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6 10:46: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合集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合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的内容。在第一节中,学生了解声音表达信息的特点,理解了声音数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也体会了数字音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考虑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已经初步使用过Cl Edit Pr处理音频信息,因此第二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例展开,层层引导,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也为今后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层次不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也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获取知识。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本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

  最后提问:如果我们刚才录制的歌曲文件效果不够理想,能不能进行编辑和加工,从而导入新课“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是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年龄特点,用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信息技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分析(5分钟)

  探究题目:音频信息的采集原理

  探究1:计算机为什么能采集外部的声音并进行处理?怎样实现?

  虽然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己经学过了音频信息的基本操作,但是学生对于音频的采集原理并不了解,因此通过教师设问,并展示声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主机箱,并指出声卡的位置,同时指明各个输入端口的名称。然后归纳: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声卡是获取音频信息的主要器件之一。声卡上包含记录和播放声音所需的元件和电路,如模拟/数字转换芯片和数字/模拟转换芯片、MIDI合成器、混音器等。

  高中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比较积极主动,同学之间比较友好互助,音频作品完成效果较好,且富有创意。学生在展示音频作品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另外通过对录制配乐诗歌朗诵时,学生对诗歌和朗诵方面又有了全新认识,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对祖国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促进了学生整个人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第九册的第三组。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能“独立读懂一篇课文”,并且能“从内容中体会思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应让学生在“自能读书”的基础上向“自能作文”迁移。

  再看课文,它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训练的好例子,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生动、具体是与作者的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绘分不开的。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时,把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这些特点写具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制定的目标与重、难点,我们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写,班级讨论交流,并给重点段设计表格等学习方法,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教学。程序如下。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

  五、教学中的安排

  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威尼斯及小艇。使学生对威尼斯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接着,以“作者为什么要选小艇写”的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初读全文,理清脉络。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小艇的三大特点。然后,精读这三个重点段落,落实训练点。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画批、朗读、背诵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自读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写;接着利用电脑演示比较,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然后引导观察小艇模型,指导有感情地背诵,从中欣赏作者描绘的精彩。

  2.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部分,给学生近一节课的四分之一时间默读课文,并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来演一演。学生可以自由加工、应用课文中的语句,甚至可以用上课文以外的语句。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设计的讨论评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将“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特点写得这样具体、生动。

  3.教学课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让学生自由读,再从欣赏的角度,发表带个人情感倾向的见解——“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精彩?哪个语句写得精彩?为什么?”结合着对该问题的交流讨论,观看录像,让学生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之后再追本求源,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悟出:作者通过描绘威尼斯月夜的“静”,是为了突出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密切,衬托出小艇作用大这一特点。从而再次领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具体的。之后,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朗读,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最后总结课文,并让学生准备“抓住特点,向威尼斯的小朋友们介绍青岛的五月的风”,把训练点向作文、向课外迁移

说课稿 篇3

  问题探究:

  1、文章一开始连用“天下事……”两个设问句,有何作用?(为什么从天下事写起?

  2、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3、开头提到僧的贫富有何作用?你有何启示?

  4、何恃而往?一句有何作用?

  5、交待“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什么?

  6、“蜀僧”的故事似乎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选取这一事例有何作用?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用了反问句有何作用?

  8、是故一句是文章的结论,有何作用?

  9、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后有什么感受?

  学:人之为学 学之

  者:学之,则难者亦易 富者有惭色

  用:屏弃用而不用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古今义:

  吾资之昏: 蜀之鄙有二僧

  越明年: 顾不如蜀 鄙之僧哉

  西蜀之去南海 贫者语于富者

  词类活用: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子何恃而往:

  何如

  语于富者

  判断句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几者也

  省略句

  以告富者

  《为学》导学案

  一、给下列加黑字的注音 ( 10 )

  不逮人 迄乎成 昏与庸 屏弃 蜀之鄙

  何恃饭钵 惭色 语于富者 僧人 久而不怠

  二、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13)

  1、下边句中加黑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 )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A、天下事有难易乎( )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C、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 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

  E、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解释词语(39)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2、屏弃而不用( ) ( )

  3、岂有常哉( ) 4、犹未能也( )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6、蜀之鄙( )

  7、买舟而下( ) 8、越明年( )

  9、贫者语于富者( )( ) 10、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 逮:______

  11、旦旦而学之 旦旦: 学:_____12、. 久而不怠焉久: 怠:________

  13、 迄乎成 迄: 成:______14、 吾资之聪,倍人也 聪:_______倍:________

  15、屏弃而不用 屏:____屏弃:_____

  16、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道:_____ 卒:________传:________ 17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然则:________ 常:________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____ 何如:____19 子何恃而往子: 恃:________.

