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8 19:24: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品】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南虎》,这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首先说说教材及教材目标。

  新课标对诗歌有以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有伤口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六单是一个以动物为话题的一个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前两篇为精读篇目,后三篇为自读篇目,五篇文章都与动物有关,文章不只是简单地描写动物,更多的是写到人们对动物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类生活轨迹。这里有叙写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猫》,有叙写人类把动物逼上绝境的《斑羚飞渡》,有叙写被人类囚禁的《华南虎》,有写被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动物《马》,还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狼》。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我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单元整体目标:

  1、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2、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4、懂得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热爱生命,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华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牛汉写作这首诗时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淋的被囚禁的老虎,四趾破碎的虎爪愤怒地、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本诗情感丰富,很有暴发力,非常适合朗读,所以在确定教学方法中,我将主要采用以读感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形象和主旨。

  本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每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

  本诗文辞优美,含义深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及情感的体验,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下,我把背诵《华南虎》定为目标之一。

  其次,说说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联系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把握全诗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

  (4).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学会筛选信息,掌握以读感悟学习方法,自主探讨语言内涵和诗歌形象。

  2、德育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

  (2).理解诗人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 重点:华南虎形象的认识,象征手法——通过研讨词句,结合作者处境小组内完成。

  2、 难点:几个关键语句的分析,以及几种态度的对比——通过合作探究,老师点拨攻破。这样确定原因: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表现了特有的政治环境,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也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这段历史,学生陌生,即使了解了整段历史,也难以理解“华南虎”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要突破口重点,就要讲清背景,学生反复阅读,因为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本文情感炽热,诗中老虎的遭遇会引发他们的同情心,因而让学生小组内探究、交流,教师整理。

  第三,说说教法。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自律性差,依赖性强,语言表达技巧欠缺,因此要督促学生做笔记,练习要限时,要让学生掌握分析要领,调控好课堂气氛,以免影响任务完成。

  教师的任务重在点燃而不是自已燃烧,是使学生精彩,而不是自已精彩。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设计了导入新课的说虎环节,课后搜集资料,查询其他动物的生存状况的展示活动。具体说来我将采用的教法及教学手段是这样的:

  1.情景熏陶法:《新课标》中要求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深入理解课文,熏陶法创设了情感基础;其次,本诗本就是一篇情感很丰富的文章,所以让配乐诵读触动学生,感情诵读激发学生,让他们的感情自然流露,领悟文字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阅(朗)读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采取多种阅读相结合,一方面本文的情感丰富,画面鲜明,很适合于阅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阅读,领悟,教师再点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3.换位法。这是针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缺乏而选择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理解,还得对他们进行思维的引导。让孩子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去体会文章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这三种教与学方法的选择,都重在情字上下功夫,这是本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5.本文教学,我制作了课件,采用幻灯片展示。

  第四、说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首先指导学生读书,勾出知识点,其次老师提问、归纳,板书知识要点,最后老师小结,检查。

  (2)、教给学生诗歌的学习方法——以读感悟,其中粗读是感知形象;研读是把握重点,探究疑难;品读是探究主旨。

  (3)、学会筛选信息。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作者及北京的要点把握上。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渗透,相互统一。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自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渗透原则,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足够空间和时间。根据学生实际,做到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提问、探究、练习,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落实好前面的德育渗透原则,把学文、作文、做人有机结合。

  第五、说说教学设想。

  “虎落平阳被犬欺 兽王精神仍雄奇”,本该生活于大山与森林之中,腾渊跳崖,位居百兽之王的华南虎。如今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华南虎》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虎人格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着的灵魂。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理解诗文写作渊源、

  作者牛汉,生活在“文革”期间。不平凡的经历让作者的诗意从悲愤的心灵里升起,写下了不少反映时代气息的诗作。《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 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生灵的年代。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的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在诗作中诗人把这苦难和血性赋予了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被囚禁的华南虎。

