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6 19:32: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课前研究课标及考纲

  明确考纲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为此,要真正读懂议论文,解答好议论文的问题,就有必要对议论文知识有个充足的认识和把握。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单项训练,整体综合。因此把整个议论文复习分为三个课时完成(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结构、语言、生活)。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议论文阅读的基础,寻找、归纳论点最重要,所以我以论点这一知识点为切入口,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基本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征等一般常识。

  2、掌握论点的位置、引入方法、表述要点等知识。

  3、能运用论点知识来阅读议论文,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议论文论点的知识快速寻找、论点的引入方法;论点的表述。

  教学难点:

  论点的概括性表述。

  三、教学形式:“三我六步法”

  (1)议论文阅读内容多,容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作业纸相结合的方法。

  (2)讲连结合。

  四、教法

  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学过议论文,所以通过布置预习,整体感知文体知识。从查找论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整理归纳,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归纳——应用”。即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通过“兵教兵、兵帮兵”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小组交流,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情(课前背景音乐、提醒学生坐姿、学生回答问题音量)ppt1

  2、揭题(教师导入语引出课题)ppt2

  (二)、检查预习作业,整体复习感知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的基本定义:ppt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者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分析事理,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做议论文。(学生交换预习作业一,互查、指名两生回答)

  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ppt4

  2、 议论文的论据有事实论据有道理论据两大类.ppt5

  3、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ppt6

  4、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Ppt7

  5、 议论文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而又鲜明。Ppt8

  (三)、明确教学目标:

  1、由此可见,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就是:找论点、理结构、辨论据、品语言、联生活。Ppt9

  2、揭示教学目标:(略)ppt10

  (四)、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由预习作业《珍惜有限期限》引出找论点。

  2、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与看法ppt11

  3、类型:中心论点、分论点,如《理想的阶梯》ppt12

  4、论点位置:ppt14(指名一生回答,其余面对的面说出其它位置)

  (1)标题直接提出

  (2)放在文章开头

  (3)放在文章中间

  (4)放在文章结尾

  (5)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要读者概括

  5、论点的引入 ppt13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如比喻、对比等。

  6、了解考试中常见题型:ppt15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者中心论点。

  7、论点要求:正确、鲜明ppt22

  8、论点表述:ppt23

  (1)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3)应该具有概括性(反问句、比喻句原则上不作为论点)

  (五)、学生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1、小组讨论完成当堂巩固的的5篇文章中的2篇。Ppt16

  2、教师巡回检查、对部分作业当堂批阅。(引入方法、表述要点强调)

  3、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4、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强调方法ppt17---21

  (六)、当堂巩固:《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七)、课后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作业。

  2、划出《珍惜弱点》、《一根牙签能走多远》、《人总得藐视点什么》、《学习语文不能求速成》、《成功也会成为包袱》中的论据,为下一复习专题“论据 、论证方法”做准备。

  七、

  这节议论文阅读复习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的辅助,我认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复习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通过训练把握了议论文的论点的知识点方法,形成了能力。教学中体现了把议论文文体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共同要提高的能力相融合这一特点。通过上这节课,我感受到要上好复习课,教师课前研究课标与考纲,认真备课是必备条件,还课堂给学生是关键。

  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包括《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三篇课文都是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其中两篇是童话寓言故事,生动有趣,比起简单的说教,这种形式更易为学生接受,感触更深。教材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朗读感悟,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这三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情景,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内容。特别是《蘑菇该奖给谁》和《小松树和大松树》,充满童真童趣,要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所含寓意,每篇课文的重点句恰恰是蕴涵道理的中心句,又是理解的难点。

  如《蘑菇该奖给谁》可以从题目入手,和课文结合起来,提炼出文章脉络,可让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谁得奖了,他为什么能得奖,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兔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它敢和高手比呀,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结合人物对话时的神态、语气,边读边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如:得意、难为情等。并分角色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小兔、兔妈妈、乌龟的头饰,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用书上的语言说话,变成自己的语言,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理解课文,相信这一系列的活灵活现的角色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本课共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自己对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理解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出来。

  2、能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感受小松树的骄傲,通过理解风伯伯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3、能用“比”来结合实际生活练习说话,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能根据相应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加以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说话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四、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1)读后教师做相应的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

  (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他们之间的大小有区别。你读得真好!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 回答 惭愧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a 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指名读)

  b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齐读。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读好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并相应加上点。——逐个读好这几个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a 指导读好“喂” 。

  ①老师用“喂”说一句话: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用!听到老师这样对你说话,你愿意把铅笔借给我用吗?为什么?(没有礼貌。)

  ②小松树这样跟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没有礼貌。)

  ③那你觉得这个 “喂”应该怎样来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学生读好这个词的语气。

  b 指导读好“多高哇”、“很远很远”。

  ①多高哇,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

  ②从这个感叹号里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那你能把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很高的样子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④“很远很远”又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看?