  20吾一瓶一钵足矣 足:________21、富者有惭色 惭色:________

  22、. 西蜀之去南海 去:________23、 自败者也 败:________

  24、 自力者也 力:________25、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____

  26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___

  四、翻译句子(20)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4、子何恃而往? 5、 吾一瓶一钵足矣。

  6、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7、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

  8、吾资之聪,倍人也 9. 自力者也

  10、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五、原文填空(18)

  1、文章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学要具备两个条件: 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

  3、.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

  “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5、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5、《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四川人。本文通过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学》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说课稿 篇4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意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虽然地处城市,但因面向全区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农村或集镇的学生或者到过乡村旅游,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也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文峰中学坚持推进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模式已有多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动手、讲解和评价能力,学生应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上台讲解能力和互相评价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评价等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自学、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居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居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与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设计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制订以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示案导学-交流讨论-精讲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教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三促进”。三先三后三促进是指: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做后评,以评促能。

  本节课对的使用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景观认识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能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和说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对设计的要求一是用充当图片展示道具,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图片去观察其中的地理本质;二是将课置于学案之下,不能让的展示干扰到学生对学案的关注度;三是万一学案不能印刷到位,则临时用电子稿充当学案展示。吃偏饭合上述考虑,我将的展示只设计用于第一个循环完成之后和第二个循环之前,只预计使用十分种左右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考虑到本次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的是异校教学,在备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亲自去了解,同时考虑到我所抽到的班级毕竟只是才进入初中的一年级新生,在文峰中学涉及先学后教时间不长,故我将先学后教设计为三个层次的循环:即基础知识以个人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只涉及到教材现有的文本)、再到综合梳理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涉及到本节考点的提炼),同时又改为表格这种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最后才是综合运用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到本册考点的综合),这样通过先易后难的自主学习,也降低了教师管控课堂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熟悉学案的程度。

  至于教后的反思,因时间短促,没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听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意见为主,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有效载体,使文章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叉的对宣传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指挥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二、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史学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三、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四、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1、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首先出示课题,“谁来度课题?”,“你重读了‘我’这个字,读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滋味,谁再来读?”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有的突出“不是”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有的突出“最”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意在尊重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验。其次,在文:“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谁是最弱小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释疑,整体感知:

  本环节通过自读,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释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学生虽然很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却不能让自己感动,不能有所体验。在教学诗,变一种当时,让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体验感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⑴ 图文结合,学习二、八段,感受野蔷薇的“美”与“弱”:

  “簇拥”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在教学诗,让学生从图入手,“你能从图中找到野蔷薇和铃兰花吗?”学生虽然从未见过野蔷薇和铃兰花,但却能根据文中的描写感觉出大片盛开的是铃兰花,而被这大片铃兰花所包围的正是野蔷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簇”一词表达的“聚集与包围”的含义。

  第八段中,当学生通过“无力、垂头”等词体会到野蔷薇的美丽与弱小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第二段,问:“再读,你有没有读出和刚才不同的感觉?”学生回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萨沙,生发出“这么美的花,多么可怜。”、“多么需要帮助呀!”的情怀,这种设计,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体验中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意向、画面,为学生体会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开一扇走向无限的窗口,是阅读具有参差性。

  ⑵ 分角色朗读,学习3~7段,体验情感移植:

  通过二、八段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萨沙保护野蔷薇是因为他的美丽与弱小后,引导学生自度3~7段,问:“萨沙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通过读,不难得出“他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响。”这一结论。此时,出示萨沙的三个问句,直到朗读,感悟萨沙的情感变化。

  第一句:“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抓住“不解”一词,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呢”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作风的心理。

  第二句:“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通过与上句的对比“如果刚才是因为不理解妈妈的做法而提问,现在又问,表达了萨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处理上个问句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去读,读出不同语气,使萨沙与家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读中发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萨沙心中,使萨沙对野蔷薇的保护成为自然中的和谐。

  ⑶ 变换句式,回归主题:

  首先,出示萨沙的第三个问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先指名读,问:“这时萨沙还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学生答“他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师生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让萨沙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妈妈:“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过句式的变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萨沙在保护弱小者后的自豪与喜悦。最后,江本环节回归本课的课题中,“通过对这篇课

【关于说课稿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关于《蒸发》说课稿11-30

关于《蜗牛》说课稿11-30

关于数轴说课稿范文02-22

关于《观沧海》说课稿12-05

关于《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2-21

关于《化石吟》说课稿10-30

关于初二地理说课稿范文合集大全02-17

英语说课稿合集15篇12-21

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11-10

《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7篇)11-04