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2 12:36: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汇总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汇总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意图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爱国情感的最佳时期。为了对幼儿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我设计了本次音乐活动。结合学习歌曲的需要,我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整节教学活动。课件内容生动,色彩鲜明,动画效果突出,通过每页不同的画面来渗透了每句歌词的内容,便于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1、活动目标:《纲要》中指出,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教给幼儿唱歌跳舞等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等,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教师结合《纲要》精神,对本次活动做了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

  (2)吐字清晰,曲调、节奏准确;

  (3)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2、活动重点:理解歌词含义,完成演唱歌曲。

  3、活动难点:附点音符、八分休止符、切分音的唱法。

  4、活动准备:升旗图片、小木棍、红亮光纸、黄色亮光纸五角星、胶水、棉棒、湿巾、课件《国旗红红的哩》。

  5、环境布置:为了结合活动的需要丰富幼儿的视觉感受,突出歌词的内容,我又在活动区内创设了环境,将亮光纸做的国旗粘贴在了活动区内,便于幼儿在活动开始的时候直接的观察国旗,为活动创设了浓郁的爱国氛围。

  6、说教法:本次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分组操作、讨论为辅的方式进行。

  7、说学法:本次活动运用了观察法,视听结合法,操作法,讨论法来使幼儿获得以下方面的有益经验

  (1)培养幼儿音乐的兴趣和音乐的审美感;

  (2)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演唱歌曲,有感情的表现出歌曲的激昂;

  (3)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操,增长智慧。

  二、具体说明教学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边唱歌曲《走路》边模仿歌词动作走入活动室内,带领幼儿进行发声练习,并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歌曲。然后幼儿随着歌曲《国旗红红的哩》来进入活动区内观看图片。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国的国旗,在来看一下人们在国旗下进行什么活动。通过随歌曲进入活动区认识国旗,激发幼儿好奇心,熟悉歌曲主旋律,让幼儿明确本次学习内容与国旗有关。幼儿活动方式是分散自由活动,以观察为主,互相讨论为辅,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是否在认真观察图片和国旗,在讨论时是否与图片有关,同时起到组织幼儿观察和讨论的作用。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活动区内看到了什么?国旗是什么颜色的,星星是什么颜色的有几颗?几颗大,几颗小呢?人们在干什么?我这样做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国旗进行初步的了解,幼儿参加活动的方式是集体活动个别回答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回答内容是否准确,同时起到提示幼儿回答问题的作用。

  (二)教师带领幼儿结合课件学习歌曲

  1、观看课件1出示国旗动画图片。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课件,欣赏歌曲好吗?我是这样想的,让幼儿通过观看动画进一步对歌曲有所了解,并结合图片来熟悉整首歌曲的歌词内容。使幼儿便于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幼儿参加活动的方式是集体观看课件个别回答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回答问题是否准确,是否真正的理解歌词内容。同时起到操作课件,提示幼儿理解歌词内容的作用。

  2、观看课件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随着课件学习歌词好吗?这样做是,让幼儿随着课件结合图片,分句的学习歌词内容。幼儿的活动方式是集体齐学歌词。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在学习歌词时是否认真,复述是否流畅。同时起到操作课件,辅助幼儿学习歌词的作用。

  3、请幼儿随着课件的演示来欣赏长城的景色,起到歌词和歌曲的衔接作用。

  4、观看课件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随着课件学习歌曲好吗?重点学习符点音符、八分休止符、切分音的唱法。通过运用课件来学习歌曲的唱法,加深幼儿对于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打破了教师教,孩子学的传统教学手段。幼儿的活动方式是集体学习歌曲唱法。教师在这活动中关注幼儿是否认真学习歌曲的唱法,对于符点音符、八分休止符、切分音的唱发是否准确,有无不开口演唱的幼儿。同时起到操作课件、辅助幼儿学习歌曲的作用。

