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2 10:38: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市场配置资源》。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学习好本框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准确把握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及局限性,理解并认知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及举措。

  ②能力目标:通过自主预习、课上精讲、真题演练、拓展探究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公平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立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

  重点: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难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二、教法分析

  依据政治课的性质和本框题的内容,从高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识规律出发,我采用如下方法:

  (一)学案导学法:加强探究与合作,在积极参与中提升学习能力。

  (二)合作探究法: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三)情景体验法: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探讨,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学法分析

  高三学生正处于高考备考的关键期,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我用到的学习方法有:

  (一)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归纳演绎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结合当前长春市供暖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必须对市场中的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二)讲授新课

  本课内容包括两个环节:课上精讲和演练提升,两个环节的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课上精讲环节包括高考定位、探究共享、重点突破、误区警示、课堂小结五部分。

  1、高考定位:明确本课在高考的要求,使复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2、探究共享:通过生姜价格变动的视频,结合图示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优点。

  3、重点突破:通过设计表格、展示图片,让学生比较分析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了解市场规则的内容,掌握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原因和措施。由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拓展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此处设置一个拓展说明:如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思考问题。

  4、误区警示:帮助学生纠正容易产生的错误倾向,提升复习效果。

  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干知识,是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6、演练提升:包括真题演练、合作探究、技巧点拨和举一反三四个部分。

  (1)真题演练:共两道小题。第一道:20xx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3题,讲授因果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同时教给学生巧用排除法解决选择题。第二道:20xx年天津卷,讲授漫画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2)合作探究:结合学生身边的网购现象,从中观(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设置问题,让学生分析网购陷阱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这是高考常用的考查方式。在学生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思维引领和技巧点拨,使学生掌握了主体分散法解答措施类主观题的答题方法。

  (3)举一反三:还是用中学生遭遇网购陷阱的材料,让学生分别从微观(社会信用制度)、宏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角度设计问题并给出答案,这是本课的课后作业,目的是以学生命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对高考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

  市场优点配

  一、市场调节方式

  置局限性

  资源 意义

  二、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

  如何规范

  社会信用制度

  六、教学反思

  (一)本课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涉及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由于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很强,而且整个教学内容量比较大,很多内容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时间比较赶,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还有待加强。

  总之:本节课我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平台,落实基础知识,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了高考考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答题技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思著,独立思考、契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三、本课重点

  1、第二自然段: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第七自然段: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本课的三个例子:

  ⑴ 洗澡水的漩涡。

  ⑵ 紫罗兰的变色。

  ⑶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所设计的问题:

  1、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2、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

  3、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和“!”的含义是什么?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以课题导入──学习词语──初步感知课文──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检查词语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四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反复对比,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科学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引导学生齐读第二和第七自然段。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存在的不足】

  课堂的后半部分,回归课文主题还不够。

说课稿 篇3

  根据《英语课程目标》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语言知识:

  1.复习 巩固以下句型How much is/ are the…? How much does/do the…? It’s/They’re….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本节的新内容:I think we need some….I think we don’t need any…?进行创情境编以对话进行练习.

  2.通过听资源学习tele-shopping 和shopping online的有关知识。

  二.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听、说、读(特别是阅读文章的技巧)和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 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开 口,主动模仿。

  (3)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能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四.文化意识: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和哪种食物对我们更健康。

  重点:

  运用已学知识,根据本节新的内 容I think we need some….I think we don’t need any…?贯通整节课进行语言交际。

  难点:

  根据食物是否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选择正确的句型How much is…? It’s… How much are…? They’re…进行对话。

  一.教学:

  1.创立“真实的”教学环境

  “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 具有了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更主 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 这种“言语体验”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塑造学 生整体人格的切实途径。

  2.采用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要求,结合儿童好玩,好动,好表演等特点,我把全班分成四个人一组的小组。每组同学的知识水平和性别各有参差。这样有助于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和男女同学平等相待增进友谊。在学习过程中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3.注重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二.学法:

  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自主学习、协作表演和自主听、读、演对话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就自己喜欢的食物等进行购物的英语交际。

  三.在资源准备方面:

  1.我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和交际的需要,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1个dialogue,2个readings;