  其次,合作交流品读课文,欣赏华南虎的形象之美。

  华南虎有着“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自然家园。

  人们将它囚禁于笼中,“活活地铰掉”它充满战斗力的“趾爪”,可以用“钢锯锯掉”它坚强的“牙齿”,但是法西斯般的残忍,终究禁锢不住“不羁的灵魂”。“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血淋淋的沟壑”,暗示着它为自已做过怎样勇士般无畏但却徒劳的反抗。抗争是活下去的全部寄托和现实意义,是它高贵灵魂的有力呈现。这抗争使得作为观众一员的“我”感到“耀眼刺目”,感到“羞愧”,感到灵魂的阵痛。于是,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着一个不屈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精神的高尚终究会战胜世俗的卑劣——从那掠过的身影中我们似乎依稀可以看到人类的希望。

  再次,师生共同探究主题,弘扬华南虎精神之美。

  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它看似被拘押在铁笼中无可奈何,但他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却是那“你、两道铁栅栏”所无法禁锢的。那些豪放不羁的精神美在铁栅来的衬托下给了读者更加强烈的震撼。“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心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启迪着“我”。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面对被囚禁的华南虎我们不禁扪心自问: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难道你没有看到那“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最后,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思考人生,铭记善待。

  第六、说说教学过程

  采取粗读——研读——品读,自主发现——探究疑难——合作交流,抓关键,抓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由学到用,拓展延伸,体现一个“活”字,立足一个“读”字,突破一个“情”字。

  (一)多媒体展示老虎图片,谈话导入:

  (学生说“虎”。)

  (二 )资料助读。(学生筛选信息)

  1、 介绍作者:①七月诗成员”,55年受胡风事件牵连,囚禁两年。②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劳动改造。

  2、《华南虎》写作时间及背景(略)

  (三)听读全文,把握情感。(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1、字音。2、朗读情感指导。

  (四)情读全文,感知形象。(指名学生感情朗读,男女学生分读)

  要求:1、勾出佳词佳句,理解并提问。(学生解答)

  思考:1、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老虎(你可以描述这只老虎的外貌和处境,也可以揣摩它的个性和心灵).

  2、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观众。

  (五)研读课文——探究疑难

  1、 问:文中的“观众”“铁笼”“我”各代表什么?(小组研讨)

  ①师提示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②联系背景,找信息句;③理解;④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不屈生命,执着

  “我”——在华南虎不羁个性呼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2、 问: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自由发言)

  师: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也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类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学生举例)

  (六)品读课文(最后部分)——把握主旨

  1、 揣摩问题:①明白什么?②为什么羞愧?③“我”到底看到了什么?(主旨句,想象写)2、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写段话或几句诗,班上展示)

  师总结:本节课,我们由:说“虎”——读“虎”——品“虎”,三个环节认识了诗人笔下华南虎的外在和内在,从中也得到不少启示: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现实,超越苦难,如何关爱动物?(课后写一篇体会)

  (七)、课堂小结。

  1、学习内容。2,情感教育。3、学习方法。

  (八)迁移练习 。欣赏歌曲,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思考人生,铭记善待。

  (九)、课外拓展。

  搜集动物资料,下节课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1、 总原则:力求简明清晰,既要反映教学流程,又要反映知识脉络和重难点,文章总体特色、思想,依据课堂构想三大板块,把板书的要领放在习虎中粗读、研读、品读的主要知识上和疑难上。

  2、 附板书

  观众:冷漠无情、市侩、助纣为虐的群体。

  华南虎: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于抗争

  “我”:良知未泯、超越苦难、奋然前行,代表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的觉醒。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镜面对称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材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湖面的倒影、照镜子”。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教学思想。

  教材通过设计照镜子的活动,让学生亲自照一照,通过镜子内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二、说教法:

  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民主性原则。采用学生独立探究和老师适当引导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运用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主线。强化学生共同探究、独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数学美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对称美、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共同合作的能力,,从而落实教法中的“三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想象、操作、验证。从具体操作中来验证自己想象的结果,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愿意说给别人听,让学生想说、会说。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过程:

