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8 19:03: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习几何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一)回顾内容。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第二章 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小结: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

  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探讨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ppt展示展示几种常见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口答,教师归纳教师引导 此阶段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学内容。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95页至96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体面线点的意义。

  2、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3、几何学研究物体的哪些性质?

  ppt显示自学提纲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通过此阶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讨论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1、交流自学心得。

  2、探讨点线面体的关系。

  3、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ppt显示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长主持,学科代表流动指导,教师巡回辅导 此阶段教学,学生行动、思维都较为活跃,为情感目标的落实提供机会。此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防止主题偏离。

  (四)精讲内容。

  结合讨论情况,教师精讲:

  1、几何学的起源: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绍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

  2、几何学的研究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三种性质。

  3、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4、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5、学习几何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展示足球→球体茶杯→圆柱体…利用几何画板的跟踪功能显示点线面体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在此阶段,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

  (五)作业内容。

  1、列举出三个你生活中反映点线面体关系的实例。

  2、查阅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的有关介绍。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成就。课外进行,通过图书资料和因特网查阅学生自主进行可分散,可协作 通过学生完成练习,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几 何几何来源于生活……几何研究物体的……点动成线 ……屏幕展示 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2、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幼芽,关键在于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于一定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在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以上使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小图片大作用》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7课的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word这个文字处理的好工具,学会了用word写文章及简单的排版等操作知识;在此之后,学生还将继续学习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插入表格等其他几种实用的功能。因此,本课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能够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稿。

  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配画”活动,让学生体会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能更清楚的表达主题的信息。

  情感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插入图片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图片大小的改变及环绕方式的设置。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古诗配画”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并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自我探索──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环境

  1.教学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2.学习资源:提供声音、文字、图像、操作步骤演示。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是这样设计:我让学生伴随着古典音乐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孩子们伴随着音乐,沉浸在古诗的美好氛围中。并让他们把古诗输入并保存在电脑中。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说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是刮目相看,但是老师这里有一位新朋友,它不服气了,想和你们比一比——(大屏幕展示)电脑小博士。展示完电脑小博士的作品以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这节课课题:小图片大作用。教师还用电脑小博士来激励学生:小博士在关注着我们,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这里运用了逆向教学法,向同学们展示“古诗配画”作品,形式多样的“古诗配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起了他们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兴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爱你啊,中国》。

  一 、 说教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体裁是现代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语言优美、简练;结构清晰,总分总,且首尾呼应。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朗读诗歌,品悟诗歌,把握思想感情,我特制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

  其中,目标3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有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但是作为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扫除障碍。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帕米尔高原、北国、南疆及东海,学生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如果单从词的本身来理解,学生还是不能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这时,我以课件的形式演示中国版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北国、南疆等词语,学生就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无需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就是,学习这篇诗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还是让学生提前预习,上网搜索资料,这样学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在教学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适当地展示出祖国山河、风景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使心灵深处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四 、说教法: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读悟结合法,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采取“自主合作 探究 ”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走进文本,升华主题。

  六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字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祖国的伟大之处。下面我重点谈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 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感知全诗内容,初步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了防止学生遗忘,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题目: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评析诗歌,全面感悟

  新课标要求学习诗歌时候,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激起学生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那么究竟如何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呢?

  一、例如我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首先指名读第二小节,同时提出问题:本节描绘了壮丽山河的哪些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壮丽山河的特点。

  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飘渺 波澜壮阔

  (3)齐读,这时学生读得稍微好些。

  (4)读了这一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多媒体出示诗中描绘的画面,进一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山河的壮丽。

  (同桌讨论后,学生联系实际谈了很多……)

  (5)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通过分层朗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自豪。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句诗就是一幅画,让学生读诗后想象诗中画面,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交流后再看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

  (6)在充分朗读地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除了诗中写得,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的.风景?

  (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再次使学生感悟祖国的伟大,从而激起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并为仿写打下基础。模仿诗歌进行创作,虽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兴趣,教师要求不高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学生很乐于创作。)

  (7)学生交流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

  1、自由读诗。

  2、抓关键词语理解诗句,多媒体演示诗中的画面。

  3、展开想象,再现画面,小组交流。

  4、比赛朗读

  二、自学3——6节

  多媒体出示自学方法,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再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三、四、五、六小节,小组交流学习经验、体会、创作的诗,学生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感受到祖国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渊源流长的五千年的文化。

  在处理这一环节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其他段落次要学习。应在充分朗读(分层朗读、多元化朗读)地基础上,老师做出一定地辅导。比如在指导第六小节学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这几句诗仅仅赞美的是梅花,是松树吗?

