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1 18:36: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说课稿 篇1

  《相同图样排排队》为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范畴。“相同图样排排队”其实是二方连续的儿童化话语,是以通俗、直观、形象的特征表述对二方连续予以解读。古往今来,二方连续纹样与人类的生活时时相伴、处处相随,因为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领略了这种美并且应用、创作了这种美,他们用它来美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二方连续”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并且今天直至以后它依然会在各个领域装点、美化着我们的生活。

  本课课题名称以《相同图样排排队》替代了“连续图案”的专业术语,形象、有趣的说法贴近低幼儿童的思维活动。教材以大量图片拱师生观察、回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二方连续图案为切入点,再通过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并了解这种图案的显性特征和组合规律,探究并掌握其设计创作的方法,在拼、印、剪、画等艺术实践中,体验重复和叠加所带来的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活动规律,二方连续的基本概念对于他们而言相对比较抽象;苏少版美术教材在课题的命名上淡化了“二方连续”“纹样”这些专业术语,而代之以“相同图样”“排排队”这种通俗易懂的儿童化语言表达,“二方连续”一词仅在教材的说明文字中一带而过。依照这样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尽量避免使用类似专业术语,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创造这种装饰美上,帮助学生掌握图样的基本特点,探究图样的丰富排列,尝试图样的多种表现,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探求艺术奥秘、保持艺术兴趣、创造艺术活力。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性认知不足,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由“图样”“相同图样”“相同图样排排队”三个渐进的认知环节切入教学,并在后续的教学中从美的各个角度对学习展开不同层面的学修,不断加大该内容的宽度、厚度和深度。低幼儿童由于年龄尚小,阅历有限,知识浅显,其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直观形象,行动一般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他们观察事物的经历中,对写实性形象有深刻而形象的认同,而对经变形、演绎后的图样往往不易理解。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课主要采用游戏体验、合作探究、直观演示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让学生在特设情境中感知图样的基本特点、排列规律,具体通过“图样”“相同图样”“相同图样排排队”三个环节循序切入本课学习,由浅入深的完成整课的内容和任务。

  本课设置了多重的三次练习,第一次“推磨”作业完成后,学生通过评价了解了图样的“相同”的含义;第二次“拼搭”活动,使学生发现了众多的排列和组合规律,“排排队”有了多样性,也为下一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发散的思考。第三次“重复”的创作是本课的主创内容。因为有两次练习的铺垫,学生在理解“重复”“连续”的意义的基础上能较好的实现自己的设计,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作业后,教师鼓励他们积极向同伴评价、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谈谈自己的创作方法,这样,也使得创作有了更深入的延展。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一)激发学生兴趣,发展下肢力量、协调性及灵敏性,选择《往返跑》作为主教材,跑龙套是锻炼身体的主要手段,也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一。因此,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也是水平(一)的重点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

  目标定位:

  本课依据五个教学领域内水平一的目标为标准,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制定了如下四个目标

  1、通过往返跑的练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快速跑的能力,发展动作速度、以及身体的灵敏性

  3、发展学生自学、自练的自觉性,促进下肢力量协调发展。

  4、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勇敢顽强的品质。

  本课的重点:转身协调灵活

  难点:转身协调灵活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比较强,而且接触过往返跑的基本方法,如果再进行单一的技能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贯穿全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乐趣,而且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运动保健,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保健与育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

  准备环节的作用就是热身、技能衔接,激活原有生活经验,为新授作铺垫。

  活动载体:学生游戏喊数报团

  围绕本课队形,学生游戏喊数报团,进行准备性练习,使学生很快进入运动状态。让学生活动的热情,在无心理压力的环境下自主参与练习,为下一步的往返跑做好准备。

  同时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授:

  1、尝试往返跑练习

  讲解——试一试

  讲解往返跑的基本支作要领,同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如何才能跑的更快?(尝试练习)

  演示——评一评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往反跑的动作,教学中又让典型性的学生做示范练习,集体评说,体会到正确往返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强调要想跑的快,必须有正确的起跑动作(站立式起跑)。并引起学生注意在跑的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双手前后摆臂。提醒学生在接触标志物时动作协调,灵活。

  练一练、比一比

  小学生可能徙手练习中动作做的很好,但是在实践中却经常达不到要求。所以接下来安排了叫号往返跑游戏,让学生在往返跑不会觉得枯燥,增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两次练习之后并组织学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达到对往返跑的巩固。

  内化实践:十字接力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大概能保持25分钟左右,正当学生对往返跑游戏玩的感觉有点乏味时,十字接力游戏开始,学生游戏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在看似玩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

  (三)结课:

  跑累了,让学生坐下来,一起做木头人的游戏,一起做呼吸整理运动。不仅能达到能对身体的放松,而且也能达到心里放松,真正的做到身心放松。

  五:场地器材

  标志物1个,接力棒4个,小球4个

  六:负荷预计

  平均心率:90--110次/分 最高心率:120次/分

  自我设计评述:

  1、整课的教学手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更容易接受。

  2、在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时,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学生更乐于学,勤于钻,激活了思维、拓展了能力。在轻松欢快的游戏中达到对往返跑动作要领的基本掌握。并且在活动中充分利用音乐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有充沛的精力集中在教学中。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上下》,它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及“方向与路线”做好铺垫。在这一课时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找家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

  依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难点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点脸谱的游戏,用一首儿歌:“点子点兵,点到谁当兵”跟学生一起做,然后随机选择脸上的一个器官,让学生用“()在()的上面或()在()的下面”来说说刚才点中那个器官在脸上的位置。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思维习惯。开心寻宝,我把解题的各个步骤设计成锦囊,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的思维方式解开谜团。首先第一锦囊;(课件出示)这样学生排除了1号盒;然后(课件出示)第二个锦囊:最终让学生找到宝物。设计意图:用寻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寻宝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习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习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难点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程序 六、板书设计 七、反思评价一、 教材分析(板书)(幻灯片)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生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

  二、教学目标(板书)(幻灯片)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会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3)情感目标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重点难点 (板书)(幻灯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得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与应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教法学法(板书)(幻灯片)

  在教法方面。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八年级学生思维特征,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二主方针。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在学法指导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终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程序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定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跟踪反馈

  (四)、收获园地

  (五)、布置作业

  (一) 情景导入

  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在此引入问题:"这些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学生回答后再次提问"怎样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在此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及其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导入新课创设了情景。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 探究新知

  首先是"探究一" 教师结合图片和学生举例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 两组对边平行。在此明确定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探究一的设计意图是: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提炼图形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义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探究二"首先是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通过各自不同的猜想途径,加强其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感性认识,感受动手测量、动脑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其次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引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需构造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探究三"学生在完成证明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探究三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通过完成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跟踪反馈

  新课标指出"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及时适量的的巩固与练习仍然是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升能力的必要途径"故而,我设计了层次递进的三道巩固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师生共同解题,由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收获园地 在此,引导学生思考回答:1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 2你的收获是什么?3你还想知道什么?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旨在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我将课后作业的布置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数学练习即课后习题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通过及时地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二是数学思考即写一篇数学日记,让学生将本堂课所获得经验体会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同学相互交流。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醒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强化数学知识的记忆,逐步拉近他们观念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请看我的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在此,我以直观、系统为主旨,针对本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了重难点突出、简洁明了的课堂板书,配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要素在教学中的运用。

  七、反思评价

  按照"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整节课还应做到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同伴,彼此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主旨,同时努力推行"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的理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卷入"到"做"数学的活动中,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法、说重难点、说教学程序、说板书及反思评价几个方面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委评老师批评指导。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周长》。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体,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着活力。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准确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采用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具体如下:

  1、 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再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 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实验、计算等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3、 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时效性。

  【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建立圆周长概念

  1。出示一块钟表,钟表上的小秒针顶端一分钟走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那么小秒针顶端一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圆形学具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哪部分?自己体验、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感悟测量方法

  1。提出疑问:圆的周长是曲线,该怎么来测量圆的周长?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3。学生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 。(绕绳法、滚动法)

  4。这些圆比较小,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还能用绕绳法、滚动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如果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呢?

  (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

  第三环节:提出合理猜想,并验证猜想

  1。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某条线段有关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下表:(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周长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3。学生观察比较后,可以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

  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值大概都是三倍多一些。

  4。教师介绍圆周率。≈3。14

  5。学生阅读圆周率有关资料,教师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由于

  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C=πd C=2πr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例1(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打下很好的伏笔)

  2.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

  3.总结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 ∏≈3。14

  圆的周长 C= ∏d C=2∏r

  以上这些是我对教材的肤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周陈莉,来自建德市寿昌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⑴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⑵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⑷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⑸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 预习要求:

  ①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 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 预习步骤:

  ① 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 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⑴ 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⑵ 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⑶ 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⑴ 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⑵ 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⑶ 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⑴ 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⑵ 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⑶ 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7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概述四个场面,分析三大人群的特点;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写作热情。另外还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课堂教学应采用品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深入探究,学以致用,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以外,还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过程: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主要围绕学生如何处理好男女生之间的交往问题,通过“男女有别,两性各有其优势”的教育,对“男生女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交往”形成共识,学习掌握“男女生之间恰当的交往方式”。