  这节课以明明的一天贯穿始末。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兴趣。低年级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坚持,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让学生在整节课上都以饱满的情绪贯穿始末,是我在这节课坚持的理念。

  一.创设情境。

  本课以明明的一天贯穿始末。

  1.课件演示。上午,来到了公园。

  提问:观察,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到第二个情境,中午,明明来到了红红家里,进到屋里,却发现那儿还有一个明明,和自己一模一样,他做什么动作对方也做什么动作,为什么会有两个明明呢?谁是真正的明明呢?你们能帮明明解开这个谜吗?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这两个情境,不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镜面对称的特点,而且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对称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3.学生会答,是个镜子。

  (1)组织学生拿出镜子,随意活动,照一照,观察人与像之间的关系。

  (2)在小组内,议一议。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

  通过照一照、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直观、生动地认识了镜面对称现象,认识了镜面对称的特点。

  课件过渡第三个情境,课件语音,明明说:“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怎样运动呢?”红红说:“我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是怎样拿呢?”

  (1)让学生先想象以后,再发言。

  (2)组织两个学生亲自在全班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学生的想象、验证,不但又一次让学生直观感受了镜面对称的性质,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二.实践应用。

  1.进入第四个情境。配音:“咦,这是什么呢?”学生会很快答:是只蝴蝶。

  提问:怎样做才能看见一只完整的蝴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一遍。

  要求以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进行照一照,能知道它们分别是些什么。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2.进入第五个情境。配音:“哪个是她们是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呢?”

  指名选择,并说出为什么?

  3.玩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要求:老师做动作,要求学生做镜子里的动作。看谁反应快,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通过想一想、照一照、连一连、圈一圈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明明的一天结束。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明明很高兴,因为他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他知道了(指着板书)物体和像上、下位置一样,左、右位置对换,前、后位置一样。其实,物体和像也是一种对称,我们把它叫做镜面对称。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对学生进行的是道德教育。是在学生学了责任的含义、产生及身份不同责任不同等内容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析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承担责任的后果。为下一节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现实生活中影响学生承担责任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影响一切向“钱”看,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变得模糊,更谈不上责任感。二是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比例的增多。这些不利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心里冲突和精神危机,使他们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心。三是受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独立能力太差,责任意识欠缺。因此,就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承担责任的必要性,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身边大量承担责任事例的讨论与分析突破教学难点。

  二、 学生状况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大多数在家娇生惯养,他们独立能力太差,责任意识欠缺。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由于初中生认识水平有限,社会实践少,运用能力较差,因此通过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用书本知识分析社会热点现象使教学适应目前社会的变化。情景教学法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的理论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景,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大家一起合作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责任面前学会正确地选择,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能力目标

  提高负责任的能力,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为自己负责,为别人负责,为社会负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感悟认识能力,能够辩证地看待责任,积极地面对责任。

  3、知识目标

  明确承担责任的代价和意义,知道承担责任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时也会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许多好处。

  知道不承担责任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调查很自然地引出责任,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二)共同探讨:承担责任的意义与代价

  (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分析法”来进行新授知识的教学)

  活动一内容:视频播放《一节课》。

  学生分组讨论:1、为什么李明老是完成不了作业?

  2、为什么张华努力学习,还竞选班长?

  3、李明不完成作业,结果如何?

  设计的意图:视频播放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承担责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不承担责任是要付出一定的后果,学生通过讨,知道承担责任不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会获得一定的回报。在此,可以让同学们列举一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由此产生的意义。起到对知识和情感的提升作用,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间穿插最美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另外再通过视频《陕西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8人被刑拘》,使学生更加明白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有时是非常巨大的。

  六、课堂小结

  设计的目的:从负责任的意义及代价到不负责任的后果的比较中再来认识,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得出行为启示:“一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归结到本课的落脚点,实现教育目的。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运用直观式,这样看起来条理清晰,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容易知道本课的基本知识,便于今后复习、掌握。

说课稿 篇4

  一、《世界之窗》这一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取名为“世界之窗”是希望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户。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两个