  三、学习最后一节

  1、过渡:学到这你的心情如何?

  请骄傲自豪地齐读第七小节。

  2、老师点出这一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呼应开头。

  3、提出问题:我们的祖国如此伟大,作为其中的一员,你们此时此刻应该怎么做,才能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学生联系实际谈了很多,谈出自己的理想,从而再次激起学生民族的自豪感)

  4、齐读全文

  (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深厚,骄傲自豪之情溢与言表,这种情感在齐读中得到共鸣。)

  (三)拓展 延伸

  1、搜集祖国之最,如,最长的铁路,最长的山脉、河流、湖泊……

  2、仿写诗歌(课后习题四)

  七 、说评价

  评价是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好老师,评价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激励性、赞美性的语言。

  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师评、自评、互评)

  课后评价(教后记(课堂的得与失):对自己本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生掌握情况的评价)

  谢谢,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类》。

  一、说教材

  《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图导入,但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购买文具的相关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文具店这一情境并不熟悉,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根据小朋友非常喜欢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呀?”小手举个不停,“去公园”,“看动画片”、“逛超市”……一个个稚嫩的回答从孩子们口中急切地蹦出来。

  “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录象画面,本来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们,享受他们体验、交流的快乐。

  观看完后,我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洗洁净是怎么摆放的?这样摆放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课题: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方便找寻,就要把它们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物品分类。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

  2、实验操作。(细分)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

  分好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组整理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方法,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

  师:你觉得他们组分的怎么样,为什么?

  (2)师:桌面上的物品经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寻找,真不错!请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手上的东西除了可以像现在这样分,还可以怎么分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动手开始进行第二次不同标准的分类。

  在讨论中,每组学生多找到了好几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讨论越来越热烈,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都为自己能不断有心得发现而兴高采烈,兴奋不己。

  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

  3、教师小结:看,刚才又脏又乱的房间现在变的多整洁多美观啊!主人回来一定会感谢你的,为自己感到骄傲吧!希望你们以后可不要像房间主人一样,要做一个爱干净、会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师:同心超市的果蔬专柜里又进了一批新鲜蔬菜和水果,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摆放,好吗?

  展示模拟货架,每个小组分发一袋蔬菜、水果图片,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摆放,贴到对应的货架里,最后同学间互相评价,活动结束。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所处位置及内容分析

  《倾斜的伞》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教材以“爱”为主题,共安排了3篇文章,这是第1篇。《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质兼美,文章主要写了外公和外孙女两代人之间互相撑伞的场景。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同打一把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通过精彩的文字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人间亲情的温馨。

  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雨中,爷爷为我撑伞”和“我长大候在雨中,我为爷爷撑伞”两部分。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的同时,我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着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的传递中也流露着浓浓的感恩之情。

  2、教学课时划分:本课共2课时(今天所授第2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墨、挽、胳、膊、擦”五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 结合生活体验,描述生活中充满温情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4、教学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除了知识、技能与方法外,还应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体会人间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5、教学难点:通过学生感悟,从字里行间理解人间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说教法学法设计

  1、设计理念

  (1)、让学生读中感悟到人间真情,体会到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爱。

  (2)、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

  (3)本课采用交互式、自我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刚上1个月的三年级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等其实还是二年级水平。加上抽签借班教学,新区回小又是大班额教学,和自己平时教学班级不同,面对上述学情,要努力作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针对当今,孩子们不论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对爱的感受确实缺乏,更不用说主动献出自己的爱了。这篇课文正适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3、教法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版块。

  第一版块:回忆雨景,导入新课

  由于是第二课时,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提出“同学们喜欢下雨天吗?在雨中,你们有没有和别人共同打过一把伞?发生过什么事情吗?”等提问,把学生拉回课文所叙述的情景中。这样设计意图:选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到课文当中去。]同时师生共同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

  第二版块:细读研磨,精读感悟

  读中感悟外公对丹丹的疼爱。教学中,我采取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外公对丹丹无私的爱。以上这部分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通过伞下外公对丹丹的关爱情景的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亲情。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抛开语言文字,空对空的说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会有好处。

  读中感悟丹丹对外公爱的回报。这个环节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找出不同点:1、外公老了,丹丹长大了。2、丹丹小时候外公把伞歪向丹丹,丹丹长大了,把伞歪向外公。通过对比,让学生从当年外公把关爱更多地给予丹丹,后来丹丹把关爱更多地给予外公的画面中,体会外公的爱幼之爱和丹丹的爱老之爱都是一种亲情之爱,体会到这种亲情的至纯至真。

