈、算,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学生又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真正体验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

  如课前热身、计算14乘12的方法等。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

  3、练习题少而精。

  教师没有进行繁冗的计算练习,而是选取了典型的习题练习,重在让学生掌握方法。

  4、学生上课的听课习惯好、坐姿端正,教师的付出功不可没。

  建议:

  1、学生汇报点子图时,教师可以优化算法,指导学生将12拆成10和2方便口算,也利于竖式的教学,为后面学习乘法分配律做铺垫。

  2、例题教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交换因数的位置算一算,渗透了验算。

说课稿 篇4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五单元探讨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先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

  1、动物维持生态平衡(此消彼长,相生相克关系);

  2、动物促进物质转化和循环;

  3、动物与植物关系密切(利大于弊)。

  第二节内容探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好符合新课标重要的理念落脚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STS正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渗透着人文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自古至今人类的生活离不了形形色色的动物,现代生物科技的新发展,更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跨越式进步的动力,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学生会更加深入理解动物是人类朋友的内涵,人类应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命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生活社会的巨大变化;

  (2)了解生物反应器和仿生的概念和用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知识的能力 ;

  (2)锻炼学生调查研讨,口头表达,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从小培育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动物的良知

  (三)重点和难点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学生在调查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表达是本节难点。

  2、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是重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情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用生动、详实、准确的实例、解说抽象的科学知识。

  2、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应形成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多渠道搜集资料,整理知识、自觉拓展自身素质的能力。

  三、说教学进程

  1、创设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课件

  动物生活画面,各种仿生仪器照片,会吸引学生眼球,激发求知欲,再从原始社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生,引出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应想到“神农尝百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合作式学习

  课前调查超市、菜市场,知道人们衣食、住、行离不开动物,再分组交流讨论各自收获,培养集体合作和科学探究精神。

  3、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概念,联想工厂与车间生产产品的过程,类比生物反应器生产产品的优势

  举例:牛吃草挤出牛奶;蚯蚓清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4、仿生学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

  阅读教材,看多媒体,让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口述再总结,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5、巩固、布置作业

  课余收集资料,拓展视野,了解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

  6、了解生物学与文学,美学的渗透

  托物言志,陶冶情操,让学生回忆名家名篇,体会动物与人生活密不可分

  举例 :《诗经》尔雅,《木兰诗》,《鹅》等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1、生物反应器与转基因技术

  2、动物与仿生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语文6号,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散文《老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阐述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第一部分: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用的是平实的语言,但作者笔下的老王带给我们的震撼却像风暴一样强烈。老王一辈子孤苦伶仃,一生凄凉,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他心地善良。讲感情,知恩图报,即使在文革那样不正常的年代,精神上也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能尊重遭遇不幸的作者夫妇,正是这样,不幸的他赢得了作者及家人的同情尊重。本文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交往的经历,既写出了老王生活的苦,老王内心的善,也体现出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内心的悲酸,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不失为一篇培养学生爱心,同情心的佳作。

  2、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老王》是编排在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感情真挚,把“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八年级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5、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二部分: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好冲动,有叛逆性,而且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宠爱,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地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本文中老王这样的社会弱者,许多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关心,再加上本文特有的社会背景,深刻的思想意义,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2、 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第三部分:说教法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阅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此外,我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部分: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我准备按以下9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

  环节1 课前屏幕展示“教学目标”,预计用时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来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2 歌声导入并引题,预计用时5分钟

  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教学导入:以20xx年伦敦奥运会获金牌的运动员的相关情况入手。

  教师结语: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环节3 “走近老王”,预计用时2分钟

  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4 “评说老王”,预计用时5分钟

  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5:怀念老王,预计用时2分钟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

  (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6 关注“老王”,预计用时13分钟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7 拓展延伸,预计用时10分钟

  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片云, ;

  假如我是一棵树, ;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

  (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环节8 迁移练习设计,预计用时3分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让学生借鉴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一段话写写自己身边的平凡人。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环节9 教师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我采用我常用的做法:伴着悠扬的音乐,教师作小结。我的结语是这样设计的: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人人奉献一点爱,人世间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让我们行动起来,献出爱心,构建和谐中国。

  教师结语一结束,立刻响起《爱的奉献》这首歌曲,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五部分:说板书设计

  老 王

  杨绛

  平等观念

  善——我一家 关爱 老王:苦:生活凄苦

  善:心地善良

  人道主义

  (这个板书设计既概括了课堂教学步骤,又概括人物特点,清晰准确。)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多则磁力大,电池少则磁力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还与其他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的科学研究过程,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磁力电磁铁。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学会验证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为各小组准备电池三节,铁钉电磁铁一个,不同形状大小的铁芯三个,长导线(漆包线)一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和线圈多少的关系,那么大家说说电磁铁的磁力和线圈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口答并点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力(二)

  二、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请第1、2组汇报《学研指导案》“自主学习”部分第1题,第3、4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计划。

  三、提出我的疑问:

  四、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1、探究“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池数量的关系”,在小组长的指挥下,制订小组研究计划,小组内交流我们的研究计划。

  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电池数量关系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系吗?



  c



  电池多,磁力大,电池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



  (改变的条件)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1.



  2.



  3.



  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2、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按计划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电池数量



  吸大头针数量(个)



  磁力大小



  排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1








  2








  3








  3、分组展示汇报。

  五、归纳整理:

  1、我们小组汇报的内容:

  我们在检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实验前的假设是_________。

  我们是这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的:_________。

  我们是这样控制不变的条件的:_________。

  通过分析记录的数据,能说明 ,但不能说明 。

  2、对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关系的研究,我经历了这样的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 )→( )→( )

  六、检测训练:

  1、当堂训练:

  ①完成《学研指导案》P34-35。

  ②在制作强磁力电磁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2、拓展延伸: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做一个电磁铁。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下面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15课《一路花香》。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说,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从而告诉我们: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课文层次分明,叙事清楚,人物的对话描写得具体生动。通过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

  根据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篇极好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课文。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在课堂上,我极其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最终逐步形成共识,在寓言中体会做人的深刻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读”更是尤为重要,可通过“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平时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啊?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脑子当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寓言,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并围绕课题提问:这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想一想,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扫除阅读障碍,对部分学生要进行有意识的指导。检查自学效果时,要注意正音。)

  (三)再读课文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机正音,指导读通。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再读课文,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4、齐读课文,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适时引导学生交流感知到的课文大意,使学生明白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并就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以便精读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想法。)

  (四)精读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挑水工有两只水罐,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完好的水罐:骄傲自大;有裂缝的水罐:善良自卑)

  2、结合课文,想象一下:那只完好的水罐会对有裂缝的水罐说什么?有裂缝的水罐又会怎么想呢?

  3、讨论:完好的水罐为什么会如此骄傲?破水罐是不是真的一点用也没有呢?

  4、分角色朗读挑水工和破水罐的对话。可分小组排练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段对话,并表演。

  5、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知道那只破损的水罐为什么会这么自卑吗?挑水工说话很有艺术性,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可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齐读全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发?

  (通过这些富有深意的问题,启迪学生心智,揭示做人道理。)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很自卑,我们如何像挑水工那样知人善用,善于发现这些人的长处,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呢?

  2、如何树立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呢?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文章结构的减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我的板书就是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

  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 挑水工 破损的水罐

  为自己的成就骄傲 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正确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8篇】相关文章: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模板12-27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有趣的影子》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买东西的学问》的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小松鼠的大尾巴》说课稿模板12-27

《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模板12-17

《蜘蛛开店》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