  1.知道黄、白、黑三个人种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区域。

  2.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明白各个人种都为世界创造了财富和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四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三大人种的主要特点及在地球上的大致分布情况。难点是: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前搜索世界杰出人物的资料,我将准备三大人种分布图,杰出人物的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三个环节:(一)导入(二)学习(三)拓展

  (一)导入 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北京欢迎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奥运会中引出课题。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入场仪式片断引出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 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去发现运动员不同的肤色,再让学生根据我从视频中截取的三张图片近距离观察,从而引出三大人种。接着我出示三张三大人种的小孩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与同桌相互讨论,总结出三大人种的不同长相,我作适当的总结。通过“同住一个地球,为什么人类的长相不一样”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出来下面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再结合教师的总结,明白了原因,并清楚了三大人种的分布区域。在这其中我适当的穿插了一道连线题,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三大人种分布区域的映象。再介绍三大人种时稍微补充了其他小人种的一点知识,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并不只是三大人种的存在,还有其他人种的。 出示三张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让学生猜,其目的是引出让学生来说出自己所搜索的一些不同人种的杰出人才。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种的人都是优秀的,让学生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种的人。在这一整个环节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不同方式的讨论,把自己的疑惑在讨论交流中解决。

  (三)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二是布置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网路上查找资料,在这里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站。

  七、板书设计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的板书相对来说就是简单明了。

  八、教学理念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孔子与老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儒家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课对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内在联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图片和《论语》、《道德经》摘录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

  通过主题活动的讨论,使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说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依据: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重要体现。

  突破: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走进孔子、解读孔子,把握其思想。

  2、难点

  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突破:通过当前社会的真实事例和形象的漫画,来加强和升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

  二、说学情

  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正处于心理情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影响的日益扩大以及儒家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往往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传统文化接触较少,且意识形态的内容一般又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激起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三、说教学与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本课我主要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围绕把握“传统文化内涵”这一主线,将教学过程分解成三个环节:自我探究、自我感悟和自我告白。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和主题活动评价法。通过学生“自我探究”,领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内涵,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结合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方式,以“话──选──品”三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建构自己认识和情感,更为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而且营造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介绍)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

  讲授新课

  一、孔子学说

  1、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

  创设情境“孔子2559岁”: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使孔子的面目变得复杂而神秘。由小组成员汇报孔子生平及在中国历史不同时期人们对其认识评价情况,其小组成员配合汇报内容同时展示相应图片。

  (二)孔子思想

  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以《论语》为

  载体,结合简洁易懂的材料,讲授孔子的仁、礼、鬼神观及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通过幻灯展示《论语》摘录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对话、情景体验加强直观感知。

  设问一: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

  (学生发表自我感受,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在本目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的材料和图片,主要由学生分组自主开展探究过程、自主完成探究结论。有效把握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品读孔子

  (播放视频)

  设问二: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7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值得媒体关注和思考的奇迹。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主题活动的讨论,引导他们认识《论语》内容的精髓对当今社会的正面意义,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实现了有机结合,导行相互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思考: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泽被东西”

  二、老子学说

  1、走近老子

  (一)老子其人

  简要介绍

  (二)老子思想

  以漫画形式引导学生把握其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漫画,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强烈欲望,更好的把握老子抽象的思想内涵。

  2、品读老子

  教师引言:现代人处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心理需要按摩,我们讲《老子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现代人关注身体健康,就讲《老子谈饮食之道》;现代人渴望成功,就讲《老子谈成功之道》;现代人在竞争、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许多困惑,就又连续讲了老子智慧的一系列的解读和运用。

  (出示《道德经》摘录材料)

  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设问三: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提示: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思想升华

  “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 ——杨叔子

  设计意图: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化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拉近学生与高深文化内涵的距离。感受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课堂练习

  列表归纳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及历史影响。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能结合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方式,以“话──选──品”三环节创设情境,展开教学,设计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让学生走进历史,建构自己认识和情感,更为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2、能准确把握高中生心里特征和思维特点,联系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现象,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拉近学生与高深文化内涵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