  (三)教师带领幼儿重新观看课件,集体、分组让幼儿演唱并指导、纠正幼儿错误的发音。这样做是,让幼儿重新的整体演唱,使幼儿在演唱时做到歌词连贯、吐字清晰,节奏准确等,加强巩固幼儿对歌曲的掌握。幼儿参加活动的方式是集体、分组相结合。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对于符点音符、八分休止符、切分音是否掌握,在演唱时歌词,曲调是否准确。同时起到操作课件,指导、纠正幼儿错误发音的作用。

  (四)教师向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朋友,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时刻的记住我们是中国人。通过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操。幼儿参加活动的方式是集体教学。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是否认真的听老师讲解,同时起到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三、结束部分

  粘贴活动“我爱国旗”教师,小朋友,我们认识了国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面小国旗好吗?我这样做是,通过幼儿动手粘贴,加深幼儿对于国旗的认识,结合了歌曲的伴奏,让幼儿对歌曲又进一步的加深了记忆。幼儿参加活动的方式是分组动手操作。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粘贴是否准确,星星的位置是否准确,是否有不动手操作的幼儿,粘贴完毕的幼儿是否用湿巾擦手,是否保持了环境卫生。同时起到组织,指导幼儿粘贴的作用。

  四、效果预测

  通过本次活动,在认知方面希望幼儿在原有演唱技能的基础之上,学会附点音符、八分休止符和切分音的唱法;齐唱时,能在节奏、速度、表情方面和谐一致。能在智力开发方面,希望提高幼儿的音乐听力、记忆力、感受力等。在能力培养方面,希望能提高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活动中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在演唱时,幼儿对于符点音符、八分休止符和切分音的唱法错误;

  2、对于歌词的第四、第五句里的“哩”和“啦”的顺序弄混;

  3、在演唱时,不能表现出歌曲的节奏鲜明和情绪的激昂;

  4、在粘贴时,对于大星星和小星星的数量及位置弄混。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能辨颜色的手》是讲货主欺骗盲人,盲人揭穿骗局的过程,通过盲人那双能辨颜色的手赞扬盲人的智慧,批评货主的欺骗行为。故事蕴含着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与物体的颜色深浅有关。故事中,盲人实际上是通过太阳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温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颜色。

  课文情节生动、人物角色鲜明、可读性较强,故事内容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角色的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说教学

  1、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读。

  2、悟。在研读重点内容时通过指读、分角色读、齐读、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积累语言。

  3、想。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围观的路人会议论些什么?“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故事情节,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议。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感受盲人的智慧。

  6、演。分角色表演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的参赛课题为《冷热与温度》,这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设计基于以下3点:

  1、课程标准分析:本课题所在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一课《冷热与温度》,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是这样分析的:本课将学生从感觉上的冷热感受引向测量上的温度,通过测量水温,学会温度计的使用,并能探究热水变凉的变化规律。懂得精确测量的重要并养成测量的探究习惯。

  2、教材实验分析:这是教材中的实验。意图通过认识和学习温度计,初步形成测量水温的技能,用温度计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传统的温度计在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起始水温的控制,数据的采集不及时,不精确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一杯热水温度变化规律的认识,故有必要重新设计实验使学生能更有效的分析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

  3、学生困惑分析:学生在使用温度计读数时速度较缓;10分钟内每隔两分钟测量,学生在等待的过程中注意力会出现不集中的现象;学生对一杯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在数据不够精确的情况下,认识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上述分析,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真情境,产生实验需求。

  本课的导入部分是这样实施的。播放动画第一段:两个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也去泡温泉,分别在温度不同的1号池和3号池;播放动画第二段:从1号池和3号池出来再进入2号池,两人对2号池的冷热程度产生了异议,引起了争论。引导学生思考: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以真实生活中的小事例为原型,通过动画的方式再现,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学生意识到“感觉并不一起可靠、准确”、“用工具‘温度计’测量更准确”,情境的趣味性、引导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新的学习需求。