  从学生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明白男女两性是组成世界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指导性意识的产生是青春期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3、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掌握交往的恰当方式。

  三、教学内容大纲

  一、你是男生我是女生

  1、男生和女生各有其自身的优势;

  2、男女生的优势互补构成社会美妙的图画。

  二 让我们自然快乐地交往

  1 男生女生建立友谊是正常的交往;

  2 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有助于健康成长。

  三 恰当方式ABC

  1 自然地、大方地进行交往;

  2 学会尊重对方;

  3 学会自爱 、自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自然地、大方地进行交往;

  2 学会尊重对方;

  3 学会自爱 、自重。

  男女生应当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正常交往,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对“恰当”的理解,

  怎样去引导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和沟通。

  说教法

  (一)教学工具:采用多媒体设备,用ppt形式演示。

  (二)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 。

  (三)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接下来我来向大家讲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我们主要是通过PPT放映图片将学生引入课堂,让学生先看一张婴儿的图片。再看一张学生的图片。同学们从婴儿时期步入了青春期,在这段成长的历程中,大家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着让学生走进这节课——男生女生。

  二、让学生讨论男生的优点和女生的优点,然后叫学生发言,说说他们的观点。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夸夸咱们男生,勇敢、坚强、宽厚、大方、富有责任……

  夸夸咱们女生,热情、温柔、细心、善良、善解人意……

  三、通过以上讨论,学生对男女生的优点有一定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学习“男生女生应该如何交往”。

  l 让学生看课本38页的图(PPT里也有),回答以下问题:

  (1)漫画描述了男女生交往中的怎样的场景?

  (2)漫画方式恰当吗?哪些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

  再通过5个案例向学生讲解“男女生应该如何交往”,先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针对案例回答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法,再由老师逐个总结讨论结果。以下是5个案例(结合PPT)请同学们看一下〉。

  讨论完后由老师总结以上的知识点。男女交往的恰当方式是相互尊重、自尊自爱、自然大方、合作互助、保持距离、把握尺度

  四、向学生讲解课本45页的“异性效应”共有四点:(1)性格发展上取长补短;

  (2)提高学习效率;(4)培养好的气质和性别意识;(3)增强自信,提升交往能力。

  五、场景剧场,这部分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解共同完成。

  第一个场景是王强和李洁是同班同学,也是好朋友,最近王强突然意识到自己对李洁的好感超过对其他女生的好感,你觉得这件情正常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讨论,老师最后解答。

  第二个场景是李洁收到王强的纸条,王强向她表达了爱意。她看过纸条后不知所措。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她应该怎么做?”结合PPT列出几种方法供学生选择,提问后再说出其中的最佳方法。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她接下来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的讲解一下这个问题。

  六、对这节课的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概括,这也是我们的板书。

  七、这是老师给学生的一封信,信里写的是老师的心声。希望同学们和异性交往时要珍惜彼此间的纯洁的友情,把握青春年华,认真读书。

  八、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大家听了这么久,就来放松一下吧。我们都是从初中一路走过来的,期间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一定有大家美好的回忆。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回忆少年美好的时光。

  (听完歌)我们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学价值

  《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编者将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定位为“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与高一册第二单元和高三册第三单元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与高五册第一单元“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散文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灯下漫笔》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先生早期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尽管选文与鲁迅的其它杂文相比,没有复杂的背景,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文脉清晰,但由于鲁迅先生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所传递的思想比较深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解剖和对深沉思想的领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养成深入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的知情结构及与文本的契合点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较多复杂散文,有一定的鉴赏意识,但这种意识只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影子,还不具备有意识的解读、鉴赏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难度较大的文章,这种能力往往显得很苍白软弱。当然,这种模糊的影子已经可以使学生敢于面对这类文章,至少在这类文章面前不会有畏惧感。

  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年学生已经基本摆脱初中生的稚气,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基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和认知倾向,可以并且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人生和人性,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这种知情结构和认知意愿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是文本和学生心理结构的一个最佳契合点。

  结合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多角度研读品味,把握结构、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文章主旨。

  (2)学习由小及大、由事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进一步培养散文鉴赏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了解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2)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事情理融为一体的风格,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及其实现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串讲法。对于鲁迅的文章,串讲法是更合适的选择。一方面,鲁迅的文章从语言到思想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独创性,学生难以把握要领,读懂其内在的深沉含义;同时,鲁迅作为文学大师,文章字字千钧,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如果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往往会遗漏掉很多我们不愿被遗漏的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对于散文佳作,如果将阅读教学还原到阅读的本原状态精读细品,更能品出味道,获取滋养。