  ⑤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真的感觉到小松树能看得非常非常远,怪不得他那么骄傲呢!我们大家也一起来读读。

  c“你呢”这个词语,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能会遗漏。

  ①这里的“你呢?”是什么意思?

  ②该怎么读?(要读得让我们好象感觉到小松树在说什么话呢?)——你有我长得高,看得远吗?

  ③指导读出骄傲:你呢?

  (5)谁能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面,把句子读好?

  (6)先自己练习读一读小松树的话,把同桌当作大松树和他一起练一练。

  (7)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8)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你来猜猜看他有什么想法呢?(说话训练)

  ——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9)可是大松树没有去理会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他什么也没有说,课文里面说他——没有回答。

  过渡:尽管大松树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3、第三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出示风伯伯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你从风伯伯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呢?

  (3)其实我们从风伯伯的话中知道了,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那又是高多少呢?(加点:比、高多了)。

  (4)指导读好这一句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5)是啊,其实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小朋友一起来看看图,比较一下。

  a(看大屏幕演示,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

  b 出示句子: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c 你也能用“比”来说一句话吗?——指导用“比”来练习说一句话。

  (7)你还从风伯伯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加点:看得远、托起来。)小朋友谁会做做“托”的动作?——动作理解“托”。(“托”是从下往上的。)

  (8)练习说话:所以我们说——出示:小松树能看得远,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9)看大屏幕: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的时候,摸着小松树的头,他的表情怎样?

  (10)要是老师也这样摸着你的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11)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风伯伯?

  (12)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呀!那风伯伯的话该怎么读好呢?

  a 小朋友先自己练习读一读。——谁来做风伯伯?(指名读)

  b多亲切,多和蔼又关心小松树的风伯伯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做风伯伯。——齐读风伯伯的话。

  过渡:小朋友们听懂了风伯伯的话,那小松树有没有听懂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这一段的内容。

  (2)出示句子: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a“惭愧”就是什么意思呢?(“惭愧”加点)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呢?

  b对呀,当一个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情,就会觉得“惭愧”。

  (3)所以小松树就惭愧地低下了头。(“低下了头”加点)看——图中小松树的动作和表情,他多惭愧,多难为情啊。

  (4)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吗?——学生做动作。

  (5)做得好极了,那现在我们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难为情。

  (6)惭愧的小松树这个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朋友来猜猜看。

  (7)是啊,这时的小松树,心里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定很想说呢。如果你就是小松树,你最想说对大松树说什么?同桌先讨论一下,指名带上头饰说话。

  对于学生的话,老师要做相应的评价和回应。

  (8)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了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的孩子。老师想送给小朋友一句名言,出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一起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老师做简单的解释。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中的这个故事用你们出色的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爷、松、呢

  2、齐读

  3、给生字找朋友

  4、选2个你喜欢的字,自学

  5、指名做小老师,并说说注意点

  6、师范写

  7、描红,师巡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松树 风伯伯

  高 远 大山托

  大松树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尝试学习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形成运用列举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有序地思考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百数表、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还学会了写100以内的数,你知道“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多少个“9”吗?”。

  二、你说我讲

  1.课堂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

  这一小组你来说,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写数”:从1数到100,数到有9的数就把这个数写下来,再数数有几个9。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这一组你来汇报,哦!他们是利用“百数表”来圈数。圈出有9的数,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9。

  2.尝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现在自主选择方法,看看“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多少个“9”呢?”。

  好,请用“写数”的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放下!

  你来说一说,你写出了哪些数?一共写出了多少个“9”?

  这位同学写了9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一共写了20个“9”。

  这位同学写出了19个数,为什么说写了20个“9”呢?是的,同学们,“99”里有2个“9”。

  同学们,你知道吗?像这种把符合条件的数一个一个都找出来的方法叫列举法,板书课题——列举。

  那么,用百数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是怎么找的呢?谁来说一说?

