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9 11:43: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简介

  《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写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第三部分写燕子飞掠和憩息的特点 .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⑴,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⑵,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习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课题.这样导入,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角 燕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们更好的学习它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知情况.

  第三环节:

  学习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的作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的一篇课文。”文明的对话”是一个亘古以来就不断探讨的问题,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加速进行,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共享的同时,也凸显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能把他们看做是不可调和的,应该在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推动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开展文明对话,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繁荣。本专题共有“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三个版块:三个版块从“对于传统的认识——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沟通——继承和接受”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帮助学生弄懂“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该板块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这是一篇论述类文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论述类文体的要求是:阅读论述类文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作者乔治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本文是希望建立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要人们记住历史,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一个比现代更为美好的和谐世界。

  二、学情分析:

  尽管已经是高一下学期了,但很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逻辑思维还欠严密,同时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他们习惯于被动地做题,尚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特别对于学术类文章,学生更为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必须提高学习本文的兴趣。作为一篇学术论文,高一学生的学习,确有一定的难度;好在本文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本身不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因此,文章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教师应努力将上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维持学生的兴趣。

  三、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作者对科学的认识与评价。

  2、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深入理解文意。

  3、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设置为:提炼关键词语,深入理解文意。教学难点设置为:理解作者对科学的认识与评价。

  四、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对于学生还是偏难的,为此我设计了几个环节。课前让学生预习。上课时让学生谈谈“东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独立探究的意识。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接着再读课文,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每一节大意和理清文章思路。随后以五个方面的探究引向深处。主要教法有;

  独立探究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2.研读。通过研读,归纳文章内容和观点

  3.探讨。对问题探讨,先自我探究,然后交流共享。

  4.拓展。设计“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现代科学落伍了,你怎样看待中国科学?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应注意什么?”一题,认识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沟通的重要性。

  五、说学法。

  本课文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问题探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以此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它有效地整合了各种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2、提问法:切中肯綮的提问,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3、自主探究法: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培养独立阅读能力。4、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在个人的钻研的基础上,五个环节探究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我,倾听他人,学会分享和借鉴。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激活思维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

  六、说教学流程:课前预习:说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一.学习文本前,主动独立探究。1.谈话导入,西方科学和东方有着怎样的关系?指出首先要认识,然后沟通。(板书)有的说东方科学落后,有的说,应该完全学习西方科学,请大家说说东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2.,我们来学习美国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意图:提高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板块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话概括大意。有关东西方的科学之间的关系,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相关句子说说。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

  2.补充题目的内涵。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在作者一系列著作中,以确凿的材料证明了东方科学对于西方近代科学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本文是希望建立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要人们记住历史,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一个比现代更为美好的和谐世界。意图: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观点。

  三、再读课文,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1.速度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2.这十节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第一部分:(第1-3节)阐述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8节)批评某些偏见,阐述对待东方科学的态度。第三部分:(第9-10节)西方要善于学习东方的科学。意图: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的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综合全文,探讨问题(一)。1.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东方科学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应以怎样态度对待东方科学? 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五、对照自己的认识,你觉得本文突出的思想价值在哪里?明确:1.尊重东方科学,难能可贵2.今日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论述为什么西方需要东方,因为西方文明有弊端:科学方法的弊端,科学本身的弊端。认识深刻。3.从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的角度论述东方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论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见解独特。板书:科学的种子——实验科学,数学——来自东方。

  六、作者评价,探讨问题(二)文本延伸。

  1.文章太高明了,认识一下作者。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2.补充;乔治萨顿突出的贡献是科学人文化的主张。成为科学人文主义的倡导者。思想影响深远。

  七、关键词剖析,稳问题探讨(三),精确领会文意。

  1.本文题为《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那么:1.本文所说包括中国吗?中国的科学属于东方的科学吗?(如何看待中国的科学?)不包括,但属于东方科学。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现在落伍,但仍然是世界科学不可或缺的部分2.本文讲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主要指什么?西方科学指的是实验科学和数学,东方科学主要指人文科学。3.第六节说新的鼓舞来自东方,这里的“东方”又指什么?指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作者认为东方人文理念可以拯救西方文化。因为西方实验科学偏于方法的运用,忽略了思想。