  在学法引导上,我特别注意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课文中几处重点句子的理解,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学上下功夫,特别是“仍然----仍然-----仍然-----”这个句子,其实是排比句,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意思,还要用3个“仍然”造句。考虑到刚上三年级难度过大,教师设计了2个同样句型的填空说话训练,及完成学生对这一难点内容的掌握,又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中,我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怎样读出情,读出意,怎样读出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上,做重点指导。让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故事情感的迁移,而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去。这是本课学法的指导的重点所在。

  第三版块:激情延伸,再现关爱

  在学生对比“两张不同的照片”之后,教师提出理解“倾斜的伞”课题的含义。安排在文章最后是我的大胆创意,文章的结尾让学生读中思考:“我”永远珍惜爱护的仅仅是那把伞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雨伞下笼罩着的是浓浓的亲情。

  第四版块:真情回报,学会感恩

  读后拓展。课文学完,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去感受到父母亲人的爱,只有感受到爱才会懂得回报爱。因此,我先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件感人小事,再填写爱心卡,表达自己对长辈的感激之情。

  最后用歌声抒发心中的爱,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慢慢扎根。教师用歌曲《感恩的心》和人间感恩的图片,让学生迁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进一步升华主题,从而结束全课教学。

  三、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有一定特色。

  1、课题:倾斜的伞中的“伞”由字变成图——一把墨绿色的小伞,倾斜地贴在黑板上。使文章的线索一目了然,更突出了倾斜的含义。

  2、用“外公”和“丹丹”以及双向箭头使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双向箭头上的爱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爱”。

  3、一个大大的红心上贴满孩子们的五颜六色的爱心卡,这不仅是孩子们爱的感激,更是他们爱的宣言,相信他们一定会把爱心留在心间,把爱心播撒到每个人的身边。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育同仁:

  大家好:我来自于北安管理局龙门农场中学。

  今天,我就我们团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就是用SAS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节课的课件制作和使用向大家做一下说明,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一、课件设计的意图:

  现在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教材向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素材,新教材有些知识点较旧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但对知识的手段要求更高了,灵活性更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揣摩编者的意图,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要重新进行整合。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是结合具体的数学活动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和结构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

  二、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数学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特别是在许多无法用实物教学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动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在数学教学中能克服许多常规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困难,便于在短时间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知识,同时增大课堂容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传统教学中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把这一节课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学生们在这些丰富多彩以及动感的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

  三、课件效果预测:

  我们的课件制作采用当今操作比较简单,应用比较广,省时、省力的POWERPORT软件,该软件动感也比较强,是非常易于操作的一个软件平台。

  首先,我们用激励性的语言和一只展翅飞翔的鹰做了一个片头,这为学生们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充满了自信,也很给力,同时使心情得到放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去学习。

  接着,我们用一个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导入这节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由于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物教学的,所以我们把这一问题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通过联想,眼前呈现现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同时,我们把其它的内容也制作成了幻灯片,来实现图形和文字等一些要素的结合,使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和学生更好地互动,并节省了一些时间,扩充了知识的范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优化了课堂教学,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课件的制作上,我们把有的图形设计成动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了,避免传统式枯燥的说教,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知识,同时,难点得到突破。并在文字的设计上,我们把关键的字和词配上颜色,加深对学生的印象,使重点得到突出,详略得当。

  四、课件的制作力求创新:

  我们对这节课的课件制作上尽量简洁实用,突出实效性,避免出现一些花哨的画面,干扰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件使用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同时,我们并没有完全依赖于课件教学,还是以教材为主线,以课件为辅的教学理念充实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的课件制作的相关信息,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走向明天》一课。

  一、 教材分析:

  《走向明天》这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湘版)中的第九课。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看,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的范畴,按照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相关艺术字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和全班同学一起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从美术学习的角度看,运用平面设计的知识设计留言册页,同学之间互赠毕业留言册页交流情感。从学习的方式上看,综合性学习是本课较突出的特点,集设计、制作、交流于一体,有机会的话,我们还将利用图形处理软件,让学生使用电脑设计制作毕业留言册页。

  二、学生分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进入艺术学习的起点,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历经六年的学习时光,一个个天真无邪是孩子就象刚出芽的幼苗,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毕业之际,面对即将离去的母校,即将迎来中学的生活,同学们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留念,而明天饱含着孩子们的期望,所以《走向明天》一课的设置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三、教学目标:

  1、 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

  言册页。

  2、 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

  式原理。

  3、 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

  生活的憧憬。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从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及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特征,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拓展艺术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并在美术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重点定在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上。 难点定在培养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能表现出独到的创意上。