  你太棒了!先按顺序圈出个位是9的数,再按顺序圈数十位上是9的数,然后数一数,最后结果也是20个“9”。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一起写一写:

  个位是9的数:9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10个)

  十位是9的数: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10个)

  一共写了20个“9”

  只有有顺序地列举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三、自主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看练习。

  1.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多少个“8”?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位同学先列举了个位上是“8”的数,有10个,又列举了十位上是“8”的数,有10个,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0个“8”。

  2.从1写到100,多少个“7”?多少个“6”?

  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得出从1写到100,写了20个“7”。20个“6”。

  3.请你先猜一猜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多少个1?多少个0呢?

  大部分同学猜测是20个,好,同学们,拿出你的笔写一写,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从大家的表情和声音知道,大家的猜测是错误的。通过列举法进行验证: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1个“1”,11个“0”。看来所有的猜测都需要验证。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哦!这位同学知道了从1写到100,一共写了21个“1”,11个“0”,其他都是20个,真是善于总结的孩子。

  这位同学学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列举”。

  这位同学感觉这节课学的很开心!

  非常感谢同学们,老师这节课也很开学。

  下课!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将难点确定为:设计测量方案。

  教学准备: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按照以下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启发诱导,探索方法——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

  首先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长方体水槽和魔方引入,让学生谈谈它们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接着再出示石块,并询问:“它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条件,直接用公式计算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它与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规则物体”,揭示本节课课题。石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它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启发诱导,探索方法

  本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1。自主学习,猜想方法。

  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测量石块的体积?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你的想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数,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结对学习,梳理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给的实验器材,同桌两人选器材,说操作步骤。重点交流体会石块的体积可以转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体积,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将这种实验的方法梳理出来,便为后面的测量计算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测量计算。

  现在只有器材: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我安排四人一组交流:

  a。实验时,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测量?

  b、根据测量数据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汇报时,四人一起分工汇报,有操作员,记录员,讲解员等,他们合作展示汇报,最后由组长负责讲解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计算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一般规律。听了,可能会记住,但是操作了,学生就会理解,理解的知识,学生会印象深刻。

  在总结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时,我突然质疑:如何测量橘子、苹果等浮在水面上物体的体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明确了测量时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教师补充了另外一种“沙测法”的测量方法,供学生了解,这也许会启发学生很多思考。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空。

  (1)有一个量杯,里面的水是300ml,当放入一个铁块后(完全浸没),水面的刻度是380ml,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2)往一个装水的量杯里加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完全浸没),水位上升了12ml。一个玻璃球的体积是()。

  (3)一个鸡蛋全部浸没在装有水的玻璃杯里,这时有40毫升,取出鸡蛋后,只剩下22毫升的水,鸡蛋的体积是()。

  这三道填空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提供的几种水测法的实际计算,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2、解决问题我最棒。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放入一块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dm,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鱼缸,棱长为12cm,里面装有一些水,现放入10条小鱼后,水面升高了1cm,平均每条小鱼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道题的练习为掌握较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奠定了基础。

  3、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这是在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设计实验,再次回到“有趣的测量”,让学生不仅会计算,还要会自己想办法测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

  练习完之后教师再适时将学生带进数学万花筒,感受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重点内容提纲式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学会与父母沟通》。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会与父母沟通》是鲁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个框题。

  本单元以爱小家(家庭)和爱大家(家庭)为教育主题。

  在整个初二上册教材中,本单元具有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初二上册政治主要内容就是学会交往、合作,本课的内容是如何在家庭中学会交往,可以说为其他单元知识的讲授奠定基础,地位非常重要。

  而本课题:学会与父母沟通。则是本单元的落脚点和承接点。只有能够与父母正常的交往沟通,才能有正常的寂庭生活,从而为爱家,爱国,与他人交往打下基础。因此本课题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教师,对此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学会与父母去沟通,与父母之间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并使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还要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在青春期调控自己的情绪,克制住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使自己与父母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2、能力目标: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范围与视野,并通过做题,提高对学生关于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现象的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要尽自己的所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一般人认为父母与子女是至亲骨肉,即便有矛盾,也不会影响与子女的关系,却很少想到子女长大了独立生活、摆脱父母“监视”的欲望。因此研究影响子女父母沟通的原因,对于父母子女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把它列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初中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与父母交流沟通意义和重要性,但是怎样去与父母交流,学生由于自己的经验却很难有一个正确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方法体系。因此我们把它列为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当堂训练法、演讲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事例、材料的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学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指导学生用以下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进程设计思路