  2.用PPT方式提供一定主题内容的图片和关键词句,培养学生在key points辅助下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Revision为新知铺垫

  老师有意识地问一个可数名词和一个不可数名词的问句,以提醒学生多注意这方面的内容。学生运用上单元已学的肉类及蔬菜的单词和句型进行对话,为下一部分学习作了铺垫。

  二.情境创设学习Work with Language。

  因为学习往往会先入为主,好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会提高记忆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深化新知

  这一部分设计成女儿与妈妈正准备为她爸爸吃的食物,根据爸爸的需要进行购物,要求用到本节的新知识We need some…. We don’t need any….以这条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活动,每个活动都有联系,不是独立分开的.。

  四.学生听资源

  听一个对话,先大声跟读,后完成表格,但要在文章中划出要写的答案,老师先作示范,如何找答案和划答案,学生再做。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老师关注了后进的几个孩子,指导他们做阅读题的一些技巧,以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讨论如何健康饮食

  老师出示食物金字塔,让学生说说which food do we eat most/ more/ not too much /least?让学生知道Different people eat different food.和哪些食物最健康,应多吃,不是太健康的食物,要少吃。这渗透着文化意识,英语课同样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英语课不单只是教英语知识,同样也渗透着健康意识的教育,这是教书又育人的表现。

  六.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这是本节课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表现,学生根据食物金字塔的提示及自己的需要用到今天学到的句子,四人小组进行购买材料的表演。四人小组模拟在市场买卖东西的情境,可以用到老师提示词。最后让学生表演自己编的对话,由于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老师搭建了一个平台给他们表现自我,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七.听资源,扩展自己的课外知识

  让学生听2个readings,让他们多了解tele-shopping 和shopping online的有关知识,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记忆。

  八.最后是小结本节学习的句型和布置作业。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都设计了一些情境,要把学的句型连贯于整节课设计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交际,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与亮点。设计一些情境时,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些句型。如:每个PPT不只写些句子出来,还放了一些情景的图片。每个环节都是为本节的单词、句型服务的,都用We need some…. We don’t need any….这条主线贯穿起来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和这些知识是在什么情境下用的,而不是学了就学了,不知如何运用。

  Thank You!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报刊的一般制作过程。

  2、知道电子报刊的版面设计要点及报刊版面的结构。

  3、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4、理解电子报刊的参考评价要素。

  能力目标

  5、设计电子报刊要应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初步学会分析文本信息加工的任务需求,能根据主题内容、接收方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信息表达形式、信息加工工具、对表达主题内容的文本加工的能力。

  情感目标

  6、促进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溶入自己的个性制作出新颖、吸引人的作品。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并以电子报刊形式表达意图。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本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并选择恰当的效果形式充分表达主题内容。

  三、说教材

  教材采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节内容是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上)中的《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利用通用工具软件(如Word)加工和处理电子报刊类的信息,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提炼与提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文字处理等操作使用方面,能够根据具体需要恰如其分地表达意图。本节着重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任务需要着手,学会从需要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电子报刊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念头,培养学生整体规划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说学情

  由于我校学生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欠缺,不少学生连文字的输入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节课除了向学生介绍文本信息加工的相关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向学生介绍WORD的基本操作,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字排版的版式、格式、字形、字号、字体等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对于根据任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大多数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制作电子报刊作品,让他们在经历完整的作品制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利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信息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策略

  计思路及分析

  《报刊类文本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课,是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软件表达意图的能力。学好这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得到概括和提高。

  本节课计划生动的案例、实物展示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导入新课。然后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任务需求,学生相邻4名为一组,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共享、师生共同参与分析案例等活动,最终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制作。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同时在作品的创作中得到知识的升华与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解惑、组织好课堂的指导作用。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发展,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加强。

  六、说教学过程

  1、以案例观摩引出“电子报刊制作的一般流程”。

  2、看完如此漂亮的电子板报,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引出这些电子板报其实就是利用我们熟悉的文本信息加工软件Word制作出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搜集、了解可以制作电子板报的其它工具软件)。然后以准备挑选电子报刊优秀作品为楔机,导入新课,启发学生要自己设计一份电子报刊,展示自我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通过竞争来达到目的。

  3、观赏、分析电子报刊《中学梦之旅》,交流讨论主题、风格、特点等。让学生对电子板报有初步的认识,并被其创作、设计出来的精美效果所吸引。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得知这么精美、吸引人的作品是用我们熟悉的软件制作出来的之后,更是点燃学生心中对制作电子板报的渴望。

  4、情景创设一步一步开张教学过程。

  (1)、下发一张实物报纸,让各小组观察并讨论,一张报纸设计有哪些要素构成?版面有什么特点?你从中发现了些什么共有的特性?