  重、难点的突破要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设计、制作、情感摆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珍惜友情,调动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选择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本课我将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交流情感,获得设计制作的方法,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力求使学生从多感官、多形式的参与到“母校留言纪念板”活动中来。

  六、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前期准备十分重要,我在前一节课给同学们出示了一个词语联想的活动,“绿色”——“树”,引导学生漫谈大树,重点突出“绿叶对根的情意”。再由树联想到母校、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对母校的怀念对老师的感激。同时,向学生提议:手工制作一棵纸大树。 提示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树型,讨论制作流程,合理分工。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适时地拍摄活动照片以便下一次课制作。 教学用具的准备如下:、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畅谈理想、讨论方案。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我首先打开,展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并配上背景音乐《上学歌》、《同桌的你》,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和感触。

  采用情感交流的方式,注意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采用六年成长趣事为主线,创设情境。在这节课中我很多学生参加军训、运动会、课堂及课余玩耍的图片,通过这些真实、熟悉又亲近的图片感染学生爆发情感,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学生自由选择座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

  第二,在情感交流之后,就“我们应为母校留点什么”展开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们即将与母校离别之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舍之情、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第三,教师小结: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何不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策划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留言板上,留给母校一份最有意义的纪念品)。

  (二)欣赏评述、探究方法。

  1、展示出各种美术字及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美术字的审美性。

  2、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3、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教师点评反馈。提醒学生主要从创意、字体、字形和色彩四个方面考虑。如创意:是否有新意;字体:是否美观;字形:大小是否合适;色彩:是否具有艺术性。

  4、师生共同探讨美术字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可读性、艺术性、时代性。

  放手让学生尝试制作,教师巡回观看学生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才能成功。在《走向明天》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学生参与的“面”与“度”,采用让学生自己感受设计,再班级合作交流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够动脑、动手、动嘴,相信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能得到张扬,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三)延伸应用,设计制作。

  1、 针对刚才的尝试制作,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关于自

  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更好的设计构想?教师出示自己姓名设计图。

  2、比较欣赏:同一名字或同一内容的几个不同效果的设计。展示图片。

  3、呈现活动要求: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

  制作一起母校纪念留言板。

  4、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我还是选择了《同桌的你》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情感氛围。学生用各种制作方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名字设计制作上,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装饰以达到美化效果,彰显设计的个性。学生的情感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得到升华。

  (四)展示交流。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1、谈谈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 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3、教师将设计好的自己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的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在这一环节我选择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作为背景音乐,与主题配合。

  (五)体验赠送。

  看,多茂盛的一棵大树啊!粗壮的树干就是我们的母校,我们的班级,树叶就是我们每个同学。提议: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留言板”赠送给学校大队委。以较赠送纪念的方式结束今天的课题,这样既是为了使美术教学与生活融合,也是为了让学生能记住这堂生机盎然的美术课,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说课稿 篇9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它是“空气”科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子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 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② 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③ 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

  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① 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② 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③ 报纸若干

  ④ 擦手布人手一块

  ⑤ 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

  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

  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我将采用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玩了魔术‘不湿的报纸’,谁记得是怎么做的?”,引发幼儿回忆变魔术的操作要求。此环节重在激活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储备,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本环节预计时间为3分钟。

  第二环节:动手探索,感知现象

  我出示纸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请你们按上次的方法再变一次魔术,看看把纸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一定不会湿”,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操作中将发现纸湿了,引发与原有经验的冲突,产生疑问: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纸都湿了呢?这时我会适时地引导幼儿将纸杯与上次魔术用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孔和没孔。接着,我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启发幼儿将两个杯子倒扣水中,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现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时,会有气流从孔里出来,还会冒出气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请幼儿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同时,还要帮助

  幼儿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经验,通过“是什么从孔里跑出来了?”“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幼儿明确从孔里出来的是空气,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从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因此本环节我预计的时间是10分钟。

  第三环节:迁移经验,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和“用科学的意识”。因此,我设置了“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感知体验的科学现象来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出示泡沫小风车,鼓励幼儿猜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动、用水流等,个别幼儿会运用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让风车转起来,对于幼儿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由于上述活动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得以调动,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会水到渠成。操作之后我将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关注用空气流动产生风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鼓励幼儿选择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纸杯,在水中以振动的方式,使空气从小孔中挤压出来产生风,带动纸杯顶上的风车转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本环节是难点,注重师幼互动,预计时间为12分钟。

  第四环节: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活动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地围在我的身边,抛出问题:刚才你们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试过了吗?有什么感觉?那杯子的大小和风车转得快慢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试试吧。我预计这个环节时间为5分钟。

  五、精彩片段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