  环节一:话题讨论,精彩案例导入新课(3分钟)

  环节二:出示目标(1分钟)

  环节三:阅读感悟,探究新知(7分钟)

  环节四:分析原因,了解认识(10分钟)

  环节五: 拓展练习,巩固提高(16分钟)

  环节六:课堂小结(2分钟)

  环节七:深入感受 情感养成知识迁移:血脉情深,感受父母养育恩。(7分钟)

  七、具体教学进程设计:

  1、环节一:话题讨论,精彩案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讨论话题,学生讨论交流。导入语:同学们,相当一部分父母与子女存在着沟通困难的问题。你们在与父母相处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想不想解决类似的矛盾和冲突呢?那么我们就一块来学习本课:学会与父母沟通。

  2、环节二:出示目标

  此环节采用多媒体展示目标和小黑板展示目标的展示方法,因为多媒体展示目标,往往展示了之后,就一去不返,学生记不住,用这两种方法可以互取其长处

  3、环节三:阅读感悟,探究新知:

  在此环节,要求学生依据目标,自主学习,自己找出目标问题的答案自己阅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上第9页的案例和第10页的“相关链接”,并依据所学知识,自己初步组织一个答案。

  4、环节四:分析原因,了解认识

  以教学目标为引导,结合课本上案例和“相关链接”的内容,师生共同探讨两大问题: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如何搭建与父母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环节五、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题见多媒体)

  6、环节六:课堂小结

  以“三字经”的方式进行小节,形式比较活跃,学生也容易记住!

  7、环节七:深入感受 情感养成知识迁移1、血脉情深:(通过填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

  2、感受父母养育恩(通过听歌曲:《天亮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父母的深情厚谊。) 具体步骤:

  (1)《天亮了》背景介绍:1999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造成5死11伤的事件,其中一个家庭,在缆车下坠的时候,父亲用手高高托起年仅二岁的儿子,使儿子幸免于难,但小孩的父母永远却离开人世。韩红以此事件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据说韩红还领养了这个小孩、

  (2)听歌曲《天亮了》

  (3)请学生谈一谈你听歌曲《天亮了》的感受

  (4)教师趁热打铁,渗透情感目标,情感养成:同学们,父母赐予了我们生命,对我们有养育大恩,我们理应感受父母对我们的深情厚谊,好好的报答他们,热爱、关心我们的父母吧!

  八、板书设计:

  学会与父母沟通

  一、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1、在生理上—青春发育期

  2、在心理上—处于断乳期

  3、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4、两代人的差异

  二、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1、理解父母

  2、尊重父母

  3、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情景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依据课标,借助教材和图片、文字、音像等背景材料,创设问题与活动情景,使学生在仿真的生活情景和思维情景中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以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生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为线索,从而习得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成功地运用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一、巧设情境,入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精彩的开场白,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情感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我在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交往讲艺术>>时,我就用和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故事导入。我让学生上台演讲故事<<苏格拉底快乐行>>、学生充满激情的演讲,吸引了同学们的高度注意、在近故事尾声时,我设计问题:苏格拉底快乐的小秘诀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苏格拉底快乐的秘决是他有一颗懂得欣赏的心灵,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老师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

  二、铺设情境,动情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阵地,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铺设情境,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种情境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思维的空间,挖掘生活中的美感,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我在讲 《我和父母》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讨论我和父母发生“爱的冲突”的原因,一个是从父母的角度去讨论,一个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讨论。不少学生在发言中都提到“从父母的角度看,之所以会发生‘爱的冲突’是因为,在父母的眼里,我们依旧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的独立行为往往令父母忧心忡忡。父母断定,这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可笑的言行,必须言加管教,否则后果堪优。”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之所以会发生‘爱的冲突’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有时巴不得和父母保持一点距离;常常想要保守自己的一点小秘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很自然的便找出了与父母发生“爱的冲突”的原因,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给学生讲述三个发生在我国境内,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三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他们从中学会了对父母爱心的感激。此时我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结果一男学生眼含热泪,讲述了母亲在他生病时如何整夜不睡照顾他的事情,表达了一个少年对母亲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有了上面的铺垫,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

  三、创设情境 ,移情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处于青春期,正是要动、要唱、要跳的时期,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遗憾的是,当前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其成长特点产生了十分突出的矛盾。升学率的攀比,分数的重压,终日把他们紧紧束缚在课桌上;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又常使他们感到学习如同嚼蜡。而创设情境,开展情境表演却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培养知识的迁移能