  2、选择新工具,创新实验过程。

  温度计有很多种,三年级时使用过传统的玻璃管温度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更方便更先进的数字温度计、平板传感器,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温度计、数字温度计、平板传感器)测量水的温度、并且可以选择学习使用新工具的方法。就“学习新工具”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中作了新的尝试。首先让学生思考,想使用一个新工具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可以看说明书”、“可以百度上查数字温度计使用视频”、“可以向会用的人请教”……根据学生的需求,我提供了四种方式:

  ①投影展示文字和图片说明;

  ②纸质说明书;

  ③利用夹板电脑看微视频;

  ④向老师请教。

  课堂中,学生选择的方式不一样,使用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最后都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成功测量了水的温度。

  3、借助新方法,选择分析方式。

  本节课中我引入了“科学实验数据网络收集系统”,10分钟内每隔两分钟测量的温度变化数值一共6个,由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登陆系统,在线上传实验数据,软件系统后台自动汇总数据。并以三种方式呈现给学生:

  ①所有小组的纯数字实验数据表格;

  ②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统计折线图(每一个小组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

  ③各组的实验数据平均值以及每两分钟之间的温度差数值。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喜好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热水变凉降温速度规律。

  4、搭建新平台,分享实验成果。

  最后,玩个小实验,高于50摄氏度和低于50摄氏度,温度贴呈现不用的颜色。学生了解到根据检测物体温度的需要不同,使用的温度计也不一样,还有想继续研究有关冷热与温度的问题,可以浏览“专题网站”,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上传研究资料,共同分享研究收获。最后也有有两种方式可以自主选择。⑴浏览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⑵扫描“二维码”,鼓励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开展网络交流。

  特色及创新之处:

  1、 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温度计、数字温度计、平板传感器)测量水的温度。(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使用工具的方法。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喜好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4)学生可以选择课后交流实验成果的方式。

  2.课堂信息的实时采集

  在本节课中,运用网络化数据采集系统、智能手机拍照、视频技术,即时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捕捉学生实验操作的瞬间,或实验现象的画面、视频,并通过QQ的文件实时传输功能,立即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屏幕)。为学生的汇报提供帮助,或作为动态生成性资源,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促成进一步探究活动的开展,让科学探究更具科学性。

  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好准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与指导。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的分析。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的正确程序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教学方法分析

  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氧气有三态的变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温度计,讲解:“氧气在零下183度就会被液化,如果把空气降到零下196度以下氮气也会液化,如果把温度控制在这之间,氮气就会沸腾蒸发,而氧气还是液态。我们就把空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气体——氧气和氮气进行了分离,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比较纯净的氮气和氧气,富氧炼钢、医院里用的急救氧,火箭发射用的大量的氧气都是这样获得的,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就是——氧气的获得。这方法也就是工业获得大量氧气的方法。”给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看书,回答以下2个问题: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度:“我们实验室要研究氧气,也要先制备氧气,这种方法合适吗?”分析工业制法的特点是制得的氧气量大,但设备复杂,且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合实验室制备,实验室是用含氧的物质分解制氧气的。

  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加热高锰酸钾(写方程式,从中分析原料及条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

  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图片和三种收集方法介绍中选择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下这个装置图被化学界的泰斗刘知新喻为中学阶段最美的实验图,因为有水,有火,左右对称,上下均匀。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准备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达成共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动手制备气体,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可以先在讲台上组装一个实验装置。方便学生对照比较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并且记录下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学生的实验中总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预设无法顾及但却必须给予重视的,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除用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外,其它的一些含氧物质如双氧水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双氧水的颜色、状态。简单介绍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医院里可以用于消毒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些熟悉感),引导学生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加热的条件,而双氧水制氧气则需不同的条件,还需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它在实验中是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对比试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这实验重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实验方法。然后再给出实验原理。说明二氧化锰为什么要写在箭头的上方。然后对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的比较,让学生选择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在已经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础上,再来用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难度就不会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