  八、文章特色评析,问题探讨(四),感受文章之美。

本文是科学论文,但读来有散文韵味,也称文化随笔。结合句段,说说美妙在哪里?1.诗意的比喻,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东方是母亲,西方式父亲”等。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如,第五节。谈美国文明的未来。先表示担忧,再谈存在的问题,转而谈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该有的科学态度,最后回过头来照应前文,指出“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今天的辉煌未必是永久的。”(此段还运用了比较说理)

  (本文阐述了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关系,主要是指出东方对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性,指出西方文明和科学的缺陷,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帮助,东方和西方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日两个方面,西方应该采取谦虚的、正确的态度来学习.)

  九、作业:主题拓展,问题探讨(五)

  探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现代科学落伍了,你怎样看待中国科学?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应注意什么?

  积累、创新,沟通、借鉴,坚持对话,抛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共同繁荣人类科学。

  说板书:

  学生汇报要点: 科学的种子——实验科学,数学——来自东方。

  东方的科学——哲学思想、人文理念——西方科学

说课稿 篇3

  1、教材分析:

  《冰花》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生动地描绘了冰花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以读促学,使学生认识体会冰花的美丽多姿、晶莹透亮、洁白无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析:

  刚刚入学的孩子,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都比较少,对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课文写的是北国特有的景致——冰花,对于生长在北方的的小朋友来说,冬天随处可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6个生字,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认识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冰花”的优美姿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4、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冰花的美。

  5、理论依据: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加强语文同其他学科的融合及课内外知识的紧密结合。

  6、说教法、学法

  (1)指导观察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朗读积累,说话迁移。

  课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上,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记忆,进行积累,然后再启发发挥想像力,照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各表达能力,实现知识蚰芰Φ那ㄒ啤?

  7、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早上学冷不冷?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自由回答。

  师:冬爷爷给我们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那就是美丽的冰花!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亲切的谈话,由学生的生活导入,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接着,我让学生拿出一周之前布置的作业:拍摄冰花的照片,学生把各种姿态的冰花照片展示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课内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打破传统语文课分析课文的教学模式,努力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冰花的美。

  我在网上收集了大量的冰花图片,配上美妙的音乐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这些冰花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并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去感受作者描写冰花的语言美。

  三、贯穿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书方法:如男女生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跟老师比赛读等形式,把学生的朗读落到实处,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点,在朗读感受冰花的美,作者语言的美。

  四、读中评价,给予鼓励。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评价、生与生评价、都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满足学生的进取心,希望得到肯定的心理。评价的语言也要丰富,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如;听了你的朗读,你把冰花的千姿百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读了。

  五、抓住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想象力训练和语言训练。

  1、出示文本的重点句:他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重点句,我通过给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冰花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冰花的冰花的美,从而读出冰花的美。]

  2、师说:“冰花是千姿百态的”!随后又出示了许多冰花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发挥想象力,说说这些冰花想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很自然地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事物,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幻灯出示句子:像…….像……像…….。句式练说比喻句,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使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3、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引导学生读书

  教师质疑:“冰花还美在何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

  [设计意图: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这些词语时,我及时出现了冰花透明光亮,数量和多的图片,借助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挖掘词语的含义,直观的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然后指导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在启发学生心智

  师:“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惊奇、赞叹!

  师:让我们再来学习第一句。

  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就是“惊讶”、“奇怪”的意思,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重力》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编排: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感性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理性的实验探究得出定量的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会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校学生来自农村,思想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重锤线、不倒翁、刻度尺等。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观察思考等方法获得知识,通过动手实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程分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疑:谁是操纵者?