  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曾经在讲七年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玩一个“夹豆子的游戏”,然后,请夹豆子最多的同学谈谈他是用什么方法才夹得最多,通过同学的经验介绍,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感悟:做任何事情,掌握正确的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再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四 、自拟情境,抒情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教师适当选用一些经典的音乐或舞蹈来营造浪漫、抒情的课堂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享受到生活的美,体验到课堂的别有一番风味,激发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激情。更为重要的是音乐与舞蹈优美、动听的旋律能陶冶人的情操,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所以我们说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音乐或舞蹈进行教学,对于创造良好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在上八年级课时,在讲解懂得欣赏他人的价值时,我就编排了舞蹈,学生自己表演。既向老师、同学展示了自己身上的美好之处,又在无形中培养同学们懂得欣赏的能力。这一情境的创设是知识的提升,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升华。在赏心悦目的音乐舞蹈里,抒发舞者的情感,也把全班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自然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境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 篇6

  一、导入

  通过自学,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应该说本课的七个生字是比较简单好学的。不过,有两个字,老师还是想提醒大家一下:一个是“揭开秘密”的揭字,注意,右边中间是个竖折哦!在有一个就是“荧光屏”的“荧”字,下面是火。与它比较相似的还有几个字呢,看看大屏幕,注意红色的地方:萤火虫是虫子,夜莺是鸟儿;晶莹有美玉,荧光屏一定要有火哦!

  二、了解文章梗概

  1、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是一篇非常简单的课文,自己读一遍就读懂了。我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因为你们聪明、自觉,学习能力强。现在我想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来考察一下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读懂了课文。

  请大家看看课文的第二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注意没有,老师把最后的句号换成了破折号,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句子,比较适当地补充在这里,使句子重新完整起来呢?

  对!就是最后一段的第一句: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来,大家完整地读一读: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三、激发兴趣,自主读书

  1、同学们真能干。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2、概括地读是一种能力,但是,精读、细读才能显现大家的阅读水平。现在,老师想设计一个情境,请大家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扮演好这个情境中的两个角色。

  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他非常惊讶,心想:这飞机怎么也有夜间飞行的本领?经过打听,他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蝙蝠很不服气,就去找雷达,要和雷达比一比。

  蝙蝠盛气凌人地对雷达说:都说你很像我们蝙蝠,那么,请问雷达先生,我们蝙蝠有嘴发射超声波,你有什么?我们蝙蝠有超声波确定飞行方向,你有什么?我们蝙蝠有耳朵接收超声波,你的耳朵在哪里?

  来,认真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帮助雷达回答蝙蝠的质问。注意,读懂课文后,可以把答案写在课后的括号里。

  3、好,这么快啊。真能干。来谁能以雷达的语气说一说。

  哈,说的真好啊。不仅回答的干净利索,而且语调显得很有礼貌:我们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你们蝙蝠的嘴,我们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你们蝙蝠的超声波,我们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你们蝙蝠的耳朵。

  4、此时,蝙蝠瞪大了眼睛。对,同学们说得对,蝙蝠很吃惊,更加疑惑:怪事,人类是怎样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呢?

  如果你是雷达,应该怎样把课文的内容介绍给蝙蝠呢?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首先要读正确——科学性的话题,可不能出现错误哦!其次,要注意:雷达是高科技产品。高科技,就要高贵,就要高雅。看看我们怎样以高贵而优雅的语气向蝙蝠耐心讲述人类发现蝙蝠飞行秘密的事情。

  5、下面我们开始做准备:第一步:熟读课文。第二步:小组合作,一个当蝙蝠,一个当雷达,另外的同学当评为或者导演,帮助其他同学演好雷达。第三步:咱们全班一起进行表演。

  6、同学们表演的真好。听了雷达的介绍,蝙蝠会发出什么感慨呢?还有,如果雷达一高兴,又会向蝙蝠介绍哪些人类仿生学进行的新发明呢?