  (2)、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报刊类文本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3)、教学活动中注意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并通过不同形式作品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

  5、及时反馈、总结,提炼知识内容。

  6、学生活动:

  (1)、利用教师提供的FTP地址下载优秀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对其作出评价,对比,思考这些作品的构成要素是否达到了报刊类文本信息教工的基本要求,找出优缺点。

  (2)、利用教师提供的FTP地址下载“一些实用的小技巧.ptt”,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图文混排的一些关键技巧的使用、操作方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留的学习任务: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四人一组,拟定一个主题,收集并选择素材,设计一份班级电子板报的版面(A4版面两版)。

  我的说课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请大家给予评价和指导。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它既是对前面已经学习过的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多位数退位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教材采用了买玩具的场景,通过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提炼出计算题。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主要体现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由直观操作、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的过程,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指向策略: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学法

  1、迁移、推理。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获得新的知识。

  ( 5)说教学准备:白板、、小棒。

  三、说设计理念: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对于这点的处理,可以在提问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带入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准备

  16-8= 36-4= 66-6=

  这三道口算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基础,为知识的有效迁移、正确推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新点:注意“66-6=”,这是很有新意的设计。上一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是个位与个位相减都有剩的,而要过渡到不够减,跨越一个正好够的特殊情况,也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几十几减几”的问题。此处的埋笔不仅将知识层次化、系统化,还可以隐藏后面探讨的算法的多样化。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二】情境导入

  1、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前面学习的减法计算掌握得这么好!【举起双手的大拇指,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简单评价,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增加信心。】老师想请你们帮小明解决一个数学难题,你们愿意吗?(出示主题图)请看上来!他遇到什么难题了?(个别学生说、齐读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

  2、出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36-8=

  师:36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学生:36表示一辆赛车36元,8表示小明有8元钱。要从36元里面去掉8元,还剩多少元?就是小明还要再攒的钱,所以列式:36-8

  3、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怎么算呢?6减8不够减怎么办?【创新点:指向策略,引出矛盾,激发学生思维。】

  请你们用小棒来摆一摆,想想你是怎样算的,与同桌说说你的方法。准备好了吗?请动手摆吧!(教师巡视)

  (2)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听懂了吗?他很聪明,从30里面拿出一个10,把6变成16, 16-8够减吗?请看黑板。(白板演示摆小棒。)【给学生充分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另外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和展示的平台。通过摆小棒方式来理解算理,而不是就小棒说小棒,而是利用摆小棒来理解算理,使“直观图”与“算法过程”相连,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完成了“感知(动作)表象符号”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现在不摆小棒,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先用16去减8得8,再把8和20加起来就是36-8的差。

  学生: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把36分成20和16,先用16去减8得8,再算8加20等于28。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法一: 16-8=8,20+8=28。【给多学生表现说算理的机会,个别说、男女赛说、齐说。】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学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法二:10-8=2,26+2=28。

  算法三:6和8差2,8-6=2,30-2=28。

  算法四: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

  算法五: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

  【创新点:在汇报方法上的创新。请有想法的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心有灵犀”找知心朋友的方式接着补充想法,完成合作。这样的设计首先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参与度;其次,找朋友是低年级孩子比较喜欢的形式,学生们很高兴去帮助自己的朋友来完成任务,在激趣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最后,可以弥补刚刚思考的不足,在大家都思考的氛围下,带着另一部分人去思考。】

  4、小结:(出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脑袋一转,就想出这么多好方法!在计算时,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就可以了。(指着复习题)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不能直接减一位数,像这样的减法算式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创新点:方法创新。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意识。】

  【三】练习反馈。

  教师:感谢你们帮助小明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将带你们去闯关,有信心吗?