  当然,这种串讲并非老师唱独角戏,而要求教师要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平等参与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思想,在文本情境和理趣的帮助下,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获得能力的提升。

  2.讨论法。讨论、研究是在对文本熟知的前提下的一种理性的提升,对于精品散文来说,研究与讨论必不可少。它可以促使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养成分析问题的意识,将模糊的阅读鉴赏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并迅速地巩固下来。

  根据文本的特点,除了继续强化“圈点批注”等语文常规学习方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揣摩、品味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的安排及其认知意义阐释

  阅读,特别是精读,一般都可以按“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吸收、运用”的过程来进行。基于这种认识,本课准备分三步走,前两步在课内完成,第三步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完成。第一步是“品味语言、把握结构、理清思路”,第二步是“领悟感情、概括主旨、评价特色”,第三步是“拓展阅读、交流讨论、迁移提升”。

  第一步:品味语言、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在以串讲的过程中,应从语言入手,通过对语言的解读逐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下以第一部分为例说明串讲的过程及要点。

  1.串讲、研读第一部分(1-5段)。

  标题。从语法结构入手把握标题的特征:①偏正式结构,核心是动语素“笔”,意为“写作”,②修饰语“漫”,体现了文章内容和作者思绪,③修饰语“灯下”,渲染写作氛围,也可以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说明:标题一般都短小精悍,有助于对文章的把握,应培养学生养成分析标题的习惯]

  第一段:①明确的叙述对象是“钞票”和“银元”;②关联词在结构文章中的重要作用,“连……也……”、“至于……,则不必……,也……”、“除了……之外,都是……,而且”、“但……”;③体会鲁迅先生叙述的层次性。[说明:展示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美和情感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种展示应该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随机选择。汉语虚词在结构文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让学生明确。如有可能,可以再举《祝福》中的关联词的使用以加深印象。]

  第二段:①上一段结尾写“受到打击”,下段以“就是……”承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自然;②对民众心理的精准描摹,本段的写作意图是“停止兑现”后民众的普遍心态是“降格以求”,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而是经过了几个层次的铺叙,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及对作文的启发意义,这种叙述节奏的控制其实是一种情趣。③品味“溜”和“不讲爱国了”,体会鲁迅语言的风格:经常在叙述的过程中顺手一击加以讽刺。[说明: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心智活动过程,文章阅读过程中意义的建构必须借助一定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只能在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中生成。]

  第三段:①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自己?②文学化的语言,对恐慌的类比联想,使语言更具形象性。③由第一段的“沉重累坠”到本段的“沉垫垫地,性命的斤两”反映了民众怎样的一种心理变化?[说明: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但是这种整体把握必须建立在对所有局部语言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可以从“降格兑钞而非常高兴”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它们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心理变化类似)

  第五段:这一段与第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段以“假如……”开头对第四段的判断进行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说明:借助文章强有力的逻辑结构可以摆脱割裂文本阅读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串讲、研读第二部分(6-11段)(略)

  3.串讲、研读第三部分(12-14段)(略)

  4.在串讲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学习“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回溯历史,紧扣史实,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的召唤。

  第二步:概括主旨、领悟感情、评价特色。在师生一起对文章的深入研读后,学生对文章已经没有阅读的障碍,对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也有基本的了解,但这仍然是一种局部的、感性的认识,必须通过研究和讨论形成对文章整体而理性的认识,而研究和讨论是以问题的驱动的,所以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研究讨论的兴趣。

  1.针对课文的定向讨论:文章的谈论对象有哪些?有什么观点态度,下了什么结论?在下结论的同时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启发引导过程:这个问题涉及文章的主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对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①对象: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②结论: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期瞒、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③情感:作者对百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统治者饱含憎恨,无情地鞭挞、揭露和嘲讽;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热切的期待。]

  2.开放式的课堂讨论: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联系课文及自己的知识储备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概括?你觉得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三)板书设计

  板书一:

  板书二:

  中国百姓——极易变为奴隶,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统治者——对百姓期瞒、压迫、剥削和杀戮——憎恨、鞭挞、揭露、嘲讽

  中国社会——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做稳了奴隶——对第三样时代热切期盼

  (四)作业设计

  1.有评论家认为,鲁迅杂文集《热风》中的杂文更接近“感”,而《坟》中的杂文更接近“论”,往往“以细密的逻辑层层推进,说理充分”,请结合原文进行具体的阐释。

  2.主题阅读:在互联网上查找并阅读有关“国民性”的文章,写一篇《灯下漫笔》的读后感。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06-09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12-17

《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12-17

《蜘蛛开店》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变色花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