说课稿 篇7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安排了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了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有时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意思与当今意思有些不同如山东,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通过资料了解一些节日的风俗也是这首诗的重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重视根据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为第一首诗的学习又做了一次巩固。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在知识与技能上朗读背诵诗歌

  2、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课文

  3、在感情与态度价值观上要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的基础,让他们小组去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够独立学懂的知识。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划出节奏、诵读诗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与别人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第四步:学习诗句、体会感情

  这首诗字词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应该不大,估计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会的人应该很多。

  在学习古诗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学习。

  扶学生学习题目的山东,因为这是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

  放学生解释独、异乡、异客、倍、遥因为这些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

  放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来串讲全诗的诗意

  半扶半放教师质疑为何要登高、插茱萸,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样检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首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判断自己的对错。

  扶师介绍今天的重阳节的习俗,又是老人节,从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尊老、爱老、助老。

  课件出示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词句的意思,不是为了局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个准绳,并且为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做铺垫。

  体会诗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亲人。

  第五步: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要使学生读好。

  1、学生根据所划出的节奏,根据所体会的思想的感情,去尝试的朗读。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带着含义去读、读出节奏感

  3、反复诵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最后全班背诵。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泉城》是新课标江苏国标版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主要介绍了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6个自然段,是一种很典型的“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第一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总写了济南的泉水不但多而且美。第二至五小节为全文的重点,分别介绍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和趵突泉的“大、清、美”。作者生动而详细的介绍,令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四个自然段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都是先介绍 泉水的位置,再描绘泉水的特点。另外全文还多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变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复习课文最后一小节内容,弄清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练习用上关联词说清楚。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一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泉水不但多、而且美。最后让学生选学课文中详写的一处泉水,弄清这一处泉水的位置和特点,并练习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

  2、学法:启发式自读自悟法。

  三、教学目的: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视频资料等方式体会泉城泉多水美的特点,感受泉城的魅力。

  2.通过品析描写泉水流动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和热爱。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教学难点则是涌,汇注,喷吐,冒这几个词分别怎样生动形象地写出泉水的流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通课文。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泉城是什么城市的别称?(济南)

  (二)精读第一段(加强朗读,读中品味)

  引导学生从“说起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理解泉多。济南不仅泉多,而且泉美。通过反复朗读从“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体会泉美。最后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细细品味济南的泉形态美,声音美,让人看不厌,让人听不够!通过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通过朗读,来丰富孩子的情感想象。

  (三)选读第五段:(示范引路,明确学法)

  课文2-5四个自然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重点放在对 “趵突泉”的理解感悟上,以此为示范,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由于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它的特点比较鲜明,课文插图也比较清晰,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文章中有关描写趵突泉的语言文字。通过抓住“冒”让学生体会泉水充满活力。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迁移运用,尝试学法)

  根据趵突泉的学法为引导,让学生自学珍珠泉,五龙潭和黑虎泉。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泉水特点和水流特点,五龙潭,由几股泉水汇注而成,所以抓住汇注一词,体会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则抓住喷吐一词,体会水势的大和猛,接着适时出示声音,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并在朗读中加深记忆。

  (五)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提问学生,你们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么美的泉吗?谁能用一个词语归纳(独一无二),那么课文第6自然段,哪个词能说明独一无二(天下闻名),引导学生齐读第6节,再一次回味泉城的多姿多彩。

  (六)写作指导: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了济南泉水的特点,不仅泉多,而且全美,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大名泉的特色,最后再一次总括全文,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总——分——总”,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熟练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七)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背诵的形式有很多,当小导游,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创造性的再现文本,一举两得。因为我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向游客介绍这的泉水,可以用书上的原话,也可以加进自己的语言,如果能结合课前你收集的资料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则更好。小组内一人介绍,其他三人可以扮演游客,给出恰当的意见。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 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习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习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五》课堂探究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七》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的板书我想这样设计:

  与朱元思书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美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山奇志趣)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农远资源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3、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少数民族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平行线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已经学会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不是非常难学。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新技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生活中的电是通过两条互相平行的导线送到千家万户的。输电线路在某处转了一个弯,已知转弯后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和原来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之间的夹角是130°,那么这条导线和原来的另一条导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呢?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讲解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讲解例4和例5

  (3)把一条直线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讲解例6。

  (4)练习P174—175 第1、2、3、4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作业设计

  P175 第5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例题: 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合理猜想,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农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加明了,更易使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将进一步的得到加强。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担保合同模板汇总十篇11-02

实用的观察蚂蚁日记模板汇总十篇02-10

实用的仲裁申请书模板汇总十篇12-0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01-05

实用的劳动仲裁申请书模板汇总十篇02-01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十篇05-21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模板12-27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监理的实习报告模板汇总十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