  1、第一关:()完成68页做一做第2题。出示32—5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请一名上台展示并说说理。齐说、个别说。

  2、第二关:祝贺你们顺利通过第一关,敢挑战第二关吗?()完成69页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咱们一起去钓鱼吧!算对了你就钓到鱼了。(抢答)

  3、第三关:实际应用()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老师想请你们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愿意吗?

  【四】小结:今天,你们帮助小明解决了数学难题,又顺利地闯过3关。高兴吗?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36 – 8 = 28 36 – 8 = 28

  26 10 20 16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悟自然。《山中访友》正是一篇适宜学生年龄阶段的美文,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文章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表达方式上,新颖独特,把景物说成是一个个的朋友,给人非常的亲切,充满着感情,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另一特色就是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趣,有浪漫色彩。如,说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的那段,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第五段是,把瀑布想象为歌唱家,悬崖成了智者等。想象能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因此,读文章时,不知不觉地会被这种童心所打动,在字里行间会感觉到作者所饱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特别注重表情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师必要时只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把许会使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写作上的特色,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写作训练。

  四、说准备:

  1、学习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五、说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走进课堂。师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创造这种美的、动情的氛围)接着说:“老师要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学生由于好奇心,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那里来。然后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真正感受到美。最后点出课题,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山林,去会晤山中的朋友,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明确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朗读的语气感情后进行配乐朗读。

  3、学生回答问题后,着重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感情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试着读、模仿着读。

  4、播放图片,再一次明确山中的朋友。

  5、用“你好”向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提问是沿用了课文标题的方式,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确作者用的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将描写“古桥”这段作为指导范例,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情的强烈,体会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与古桥对话,显得亲切和自然。

  当学生能说出这些朋友的名字后,通过播放图片,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直观的效果,将为下一步回答朋友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最后一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自然朋友打招呼,这应该说是学生有感而发,水到渠成的时候了,因为是安排在跟朋友见了面以后的,既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比起前面的一些问题,难度加深了,起到了拓展延伸的效果,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三、自主、合作、探究

  如果说前面的“初步感知,动情朗读”是准备阶段的话,那这一步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真正投入的阶段,是挖掘其潜能的阶段,也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阶段。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决定“我要学”还是“你得学”的关键。因此,在教法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担心学生会跟你背道而驰,也许你作为一个教师,考虑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比学生深刻,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教师只起了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你为什么喜欢它”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回答,找出关键词,这样一个要求的确定,是从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的,我们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在注意了对话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朗读,我觉得口语对话与朗读是我们教学中齐头并进的两面旗帜,任何一面倒下了,都会有碍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只有我们在分析、朗读、再分析、再朗读的进行中,才会正确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感受用幼情的话语描绘出来的童话般的世界,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题的环节,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通过师生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小环节。

  还设计了“这篇散文美,美在……”说几句话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上达到的目的又何止这一个,我看,实际上还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学生从这题目中可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语言文字、修辞、画面、写法、感情等)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过渡。

  朗读对抗赛,可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进一步熟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比较中,明确各自的差处。

  四、拓展延伸:

  关于环保方面,让学生以大自然中某一景物的身份对人类倾吐心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坚持的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向,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最后小结,教师描绘了大自然的另一幅美景,启发学生走进山林中去,去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六、作业:

  由于课堂上的一、二句话的写作毕竟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后多一些练笔的机会,就布置了一个写作题。(是课后练习中有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山中访友》说课稿2,山中访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课稿 篇8

  一. 语言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用电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家用电器无处不在,此活动来源于生活。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家用电器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取材也很方便,而且种类也很多,在教室里也有!电视,空调,vcd,录音机等等。

  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家用电器,经常使用它,但对家用电器并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大人使用享受,会看电视玩电脑。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家用电器正确的认识,正确使用操作,用电的安全常识真的很重要!就如《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操作,知道家用电器的特征及用途。

  (2)感受家用电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3)掌握使用家用电器的安全常识,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知道家用电器的不同用途,能用语言表达家用电 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的难点是:了解家电的工作原理而正常操作,并掌握其安全常识!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家长带幼儿去家电商场参观

  2、幼儿使用家电的亲身经验

  3、家用电器:电视,电脑,录音机,空调,电扇VCD等

  4、非正常使用家电的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 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亲自断电操作某电器,探索它的构造。让幼儿再看看摸摸中的感知。第二次操作是通电后