  展示唐县全胜峡瀑布图片和王亚平太空吞水滴视频截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水总是往低处流,而在太空会悬浮呢?谁是幕后的操纵者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重力的概念。(约 5 分钟)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 22 分钟)

  1、重力大小

  探究重力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四个步骤完成教学。

  (1)感受重力

  引导学生对比自己身边的课本,铅笔、橡皮等物体的轻重。(增强对重力的感性认识)

  (2)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对这些猜想进行实验探究,看是否科学合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完成P14教材表格。(通过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3)数形分析(绘制G—m图像)

  指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完成G—m关系图像并计算G与m的比值,用g表示,约为了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一公式。(通过建立G—m关系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二者关系。)

  (4)应用练习

  指导学生自己参照教材例题,完成自我评价第1题

  (通过应用练习,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四个步骤,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关系图像,到应用练习,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初学的学生很容易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理解为垂直向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完成教学:

  (1)观察重力方向

  引导学生用细线悬挂重物,待物体静止后观察物体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松手,观察物体自由下落所受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

  (2)应用重垂线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器材自制重垂线,分组检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应用重垂线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3)区别“竖直”和“垂直”

  教师指导学生参考教材P14(7-4-4图),分组讨论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思维)

  以上三个环节,从感性认识的观察入手到理性的讨论交流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心理,力求突破难点。

  3.重力的作用点

  (1)小游戏

  重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为此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一指定乾坤”的小游戏,来让学生感受重心的存在。每组选出两名学生,用一根手指分别顶起铅笔和刻度尺,用时最少者胜。

  (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了重心的存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确定重心的大致位置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认识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指导学生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悬挂法确定它的重心的位置。)

  (3)利用重心揭秘“不倒”之谜

  老师出示不倒翁,然后指出不倒翁“不倒之谜”主要在于它的重心低,稳定性强。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赛车车身为何要做的很低。

  (通过重心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有用的学科。)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观察动物细胞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师要使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几种动物细胞,进一步掌握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概括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再经比较,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特点。应注意完成“模拟制作”的教学,因为它将不易观察到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微小结构形象化、立体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细胞的兴趣。

  2、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学难点:

  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熟练掌握制片的过程以及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通过制作动物细胞模型,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通过比较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直到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情感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知识内容不多,但也有一些知识不太好理解,因此我将首先采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动物细胞或同种动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引导学生概括它们在结构上的共性;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绘制细胞结构简图并与植物细胞来比较,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四、说教学过程

  引导与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前板书: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目的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三、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滴

  3、用消毒牙签的粗端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刮

  4、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涂

  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盖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

  (三)绘图

  依照你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并试着注出各部分的名称。

  课堂组织: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植物细胞的模型图,并注出个部分的名称;其他同学在投影片上画,老师讲评。

  问:你认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是一样呢?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例,通过实验探究。

  学生做实验,画出观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并试着注出各部分名称;选出几位同学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老师讲评。

  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但形态并不完全一样。(用挂图展示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图)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方案,亲手制作一个植物或动物的细胞模型。

  收拾实验室,完成实验报告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范文。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的小说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是更大的亮点。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2、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责任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通过故事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文中的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嘎子和英子泛舟在白洋淀湖面上……

  导言:

  上面这段电影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小兵张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水上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船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芦花荡》就是反映当年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小说。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故事。

  2、 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3、 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4、 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理清作者思路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注意复述时:①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②语言简洁③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的复述。

  预计学生回答的内容有:

  1.芦花荡里生活着的人:一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2.芦花当发生的故事: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3. 教师总结: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直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的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泳本领,在万亩方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二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四、景物描写品读

  1.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汤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研的方法,让学生们就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3.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的独特感受。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的热爱之情,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

  融情入境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抗日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的方法,并遵照以上三点将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 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的人热血沸腾,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相关文章:

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11-03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06-09

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11-03

【热门】赠与合同模板集锦六篇05-28

【热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六篇09-18

【热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四篇09-15

【热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10篇09-07

【热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7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