  的正常操作。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家用电器,表达出他的用途,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方便。我采用猜谜的方式让其他幼儿猜,更给活动增添了新的乐趣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有两次。第一次是断电操作后,打开电扇的外壳,把其构造展示给幼儿,然后通电让幼儿通过观察 ,理解其工作原理,让幼儿深刻认识家电的正常运转。第二次是展示非正常使用家电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电得威力,有用电常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对家用电器的理解和使用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看、摸摸、说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家用电器发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家用电器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表演中引导幼儿体验家用电器跟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操作法,观察法等共同探索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让幼儿大胆表述出来。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展示—操作——游戏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喜欢看电视的特点,教师说谜语,“有个方形小盒子,长长尾巴连电啦,五颜六色里面瞧,悟空一休猪八戒,一个都不少。”(电视) 再提问1,电视属于什么类型?(家用电器)

  2,还有那些和电视一样属于家用电器?(空调,电扇,电脑,录音机,冰箱,洗衣机,VCD等)

  3,他们都有什么用?(电扇空调使我们很凉快,电视我们能欣赏好看的节目等等)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能讲出得越多,进行表扬

  (二)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

  索。把家用电器展示出来,让幼儿断电进行操作,然后观察,探索它的构造。(三)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幼儿的操作流程是否正在这一环节幼儿对家电有了初步了解

  (三)操作

  (四)游戏

  二.社会 大班《安全标志》说课稿

  活动来源

  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正逢目前的主题活动《规则与标志》,产生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社会活动:“安全标志”。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所提到的“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标志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知识性、实用性等特点运用广泛,并为幼儿理解接受,让幼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的内容含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为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我们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的培养。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从众多的安全标志中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游戏方式轻松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目标分析

  本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和指令标志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能结合自己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与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标志。 对目标的分析: 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认识,我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能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作为目标制订前提条件。在以上《安全标志》教学活动中,我制订的三个具体目标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显性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强调社会规则与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幼儿从小就能读懂标志,按照标志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或影响成人行为,达到人人都为创建“平安社会、平安校园、平安生活”

  的社会出一份力的教育目的;隐性之处在于能将知、情、意、行诸要素和谐的统一其中,同时指向于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健康。

  过程分析

  总述: 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大约需要30-35分钟。

  基本流程:以“棋”导题→标志分类思考→小组按要求重点讨论一类标志→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知学习并掌握标志特征、名称、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幼儿制作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玩“棋”结题

  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分组游戏等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初步感知三类不同标志的特征与含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如:指令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志等。 整个活动过程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确,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感知基础,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巩固提高。我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致力于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中,我始终扣住“社会性教育”这个要素把握教学重点、解剖教学难点,并把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本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

  第一环节为活动的起始部分(大约需要2分钟)。。

  第二环节为活动的主要部分(大约需要25分钟)。这部分含量较大,分量较重,是解决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出示安全标志,让幼儿先思考,如果请你把这些标志分成三类,你想怎么分?之后一组小朋友操作分类,感知三类标志的色彩、形状及图案等特征,初步建立类概念,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层: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围绕四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这些标志有什么特征?

  (2)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标志?

  (3)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4)你能不能说出这些标志的名称?

  第三层:本过程采用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性学习,分别由三组选派1 至多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向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探究的把类标志的符号及图案所表示的含义、标志名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四层: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幼儿迁移学习经验,联系周生活中的人、事、物,尝试设计并制作一些安全标志。在幼儿设计制作标志的操作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能力弱的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设计活动,能力强的可引导他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安全标志的意思。有的

  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寻找老师帮助,而教师则是把这个“包”推给了能力强的幼儿,建构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儿童学习方式(《纲要.幼儿的学习方式》) 这个层面也是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的主要手段。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用游戏法让幼儿分组玩“安全标志棋”,对所学的安全标志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练习。简单介绍玩棋的规则、方法后,要求幼儿5人一组自行结合分成四组,推选小组裁判并分成黑白两队开始下棋,这环节的一安排,主要引导幼儿通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相关文章:

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11-03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06-09

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11-03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热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六篇09-18

【热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四篇09-15

【热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10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